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 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 全把握,所以说,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真理是一个发展 的过程。
研读分析
3.朗读第二部分第一个层次两句话,从结构上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
研读点拨
《改造我们的学习》研读点拨
整体感知
任务一:感知全文思路,完成思维导图。
引论
改
造
我
们
本论
的
学
习
结论
提出 主张
①
正面:回顾发展的历史 (一)阐明改造的重要
反面:分析存在的缺点 (二)强调改造的必要
提出 建议
对比:提示斗争的实质 (三) ②
答案: ①阐述理由 ②突出改造的迫切
精读理解
任务二: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背景简介
自我研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962年,根据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决议精神, 全国城乡开始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
1963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 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5月20 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前十条》。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 想是从哪里来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自我研习
辨析 相同点不Leabharlann 点夸夸其谈侃侃而谈
二者均用来形容人物说话,还都表示会说、能说、乐说。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 “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
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
迫地说话。
造句与用例
不要做只会夸夸其谈却无实际能力 他虽然不善言辞,常沉默寡言,但在
的人。
讨论专业问题时,他都能够侃侃而谈。
特点 “正确”,“代表先进阶级的”,“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等词严谨、准确,体现了政论 文章的严谨性。如,“代表先进阶级的”就当时来说, 是指无产阶级,但也可以包括近代无产阶级 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以前别的先进阶级。
思考探究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明确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 社会实践中来”这个观点。其实,毛泽东在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多次提 到实践的重要性,请你从中找出一两句表现实践重要性的句子,并列举一两个你熟悉的 例子证实实践的重要性。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 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内容 第一句话强调社会存在的第一性,社会意识的第二性;第二句话讲人们的正确思想对社会 存在的反作用。 作用 这两句话承接开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是下文的总起。
思考探究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部分的句子: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 的二十年。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 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 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实践重要性的例子: 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 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完善,如王明
精读理解
任务三:鉴赏表达效果 1.文章第三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将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列主义态度 做对比的?有何表达效果?
表现 特点 实质 影响
主观主义的态度
马列主义的态度
表达效果
表现 特点 实质 影响
精读理解
主观主义态度
马列主义态度
表达效果
对现状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 对现状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
究,对历史只懂希腊不懂中国, 研究;对历史,不是割断,不单
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 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 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 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研读分析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说到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必须“多次反复”,为什么?
熟语(成语、惯用语等) 表达效果
或凝练含蓄,或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生动传神, 也不乏幽默风趣,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研读点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研读点拨
整体感知
任务一:感知全文思路,完成思维导图。
人
提出问题
的
正
确
思
想
是
分析问题
从
哪
里
来
的 ?
②
①
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 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 思想形成的过程。
害人、害己、害革命。
利己、利人、利革命。
精读理解
2.分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是毛泽东引用明代文学家解缙的话。 前一句把那些学习根基不深厚的人比喻为芦苇,只会随风摇摆,四处附和; 后一句把那些倚老卖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喻为竹笋,空有其表,华而不实。 毛泽东以此作比喻论证,给那些主观主义者画像,从而形象有力地讽刺了主观主义 学风。
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研读分析
任务三: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层次
第二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怎么分?各写了什么?
第一层,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概括地指明了意识与存在 的辩证关系。 反映论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阐述第一 个飞跃,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过程论
自我研习
辨析 相同点
不同点
肤浅
浮浅
二者均表示浅,不深。
“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 “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 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造句与用例
我虽然了解了一些情况,可是这种了解 是异常肤浅的,一点不深刻。
如果表演只仿效了外面的粗枝大叶 的动作,结果表情一定流于浮浅,而 不会深刻的了。
第三层,从“这时候”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阐述第二个飞跃,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 从哪里来的。 检验论
第四层,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说明两个飞跃的关系, 并指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美育论
研读分析
任务四:内容理解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 有的”这两种论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
论点
论证
但是我们还是有 缺点的,而且还有 很大的缺点。
表现
①不注重研究现状(2) ②不注重研究历史(3) ③不注重马列主义的运用(4)
结论
对前面的总结,并指出这 些都是极坏的作风。(5)
总——分——总
示例:你的成绩上不去,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你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老师留的作业没有 认真完成,自习课时经常偷玩手机……这些都是学习的绊脚石,都是你的坏毛病,不可等闲视之。
1923
1893 1911
1927—1928
1934-1936 1936-1948
1948-1949 1949—1976
自我研习
……
识记字音
自我研习
肤浅(fū)
逻辑(jí)
华而不实(huá) 谆谆(zhūn)
滥调(làn)
有的放矢(shǐ)
竹笋(sǔn) 诊治(zhěn) 臆造(yì)
辨识近义 词
自我研习
掌握成语
前仆后继:_前__面__的__人__倒__下__,__后__面__的__人__继__续__跟__上__去__,__形__容__英__勇_ 奋斗,不怕牺牲。 生吞活剥:_比__喻__生__硬__地__接__受__或__机__械__地__搬__用__(_别__人__的__理__论__、__经__验、方法等)。 有的放矢:_对__准__靶__子__射__箭__,__比__喻__言__论__、__行__动__目__标__准__确__。_____ 哗众取宠:_用__浮__夸__的__言__行__迎__合__众__人__,__以__博__得__好__感__或__拥__护__。___ 徒有虚名:_空__有__某__种__名__声__,__指__名__不__副__实__。_________________ 若明若暗:_形__容__对__问__题__或__情__况__有__所__认__识__却__不__很__清__楚__,__也__指__对_ 某事态度不明朗。 粗枝大叶:_形__容__不__细__致__,__做__事__粗__心__大__意__。_________________ 夸夸其谈:_说__话__或__写__文__章__浮__夸__,__不__切__实__际__。_______________ 谬种流传:_指__荒__谬__错__误__的__言__论__、__学__术__流__派__得__以__传__播__。_______ 华而不实:_只__开__花__不__结__果__,__比__喻__外__表__好__看__,__内__容__空__虚__。_____
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 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答案: ①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②解决问题
研读分析
任务二:研究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使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
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这篇文章主要讲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从物质到精神,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个飞跃是从精神到物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无 懂希腊,还要懂中国;对马列
的放矢的。
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有的放矢的。让我们对这两种态
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谈,华而不实。
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 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际统 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一的作风。
度有了全面而深刻 的了解,从而抛弃 主观主义态度,接 受马克思主义态度。
自我研习
背景简介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
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遵义会议虽然曾对此进行了纠正,但没彻底解决。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各种意识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全党思想认识有待统一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 期间,毛泽东做了三个重要报告,《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
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论证方法
以叙代议
例证 对比论证
引证法 喻证法
分析
以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普遍整理与具体实 践的结合是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的重要因素。 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经验和真理三个方面 的“极坏的作风”的具体表现。 主观主义与马列主义态度对照 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 用芦苇、竹笋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精读理解
3.作者是怎样使自己的语言富有生动性的?
富有生命力的古词
“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 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 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
来自人民群众的生 动活泼的口头词语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捉鱼”“对不住” “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
拓展阅读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翦伯赞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间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写的一首赞 美赵武灵王的诗歌,诗歌给武灵王以“英雄” 的称号并特别强调了他的“骑射胡服”。 “胡服骑射”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移风易俗 的改革,这个改革,看似微小,其实意义深远。 这种改变,体现了务实的精神,学习的精神,值 得我们效法。
等人在中国照搬照抄这个理论,结果遭到失败;毛泽东等把这个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结 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实践,比如某位学习好的同学向我们介 绍他的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就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读写策略
仿照《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写一段文字,不超过100字。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课件
想一想
情境导入
是什么决定人 的正确行动呢?
人的思想。
人的正确思想 从哪里来呢?
调查、研究、实践。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两篇政论文,展示了马克 思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1914—1918 1918—1923
研读分析
3.朗读第二部分第一个层次两句话,从结构上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
研读点拨
《改造我们的学习》研读点拨
整体感知
任务一:感知全文思路,完成思维导图。
引论
改
造
我
们
本论
的
学
习
结论
提出 主张
①
正面:回顾发展的历史 (一)阐明改造的重要
反面:分析存在的缺点 (二)强调改造的必要
提出 建议
对比:提示斗争的实质 (三) ②
答案: ①阐述理由 ②突出改造的迫切
精读理解
任务二: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背景简介
自我研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962年,根据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决议精神, 全国城乡开始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
1963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 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5月20 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前十条》。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 想是从哪里来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自我研习
辨析 相同点不Leabharlann 点夸夸其谈侃侃而谈
二者均用来形容人物说话,还都表示会说、能说、乐说。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 “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
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
迫地说话。
造句与用例
不要做只会夸夸其谈却无实际能力 他虽然不善言辞,常沉默寡言,但在
的人。
讨论专业问题时,他都能够侃侃而谈。
特点 “正确”,“代表先进阶级的”,“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等词严谨、准确,体现了政论 文章的严谨性。如,“代表先进阶级的”就当时来说, 是指无产阶级,但也可以包括近代无产阶级 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以前别的先进阶级。
思考探究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明确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 社会实践中来”这个观点。其实,毛泽东在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多次提 到实践的重要性,请你从中找出一两句表现实践重要性的句子,并列举一两个你熟悉的 例子证实实践的重要性。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 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内容 第一句话强调社会存在的第一性,社会意识的第二性;第二句话讲人们的正确思想对社会 存在的反作用。 作用 这两句话承接开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是下文的总起。
思考探究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部分的句子: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 的二十年。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 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 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实践重要性的例子: 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 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完善,如王明
精读理解
任务三:鉴赏表达效果 1.文章第三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将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列主义态度 做对比的?有何表达效果?
表现 特点 实质 影响
主观主义的态度
马列主义的态度
表达效果
表现 特点 实质 影响
精读理解
主观主义态度
马列主义态度
表达效果
对现状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 对现状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
究,对历史只懂希腊不懂中国, 研究;对历史,不是割断,不单
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 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 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 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研读分析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说到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必须“多次反复”,为什么?
熟语(成语、惯用语等) 表达效果
或凝练含蓄,或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生动传神, 也不乏幽默风趣,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研读点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研读点拨
整体感知
任务一:感知全文思路,完成思维导图。
人
提出问题
的
正
确
思
想
是
分析问题
从
哪
里
来
的 ?
②
①
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 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 思想形成的过程。
害人、害己、害革命。
利己、利人、利革命。
精读理解
2.分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是毛泽东引用明代文学家解缙的话。 前一句把那些学习根基不深厚的人比喻为芦苇,只会随风摇摆,四处附和; 后一句把那些倚老卖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喻为竹笋,空有其表,华而不实。 毛泽东以此作比喻论证,给那些主观主义者画像,从而形象有力地讽刺了主观主义 学风。
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研读分析
任务三: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层次
第二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怎么分?各写了什么?
第一层,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概括地指明了意识与存在 的辩证关系。 反映论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阐述第一 个飞跃,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过程论
自我研习
辨析 相同点
不同点
肤浅
浮浅
二者均表示浅,不深。
“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 “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 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造句与用例
我虽然了解了一些情况,可是这种了解 是异常肤浅的,一点不深刻。
如果表演只仿效了外面的粗枝大叶 的动作,结果表情一定流于浮浅,而 不会深刻的了。
第三层,从“这时候”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阐述第二个飞跃,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 从哪里来的。 检验论
第四层,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说明两个飞跃的关系, 并指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美育论
研读分析
任务四:内容理解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 有的”这两种论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
论点
论证
但是我们还是有 缺点的,而且还有 很大的缺点。
表现
①不注重研究现状(2) ②不注重研究历史(3) ③不注重马列主义的运用(4)
结论
对前面的总结,并指出这 些都是极坏的作风。(5)
总——分——总
示例:你的成绩上不去,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你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老师留的作业没有 认真完成,自习课时经常偷玩手机……这些都是学习的绊脚石,都是你的坏毛病,不可等闲视之。
1923
1893 1911
1927—1928
1934-1936 1936-1948
1948-1949 1949—1976
自我研习
……
识记字音
自我研习
肤浅(fū)
逻辑(jí)
华而不实(huá) 谆谆(zhūn)
滥调(làn)
有的放矢(shǐ)
竹笋(sǔn) 诊治(zhěn) 臆造(yì)
辨识近义 词
自我研习
掌握成语
前仆后继:_前__面__的__人__倒__下__,__后__面__的__人__继__续__跟__上__去__,__形__容__英__勇_ 奋斗,不怕牺牲。 生吞活剥:_比__喻__生__硬__地__接__受__或__机__械__地__搬__用__(_别__人__的__理__论__、__经__验、方法等)。 有的放矢:_对__准__靶__子__射__箭__,__比__喻__言__论__、__行__动__目__标__准__确__。_____ 哗众取宠:_用__浮__夸__的__言__行__迎__合__众__人__,__以__博__得__好__感__或__拥__护__。___ 徒有虚名:_空__有__某__种__名__声__,__指__名__不__副__实__。_________________ 若明若暗:_形__容__对__问__题__或__情__况__有__所__认__识__却__不__很__清__楚__,__也__指__对_ 某事态度不明朗。 粗枝大叶:_形__容__不__细__致__,__做__事__粗__心__大__意__。_________________ 夸夸其谈:_说__话__或__写__文__章__浮__夸__,__不__切__实__际__。_______________ 谬种流传:_指__荒__谬__错__误__的__言__论__、__学__术__流__派__得__以__传__播__。_______ 华而不实:_只__开__花__不__结__果__,__比__喻__外__表__好__看__,__内__容__空__虚__。_____
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 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答案: ①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②解决问题
研读分析
任务二:研究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使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
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这篇文章主要讲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从物质到精神,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个飞跃是从精神到物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无 懂希腊,还要懂中国;对马列
的放矢的。
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有的放矢的。让我们对这两种态
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谈,华而不实。
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 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际统 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一的作风。
度有了全面而深刻 的了解,从而抛弃 主观主义态度,接 受马克思主义态度。
自我研习
背景简介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
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遵义会议虽然曾对此进行了纠正,但没彻底解决。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各种意识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全党思想认识有待统一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 期间,毛泽东做了三个重要报告,《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
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论证方法
以叙代议
例证 对比论证
引证法 喻证法
分析
以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普遍整理与具体实 践的结合是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的重要因素。 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经验和真理三个方面 的“极坏的作风”的具体表现。 主观主义与马列主义态度对照 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 用芦苇、竹笋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精读理解
3.作者是怎样使自己的语言富有生动性的?
富有生命力的古词
“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 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 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
来自人民群众的生 动活泼的口头词语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捉鱼”“对不住” “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
拓展阅读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翦伯赞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间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写的一首赞 美赵武灵王的诗歌,诗歌给武灵王以“英雄” 的称号并特别强调了他的“骑射胡服”。 “胡服骑射”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移风易俗 的改革,这个改革,看似微小,其实意义深远。 这种改变,体现了务实的精神,学习的精神,值 得我们效法。
等人在中国照搬照抄这个理论,结果遭到失败;毛泽东等把这个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结 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实践,比如某位学习好的同学向我们介 绍他的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就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读写策略
仿照《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写一段文字,不超过100字。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课件
想一想
情境导入
是什么决定人 的正确行动呢?
人的思想。
人的正确思想 从哪里来呢?
调查、研究、实践。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两篇政论文,展示了马克 思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1914—1918 1918—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