【优化探究】(教师用书)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 第五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 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 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句中的“床”、“卧”均为古今异义。此句译为:一把竹椅, 用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古 汉语中有许多由两个单音节词并列的短语,和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完 全同形,最容易产生误解。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 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大困,寻死富阳。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③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④(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 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①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 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最恰当。此句应译为: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②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 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遣散”义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 “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把 他们全都遣散了。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 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②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 译为:从古至今,没有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③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 译为“……是……”的格式。此句应译为: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 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④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此句应译 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⑤句的“刚于为吏”是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和“被劾” 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 此句应译为: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 劾。
③句中“知识”的含义是“知交相识(的人)”,而不是现代汉语中 “知识”的意思。此句应译为:海内知交相识的人,几乎死光,只有 会稽盛孝章还在世上。
④句中“语文”是两个单音节词。“语”为动词“谈”之意。其 句子结构是“奚/足以/语/文事”,翻译出来应该是:哪里能够谈论文 章的事?此句应译为:(我的朋友湘潭罗研生,把他所编的《湖南文征》 一百九十卷拿给我看,并嘱咐我替他在书前作序。我知识浅陋得很, 年龄又大了,)哪里能够谈论文章的事呢?
①句中的“穷”不能译成今义“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 古义“偏僻”。此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 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有百余户到他那里定居。
②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此句应译 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③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 此句应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 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③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 语境可知“繁多”义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务虽然繁多,一定经常 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得分点,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②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③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 “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此句应译为:于是极 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②句中“其实”的含义是“它实际上”,与现代汉语中表事实上 怎么样的副词“其实”有所不同,此句应译为:比较秦国(靠别国送来) 得到的土地,与在战场上取胜得到的土地,它实际上多一百倍。
第五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向一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 范的白话文。翻译要力求做到“信”(准确)、“达”(通顺)、 “雅”(体现出原文的意蕴,有文采),其中“信”与“达”是主要的 要求。“翻译文中句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理解”,要恰当地把所 指定的文言句子翻译出来,就必须正确理解句中所涉及的一些文言实 词和虚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句中所表达的特 定语气、情感和态度。
③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晨”是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 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它的主人。
④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 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 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 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是高 考命题的一项常考内容,翻译时,可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别,然后 据此推断其意义,再加以翻译。 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②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③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④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⑤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⑥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 资财之道也。
⑥第一句是个判断句。此句应译为: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 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
(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 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 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范氏富,盍已乎? ②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句中的“食”、“衣”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此句应译为:圣 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 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 径。
(二)特殊句式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者看重,要特别留意。 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②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③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④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⑤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⑥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①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 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 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②句中的“乃以僧告”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 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此句应译为:李超最初不说,尼 僧一再追问他,(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 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 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②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 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 (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③句中的“肃追于宇下”省略了“追”的宾语“之”(他),在翻 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肃追(之)于宇下”。此句应译为:孙 权起身去上厕所,鲁肃追随他(一直)到屋檐下。
(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翻译文言文时不可草率地以 今律古,应该审视这个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在比较中正确翻译。 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②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③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④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