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奎皮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奎皮影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2年第3期
文赵亚东王佳图宋伟姜雨含
我们抵达望奎县时,望奎皮影艺人正在小剧场里上演一出《三请樊梨花》。

戏中樊梨花御
马奔驰,手舞长枪,杀得贼兵落花流水,好不热闹。

而那清越婉转、引人入胜的唱腔也让人如
痴如醉。

真可谓“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光下,一笑还从掌中来”。

在这些艺人中,谷宝珍是望奎皮影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讲起皮影戏的历史,谷宝珍很是骄傲。

他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
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
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
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当然也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电影的始祖,因为它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

中国的皮影从18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

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
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皮影戏中揉杂了京剧、评戏等戏剧的唱腔和不同特点,又独成体系,难以形容,更无法用
语言来简单地概括和形容。

在皮影戏的白幕上,几个人指挥千军万马,且表达的内容都是忠孝
仁义,绝对不可以“下里巴人”。

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
绪起伏。

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人万分。

谷宝珍说,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
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
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
不容易的事情。

在皮影的制作上,谷宝珍告诉记者:皮影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选皮、制皮、过稿(描图样)、剪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完成等有大小18道工序。

其中最重要的是画稿、材料环节的把我。

首先是画稿,即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但这种设计是有一
定程式的,如武生饰武生巾、将军为扎巾、元帅戴冲天盔;丞相穿相貂、文官着板吉;男子按
年龄分无须、短须和三髯等。

皮影人物的设计往往脸部体现个性、服饰强调共性,所以一个皮
影班的皮影人物,常常皮影头像有一两千个,而皮影身体只有几百个。

演出时,根据剧情需要,只要将不同的头像插到不同身份的躯干上即可。

皮影班有句行话叫"一个身体七个头",说的就
是这情景。

但女性头像一般是不换的,大约是为了线条的秀美和流畅。

皮影的材料,一般采用驴皮,去毛、刮挺、去脂,然后钉在木板上拉紧晒干。

设计好的画
稿便拷贝在这些皮上。

一般细皮用于女性或儿童,粗皮用于武将或莽汉。

着色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着色也是皮影制作十分体现功力的一步,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施行不同的色彩,一个人
物就是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

为了颜色不至脱落和增加透明度,画完后的皮影须罩上一层清漆。

然后就是缝接,由于皮影人物的制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后须将身体各部位用线缝接,并在
背后装上翎管,套进竹签棒。

依照通常方式,一个人物只须两根签棒,动作复杂的形体则多达
四五根。

据说老辈子的高手,连眼皮也能活动起来。

完工后的皮影就可用于演出了。

谷宝珍对皮影戏的理解可以说是浸润到骨髓的。

从八岁就能唱皮影戏,到十多岁已经成为
一个当地的“名角”。

谷宝珍认为这得益于皮影戏在望奎当地的传承,更得益于百姓的喜爱。

望奎县的皮影艺术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其皮影艺术被列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00多年前,望奎刚刚解禁放荒,“箱主”赖继弓、韩福、齐忠孝从辽
宁落脚于望奎厢白后三井、正蓝三井,带来了皮影。

望奎县几代皮影艺人吸收辽宁西边外、河
北唐山、山西老坦等皮影主要流派的精华,糅进自己的艺术理解和创造,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

望奎皮影在本地皮影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河北“乐亭影”腔调,形成黑龙江“两合水”皮
影的韵致风格。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皮影戏在望奎十分火爆,成为老百姓离不了的精神食粮。

不但影班遍布城乡,而且各村屯还兴起了一些"在野派"的小影箱,全县影箱最多时发展到22个,艺人达200多人,挖掘出了43部353本影卷。

1958年,望奎皮影艺人关兴九参加了全国木偶
皮影观摩演出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60年他又参加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
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1985年,国家确定望奎皮影演唱风格为“江北派”并正式命名。

望奎皮影
艺人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在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播放。

1993年,望奎皮影艺人改
编的影腔戏《刘云打母》盒带经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到日本、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

近年来,望奎县委、县政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下大力气发展和传承皮影艺术,不
惜重金投入,加大对皮影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力度:建设皮影传习所,建设皮影展厅,还对
8名皮影老艺人给予生活补助。

于此同时,他们还推出皮影舞、皮影画和新皮影等创新艺术形式,并加大宣传和对外交流力度。

在诸如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很多世界级的大型活动中,都能领
略望奎皮影的风采。

美编于川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