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吴氏祠建筑装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Fine Arts
Research on the Decoration of Wu Temple in
Hong'an
Candidate: Xiong Zihao
Major: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Supervisor: Prof.Xu Fen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Wuhan, Hubei, P.R. China
May 2018
摘要
红安吴氏祠是湖北传统民居中的宝贵遗产,建造历史已逾200载有余,其建筑规模宏大、建筑装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但长久以来,虽几经修缮,却仍少人问津,对于吴氏祠建筑装饰的研究更是十分缺乏。
文章通过对红安吴氏祠多方面的研究,包括祠堂的历史背景、宗族源流等,聚焦于其最为出色的建筑装饰之上,对装饰部位、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类归总。
然后进一步挖掘祠堂建筑装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地理解数百年来流传于民居建筑上那些“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建筑装饰之物。
本文冀以吴氏祠建筑装饰个案之研究,激发人们对传统民居的关注,为后续的传统民居保护及传统民居现代化应用工作尽绵薄之力。
除此之外,文内运用电脑软件对吴氏祠堂中的建筑装饰进行描绘,力求百分之百还原度,记录下红安吴氏祠建筑装饰的宝贵资料,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
关键词:红安吴氏祠;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内涵
Abstract
Hong'an Wu Temple is a precious legacy in traditional Hubei folk houses. It has more than 200 years of construction history. Its grand scale and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re exquisite, with high artis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But for a long time, although after several repairs, but still few people interested, for the study of Wu Temple decoration is very lacking.
The article focuses on its most outstanding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by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the Hong'an Wu Temple,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lan. The decoration parts and features are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Then further digg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hind the ancestral templ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that has been circulating i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for centur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Wu Templ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ase, this article arouses the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house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subsequent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 houses' protection and traditional dwelling modernization.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uses computer software to depict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n Wu temple and seeks 100% reduction.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of Hong'an Wu Temple is recorded so as to provide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for follow-up researchers .
Key words: Hong'an Wu Temple;traditional folk houses;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
cultural connotations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Ⅲ)
1绪论 (1)
1.1研究目的 (1)
1.2研究意义 (1)
1.3文献综述 (2)
1.4相关概念 (3)
1.5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4)
2吴氏祠概述 (5)
2.1吴氏祠历史源流 (5)
2.1.1吴氏宗族源流考 (6)
2.1.2“延陵世泽”,“家承赐书” (7)
2.2吴氏祠空间布局及现状 (7)
3吴氏祠建筑装饰研究 (9)
3.1吴氏祠建筑装饰部位 (9)
3.1.1屋顶脊饰 (9)
3.1.2山墙立面 (11)
3.1.3梁架立柱 (14)
3.1.4槽门窗牖 (16)
3.1.5隔断栏杆 (19)
3.2吴氏祠建筑装饰特点 (19)
3.2.1结构与装饰共生 (19)
3.2.2凡人与神物共处 (20)
3.2.3祈福与辟邪共举 (20)
4吴氏祠建筑装饰题材寓意及文化内涵研究 (23)
4.1吴氏祠建筑装饰艺术题材及寓意研究 (23)
4.1.1珍禽瑞兽 (23)
4.1.2吉祥纹饰 (26)
4.1.3文字题材 (27)
4.1.4先贤古迹 (29)
4.2吴氏祠建筑装饰文化内涵研究 (30)
4.2.1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30)
4.2.2宗法礼制的等级观念 (31)
4.2.3渔樵耕读的文化观念 (32)
4.2.4楚人尊凤的特殊观念 (33)
5吴氏祠建筑装饰的保护初探 (34)
5.1面临的问题 (34)
5.2保护措施探讨 (36)
结论 (37)
致谢 (38)
参考文献 (39)
1绪论
1.1研究目的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依附于建筑结构之上的特殊构造,其对于建筑结构可起到深化、强化、美化之功能,并且体现着建筑物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地域民俗特征以及与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所以,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其蕴藏着的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装饰题材广泛,仙人瑞兽、奇花异草均有所表现;装饰手法多样,砖木石雕,壁画彩绘,生动形象,巧夺天工,是湖北乡土建筑中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吴氏祠建筑装饰的艺术价值没有得到学者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对于吴氏祠建筑装饰的研究、保护和传承等工作都很欠缺。
针对吴氏祠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课题试图从吴氏祠个案研究出发,一方面,立足于对吴氏宗祠建筑装饰的调查研究,整理总结出祠堂传统装饰的门类、特点及共性;另一方面,基于表象研究,对传统民居装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观念做进一步探讨。
最后,通过以上研究结果,探索吴氏祠建筑装饰的传承和发扬之法。
1.2研究意义
(1)保存吴氏祠建筑装饰资料
吴氏祠距最近一次重建已逾百年的历史,建筑内外留存至今的一些建筑装饰部件有的已自然损毁或遭遇人工毁坏,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为这些建筑装饰进行识别、归类、总结并进行大量测绘,对了解吴氏祠及其村落的社会历史背景、民俗文化底蕴皆可提供客观真实的资料。
(2)发掘吴氏祠建筑装饰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民居建筑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化财富。
随着我国
人民经济生活的改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却日益减少。
本课题着手于研究吴氏祠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为吴氏祠的研究做出进一步的补全,同时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传统民居所承载的民俗文化观念等。
(3)保护传承吴氏祠建筑装饰艺术
当下正处于一个科技极速发展的时代,在设计领域,设计理论、设计手法、设计材料的发展亦是迅速。
同时,在强大的外来文化冲击之下,本土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活力缺失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何在设计实践之中,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本土特色,探索本土设计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旨在从吴氏祠建筑装饰这一个案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民居文化,发掘其存在的艺术、文化、历史价值并寻求传承之法。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方面的研究:
《中国古建筑装饰讲座》(张驭寰)介绍了我国古代建筑装饰的基本理念。
内容包括建筑雕刻、建筑彩画、建筑色调、各地建筑特点,还配有作者考察古建筑时在各地所拍摄的大量照片。
《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陆元鼎)中详细介绍了传统民居装饰的艺术特征,包括山墙、门窗、梁柱构架等具有特色的装饰部位,并对砖木石雕、陶塑灰塑工艺特点以及做法有所描述。
《中华装饰: 传统民居装饰意匠》(刘森林)一书中,在阐述中国传统民居装饰的详细特征及渊源之外,更是对其背后的装饰意匠进行了深刻探索。
(2)关于红安吴氏祠建筑装饰方面的研究:
对于研究对象吴氏祠建筑装饰研究方面仍未有比较权威的著作发布,研究者尚少。
以“吴氏祠”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仅得到9篇期刊文献,主要注重于对传统民居建筑资料的整理,对于装饰背后的来源、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挖掘极少。
《走进鄂东第一祠——红安吴氏祠堂》(辛艺峰)中主要介绍了吴氏宗祠建筑形式及其特点并对祠堂中的建筑装饰进行了简略介绍。
《浅谈红安吴氏祠堂壁画中的艺术风格》(王子龙),结合红安吴氏祠堂壁画的表现题材、艺术手法等方面来对壁画中的艺术风格问题进行探讨。
《木雕的城记——兼议传统民居中长卷式的木雕装饰》(谭刚毅 钱闽),对红安吴氏宗祠的两幅木雕进行了创作手法及其艺术、历史价值上的解析。
《红安吴氏祠建筑木雕《武汉三镇》的艺术特色》(蔡增杰 张玉青)对吴氏祠中的特色木雕“武汉三镇”的艺术手法及创新性进行了探讨。
《黄冈地区传统民居红安吴氏祠木雕装饰艺术研究》(李顺华)主要研究了吴氏祠中木雕的表现题材、表现寓意、表现形式等,并提出了观点“吴氏祠建筑装饰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木雕”。
《鄂东民俗古建筑——吴氏祠》(柯东海 徐生福)对吴氏祠的各个方面如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建筑装饰等做了简单的介绍。
《传统建筑木雕凸显观赏效果的途径与方法—以红安吴氏祠为例》(蔡增杰 张玉青)中研究了吴氏祠木雕综合运用表现语言凸显观赏效果对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3.2国外研究现状
现今,国外对于吴氏祠堂建筑装饰研究较少,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著作有所留存。
《中国建筑装饰》(伊东忠太)中尝试对中国建筑史进行了分期,结合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各种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及建筑装饰进行了全面介绍,并详细分析了这些建筑装饰的产生与发展、应用原理及装饰细部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1.4相关概念
装饰可分广义和狭义来理解。
对于建筑物而言,广义的装饰可以来表示整体的装饰,如建筑外观装饰、室内装饰。
狭义的装饰则可以指代单个装饰物或者某个具
体的装饰图案、纹理、材质,如陶瓷上的装饰纹样。
装饰同时包含着多种词性。
作为动词的装饰可理解为使用装饰材料手段对某个物体进行美化的过程。
装饰二字的解释为:“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①”。
在吴氏祠这一研究对象之下,指的是对建筑构件表面添加纹饰、雕刻图案或绘制彩画以达到美化之目的。
而作为名词,装饰通常可指装饰品、装饰构件等实在的装饰成品,也可指装饰的技法或手段的名称。
传统民居装饰依附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发展之中,是民居建筑历经各个历史阶段逐渐发展、传承、完善的历史烙印,是具有实用功能同时兼具美观的建筑构件。
其附着在建筑的各个部件,如屋顶、墙壁、门窗、陈设等等。
装饰的产生是人爱美的本能,在实用性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对美观性进行追逐。
总的来说,装饰物、装饰构件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种装饰手段的加入,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建筑中的人带来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
本课题中的所要研究的建筑装饰便是围绕着吴氏祠的屋顶、屋身和基座等主要部分的装饰以及依附于这些结构之上的雕饰部分。
1.5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为吴氏宗祠中的建筑装饰。
从吴氏祠堂的历史源流开始,着手研究祠堂建筑装饰细部,包括其装饰部位、装饰内容等,继而对建筑装饰特点、装饰题材、装饰寓意、装饰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5.
2.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
①《辞源》
本文以红安吴氏宗祠为研究对象。
首先对鄂东北地区几处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进行初步实地调研和考察,记录当地传统聚落及民居的现状。
通过大范围调查后再对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详细测绘、发掘,近距离观察吴氏宗祠装饰的造型、材料等细节,并对其进行详细拍摄及测绘。
考察之中,通过对鄂东北传统村落中的村民进行访问,直观地询问更多关于当地传统民居的情况,了解其装饰形制的独特性。
(2)文献研究
大量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如县志、村志、家谱等古籍。
阅读与传统民居装饰相关的书籍、论文、期刊等。
在此基础之上,对所需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3)比较分析
考察中,通过比较黄冈地区内多处现存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民居形态特征、细部装饰,以便更好地对红安吴氏祠建筑装饰这一个案的特点进行分析。
2吴氏祠概述
2.1吴氏祠历史源流
吴氏祠位于今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中部(图2.1-1)。
红安县原为黄安,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麻城、黄冈、黄陂三县合建称“黄安县”,取“地方安谧,生民安妥”之意,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黄州府。
据吴氏族谱及祠堂内文字资料显示,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当地吴氏宗族合资兴建,后几经火灾损毁,于同治十年(1871年)扩建翻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择新址重建。
图2-1 红安吴氏祠位置示意图(白色虚线内)(来源于网络)
2.1.1吴氏宗族源流考
元末明初之时战乱频繁,恰两湖地区是朱元璋、陈友谅以及元朝军队的主战场。
到明初,天下初定而两湖田野荒芜、人口稀少,政府又允许“插标占地”,于是促成了大量的江西人口前往两湖地区,史称“江西填湖广”,其中湖北部分以地处鄂东北之黄州府为甚。
根据祠堂内的《源流考》记载:“……又八十五传至永昌公,永昌公江西饶州府官也。
又传至八十七世孙兰芳公官居中武将军,明太祖命镇抚湖广,逐由江西饶州迁至湖北,族人称之始迁祖。
”由此得知,“江西填湖广”之时,吴氏一族恰巧因公务而迁往湖北。
湖北时属湖广省,治所武昌,故推测迁徙之后吴氏一族首先定居在武昌。
又“……传至八十九世岩护公官居正议大夫(明朝正三品)。
公有五子,长天佑迁县北门外长兴村胡家湾……我祖天佑公,明洪武举人……”可知天佑公时吴氏宗族的一支迁往了今红安县。
人口迁移的活动同时也带动着鄂东北地区的社会和文化迁移,使得鄂东北地区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共融性更强。
吴氏祠乃江西吴姓族人迁徙至湖北而兴建,按常理其名应称为吴氏支祠。
然迁徙在明初太祖之时,其时修建祠堂等级森严,民间尚不得私自立祠,故可推测吴氏一族在江西并未修筑祠堂。
及至明嘉靖十年(1531年)明世宗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各地才开始修建祠堂,所以到陡山吴氏祠堂始建之时,取“吴氏祠”之名
并无不妥之处。
2.1.2“延陵世泽”,“家承赐书”
据祠堂内《源流考》载:“我族有世次图原自泰伯公十九传至季札公。
公因让国避位于延陵,封之延陵号,称季札公为延陵季子也。
”又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延陵乃是吴姓的郡望。
后世为了纪念季札公,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
故红安吴氏祠正门上撰写“延陵世泽”,以道明宗族源流。
“家承赐书”则是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的传说。
相传朱元璋曾因敌军追击至此,恰遇吴氏文人吴琳搭救之。
后朱元璋即位,宣召吴琳入朝为官,并亲题“开国天官里”赐建牌坊,遂后人以“家承赐书”之匾额悬于祠堂牌楼门之上,以示纪念。
图2-2 位于牌楼门上的匾额“家承赐书”、“延陵世泽”(作者自摄自绘)
2.2吴氏祠空间布局及现状
红安吴氏祠是湖北传统的两进两天井院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占地千平米有余。
吴氏祠与大多数传统建筑朝向不同,为坐南朝北,略朝西北方向偏移约26°。
这是由于当时修建房屋选址时十分讲究风水,提倡“四象之说”,建筑物左青龙高过右白虎为吉,南朱雀低于北玄武为吉,所以吴氏祠为了择吉址而建便将座向有所
调整。
吴氏祠空间布局严谨,自正门进入分别为观乐戏楼、前院、拜殿、后院以及寝殿,两院均有廊庑,前院戏楼及廊庑部分均为二层建制,拜殿东方开有侧门。
祠堂的台基分为观乐楼、拜殿以及寝殿三级,自观乐楼台基起逐级抬升。
三级台基均为砖石混合,台基主平面使用方形灰砖平铺,边缘使用条石收边。
(图2-2)
图2-3 吴氏祠平面图:一层(左)和二层(右)(作者自绘)
吴氏祠有前后二院,前院较大,长约18米,宽约13米,占地200多平米,使用块石拼接出“Y”型踏道,走道两旁各放置两个花坛,分别为四边形和六边形。
后院较小,是湖北传统民居的标志性空间——天井,集通风、采光和排水功能于一身,其地面使用条石平铺,左右两侧置花坛,靠近寝殿一侧有垂带式台阶。
红安吴氏祠享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鄂东第一祠堂”美誉,且于1992年和2006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红安县旅游局关于《湖北省红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4-2030年)》中也为吴氏祠量身定制了“画里乡村”吴氏祠荆楚文化体验区项目。
但吴氏祠现阶段的发展有些令人惋惜,笔者多次前往考察均是大门紧闭未作开放,经祠堂文保员吴圣清先生才得以进入。
不仅祠堂无人观赏,甚至经过旅游开发规划的陡山村也是同样境遇。
3吴氏祠建筑装饰研究
3.1吴氏祠建筑装饰部位
吴氏祠装饰极为丰富,从上至下,从屋顶到台基,几乎所有可装饰之部位,皆以木刻、石雕、砖砌、彩绘等方法饰以祥禽瑞兽、花纹线脚、文字、彩绘等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之物。
《木经》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本文根据吴氏祠建筑装饰的特点将装饰部位分为屋顶脊饰、山墙立面、梁架立柱、槽门窗牖以及隔断栏杆五大部分。
3.1.1屋顶脊饰
吴氏祠乃是硬山式屋顶,山墙均高过屋顶两坡,以蝴蝶小青瓦铺贴,装饰主要集中在屋脊脊饰以及檐口之瓦饰。
(图3-1)
屋脊位于屋顶两向交界处,出于安全、牢固、防水、美观等方面的考虑,故运用砖瓦封顶,是为脊饰。
脊饰从结构上可分为脊身、脊中、脊头三部分。
红安地区传统民居脊饰之做法通常较为简单,多以竖瓦叠涩之形式出现。
图3-1 吴氏祠屋脊线(作者自摄)
吴氏祠屋脊装饰极为特别,脊身并未采用红安地区大量使用的竖瓦密集叠涩,而是别出心裁地使用两组平行立起的透瓦,再于立瓦上施两层瓦盖顶,剖面呈倒“U”镂空形制。
除“凤舞龙飞”脊外,这种形式广泛应用于吴氏祠堂的脊饰之上。
脊中或平直无饰或放置宝顶作为装饰。
正脊脊中放置多层宝瓶砖雕,上接铜钱纹 、“寿”字纹以及三把戟,称“瓶盛三戟(平升三级),财寿连绵”。
山墙脊脊中则施以香炉作为装饰。
在整条屋脊线之上还有序地排列着一些小兽。
作为特殊的民居形式的吴氏祠,使用了普通民居较少使用的鸱吻作为脊头装饰,其鸱吻朝向屋脊,口含铜钱,尾部外翻呈卷曲状。
(图3-2)
吴氏祠屋顶装饰的另一处则是瓦当和滴水。
瓦当俗称瓦头,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具有稳固、美化檐口之功用。
吴氏祠的瓦当大致呈三角形,尖朝下,朝上的边为圆弧形,上雕刻菊花纹作为装饰。
滴水是指覆盖建筑檐头板瓦前端的遮挡,吴氏祠的滴水形制与瓦当大致相同,呈三角形状,只是朝上的边略微向下凹陷,滴水整体呈下垂状并向内凹陷,上雕“寿”字纹。
(图3-3)吴氏祠的瓦饰中有着一处独特的装饰,压于瓦当之上的一片瓦,其瓦头向上翘起,呈弧状向上倾斜突起,上饰葡萄雕纹,顶边有九个小突起。
(图3-3)
3.1.2山墙立面
吴氏祠山墙高大,谓之封火墙,墙面为砖石所构,通过当地老人介绍及资料查找,发现此墙与祠堂内部整体结构可分而立之,即拆除外墙后,内部结构并不会受到影响。
所以可知,此山墙最大功用并非支撑,而更多的适应于防火、防盗、防风雨,保护屋面等功能需求。
吴氏祠山墙可分为三部分,底部占三成,作为基座,使用宽大且长并经打磨过的规整岩石顺砌;中部占五成,使用小青砖顺砌,且每块砖上都雕有“吴氏祠”字样;上部两成亦为青砖顺砌,上施以彩画作为装饰。
封火山墙通过这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使得墙面观感上光洁整齐,石材的质感与机理得到了自然的表现,多部分的
组合也带来了变化丰富的韵律感。
图3-4 吴氏祠的山墙立面(作者自摄)
吴氏祠山墙顶部形制有二:其一为双侧起翘双层脊,其二为“凤飞龙舞”脊。
双侧起翘双层脊型,底层人字形墙脊约占八成,双侧起翘部分约各占一成,脊上斜铺一层瓦片,起翘部分顺延出第二层铺瓦,脊头各放置一只鸱吻为饰;在人字形墙脊上起第二层,与之同宽,先平铺三层瓦,呈龙鳞状,两端微微起翘;龙鳞瓦上再起两组平行透瓦,上平铺一层瓦封顶,脊中与屋顶正脊垂直相接。
(图3-4) “凤飞龙舞”型,此形制为湖北传统民居之特色,源于楚人对凤图腾的崇拜。
脊身为三个连续的圆拱形,中间高侧方略低,以瓦摆出龙鳞形状,是谓“龙舞”;
三连拱两侧各自起翘,加以鸱尾,称为“凤飞”。
(图3-5)
图3-5 双侧起翘双层脊(作者自摄)图3-5 “凤飞龙舞”脊(作者自摄)
墀头,是硬山式建筑山墙端头的总称。
吴氏祠的墀头不同于周边民居,其装饰极其充分,每个面都有彩绘或砖雕。
墀头大致可五五分层,上层较为平整一体,高于屋檐且高耸,以大约45°向上起翘,下层分段逐渐向墙体收紧。
墀头顶端装有角兽鸱吻,最下端安置狮子石雕。
(图3-6)
图3-6 吴氏祠中装饰丰富的墀头(作者自绘)
3.1.3梁架立柱
吴氏祠始建重修均于清代,其制自然也受当时官方颁布的《工程做法》之限。
祠堂当属清代五檩小式建筑,其梁架部分最为重要的装饰部分为檐下最为显眼的檐枋、檐垫板以及檐檩三者。
(图3-7)
图3-7 自下而上:枋、垫板、檩(作者自绘)
枋、垫板、檩(自下而上)是小式建筑中的主要承重构件,用于连接两柱,分担压力,通常统称为檩三件。
吴氏祠中,此三件于檐下者处于最为显著的位置,装饰最为丰富精致,故本文研究描述的对象主要为檐枋、檐垫板以及檐檩。
檐枋位于最下层,形制最为粗大,每根枋的左中右侧分别雕刻人物故事或纹饰;最上端为檐檩,较之檐枋略小,装饰较为简单,以连续的如意纹为饰;檐檩檐枋中间施檐垫板,饰以连续的“∽”型卷草纹。
几乎所有传统民居当中,真正起到撑持房屋之功用的部件并非外墙,而是柱子。
柱可三分:最底端接触柱础部位为柱基,柱基往上大部分乃是柱身、承接梁枋部分为柱头。
吴氏祠中,柱按形制可分为方柱和圆柱,按材质可分为木柱、石柱和石木混合柱,每根柱下均有柱础。
柱基之下接石础,称为柱础作用为防潮,避免柱子从下遭腐蚀。
吴氏祠之柱础形式丰富,均为石制,形式从简至繁均有出现,大致可分为单层多层圆鼓式、须弥座复合式以及半柱式四种。
吴氏祠中,圆鼓式柱础作为整体或部分出现的次数最多,样式变化极为丰富。
(图3-8)
图3-8 吴氏祠中的造型各异雕琢精良的柱础(作者自绘)
单层圆鼓式最为简单,表面平素不施纹饰。
多层圆鼓式柱础共分三层,由下层的方形础、中层的八角形础以及上层的圆鼓形础共同组合而成,装饰也极为朴素。
须弥座复合式的柱础造型复杂,下为方形须弥座础,此须弥座较为特殊,自束腰上下各有三层,共计七层,四面均会雕刻不同的装饰图案,集中于圭脚和最上层,题材以植物花卉为主;须弥座上接莲瓣圆鼓式础或方形础。
半柱式柱础,下部为柱础,形式多样,上加长约3米的方形石柱,石柱之上再接传统的木柱。
石柱每个立面边角均有卷杀,其整体装饰较为简单,仅有若干道密集平行的弦纹排列在上。
在柱头与枋之直角区域处,通常在此处放置一斜撑,谓之撑拱。
其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固性来起承托加固梁架结构的作用。
吴氏祠的撑拱雕饰复杂且精美,使用了圆雕的技法,呈现出立体感,装饰内容有动物、植物以及吉祥图案等。
祠堂中的撑拱较多,按复杂程度大体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复杂的圆雕撑拱,如观乐楼上的“凤凰展翅”撑拱、拜殿檐下的“狮子戏绣球”撑拱;第二种则为形制方正的透雕撑拱,此类撑拱以拐子纹或卷草纹为主要装饰,并融入龙头、麒麟等动物造型。
(图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