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06期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康生态旅游国际化外宣研究。
项目编号:17JK0011)作者简介:李向武(1968-),男,吉林辽源人,安康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研究。
历史·文化
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开始开发茶文化旅游景区,茶文化旅游如雨后
春笋一般兴起。
茶文化旅游是人们在茶余饭后游览茶园、品尝茗茶、体验茶俗的旅游方式,有助于人们疏解精神压力,提升审美水平。
“公示语”表示一种面向公众群体的语言,这种语言范式在旅游景区、教学场所等区域十分常见。
与一般意义上的公示语相比,旅游景区公示语更为特殊,它的受众群体(游客)相对单一。
通常而言,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公示语主要可以分为四种:指示语(常见于标识牌,用来给游客提示方向)、提示语(用来提醒游客注意自身行为,比如“爱护环境”、“请勿践踏小草”等)、警示语(提醒游客注意各种意外情况,比如“小心地滑”、“前方施工”等)、告示语(有关该景点的各项内容须知)。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前来我国参观游玩,他们也属于茶文化旅游景区的消费群体。
为了给这些外籍人士的旅游带来便利,不少茶文化旅游景点的公示语都以中英双语的方式呈现,但是相关调查发现很多景点的公示语翻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影响到外籍人士的“二次消费”和茶文化旅游景区品牌口碑的塑造。
生态翻译理论是21世纪的新兴翻译理论,其在文学典籍、电影字幕、医药论著等文本中都得到了应用,而事实证明该理论对于当前翻译有着明显的指示作用,有助于翻译目的的明确和翻译效果的提升。
1生态翻译理论概述
顾名思义,生态翻译理论的提出受到了“生态学”和“翻译学”这二者的启示,生态翻译理论是“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 )中的相关理论内容,该理论是国内学者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翻译适应选择论》于20014年出版发行,这意味着生态翻译学变得更为系统化。
后来,包括李亚舒和宋志平等在内的国内学者也对“翻译适应选择论”发表了相关看法,使得该理论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译者适应选择”事实上与达尔文的适应理论相符合。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从生态学和生态理性出发构建翻译模式或拟定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包含很多核心理论要点,比如“三维”转换、译者中心、适应选择、翻译生态环境等。
其中,“译者中心”表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而译者需要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和翻译技巧等。
“翻译生态环境”表示译出语得以存在的环境,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译者以外的一切事物视为这种环境的组成部分。
“适应选择”表示译者应该在适应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优胜劣汰”式的选择,确保译出语能够真正被目的语受众接受。
“三维转换”表示三种不同“维”的转换,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层面。
其中,语言维转换表示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文化维转换表示文化内涵层面的转换,交际维转换表示交际意图的转换,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需要结合这三项要求,切勿将各个“维”相互隔离开来。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一些译者尝试着从三维转换层面出发拟定翻译策略,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而本文也可以从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理论入手对茶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提出相关建议。
2当前茶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现状
近年来,茶文化旅游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不少景区的知名度也得以提升,比如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被评为4A 级)、湄潭茶文化旅游景区(有着“天下第一壶”之称)、黄龙岘茶文化村、顾渚茶文化风景区等。
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些景区的公示语翻译仍旧存在以下问题:
2.1语言层面:语法问题突出,译文不统一
语言是公示语中的基本要素,是公示语传递信息的渠道。
然而,一些茶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的对应英文译出语却存在一些过于明显的低级漏洞,比如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用词错误等。
举例来讲,在长兴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内有一处公示语为“免费观赏茶艺表演、与茶艺师探讨茶文化”,下面附有“Free viewing,and tea ceremony tea of tea culture ”的译出语,而事实上这句译文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这很显然是译者缺乏责任心的体现。
再者,一些译出语还存在漏译的现象,比如“红茶茶礼”被译为“tea ceremony ”(茶礼),某贡茶制作展示厅内的标语“先洗后蒸保绿色”直接被译作“Steam it to keep the green color ”(蒸茶保绿色),很明显省略了
“洗茶”以及“蒸洗先后顺序”的说明。
除此之外,某些景区的公示语甚至
还存在“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语翻译”的现象,而这种翻译方式是欺瞒不了外来消费者的。
2.2文化层面:直译突出,译出语缺乏文化意蕴
目前,一些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公示语却大多以直译为主,甚至不少译出语存在中式英语的问题。
以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为例,该景区内有一片名为“霸王湖”的湖水,湖水边贴有相关的公示语说明,其中“霸王湖”被译为“Tyrant Lake ”。
事实上,“Tyrant ”一词在英语中表示“暴君、专制统治者”,含贬义。
而在我国文化中,“霸王”有两种意项,其一用来尊称西楚霸王项羽,其二用来形容蛮横的人。
此处的“霸王”实际上指代楚霸王项羽,因为在湖中某处有“楚霸王项羽饮泉,留下膝印在此”的说明,因而将霸王湖直译为“Tyrant Lake ”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籍人士的文化不适感。
2.3交际层面:译出语违背交际意图
根据相关调查,某些景区的公示语翻译较为生硬,存在“译出语违背交际意图”的问题。
比如“禁止拍照”直接被译为“Prohibition of Taking Picture ”,而在西方文化中“prohibition ”或“prohibit ”带有一种绝对的命令,读起来缺乏礼貌,容易影响到游客的游玩心理。
再者,一些景区有“老年人免票”的公示语说明,而往往该公示语被译为“Free for old people ”。
虽然译出语的意思无误,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以“old people ”来称呼“老人”会显得不够尊敬。
3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3.1语言维转换
针对语言层面的公示语翻译问题,译者应该在翻译后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审核,避免漏译、误译等低级错误的出现。
比如上文所述的“红茶茶礼”根据语法规则、词汇等要求应该译作“black tea ceremony ”。
再比如说,某茶文化景区展示厅中的“圈模成规拍成饼”公示语被翻译为“Press the tea use the model ”,这与英语语法规则相悖,建议将其译为“Use the model to press the tea ”。
再比如,告示语“历代贡茶介绍”中的“贡茶”被译为“Tributary tea ”,而事实上目前较为公认的译出语应该是“Tribute tea ”。
3.2文化维转换
众所周知,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范式,往往简单的字眼或词汇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而这就意味着译者应该透过语言探寻其中的文化意蕴。
比如译者在翻译“霸王湖”时可以采用“拼音+注释”的形式,将其译为“Bawang Lake (Bawang is the title adopted by Xiang Yu )”,使西方游客能够更好地领略公示语的文化内涵。
再比如,水口茶文化景区的公示语“陆羽顾渚两相依”被译为“Lu Yu and Guzhu Mountain ”,而事实上这里的“顾渚”表示“顾渚山茶”,因而建议将其译为“LuYu and Guzhu Mountain Tea ”。
3.3交际维转换
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公示语面向的受众是游客这一特殊群体,因而译者的交际意图就是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翻译,以一种方便游客接受的方式将译出语呈现在他们面前。
正所谓“顾客是上帝”,而游客就是茶文化旅游景区得以长存的关键。
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让景区在游客心中留下好印象,译者在翻译一些警示语时应该注意语气的使用。
比如,“禁止拍照”可以译为“No Photographing ”,这样就会使公示语语气显得更为柔和,更容易被人接受。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商务印书馆,2013.[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2):3-8.
[3]牛新生.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研究———以宁波市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21(3):38-43.
[4]王银泉.南京旅游景点公示语译文错误遍地开花[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7(5):43-49.
[5]桑龙扬,吴国霞,肖胜文,等.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类型及翻译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90-93.
试析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茶文化旅游
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
李向武
(安康学院外语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本文首先就生态翻译理论进行了相关阐述,接着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茶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策略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