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
2013届
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姓名杨斌
学号 2013110044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完成日期 2013.11.16
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杨斌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的说法,学术界一般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存在着争议,怎样理解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对实践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实践的观点做出了理解,并且指出了国内学者对实践的重要地位思想变迁,从实践的概念、实践内容、实践作用上,重新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地位;
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
克思理论的基石的说法,学术界一般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
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存在着争议,怎样理解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对实践的概念进
行了梳理,对实践的观点做出了理解,并且指出了国内学者对实践的重要地位
思想变迁,从实践的概念、实践内容?、实践作用上,重新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实践的概念
在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曾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过实践观点?,但是在马克
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家由于哲学立场和阶级立场的局限性,包括就唯物主义在内
的旧哲学都没有正确的理解实践的概念,因而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是狭隘的、片
面的,形而上学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实践的原意是指实行、践履、行动的意思,它是作为
“行“是和”知“相对应的范畴。

而在大多数的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理解中,实
践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的践履,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关系,这种个人
道德修养型的实践观显然是十分狭隘和片面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家们讲的实践是道德意义上的实践。

古希腊哲学家
苏格拉底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此时,实践概念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一
个常识性的概念。

只有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实践才成为一个哲学的概念,成
为就一个分析和反思人类生命活动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是对理论自
由的渴望,而最高的自由只能是在识中得到的。

康德把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
践理性,他认为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力或功能,具体的说,实践理性通过规
范人的意志来支配人的伦理道德生活,使人达到人生的自由。

但是康德认为,
实践理性是不受吃喝等外在目的的自由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看到了人的能动性,有合理的部分。

哲学史上的另一些哲学家,认为实践是脱离历史现实的人对自然的消极的
被动直观的反应,离开社会、离开历史的发展来观察实践,只是技术、工具意
义上的实践,例如,实用主义大谈实践,并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
它把人的实践活动和其它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混为一谈,是一种荒谬的实践观。

对于实践的概念,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做了不同的理解,大部分都是对实践的内
容持片面的理解。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实践观点的斗争的焦点是围绕着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主管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上展开的。

马克思在恩格斯称为“包含着
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
出了:“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包
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
意义”,没有看到实践活动的能动方面,即没有从人这个主体方面去理解实践
活动。

相反,唯心主义实践观确抽象的发展了实践的能动的方面。

这两种实践
观都是片面的,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注重实践的客观性,忽视了实践的主观能
动性,唯心主义实践观发展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实践的客观性,两者
割裂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
观物质性活动,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
基础。

(一)实践是人与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把人和世界的关系看成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
中介而发生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物质世界分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实践活
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的世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自
在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且在人化自然和人类世界中延续
自己的存在,同时人化自然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不可避免的参与到整个大
自然的运动过程中。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
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是作为人的生
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
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
人为了不致死亡而不致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
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变成
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八条,马克思指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
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都是人类实践
活动史。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
答案,得到最终的科学的说明。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在实践的最基本的生产形式——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同自然
界发生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要结成一定的联系,以便更有效更好的改造自然,同时,在实践之前,人脑中已经形成蓝图,人与其意识之间生成关系,这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就在实践的活动中形成,构成了
社会的基本关系。

2.实践是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只有借助于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再生产实践等多
样的实践形式,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社会生活,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
说来的生成过程。

”意思是社会的发展不外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空间的展开,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历史的
进步与发展。

(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是人所特
有的生存方式,劳动实践创造了人,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特有的
本质。

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的实践活动是把人和动物
区分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不仅如此,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使得人类的本质力量充分的显现出来。

其次,人在其现实性上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的社会性。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的一切的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最后,人类
只有通过劳动,把自在自然变为人为自然,和自然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
换才能存活,生存。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了社会的物质性,“从
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不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
的唯物主义,因为”唯物主义本身正是全部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普遍的必然的结论。


三、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的变革,是它同
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实践中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独特方式,它使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的基础。

实践
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而同时实践又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人具
有理性思维,可以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并且实践又有社会历
史性,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这体现了马克思在实践中使物
质性和能动性辩证的统一起来。

旧唯物主义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是一到社
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就唯物主义不理解的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
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
的内容的理解上突破了旧哲学的狭隘的看法,发现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
本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领域的人的实践活动
的内在总体性全面的实践。

在欧洲,18、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
本主义生产和经济力量超越了一切其他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注意,历来被掩
盖的这一生产劳动的作用和从事生群众的力量和意义充分显示出来。

因此,马
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来看,从实践的角度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它的各个部分都渗透体现着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之所以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主义对现实世界及其与人的关系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这样在对待世界的思维方式上就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同时,以唯物主义
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也驳斥了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形成了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和
最彻底的辩证法的结合。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部分都渗透着实践
的观点,在证明世界是物质统一性的过程中,实践是人与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证明社会的物质性时,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生
产实践活动使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使社会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认识论上,实践决定着认识,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并且是认识
的最终目的;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类和社
会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根本动力,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得人类自身得到解放,同时,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构成了社会的基本领域,构成
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以此以上的方方面面无不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
容渗透着实践的观点。

(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来看,无产阶级革命的胜
利和人类解放的实践是其最终极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揭示了实践对世界的革命改造作用,强调哲学的重要
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
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黑
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意思是说,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广大人民群
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马克思说: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存世界只有通过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
才能按照人们的主体的需要得到改造和发展。

四、正确的看待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者对实践观点的认识
毋庸置疑,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国哲学
界毫无异议。

但是,我国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及对实践观点在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却是不断变化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停留在对实践观点的转述和
解释的阶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家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以
斯大林所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代表,把马克思主义哲
学分为了两大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分为唯
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而将实践对实践的理解主要是局限在认识论领域,从
认识论的角度谈论实践,没有注意到实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因只是转述和解释,沿袭了把实践仅仅作为认识论的中心
线索而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理解,仅仅被局限为一个认识论的范畴。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不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
材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

学者们都突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有一些学者提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出现了实践本体
论和实践超越论,试图用实践来取代物质。

他们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但是否认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强调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哲学界出现了实践本体论的新概括。

这一说法的文本依据
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

(二)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的正确把握
明确“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地位,在认识上是一种进步。


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
证法的基本观点。

人类世界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的存在,把自然界摒除除外,
是一种截头去尾的做法。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在人之外,作为人的认识和实践
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是经过人们的改造加工而成的,它告诉我们实践不
仅在历史领域发挥创造性的作用,而且在自然界中同样发挥着作用。

实践本体
论只提实践本体,不提物质实在,只是强调了实践本体,忽视了物质和意识的
关系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

但是若只谈物质,而忽视了
实践的作用,”把自然本体的研究仅仅推到自然研究的范围还不能说服人们在
哲学层面悬置世界的物质性问题。

马克思在提出实践观念的同时,首先承认现
实的人及其实践的现实基础,这就解决了以往哲学从实体或者主题客体二分的
框架分析问题所遇的悖论。

“在对待实践的问题上,我们如何看待实践观点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如何突出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但又不致于
滑向唯心主义,把握这样的一个度是困难的。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自己唯物主义哲学特征的精辟概括。

实践的唯物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考察现实,由此对自然、历史个认识
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视野。

在自然观上,实践的唯物主义承认物质世界的基础性和先在性、对象性,
人遵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

我们要坚持以唯物主义方式科学的理解世界和改
造世界,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
清界限。

就实践本身而言,物质主义的方式是强调的是作为后人的实践的前提
是客观的,马克思的哲学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物质原则,他说:“当我们真正观
察和思考的时候,永远不能脱离唯物主义。

“马克思强调不能脱离唯物主义就
是不能脱离物质第一的原则,但他并没有仅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在此基础
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即引进了实践。

实践的唯物主义,坚持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人的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
系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根本内容,从实践高度来理解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高度。

实践的确立,在自在的自然和人类社会架起了桥梁,实践的引入介入了我体现人的主体性、目的性的价值参数,而这一参数提高了
马克思主义以物质主义的方式解释人类社会各现象的解释力。

我们要以唯物主义的方式实践的有效地去改造世界和变革世界,突出强调“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指导人们以实践的方式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多种关系,强化人类自身的主体性地位。

我的开头要改注释要写还有参考文献还有目录还有英文摘要
注释:
①康永超.基因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析[J]管理观察,2009,9.
②张英丽,曹坤明[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3,(3)
③刘晓峰,陈志伟.对基因技术发展的伦理与法律思考[J],科技与法律,2010(3).
④朱晨静,陆树程.关于基因技术发展的伦理审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
参考文献:
[1]张英丽,曹坤明.关于基因歧视的伦理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3,(3).
[2]王延光.人类基因组研究及其伦理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1(2).
[3]刘晓峰,陈志伟.对基因技术发展的伦理与法律思考[J],科技与法律,2010(3).
[4]朱晨静,陆树程.关于基因技术发展的伦理审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
[5]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9).
[6]沈铭贤.五个层面的挑战与三大理论难题[J],医学与哲学,2008,29(2).
[7]方宁.试论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9(5).
[8]杨丽娟.基因技术引发的家庭伦理难题[J],法制与社会,2008(11).
[9]冷明祥.关于基因研究中伦理评判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6(2).
[10]王薇杰,贾晓冬.生物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学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
[11]刘晓峰,陈志伟.对基因技术发展的伦理与法律思考[J],科技与法律,2010(3).
[12]康永超.基因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析[J],管理观察,2009.
[13]葛秋萍,殷正坤.基因技术对生存世界的重塑及其目标选择[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法,2002,19(1).
[14] 杨柳.关于基因伦理道德的理性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11(2).
[15]陈俊.基因技术与伦理关怀:保持必要的张力[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6).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
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就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及其存在方式。

这个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伴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地变换着问题的形式进行重新讨论。

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变革是提出了实践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界标。

这无疑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正确理解是全面、科学的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

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以往全部哲学批判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研究和进行深入的思考,正确的理解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精神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人的感觉、愚辨、认识、理智等,它们属于人类精神的理性部分,与之相对的是制作、生产和技术方面的活动;另一类是人的激情、意志和欲望等,它们属于人类精神的非理性部分,与之相对的是善良、美好或正义等美德的伦理和政治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