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长兴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兴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兴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严峻考验,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抓转型、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强保障”,经济运行实现企稳回升,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共进的发展局面。

一、综合国民经济运行平稳。

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2.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1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35.22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84.92亿元,增长14.3%。

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9.0:57.1:33.9调整为9.2:55.8:35.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9132元,比上年增长10.5%,按平均汇率计算折合5729美元。

2009年长兴县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二、农业农业经济发展良好。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实现农业增长值22.17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2.63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3.57万亩,总产量27.5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4.06万亩,总产量3.28万吨。

农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年预算内支农财政总支出3.2亿元。

现代农业成效明显。

七大特色产业新发展6.75万亩、总产值达到25.8亿元。

全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合作组织7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5只,我县成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水利总投入3.02亿元,其中农村水利建设资金0.5亿元。

全年农田灌溉面积44.86千公顷,完成河道清淤143公里,建设标准堤防43公里。

年末实有固定机电排灌站2135处。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年末拥有农机总动力34.56万千瓦,耕地机械动力5.93万千瓦,机耕面积54.1万亩,机收面积56.83万亩。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以孝南区为例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以孝南区为例
支 配收人 14 9元 , 21 比上 年增 长 1 . % ; 民人 均 43 农 元) 只相 当于城镇居 民人 均可支 配收入 ( 0 6 元 ) 18 7
的 3 .2 。 94 %
纯收入 53 14元 , 比上 年增 长 1.4 。 中郡 县域 98%
经济研究所 20 年发布的《 09 第九届全 国县域经济 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中显示 , 中部百 强县 ( ) 平 均 规 模 : 区 生 产 总 值 13 6 市 的 地 5. 6亿

20 年, 0 8 孝南 区的地 区生产 总值 达到 6 .9 6 9
从 5 .7 92 下降到 5 .1 2O 。但是 , 从图 1 中我们可以 看到 , 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同城镇居民
就显得很低 , 并且有下降的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 ; 5 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人均可支配收入相 比, 07年 , 孝南 区农 村居 民人均 收入 (24 48 268万元 , 33 比上年 增 长 3 . % ; 7 8 城镇 居 民人 均可 趋势。20
[ 中图分类号 ]F 6 . 0 15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 17 22 (00 0 0 8 0 62— 7 8 2 1 )2— 04— 4
20 20 0 3— 0 7年 , 南 区 的农 民人 均 年 收入 从 孝 孝 南 区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现 状 及 农 民 收 2 4 元 增长 到 4 8 81 2 4元 , 村居 民的恩 格尔 系数也 农 入 问题
20 0 8年 , 南 区 的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纯 收 人 为 孝
53 14元 , 相 当 于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为 仅 ( 2 1 ) 4 .4 。2 0 2 0 14 9元 的 13 % 0 4— 0 8年 , 孝南 区农 村 居 民人 均 纯收人增 长 了 6 . 2 , 2 6 % 城镇 居 民人 均

湖北省二:2009-2019年106个县区市GDP排名

湖北省二:2009-2019年106个县区市GDP排名

湖北省二:2009-2019年106个县区市GDP排名|编者按:湖北2000年GDP3545亿元,排12名;2014年2736 7亿,排9名;15年增长7.72倍。

2015年超湖南、排8名。

2020年GDP43440亿元,仍排8名。

湖北有县市24、市区38、县37、自治县2,共102个。

2021.2.20去2010、 2012、 2015,加2 019后重新编修整理发表。

但2019数未找全,找到后及时补上。

14排名区市属何市 2009年 2012鉴 2013年 2014鉴 2019年1、仙桃市省辖1 1-262 444.20 503.00 552.27 868.402、潜江市省辖 2 2-232 441.76 492.70 540.22 812.633、襄州区襄阳1 5-183 380.00 445.00 501.534、大冶市黄石1 4-195 410.24 455.90 500.12 680.965、枣阳市襄阳2 8-154 370.90 439.00 479.57 705.006、宜都市宜昌1 10-145 344.70 410.00 454.93 679.007、夷陵区宜昌2 9-146 335.09 405.00 441.248、天门市省辖3 3-209 321.22 365.19 401.86 650.829、当阳市宜昌3 11-133 302.23 355.00 395.48 509.0010、枝江市宜昌4 12-129 292.72 370.00 389.63 580.7011、汉川市孝感1 6-165 288.80 334.70 386.15 677.6312、钟祥市荆门1 7-163 297.49 332.34 361.83 561.0313、赤壁市咸宁1 14-110 244.50 300.08 316.39 460.0014老河口市襄阳6 20-85 208.20 240.00 268.46 405.0015、宜城市襄阳5 19-85 220.00 232.00 259.90 365.0016、麻城市黄冈2 16-99 192.70 203.40 233.55 374.0017、广水市随州2 13-117 192.00 211.00 228.04 338.0018、武穴市黄冈1 15-100 180.00 202.24 222.42 324.0019、应城市孝感3 17-93 174.87 193.00 220.60 342.0020、松滋市荆州5 21-81 153.31 181.00 200.81 309.0021、洪湖市荆州4 18-90 144.19 167.30 182.42 306.1 522丹江口市十堰1 22-76 130.74 150.00 165.81 290.6023、安陆市孝感5 23-74 129.00 141.00 159.4624、恩施市恩施州1 24-73 123.00 140.70 156.5025、石首市荆州6 25-68 108.90 123.00 136.2926、利川市恩施州2 26-44 75.00 83.40 90.4727、郧阳区十堰4 27-36 63.00 75.00 82.82 166.9028神农架林区 28- 16.81 18.57 20.24 66-32.8 6=14排名县属何市 2009年 2012年鉴 2013 2014年 20191、京山县荆门2 1-130 245.00 268.43 291.03 402.032、谷城县襄阳4 9-80 204.70 221.90 265.58 418.433、公安县荆州3 5- 95 157.62 173.00 215.004、监利县荆州1 2-109 175.37 194.87 214.78 285.005、沙洋县荆门5 4-96 178.74 197.60 213.96 335.856、南漳县襄阳7 12-62 126.50 192.86 295.007、嘉鱼县咸宁3 11- 66 153.38 174.27 189.03 275.008、浠水县黄冈3 6- 90 140.00 165.24 183.18 262.009、阳新县黄石1 3-107 142.00 169.00 183.02 290.4 010、蕲春县黄冈4 8-85 146.00 162.38 179.9811、云梦县孝感4 7- 87 152.00 175.19 285.0 012、远安县宜昌8 15-55 130.09 165.00 172.02 181.7913、黄梅县黄冈5 10-78 129.20 148.83 163.4214、红安县黄冈7 14-56 88.00 107.67 120.76 99.1015、大悟县孝感6 13-59 92.50 105.30 110.55 165.0 016、长阳县宜昌9 16-53 88.26 109.8817、罗田县黄冈8 20-46 86.00 95.75 105.66 158.5818、通城县咸宁4 17-49 85.10 98.00 103.8419、姊归县宜昌10 21-44 78.77 91.24 100.5620、孝昌县孝感7 18-48 82.00 92.65 97.4121、崇阳县咸宁5 19-47 77.20 95.00 96.9522、保康县襄阳8 30-30 70.00 84.00 92.1523、通山县咸宁6 24-37 66.30 85.88 90.10 118.2024、兴山县宜昌11 25-37 67.41 78.21 86.4725、巴东县恩施州3 23-40 65.60 72.50 81.4526、英山县黄冈9 22-43 57.01 71.26 78.55 121.6227、竹山县十堰5 28-30 50.36 66.30 74.19 115.3028、团风县黄冈10 26-34 58.30 64.35 71.76 122.2529、建始县恩施州4 27-32 55.30 65.39 70.99 108.5030、房县十堰6 31-29 51.90 60.20 66.08 119.6031、江陵县荆州7 29-30 48.65 54.96 62.21 115.9032、竹溪县十堰7 34-26 50.00 54.60 62.02 84.5033、咸丰县恩施州5 32-27 48.50 54.00 60.4234、郧西县十堰8 33-27 45.00 52.50 59.04 92.6035,五峰县宜昌12 37-24 44.27 54.00 55.28 81.7636、来凤县恩施州6 35-25 40.80 47.37 52.8237、宣恩县恩施州7 36-24 40.28 46.00 50.0638 鹤峰县恩施州8 38-22 34.82 39.51 43.55排名区市县属何市 2009年 2012年鉴 2013 2019武汉开发区等 2361.311、青山区武汉 410 605.49 480.00 673.002、汉阳区武汉 359 609.50 695.49 761.003、江汉区武汉 354 667.00 789.00 1255.004、洪山区武汉 345 614.00 635.00 1234.005、武昌区武汉5 325 640.00 710.00 1522.008、江岸区武汉6 280 612.38 680.00 1335.909、硚口区武汉7 271 424.20 483.00 850.0012 、鄂城区鄂州 1 211 366.57 114.0016、东西湖区武汉8 188 404.68 496.69 1351.0017、江夏区武汉9 186 477.24 559.74 948.0018、黄陂区武汉10 186 374.41 461.98 900.00 21、新洲区武汉11 174 369.00 451.94 869.0024、沙市区荆州1 155 236.02 263.0025、曾都区隨州1 150 270.00 305.00 473.00 27、孝南区孝感2 144 135.60 155.8030、襄城区襄阳3 130 240.00 274.0032、西陵区宜昌5 126 362.12 233.0035、华容区鄂州1 116 67.95 191.6036、东宝区荆门3 115 208.00 233.20 406.0037、蔡甸区武汉12 112 265.00 310.89 473.00 40、咸安区咸宁2 109 150.15 171.0044、掇刀区荆门4 101 165.12 95.00 300.0046、荆州区荆州2 100 176.95 195.4760、随县随州3 77 136.00 270.1261、伍家岗区宜昌6 76 146,43 168.0062、华容区鄂州2 76 67.95 191.6065、樊城区襄阳8 61 360.00 410.0067、茅箭区十堰2 56 263.00 224.00 437.3068、张湾区十堰3 56 356.00 360.00 589.8072、猇亭区宜昌7 51 200.0073、黄州区黄冈6 50 94.18 157.6179、汉南区武汉13 44 89.00 103.62 128.8098、点军区宜昌13 23 37.0099、梁子湖区鄂州3 23 23.87 52.14101 黄石港区黄石 123.00 136.00102 西塞山区黄石 138.00 156.10103 下陆区黄石 125.40 201.00104 铁山区黄石 33.50 29.84106葛店开发区鄂州 102.00。

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武汉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10.03.09【实施日期】2010.03.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3月9日武汉市统计局)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多措并举,共克时艰,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快速回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5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06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2142.14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2269.42亿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重3.2:47.0:49.8,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

表1: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

地方财政收入535.54亿元,增长42.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增长14.0%,其中,税收收入247.95亿元,增长12.5%;非税收入68.12亿元,增长1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6%,其中,食品类上涨0.5%,非食品类下降1.1%;消费品类下降0.3%,服务项目类下降1.5%。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0%,其中,轻工业品下降2.9%,重工业品下降7.6%;生产资料下降8.0%,生活资料下降1.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8%。

表2: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末全市新增全民创业基地面积104万平方米。

创业培训人数11500人。

新增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59亿元。

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人数3.24万人,直接带动8.81万人就业。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 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力度,通过提 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等措施吸引人才流入县域地区,为县域经济的发 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
黑龙江省的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产业 结构单一的问题不仅导致经济增长乏力,也使得县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差。
2、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创新动 力
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黑龙江省的县域地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许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县域地区人才匮乏,创新动力不足。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潜 力逐渐受到广泛。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于全 省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 系列挑战和问题。本次演示将分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3、人力资源素质逐步提高,但人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 和职业培训的推广,湖北县域人力资源素质逐步提高。然而,由于县域城市发 展水平相对较低,人才流失问题仍然存在。许多高素质人才选择流向大城市, 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
三、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应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 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应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

【免费下载】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免费下载】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2011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统计局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鄂办发[2009]45号)的要求和分工,省经信委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全省80个县(市、区)2011年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价。

具体报告如下: 一、考核评价范围与指标体系 (一)考核范围。

2011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范围的县(市、区)80个。

其中,县级市24个,县40个,县改区和比照县(市)管理的区16个。

(二)考核指标权重。

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分值为100分。

其中,总量指标4项占21%,人均指标3项占14%,结构指标5项占21%,速度指标7项占21%,后劲指标3项占10%,社会与环境指标6项占13%,上述权重与2010年相同。

(三)数据来源。

考核评价中有关统计数据由省统计局提供,其它有关数据分别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金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分别审定提供。

省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要求组织考核。

二、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11年,全省80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11125.7亿元,占全省的56.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4.25亿元,占全省的35.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99.1亿元,占全省的5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819.3亿元,占全省的60.5%。

县(市、区)平均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2011年,被考核的80个县(市、区)平均生产总值139.1亿元,增长15.2%;平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6.55亿元,增长39.1%;人均生产总值25330元,增长15.8%;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2.1元,增长39.7%;农民人均纯收入6717.6元,增长17.9%。

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50个,比上年增加10个;过200亿元的19个,比上年增加9个;过300亿元的由零增加到9个。

2009年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是鄂州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市广大干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切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企稳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经济总量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增幅在全省各市州中居第一位,全市经济连续第4年以13%以上的增长率快速、稳健运行。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98亿元,增长6.1%。

第二产业增加值179.12亿元,增长19.8%。

第三产业增加值90.50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结构为14.0:57.1:28.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83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4368美元,增长16.1%。

劳动与就业200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962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07人。

全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82笔,担保总金额12828万元。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62.5万人,增长0.64%,其中从事第一产业21.1万人,第二产业19.8万人,第三产业21.6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微涨0.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0.3%。

食品价格上涨1.7%,非食品价格与上年持平。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9.8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19%。

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8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25.33亿元,增长5.6%;林业产值0.61亿元,增长3.0%;畜牧业产值22.37亿元,增长15.1%;渔业产值31.63亿元,增长1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3亿元,增长11.4%。

2024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2024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一、综述经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政绩和社会稳定。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24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

在该年度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中,湖北省各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经济发展指标1.GDP总量:湖北省各县的GDP总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其中,武汉市、襄阳市和孝感市的GDP总量在全省市县中位居前列,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

2.增长率:湖北省各县的经济增长率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荆州市和黄冈市的经济增长率在全省市县中最高,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3.工业产值:湖北省各县的工业产值在2024年均有所增长,其中,宜昌市、黄石市和十堰市的工业产值居于全省市县前列,表现出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4.居民收入:湖北省各县居民收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武汉市、宜昌市和荆州市的居民收入在全省市县中相对较高,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三、经济发展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在2024年,湖北省各县开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更新力度,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武汉市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表现出较大的潜力。

2.农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湖北省各县还注重农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3.基础设施建设:湖北省各县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领域的建设。

尤其是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县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1.区域发展不平衡:湖北省各县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市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快于其他县市。

建议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环境污染问题: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要加强对环保的重视,加强环境治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3.农村发展问题:湖北省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湖北省县域经济考核 县域经济考核主要指标解释

湖北省县域经济考核 县域经济考核主要指标解释

湖北省县域经济考核县域经济考核主要指标解释1、县域GDP:指县市区行政范围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指一个县市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非农产业:指二、三产业。

非农产业比重:非农产业增加值与GDP总量之比。

2、财政总收入:指各县市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两税”和上划所得税的总和。

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是指按财政制划分的属于各县市区的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不是指辖区内的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以财政决算数为准。

上划所得税是指各县市区上划中央、省、市州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和,包含中央、省、市州下放到各县市的企业所得税和利息所得税形式的上划部分。

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各县市区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含预算调拨收入和基金收入。

3、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

计算公式: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

4、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用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按城镇人口平均的可支配收入。

5、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费用支出后,/news/C94C31BFC56BD56C.html归农民所有的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按农村人口平均的纯收入。

6、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指“三同时”合格项目数占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数的比率。

“三同时” 合格项目数指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数;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指标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规定应有环保设施的当年投产建设项目数。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鄂政发[2012]1号【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2.01.09【实施日期】2012.01.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鄂政发〔2012〕1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一月九日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湖北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和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现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进入总量跃升、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后劲增强、活力迸发的新阶段,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并为“十二五”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速度加快,整体实力提升。

“十一五”时期,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从不到4000亿元发展到突破8000亿元,2010年达到8923亿元,5年年均增长14.2%,高出同期全省0.3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54.4%提高到56.5%。

一批强县加快崛起,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2005年的7个增加到40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从无到有,达到21个。

县域经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基石”地位日渐突出。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5771
22960
无人口数
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695
2658
无人口数
农民人均纯收入

5902
6670
3、结构指标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
2.70
3.6
4.3
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
%
70.53
74.3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6.10
46.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指标
单位
2010年实现数
2011年市目标
1~9月完成数
目标完成程度
1、经济总理
地区生产总值.07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5635
4.37
38041
社会消费品零额
亿元
56.9899
67.2
38.49
外贸出口
万美元
4396
5056
3932.8
2、人均指标
91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
%
-27.06
%
37.9
38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
%
216.5
4、速度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
16.8
15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
26.58
24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
46.4
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
34.5
3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
15.36
13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11.05•【字号】鄂政办发[2005]113号•【施行日期】2005.11.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鄂政办发[2005]113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湖北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五年十一月五日湖北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补充意见》(鄂发[2004]8号)关于“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评价考核体系的导向作用,客观准确反映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考核范围本办法适用范围:县级市24个;县40个;参照县级管理的区8个;武汉市县改区4个。

共计76个单位(见附表)。

三、评价考核原则(一)科学发展的原则。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考核。

(二)全面客观的原则。

充分考虑县(市、区)客观条件、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对经济发展总量、结构、速度、效益、质量等方面以及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全面评价考核。

(三)定量考核的原则。

评价考核指标要有可计量性,突出硬性指标和重要指标的评价考核,增强考核的准确性。

(四)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

采用可比性较强、具有可操作性、相对独立的指标,避免信息重复,便于评估和核实。

四、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分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等3大类33项指标(详见下表)。

2009年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黄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我市历史上发展较好的年份之一。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地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整体经济企稳回升,发展态势积极向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规模以上工业户数及工业增加值、在建项目个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六项指标均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一、综合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700.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居全省第五位,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6.3和1.8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4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57.19亿元,增长24.2%;第三产业增加值227.75亿元,增长12.9%。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32.06:34:33.94调整为30.75:36.73:32.52。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20.3%,批发零售业增长18.8%,房地产业增长4.2%。

其他服务业增长13.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74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7%。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涨幅比上年低5.22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7%、居住类上涨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1%,衣着服装类价格下降1.3%。

年末从业人员37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74.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万人。

当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3万人,帮助困难对象再就业9522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7万人。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9年全省省级开发区发展综合考评情况的通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9年全省省级开发区发展综合考评情况的通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9年全省省级开发区发展综合
考评情况的通报
【法规类别】干部与工作人员
【发文字号】鄂政办函[2010]121号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10.13
【实施日期】2010.10.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9年全省省级开发区发展综合考评情况的通报
(鄂政办函[2010]12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客观反映全省省级开发区2009年综合发展情况,按照省政府对省级开发区进行综合考评的要求和《湖北省开发区考评办法(修订)》的规定,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政府有关部门对全省126家省级开发区进行了综合考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圈一带”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
1 / 1。

2009年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黄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黄石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黄石调查队2010年2月28日2009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最复杂、挑战最严峻和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三大战略”,认真落实各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尤其是以推进“双迎”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迅速扭转了经济下滑局面,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97.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31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23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三次产业比重为7.57:52.55:39.88,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0.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0.12个百分点。

受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年GDP呈低开高走趋势,第一季度增长4.5%,第二季度增长10.2%,第三季度增长9.6%,第四季度增长17.8%。

全年GDP仍然保持了“十一五”以来的两位数增长。

2009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640元,比上年增长7.22%。

人均财政收入2464元,比上年减少2.18%。

市场物价回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47%。

居民消费的八大类价格中,除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外,其他各类消费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2.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2.9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2.6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跌3.16 %。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

200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18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1万人。

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及对湖北的启示

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及对湖北的启示

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及对湖北的启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较大,通过对比,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湖北县域经济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湖北省县城经济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湖北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县政策建议近几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仍很突出。

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仍很大。

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强劲,国富与民富兼顾,充满活力,既各具特色,又均衡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百强县具有以下特点:(一)经济总量可观,综合发展水平较高根据2004年分县统计结果,百强县国土面积仅占全国全部县域面积的1.3%,人口占全部县域的7%,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部县域的23.5%,财政总收入占到3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24.5%。

全国百强县2004年县域平均GDP总值达到163亿元,平均财政收入为1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8.6亿元。

与上年相比,百强县的GDP总量增长了19%,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

以人均GDP衡量,前十强及部分百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京、津、沪以及江、浙、粤等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水平。

如果按汇率换算,前十强及部分百强县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以购买力平价换算,人均GDP接近中上收入国家。

(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主要指标接近小康目标百强县2004年人均GDP为2.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600元,人均农民纯收入5400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6万元。

其他指标如通讯设备拥有率、高中入学率等也已达到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近年来,随着高速路网的建设,许多百强县与大都市的距离缩短到2小时之内,成功纳入大都市经济圈。

县域通讯设施、市政建设、环境美化也达到很高水平,公路密度达到0.82公里/平均公里,每百户拥有电话109门,每百户拥有民用汽车9.8辆。

2009 年 孝 感 市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9 年 孝 感 市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9 年孝感市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1月5日在孝感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孝感市人民政府市长梁伟年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大会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市政府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取得经济增长、事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新成绩,全面超额完成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预计生产总值596.5亿元,增长14.5%。

财政总收入39.3亿元,增长25.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2亿元,增长27.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4.9亿元,增长40.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0.5亿元,增长23.9%。

外贸出口2.3亿美元,增长25%。

直接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9元,增长14.3%。

农民人均纯收入4636元,增长18.4%。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3%。

7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550亿元,增长14.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3亿元,增长25.8%。

市本级财政收入7.3亿元,增长30.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增长33.8%。

(二)三次产业健康发展。

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2.7:39.7:37.6调整为22.1:41.7:36.2。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0.5亿元,增长27.8%;主营业务收入459亿元,增长41.9%。

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28亿元,增长70%。

规模以上企业862家,净增154家。

五大支柱产业又有增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成绩显著。

企业上市工作有新进展。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28%。

县域经济发展汇报材料

县域经济发展汇报材料

县域经济发展汇报材料中共十堰市委十堰市人民政府“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们着眼于摆脱思想上的束缚,坚持以统筹城乡为方向,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着力打破“四大瓶颈”制约,认真落实“三大机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回顾近年来十堰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四大特点:(一)综合实力增强。

2010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9亿元,比上年增加51.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5%。

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同比增长46.9%,是2005年的5.3倍。

财政总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78.9%,是2005年的3.4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116%,是2005年的5.3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9亿元,同比增长20%,是2005年的2.4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同比增长12.5%,比2005年增加1509元。

(二)发展全面提速。

“十一五”时期是十堰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提速。

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五年依次为117.2亿元、135.4亿元、195.9亿元、224.4亿元、275.9亿元,环比增长率为13.2%、10.1%、14.4%、13.3 %、14.5%,年均增长13.1%。

2010年,郧县、丹江口、竹山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5%、14.8%、14.6%,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在2009年全省80个县市区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中,郧县综合排名比上年前进22位,速度指标位列第1名,被评为“2009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

丹江口市比上年前进12位,成为全省七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中进位最多、排位最前、保持领先的县市,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丹江要争当全省脱贫致富排头兵”的目标要求。

(三)质量显著提高。

我们把提高县域经济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县域经济评价结果看秭归与远安、兴山两县经济社会发展之差距

从县域经济评价结果看秭归与远安、兴山两县经济社会发展之差距

从县域经济评价结果看秭归与远安、兴山两县经济社会发展之差距“十五”时期,秭归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宜昌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八;“十一五”期间,秭归超过了长阳,排名第七;“十二五”时期,秭归提出了“锁定兴山、赶超远安”的奋斗目标,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由第七位晋升到第五位,排在山区县之首。

那么秭归与远安、兴山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能否实现这一赶超目标,这是当前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课题。

一、2010年秭归、远安、兴山考核排位情况2010年,在湖北县域经济考核中,秭归、远安、兴山三个县均出现了“退位”,其中秭归退1位,兴山退9位,远安退6位。

虽然三县均出现了退位,但秭归仅退了1位,因此从差距上看,秭归与兴山的距离在拉近,与安远的距离在缩小。

换句话说,秭归与兴山的排名差距由2009年的14位缩小到2010年的6位,与远安的排名差距由2009年的31位缩小到2010年的26位。

(一)经济总量比较。

表2 经济总量排位从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四个经济总量指标比较,秭归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个总量指标排位虽然低于远安,但均超过了兴山;外贸出口总额低于兴山,超过了远安。

(二)人均指标比较。

表3 人均指标排位2010年,秭归年末户籍人口为38.25万人,远安为19.45万人,兴山为17.66万人,秭归总人口要比远安、兴山总人口之和还多1万多人。

因此在人均指标的比较上,秭归处于劣势,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远安、兴山要少,排在三县之末。

(三)速度指标比较。

从速度指标总体排名看,秭归要慢于远安,快于兴山。

除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以微弱优势超过远安外,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地方税收收入增速均低于远安,但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地方税收收入增速已逼近远安。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9年度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区)的通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9年度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区)的通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9年度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
区)的通报
佚名
【期刊名称】《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正>鄂政发[2010]14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
门: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
各种不利局面,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
了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逆势新跨越。

为认真贯彻落
【总页数】2页(P14-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9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决定 [J], ;
2.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8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决定 [J], ;
3.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2007年度全省计划生育
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的通报 [J], ;;
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区)和先进单位的通报 [J], ;
5.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县(市、区)的通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县域经济加入时间:2010-4-13 10:55:19lhkqyw点击:983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责任编辑:县域处发布时间:2010-04-02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鄂办发[2009]45号)的要求和分工,省经信委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全省80个县(市、区)2009年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价。

具体报告如下:一、考核评价范围与指标体系(一)考核范围。

2009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范围的单位有80个,增加了随县和汉南区,神农架林区不参加考核。

(二)考核指标。

2009年度采用新的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包括总量、人均、速度、结构、后劲和环境等6大类27项指标。

新的考核体系增加了4项指标,调整了3项指标,取消了2项指标。

具体是:增加4项指标。

即,“城镇化率”、“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 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

调整3项指标。

即,将“实际利用外资”调整为“招商引资”、“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指标调整为“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各类安全事故损失额占GDP比重”调整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

取消了2项指标。

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三)考核指标权重。

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分值为100分。

其中,总量指标4项占21%,人均指标3项占14%,结构指标5项占21%,速度指标7项占21%,后劲指标3项占10%,社会与环境指标6项占13%。

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吸取了2005年以来考核工作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突出规模、结构、质量和社会发展。

主要是适当下调了速度类指标权重,相应上调总量、后劲、人均和结构指标权重,即速度类指标权重由29%下调至21%,总量指标权重由19%上调至21%,后劲指标权重由8%上调至10%;结构指标(新增两项)权重由16%上调至21%;人均指标权重由12%上调至14%。

(四)数据来源。

考核评价中有关统计数据由省统计局审核把关与提供,其它有关数据分别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信用专项治理办公室等单位分别审核把关。

省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省直部门按照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要求组织考核。

二、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全省80个县(市、区)行政区域总面积1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2%;常住人口4608.7万人,占全省的80.7%;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7208.6亿元,占全省的56.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9.5亿元,占全省的2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53.04亿元,占全省的5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426.6亿元,占全省的53.9%。

县(市、区)平均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2009年,被考核的80个县(市、区)平均生产总值90.1亿元,同比增长15%;平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9亿元,增长27%;人均生产总值14424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997.6元,增长8.1%;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519.04元,增长27%。

生产总值过50亿元的县(市、区)54个,比上年增加4个;过100亿元的29个,比上年增加8个;过200亿元的4个,比上年增加1个;30亿元以下的11个,比上年减少3个。

其中最高的是仙桃市,达261.93亿元,最低的是鹤峰县,为21.54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2亿元的县(市、区)50个,比上年增加10个;过5亿元的9个,比上年增加3个;不足1亿元的8个,比上年减少1个。

其中最高的是武汉市江夏区,达12.87亿元,最低的是随县,为4386万元。

三、考核评价综合排名情况(一)综合排名变化情况。

80个被考核单位中,有30个县(市、区)进位,38个退位,10个不变。

具体情况见附件2。

(二)前20名县(市、区)情况。

前20名县(市、区)依次是:江夏区、宜都市、黄陂区、夷陵区、仙桃市、新洲区、当阳市、蔡甸区、东宝区、枝江市、大冶市、鄂城区、京山县、荆州区、赤壁市、曾都区、钟祥市、潜江市、襄阳区、汉川市。

新进的是大冶市、荆州区、襄阳区和汉川市。

退出的是黄州区、远安县、天门市和武穴市。

(三)进位和退位幅度较大的县(市、区)。

进位幅度前10位的县(市、区):恩施市(进30位)、红安县(进25位)、郧县(进22位)、兴山县(进19位)、宜城市、崇阳县(二县市并列,进14位)、丹江口市、洪湖市、秭归县(三县市并列,进12位)、汉川市、黄梅县、沙洋县(三县市并列,进11位)。

退位幅度前10位的县(市、区):巴东县(退29位)、石首市(退21位)、团风县(退18位)、黄州区(退16位)、麻城市(退15位)、孝昌县(退15位)、英山县(退15位)、通山县(退14位)、大悟县(退14位);竹溪县(退14位)。

四、分类经济发展水平按照考核评价结果,将全省80个县(市、区)分为三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居前20名的县(市、区)(以下简称为Ⅰ类县市区);二是第21名至60名的4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为Ⅱ类县市区);三是第61名至80名的2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为Ⅲ类县市区,名单详见附件2)。

3类县(市、区)在区域分布、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一)地域分布Ⅰ类20个县(市、区)大多聚集在我省经济最为活跃的武汉城市圈,以及宜昌、荆门、襄樊、随州等城市的周边,分布在汉宜、汉十、襄荆、随岳等高速和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较为发达,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22%,常住人口不到全省县域的30%,2009年创造了全省县域经济44.8%的生产总值和45.6%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Ⅱ类40个县(市、区)分布在全省13个市州和直管市,半数以上的县(市、区)是我省粮棉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47.8%,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52.7%,2009年创造了全省县域经济45.2%的生产总值和43.1%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Ⅲ类20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鄂西、鄂西北山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30%,常住人口仅占全省县域的17.5%,2009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占全省县域的十分之一。

表:三类县(市、区)分布情况单位:个市州下辖县市其中:市州下辖县市其中:Ⅰ类县Ⅱ类县Ⅲ类县Ⅰ类县Ⅱ类县Ⅲ类县区数(市区)数(市区)数(市区)数区数(市区)数(市区)数(市区)数武汉市5 4 1 鄂州市3 1 1 1黄石市2 1 1 荆门市4 3 1襄樊市7 1 6 黄冈市10 8 2荆州市7 1 5 1 咸宁市6 1 4 1宜昌市9 4 3 2 随州市3 1 1 1十堰市6 3 3 恩施州8 1 7孝感市7 1 4 2 直管市3 2 1(二)经济规模Ⅰ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3228.5亿元,对全省县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2.1亿元,占全省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1.7%,对全省县域规模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3亿元,对全省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3%。

前20强县(市、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县均规模分别为161.4亿元、61.1亿元和5.16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1.79倍、2.07倍和1.73倍。

前20强县(市、区)中,生产总值居前10位的有仙桃市、潜江市、鄂城区、大冶市、江夏区、黄陂区、襄阳区、新洲区、汉川市等9个单位,其中居前3位的仙桃市、潜江市和鄂城区的生产总值过200亿元,分别为261.9亿元、232.1亿元、211.1亿元。

潜江市、仙桃市、鄂城区、大冶市、江夏区、汉川市、宜都市、夷陵区、钟祥市等9个单位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全省县域前10位,其中最高的潜江市达到116.94亿元。

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大冶市、宜都市、蔡甸区、夷陵区、仙桃市、汉川市和潜江市的一般预算收入居全省前10位,其中最高的江夏区突破10亿元,达到13.87亿元。

Ⅱ类40个县(市、区)。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3256.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008.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3亿元。

上述指标县均规模分别为81.4亿元、25.2亿元和2.58亿元,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90.4%、85.3%和86.3%。

Ⅲ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为723.5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33.2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03亿元。

其生产总值县均为36.2亿元,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40%;规模工业增加值县均6.67亿元,相当于县域平均水平的2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县均1.35亿元,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45%。

(三)发展速度Ⅰ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15.6%,增幅高出全省县域0.6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9%,高出县域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2%,低于县域3.9个百分点。

Ⅱ类40个县(市、区)。

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15%,增幅与全省县域平均增幅持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7%,低于县域1.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3%,高出县域0.2个百分点,23个县(市、区)投资增幅在50%以上,其中竹山、郧县投资分别增长111.8%和107.5%,居前两位。

Ⅲ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12.5%,增幅低于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幅2.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6%,低于全省县域3.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9%,低于全省县域10.2个百分点。

(四)经济结构Ⅰ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17.1:49.5:33.4;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2.9%,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9%,高出全省县域5.1个百分点。

Ⅱ类40个县(市、区)。

200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26:40.3:33.7,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低于全省县域1.8个百分点。

Ⅲ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35.6:30:34.4;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二、三产业占比仅为64.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偏低, 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8.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