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庄宗李存勖:我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我终于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庄宗李存勖:我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我终于活成自己喜欢的
样子
看完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生平,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来评价这位开国皇帝。
如果人来到这世上是场比赛,那么他四十二年的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是作为高富帅精彩纷呈的奋斗历程,而下半场则是一名昏庸帝王的堕落人生。
它们极端矛盾,泾渭分明。
对于李存勖,宋欧阳修曾叹曰:“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明太祖朱元璋则评价:“所谓李天下者,其斯人欤?上下之分渎至于,安得不亡?”历史上大多哀其晚节不争。
那么,是不是前期的英明神武仅仅是为了不愧于父亲的殷切期望,后期的昏聩放浪才是本色出演呢?
李存勖在军事、政治上可称得上天才,自幼便善于骑射,胆略过人。
其父李克用率军勤王,讨平三镇叛乱时,李存勖年方十一岁,就“随军征战,并入朝献捷”,受到唐昭宗的夸奖“此子可亚其父”。
不久,李存勖被授为检校司空,遥领隰州刺史,后改领汾州、晋州。
此时的他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
天复二年(902年),太原两次被梁军围困,晋军抗衡朱温乏力,李克用为此忧虑不安。
李存勖劝慰道:“物不到极点不会反复,恶不
到极点不会消亡。
朱温威逼天子,觊觎帝位,陷害良善,可谓是自取灭亡。
我家三代尽忠王室,如今虽因势穷力屈无法报效,但也无愧于心。
父亲您应忍耐静观,积蓄力量,以待朱温衰弱之时再图复兴,怎能轻易就灰心丧气呢。
”李克用听后释然。
此时的李存勖才十八岁,能够有如此的政治眼光和独到的见地,不能不让人佩服。
这位仁兄继承了晋王后更是开启了开挂似的人生模式,先是灭桀燕,败契丹、推倒后梁,成为后唐开国之祖,后来继续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有史评曰“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而且,基本上每次大战他不仅运筹帷幄,还身先士卒,力战在前。
苏辙评:“唐庄宗勇而善战,与梁人夹河相攻,十战九胜,涉河取郓,不十日而克梁,威震诸国。
五代用兵,未有神速若此者也。
”这个阶段的李存勖仿佛是战神附体,有的史评把他列为五代时期的军事家并不为过。
其实李存勖后期放浪形骸也可能源于青少年时期压力过重。
他的父亲李克用一直对他寄予厚望,有两件事足以表明其望子成龙的心态。
一是李克用曾在三垂岗置酒集会,会间命伶人吟咏西晋陆机所作
的《百年歌》。
这一组诗,写的是人一生从小到老的悲欢离合。
当伶人唱到诗中描写衰老的一段时,歌声甚为悲切,满座都有些伤感。
李克用捋着胡须,指着身旁年幼的李存勖,笑道:“我将要老了,但我这儿子必是奇儿。
二十年后,能代替我在此征战。
”二十年后,李存勖的复仇之战,就真的从三垂岗开始。
二是李克用“三只箭”临终遗嘱,这是一个千古传诵的著名段子,实际上给了李存勖更大的压力。
李存勖的父亲没有完成心目中的事业,因病辞世,临终时给了李存勖三支箭,要他做到三件事:一是擒住屡次背叛李克用的幽州诸侯刘仁恭;二是平灭朱梁;三是北逐契丹。
年方二十出头的李存勖含泪接受遗命。
这哪里是李克用的遗愿,分明是用心给儿子李存勖规划出来的一条通天大道啊,真的完成了这三点,也就统一全国,君临天下了。
没有办法啊,李存勖退无可退了,只能迎难而上。
老父亲交到手里的其实是个烂摊子:李存勖年幼而继承了晋王之位,在内有诸元老不服,包括养子李存颢和叔父李克宁觊觎王位欲取而代之,在外有朱梁大军逼近,重镇潞州被围攻已久,陷落在即,还有其他诸多军事实力众强环伺,内外形势十分不好。
可李存勖一路英明神武,设计除去内部敌人,开始了他传奇式的平定天下之旅,个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了。
最后还是成功了,开创后唐,完成了其父遗愿,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然后......
然后李存勖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是不是他觉得自己的前半生都是背负着别人的理想,压抑着自己的天性和志趣委屈的活着呢,那么后半生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而且当上皇帝具备了随心所欲的资本。
总之,这一放纵,可就不得了。
以至于他在位后期得到的是大量的差评。
李存勖有这样几个爱好,写诗,作曲,表演。
打仗应该不是,起码这时不是了。
李存勖出身武将门第,祖辈们虽不能说是目不识丁,却也没有什么文才出众的,但李存勖本人却是文武双全,他通晓音律,能谱曲,擅二字叠,可自制辞谱,作“军歌”,都是让后人为之惊艳、赞叹的东西。
词牌界赫赫有名的《如梦令》知道吧,此调本名《忆仙姿》,创调之作就是唐庄宗李存勖。
其词存《尊前集》,在此,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李存勖的文采风流:“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清风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作为文艺青年的李存勖似乎也干的不错。
李存勖对唱戏情有独钟,精通音律戏曲,直到宋代,汾、晋一带还有人传唱他撰写的曲调,时人称为“御制”。
此外,必不可少地要自敷粉墨,登台过足戏瘾,因此自取艺名“李天下”。
有一次,李存勖与众伶人唱戏作乐,可能是入戏太深,他环顾四
周,大声呼喊:“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一旁的伶人敬新磨上去就给了他一个耳光,李存勖懵了,其他人也是惊骇万分。
敬新磨却很淡定地说:“‘理天下’者只有陛下一人,您刚才为何还喊了两声‘李天下’?”
李存勖不怒反笑,还重重赏赐了敬新磨。
给了皇帝俩耳光,还能当场得到赏赐,敬新磨可说是千古第一人,比后世西方国家民众朝国家元首扔鞋子风光多了。
其实两个人都明白,还是在演戏罢了。
他因喜好而耽于政事,以致于后世评价其“沉湎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很差的差评啊。
怎么来看待他的下半场表现呢?有人说李存勖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我不这样认为,姑且不论在少年时就能对时局进行精准判断超越成人,我们回过头看一下创业期回到晋阳后李的表现,“励精图治,命令河东各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狱,禁奸盗”,军事方面他亲自练兵,严明军纪,训练士卒,命令骑兵不见敌军不可骑马,将士不得逾越已定的行动计划,违者皆斩。
后世史家认为,李存勖军力强盛的原因,正在于“士卒精整”。
以上的表现绝不是一个政治白痴和低能做得到的,治一域与治一国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难不倒我们的天才少年李存勖的。
这只能说明一种可能。
那就是李存勖对于演绎明君这个角色,根本就不感兴趣,干脆放弃得干干净净,后族干政、佞臣敛权也完全放之任之了。
我只做自己喜欢的就好了,在铁与血的前半生我唱完那个别人给我安排好的角色以后,终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虽然这样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生应该做的事我都已经做到最好了,除了当一个好皇帝这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