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幸福感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幸福感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吉林
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白城师范学
院等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73份,回收率
为97.75%,其中有效问卷972份,有效率为82.9%。

对比分析选取吉
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与四平市妇婴医院及吉林省昊华化工有限公
司的在职青年,研究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
86.67%,其中有效问卷235份,有效率90.1%;在职青年共发放300份,回收246份,回收率82%,其中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71.95%。

(二)研究工具1.幸福感问卷。

选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MHQ),该问卷在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军人、基层士兵、军校
大学生等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

MHQ包括50个项目,综合幸福问卷是
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理论框架和测评指标加以整合编制而成。

它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
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9个维度,采用7级记分。


外使用自述幸福感衡量整体幸福感水平,按9级记分,问卷效度系数
较满意。

在信度方面,同质性信度9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其值
在0.6742~0.9056之间,各分量表分半信度系数(Split-
halfreliability)在0.6603~0.8835之间。

2.价值取向问卷。

自编价
值取向问卷(大学生版与非大学生版),该问卷有7个维度31道题目,分别为成就目标取向、自然取向、遵从取向、集体取向、人际取向、
自我取向、情感取向。

采用5级记分(很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
较重要、很重要,记分为1-5分)。

(三)统计工具用SPSS16.0forWindows20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
析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幸福感的描述性统计1.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总体状况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然取向评价最高,自我取向和遵从取向较高。

以往有研究(Hui&Triandis,1986)表明,我国被试明显不重视个人
价值取向,但在此却得到了与之不同的结果。

这与被试群体的特性本身
有关,也可能与被试所处的时代有关。

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已发生
了转变,呈现出与传统价值观念不同的趋势。

在人际和遵从取向上,被
试对二者不够重视,表明不同文化特征对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2.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结果显示,大学生幸福感较高,每个维度
的均值超过临界值5.00。

9个维度的均值排列由高到低依次为:友好
关系>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利他行为>生命活力>人格成长>正性情感>生
活满意>负性情感。

生命活力、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的均值虽然在临界
值以上,但相对于其他幸福感维度得分偏低,表明在大学生幸福感结
构中,生命活力、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的水平不高。

这与国内学者苗
元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

此外,自述幸福感结果显示,得分在均值以上者占56.8%,均值以下者占44.2%,自述痛苦和非常痛苦的仅占
1.1%。

因此,调查所选的高校大学生综合幸福感整体状况较好,自述
幸福的人数远高于自述不幸的人数。

这一结果与何瑛对重庆大学生所
做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统计结果发现(见表三、
表四),男女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异常显著差异(p<0.001),在自然、自
我和情感取向上差异异常显著(p<0.001),在成就目标取向和集体取向
上差异极为显著(p<0.01)。

男女生之间在利他行为和人格成长维度上
差异显著(p<0.05),在负性情绪和心理幸福感维度上差异极为显著
(p<0.01),在友好关系、健康关注和自述幸福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异常
显著(p<0.001)。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综合幸福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女大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价值取向,尤其在自然、自我和情感取向方
面女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女大学生综合幸福感水平更高,在利他行为和人格成长维度上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负性情绪明显低于
男大学生。

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在于社会文化,个体性别意识形成是一
个社会化的过程,价值取向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所以个体的价值观
必然受性别特征影响。

社会赋予男性更多的社会责任,看重男性在事业
上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女性来说,更多地受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观
念的影响。

(三)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幸福感的相关为了检测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幸
福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程度,依据Pearson积差相关进行分析(见表五),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感与价值取向及其各维度呈正相
关(p<0.01),即价值取向及其各维度得分越高,幸福感水平也越高。

结果显示,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幸福感总体评分较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

研究中的“综合幸福感”,整合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其中
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维度,心理幸福
感包括生命活力、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和人格
成长六个维度。

(四)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幸福感的回归为了进一步检测大学生价值取
向是否可以有效地预测幸福感,并且考察预测力的大小,分别以心理
幸福、主观幸福和综合幸福总分为因变量,价值取向的各维度为自变
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取a=0.05,结果显示,进入综合幸福回归
方程的价值取向有:集体取向、人际取向、自然取向、成就目标取向、遵从取向和情感取向,其标准化回归方程为:综合幸福水平=0.175x集体取向+0.204x人际取向-0.221x自然取向+0.123x成就目标取向
+0.116x遵从取向+0.101x情感取向,六个变量的联合预测量达22%,
其中集体取向的解释量最大,达到16.4%;进入主观幸福回归方程的价值取向有:集体取向、人际取向、自然取向、遵从取向和情感取向,
其标准化回归方程为:主观幸福水平=0.159x集体取向+0.164x人际取
向-0.242x自然取向+0.139x遵从取向+0.103x情感取向,五个变量的
联合预测量达11.3%,其中集体取向的解释量最大,达到7.7%;进入
心理幸福回归方程的价值取向有:集体取向、成就目标取向、人际取向、情感取向和自我取向,其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心理幸福水平
=0.222x集体取向+0.171x成就目标取向+0.136x人际取向+0.098x情
感取向+0.078x自我取向,五个变量的联合预测量达36.8%,其中集体
取向的解释量最大,达到30.2%。

(见表六)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
价值取向的各个维度对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
集体、人际、自然、成就目标、遵从和情感取向进入了回归方程,且
集体取向的预测性最强。

(五)在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在职青年价值取向和幸福感的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见表七、表八),在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在职青
年在人际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成就目标取向上存在极其
显著差异(p<0.01),在集体取向上存在异常显著差异(p<0.001)。

多重
比较分析发现:在成就目标取向上,在校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显著高
于在职青年;在集体取向和人际取向上,在校大学生和在职青年显著
高于硕士研究生。

在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在职青年在负性情感、
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和人格成长维度上差异极
其显著(p<0.01),在生活满意、利他行为、自述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四个维度上和综合幸福感总体得分差异异常显著(p<0.001)。

多重比较
分析发现:在生活满意和友好关系两个维度的得分上,在校大学生低
于硕士研究生并且高于在职青年;在负性情感上在校大学生高于硕士
研究生且低于在职青年;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述幸
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综合幸福感的得分上,在校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
高于在职青年;在自我价值维度上,在校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均低于
在职青年;在人格成长维度上,在校大学生高于在职青年。

大学生、
研究生及在职青年在成就目标、集体和人际取向上差异显著,在成就
目标上在职青年得分最低,而在集体和人际取向上研究生得分明显低
于大学生和在职青年。

社会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在职青年和学
校里学生之间在成就目标上的差异,同时,年龄、社会地位和经验的
差异,促成了研究生集体取向过低的得分。

随着年龄增长,研究生责
任与负担加重,压力增大,社交活动的目的性增强,群体活动减少。

在职青年的幸福感指数只有5.88,综合幸福感水平最低,其中生活满意、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友好关系和人格成长维度的得
分明显低于大学生和研究生。

负性情感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在职青年>大学生>研究生。

这可能是因为在职青年的生活压力大,情绪压抑,而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水平不高,面对挫折难以快速地调节心态。

可见
幸福感水平与社会因素和个性特征是密不可分的。

在自我价值维度上研究生得分明显高于大学生和在职青年。

原因在于研究生处于学术研究的重要阶段,对于自我实现的要求更高,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强。

通过在校大学生与研究生、在职青年的横向比较,价值取向对综合幸福感的作用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性特征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的形成既依赖于个体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也依赖于社交环境。

积极的集体取向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完善和自我意识的整合,从而提高了幸福感水平。

三、结论
首先,大学生价值观点发生转变,自然价值取向评价最高,自我取向日益得到关注,与传统价值观念呈现出不同趋势。

文化特征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

其次,大学生幸福感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友好关系评分最高,负性情感得分最低。

但是生命活力、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的水平不高,大学生在情绪调节和健康状况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三,大学生价值取向各维度对幸福感有一定预测作用,其中集体取向的预测性最强。

因此可以从社会文化、工作实践、校园管理和个体内省方面提出有效建议和对策,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提高其幸福感水平。

第四,通过对大学生、研究生和在职青年的价值取向和幸福感的横向比较。

结果表明,在职青年的幸福感指数最低,综合幸福感水平也明显低于研究生和在校大学生。

显然,价值取向对幸福感的作用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性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幸福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