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风俗民情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
地方和民俗风情。
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也是其乡土色彩重要因素
沈从文从小居住在苗、汉、土家族杂居的地方,那里交通阻塞,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在半原始的状态之中,因此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的风俗。
在他醉心描写自然风景的同时,力图追求流贯其中的安谧而迷人的生活情景,更着力于湘西文化的深层蕴涵,如通过写节日活动、地方习俗、神话传说、民歌民谚等,为读者呈现出湘西地区特有的,迷人的民俗风情画。
节日活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有自己特有的庆祝方式。
在《边城》里,作家对端午节作了详细的描绘: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
“到了那天,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一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凡把船划到了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面前令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某一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
”③划完龙船之后,又有缚了红条布子的雄鸭,放在水中让人泅水去捉。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鸭子就是谁的了。
虽然端午节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翠翠和摊送的爱情的悲欢离合也因此油生。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则描画了苗人过春节的情形,苗族人民性情豪爽,喜欢唱歌跳舞。
与汉族相比,苗族人喜欢饮酒,迎春节是更是开怀畅饮。
年轻人在迎春节穿新衣,把礼物送到相好的女子家里。
年轻的男女聚集在一起,吹芦笙,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老年人也聚在一起,讲述各种光荣历史与渔农知识,诉说过去,展望未来。
富有特色的湘西节日活动,是读者进一步了解湘西人民生活。
《边城》描写的端午节勾勒出一幅绝美的风俗图。
淳朴的人民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激动的心情来感受这一天任何时刻的美妙之处。
这种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洋溢着乐观情绪的人生状态。
人与自然、社会的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美丽的山水、健康的心灵、传统的节日,形成了湘西独特的人文景观。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里,我们则了解到淳朴的生活受到了破坏。
在汉人将要统治苗人上时,苗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恐慌,沈从文描写得十分传神。
但即使最英勇的苗人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他们只能逃避,借酒消愁,建立自认为是安全的野洞王国。
七个野人的毙命,宣告了宁静的乡村世界反抗外界文明侵浸以失败告终。
2.2地方习俗
2.2.1对歌习俗
苗族分为花帕、长脚、郎家、乌婆等若干支系,他们的语言不尽相同,歌唱却能
沟通各族人的思想和感情。
歌唱是娱乐也是塑造民族灵魂的一种宗教仪式。
苗族人能歌善舞,他们认为“一个多情的鸟绝不是哑鸟,一个人在爱情上无力勇敢自由,那在一切事业上也全是无希望可言,这样的人决不是好人。
”④每到特定的节日时,男女成群唱,成群舞。
年轻人利用唱歌向心上人表达爱慕之情。
是歌使男女结合起来,这里没有金钱、门第观念,无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何等朴素自由而又浪漫的风情!《边城》里面,大老天佑走的是车路(托人说媒),得不到翠翠的芳心,可二老摊送走马路(月光下唱歌),只消一晚,翠翠梦中的灵魂漂浮起来了。
从此以后,翠翠的心思就永远寄托在这云雀般的歌声中了。
对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有的方式。
沈从文对家乡的民歌有着深刻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对苗族对歌的习俗描写既浪漫又传奇,不仅充满了奇幻的异乡魅力,也将湘西人民那种自由原始的生命力展现出来。
2.2.2奇异婚俗
沈丛文在描绘美好事物,赞扬纯洁的情感时,也不忘对家乡某种不合理,压迫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制度、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
《萧萧》讲述了童养媳这古老的恶俗制度,给女性带来的痛苦,守着比自己小许多的丈夫,在人身和爱情面前,她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接受命运的无情的安排。
若女人与外人有了私情,失了身,怀了孕。
事情被暴露了之后,要请本族人处理,不是“沉潭”就是“发卖”。
不消说,哪一种处理结果,对女性来说都是极为不公平的,她们没有申诉的权利,没有为争取自己幸福的权利。
答案补充
《月下小景》则可以更沉重的笔调批判了另外一种恶俗:女人同第一个男子谈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
因为族人认为处女是一种邪气的东西,故执行初夜权义务的男子并不能做女人的丈夫,否则女子就要被捆上石磨,或沉入潭里,或抛到地窟窿里。
因此当地女子一到了成年,总是很随意地将自己最初的贞操稍加选择就献给一个男子,然后再同第二个钟情的男子结婚。
男子如果爱上一个人,知道她还是处女,也就会尽她先去委身于一个尽义务的人,再来同这个女子结婚。
当相爱的男女遇上这种问题的时候,不是委曲求全,就是双双徇情,远离这个非人的制度,以生命的代价向传统不合理的制度发出呐喊。
初夜权并非是婚姻观、性生活随意的代名词,在“第一夜”后,女子都保持着非常的纯洁。
但也是对婚姻的一种非常不合理的仪式,是对年轻相爱男女的一种摧残。
沈从文较为真实的文字记录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大致风貌,让读者看到苗人婚俗的文化背景。
答案补充
2.2.3鬼神崇拜
苗族人认为,几乎所有同自然或精神世界有关的东西,都附有奇异的精灵,能向四处散开,具有超凡力量。
苗族人认为天地外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主宰着。
在苗族的宗教观念里,鬼有善、恶之分。
苗族认为世界有阴阳二界,阴阳为人类和动植物世界。
阴间为鬼神世界。
恶鬼作恶多端,敲诈活人的灵魂。
致使人痛苦,灵魂离开躯体,人就病痛致死。
人病了,医治,人痛了,敬鬼,人的病痛,医治与敬鬼相结合。
答案补充
2.3神话传说
几千年的湘楚文化,流传着关于或神化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苗族的神话传说对其民族的发展和精神信仰有一定的阐释,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答案补充
2.4民歌民谚
苗族由于数千年没有语言,文学只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这种的文学的继承形式,往往是通过民歌民谚的传播形式来实现的。
答案补充
通过对节日活动、地方习俗、神话传说和民歌民谚的着力描写,我们看到了现实、平凡的、鲜活的民众生活情景。
沈从文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审美意象来表现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奇异的地方习俗,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传说,悦耳动听的民歌民谚,真实的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人与人种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着重凹现了湘西世界荒蛮的自然状态和原始人民的神力、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一种生命的活动成为这里的人民的基本特征。
赞美湘西人民的人性美,赞扬了男女之间无视即定道德成规的浪漫的不受拘束的爱,赞扬苗族人心地单纯、朴素善良、乐观向上的精神生活状态。
沈从文用他深沉而厚重的话语为读者画了浓郁的乡土风情画。
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风雨满楼摇摇欲坠的中国,为世人描绘了一幅美仑美幻的世外桃源---湘西神话。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人民,是构成湘西神话的元素。
但贯穿其作品的民俗活动的描写,也是其乡土色彩重要因素。
湘西特有的节日,奇异的地方习俗,神秘而古老的神话传说,口头传播广泛流传的民歌民谚,展现了湘西人民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关键词:沈从文;民俗风情;湘西神话
二三年代的中国,处于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湘西作家沈从文却为世人构造了一个如梦如幻,令人迷恋不已的乡村世界。
他的乡土小说,充满着灵性的语言,散发出闪烁光华的乡土气息。
沈从文倾力显示湘西的民俗风情,通过描写湘西人民生活形态,反映了处于原始社会或半原始社会时期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流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勾画出一幅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1浓郁的乡土气息
1.1独特的地理位置
湘西地处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与贵州和川东交界,是苗、汉、土家等民族的混居之地。
一条沅江贯穿其境,地质地貌奇特,多幽谷动穴,河流崖岩,神形毕肖。
沈从文的家乡凤凰“以圆城为中心,向四方展开,约有一千左右的碉堡,三百以上的营汛。
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头,随了山岭脉胳蜿蜒各处走出,营汛各位置在驿站上,布置得极有秩序。
”①这突出了小城作为苗人与其他民族相斗时军事重要塞地。
但原离文明较为发达的荆楚中心地带长沙、武汉,自然地理形成了湘西社会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自然支配人的生活,同时也熏陶了人的审美能力。
1.2令人醉心捕捉的自然风光
湘西风景秀丽,具有“中国的瑞士”的美称,沈从文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这神奇的基础赋予了其庄和、平静的灵性,让人眷恋不已。
“抵近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衫树以常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水平,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②河的一面,是长长的河街,沿河房屋都大用一排排木桩竖立在水中,上面铺以木版,围上栏
杠,就成湘西久负盛名的吊角楼。
河的街道是石板铺成的,下雨的时候,人穿着生牛皮做的钉鞋,就会发出丁丁东东悦耳的声音。
优美的小城,撞击着沈从文的心灵,他醉心于此,痴迷于此。
当数年之后,他在繁华的大都市生存,对大都市的失望,使他更加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个自称为“乡下人”的人把湘西的自然风景凸现在世人面前,使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让疲惫的心灵在这片宁静的村庄世界中得到小小的憩息。
1.3闪着人性光辉的下层人物
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的形形态态的下层人物,无不栩栩如生,神形毕肖。
湘西的少女,翠翠、夭夭、三三等,温柔乖巧,活泼可爱,朦朦胧胧的情爱,富于幻想充满憧憬,洋溢着女性的魅力,构成了湘西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湘西靠水,自然也在水上讨生活。
船夫、水手也是沈从文比较喜欢描写的人物形象之一,有掌管渡船的老船夫、掌管许多船只的团总、终日风里来,雨里去的,但只能吃着酸菜,臭牛肉的水手。
但他们无论是不是生活富裕,生性都是淳朴的,乐观的生活。
连吊角楼里的身穿假洋稠的衣服,印花标布的裤子,把眉毛扯得成一条细线的妓女,在出卖肉体的同时,灵魂却没有跟着堕落,她们靠着四川商人生活,但恩情所结却在水手方面。
她们与水手的爱情,是纯洁的,不带功利性的。
宁静的山水,培养了淳朴的民风,陶冶了人性的光辉。
沈从文执力发掘这些人的“人性美”,即使妓女卖淫,水手宿娼这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依然发掘了这些人的生活中与感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从中提炼人性美,如“野蛮”中见雄强、“低贱”中见诚实、“肮脏”中见纯洁、“天真”中见热情。
沈从文通过各种形形色色人物的描绘,向读者揭示了湘西乡下人的朴实纯美的人性。
2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也是其乡土色彩重要因素
沈从文从小居住在苗、汉、土家族杂居的地方,那里交通阻塞,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在半原始的状态之中,因此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的风俗。
在他醉心描写自然风景的同时,力图追求流贯其中的安谧而迷人的生活情景,更着力于湘西文化的深层蕴涵,如通过写节日活动、地方习俗、神话传说、民歌民谚等,为读者呈现出湘西地区特有的,迷人的民俗风情画。
2.1节日活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有自己特有的庆祝方式。
在《边城》里,作家对端午节作了详细的描绘: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
“到了那天,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一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凡把船划到了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面前令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某一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
”③划完龙船之后,又有缚了红条布子的雄鸭,放在水中让人泅水去捉。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鸭子就是谁的了。
虽然端午节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翠翠和摊送的爱情的悲欢离合也因此油生。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则描画了苗人过春节的情形,苗族人民性情豪爽,喜欢唱歌跳舞。
与汉族相比,苗族人喜欢饮酒,迎春节是更是开怀畅饮。
年轻人在迎春节穿新衣,把礼物送到相好的女子家里。
年轻的男女聚集在一起,吹芦笙,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老年人也聚在一起,讲述各种光荣历史与渔农知识,诉说过去,展望未来。
富有特色的湘西节日活动,是读者进一步了解湘西人民生活。
《边城》描写的端
午节勾勒出一幅绝美的风俗图。
淳朴的人民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激动的心情来感受这一天任何时刻的美妙之处。
这种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洋溢着乐观情绪的人生状态。
人与自然、社会的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美丽的山水、健康的心灵、传统的节日,形成了湘西独特的人文景观。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里,我们则了解到淳朴的生活受到了破坏。
在汉人将要统治苗人上时,苗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恐慌,沈从文描写得十分传神。
但即使最英勇的苗人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他们只能逃避,借酒消愁,建立自认为是安全的野洞王国。
七个野人的毙命,宣告了宁静的乡村世界反抗外界文明侵浸以失败告终。
2.2地方习俗
2.2.1对歌习俗
苗族分为花帕、长脚、郎家、乌婆等若干支系,他们的语言不尽相同,歌唱却能沟通各族人的思想和感情。
歌唱是娱乐也是塑造民族灵魂的一种宗教仪式。
苗族人能歌善舞,他们认为“一个多情的鸟绝不是哑鸟,一个人在爱情上无力勇敢自由,那在一切事业上也全是无希望可言,这样的人决不是好人。
”④每到特定的节日时,男女成群唱,成群舞。
年轻人利用唱歌向心上人表达爱慕之情。
是歌使男女结合起来,这里没有金钱、门第观念,无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何等朴素自由而又浪漫的风情!《边城》里面,大老天佑走的是车路(托人说媒),得不到翠翠的芳心,可二老摊送走马路(月光下唱歌),只消一晚,翠翠梦中的灵魂漂浮起来了。
从此以后,翠翠的心思就永远寄托在这云雀般的歌声中了。
对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有的方式。
沈从文对家乡的民歌有着深刻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对苗族对歌的习俗描写既浪漫又传奇,不仅充满了奇幻的异乡魅力,也将湘西人民那种自由原始的生命力展现出来。
2.2.2奇异婚俗
沈丛文在描绘美好事物,赞扬纯洁的情感时,也不忘对家乡某种不合理,压迫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制度、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
《萧萧》讲述了童养媳这古老的恶俗制度,给女性带来的痛苦,守着比自己小许多的丈夫,在人身和爱情面前,她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接受命运的无情的安排。
若女人与外人有了私情,失了身,怀了孕。
事情被暴露了之后,要请本族人处理,不是“沉潭”就是“发卖”。
不消说,哪一种处理结果,对女性来说都是极为不公平的,她们没有申诉的权利,没有为争取自己幸福的权利。
《月下小景》则可以更沉重的笔调批判了另外一种恶俗:女人同第一个男子谈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
因为族人认为处女是一种邪气的东西,故执行初夜权义务的男子并不能做女人的丈夫,否则女子就要被捆上石磨,或沉入潭里,或抛到地窟窿里。
因此当地女子一到了成年,总是很随意地将自己最初的贞操稍加选择就献给一个男子,然后再同第二个钟情的男子结婚。
男子如果爱上一个人,知道她还是处女,也就会尽她先去委身于一个尽义务的人,再来同这个女子结婚。
当相爱的男女遇上这种问题的时候,不是委曲求全,就是双双徇情,远离这个非人的制度,以生命的代价向传统不合理的制度发出呐喊。
初夜权并非是婚姻观、性生活随意的代名词,在“第一夜”后,女子都保持着非常的纯洁。
但也是对婚姻的一种非常不合理的仪式,是对年轻相爱男女的一种摧残。
沈从文较为真实的文字记录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大致风貌,让读者看到苗人婚俗的文化背景。
2.2.3鬼神崇拜
苗族人认为,几乎所有同自然或精神世界有关的东西,都附有奇异的精灵,能向四处散开,具有超凡力量。
苗族人认为天地外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主
宰着。
在苗族的宗教观念里,鬼有善、恶之分。
苗族认为世界有阴阳二界,阴阳为人类和动植物世界。
阴间为鬼神世界。
恶鬼作恶多端,敲诈活人的灵魂。
致使人痛苦,灵魂离开躯体,人就病痛致死。
人病了,医治,人痛了,敬鬼,人的病痛,医治与敬鬼相结合。
《阿黑小史》的《病》有着详细的描述:到了天黑,老师傅把红缎子法衣穿好,拿了宝刀和鸡子,吹着牛角,口中又时时刻刻念咒,满屋各处搜鬼,五明就跟到这干爹各处走。
因为五明是小孩子,眼睛清,可以看出鬼物所在。
到一个地方,老师傅回头向五明,要五明随便指一个方向,五明用手一指,老师傅样子一凶,眼一瞪,脚一顿,把鸡蛋对五明所指处掷去,于是俨然鬼就被打倒了,捉着了。
鸡蛋一共打了九个,五明只觉得好玩。
五明到后问干爹,到底鬼打了没有,那老骗子却非常正经说已打尽了鬼。
其实阿黑的病起于在野外与五明撒野后感染风寒所至,两人心里自然心知肚明,但按照湘西苗族习俗,家人有病,显然是恶鬼上身了,请师傅是必须的。
五明就在“打鬼”是充当搜鬼的角色。
自古以来,湘楚文化的特色是巫。
巫术的根源是古老而神秘的楚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
苗族人虔信巫术,人民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与神进行情绪上的交流,巫术的仪式化的娱神活动表达群体的情感和意愿的,有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和宗教情绪。
“执行巫术的方式,是在神前设一座位,行巫者坐定,用青丝绸巾覆盖脸上。
重在关亡,托灵魂说话,用半哼半唱方式,谈别人家事长短,儿女疾病,远行人情形。
谈到伤心处,谈者涕泗横溢,听者自然更嘘泣不已。
”⑤这是描写执行巫术的一段详细描写。
在那种奇特的充满原始宗教仪式和原始社会的信仰的氛围中,充分展现了湘西人民对巫术的虔诚。
苗族宗教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在室外举行大规模的村社载歌载舞,摆设丰盛的献祭牺牲。
《从文自传》里描写了凤凰县在室内或院墙内祭祀摊神的情况:“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
”⑥摊,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一种形式。
湘西奇异的宗教仪式,为外界所不理解,觉得那里充满了迷信与凶险。
沈丛文在作品中详细介绍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并不只是简单的让世人感受奇特的风情,而是说明苗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湘西人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信仰特点和生存的主要取决与本民族的生存本能和生存环境。
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崇拜神灵,均在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中表现出巨大的情感力量。
也执力说明一种尚有原始生命力的人格道德型范,一种少有现代文明物质文明侵染的生命形态。
如“行巫”在外界容易被当作游民懒妇骗钱谋生的手段,而在湘西是心理病态的结果。
2.3神话传说
几千年的湘楚文化,流传着关于或神化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苗族的神话传说对其民族的发展和精神信仰有一定的阐释,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在沈从文创作的素材中,我们还看到反映苗族神话或传奇的作品。
这方面主要以《月下小景》、《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等为代表。
这些故事往往围绕着传说中的苗族英雄和传奇人物展开,赞慕苗族狂放、野性的生活,暗示人的神力。
如《神巫之爱》是这样描写神的仆人的:“那健全的脚,那结实的腿,那活泼又显露完美的腰身转折的姿势,使一切男人羡慕,一切女子倾倒。
那在鼓声蓬蓬在拍动的铜叉上圆儿的声音,与牛角呜呜喏喏的声音,使人相信神巫的周围与本身,全是精灵所在。
”⑦他高大、英俊、健壮,是自然界造物主义之杰作,一个完美的苗族男子出现在我们面前,沈从文以夸张的手法将人物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