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期中测试卷(一).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期中测试卷(一)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冠冕(guān) 凝望(nín) 日星隐曜(yào) 抽丝剥茧(jiǎn)
B. 积攒(zhǎn)濡养(rú) 山肴野蔌(sù) 锲而不舍(qì)
C. 麾下(huī) 谪守(zhé)李代桃僵(jiāng)觥筹交错(gōng)
D. 矗立(zhù)阴翳(yì) 琼楼玉宇(qióng) 伛偻提携(lǚ)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亵读 劫掠 言不及义 疲惫不堪
B. 贸然 广袤 形消骨立 不知所错
C. 腐烂 聘婷 扭捏作态 金戈铁马
D. 宽宥 汲取 附庸风雅
自吹自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天津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 学校开展地震知识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 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 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要求的标准。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镜片(如玻璃、水晶),根据镜面中央和边缘的厚薄不同,一般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B. “好吧。
”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
C. 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
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
”
D. 粗看画竹,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C.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诗描绘了长江进入中游以后,江峡渐尽、平野旷出、江水开阔的景象。
D.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诗中由“街灯”到“明星”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
二、填空题。
(每小题6分,共30分)——请在横线上直接作答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
参考答案:玉盘珍羞直万钱
2.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参考答案:月有阴晴圆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参考答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国土的热爱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按要求做题。
(每小题10分,共10分)
1.综合性学习。
某校九年级(3)班开展“感受阅读之美”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做调查】下面的调查统计表反映了什么情况?请写出其中一点。
××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
类别
年级
课外阅读内容
文学名著
科普读物
中外故事
学生人均用于
课外阅读时间
七年级
19%
46%
8.5小时/周
八年级
45%
21%
34%
6.2小时/周
九年级
61%
25%
14%
2.2小时/周
注:表中百分比是指阅读某类作品的学生人数占该年级学生总数的比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邀评委】班级将于11月15日上午九点在本班教室举行“我的读书心得分享”主题演讲比赛,想邀请学校的李老师担任评委,作为班长,你如何在电话里邀请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荐名著】请你在下面几部作品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部,推荐给大家,写出推荐理由。
(100字左右)
《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诗选》《西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随着年级增高,人均课外阅读时间减少;随着年级增高,阅读“文学名著”和“科普读物”的学生越来越多,阅读“中外故事”的学生越来越少。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2)示例:李老师,您好!我是九年级(3)班的班长×××,我们班准备于11月15日上午九点在本班教室举行“我的读书心得分享”主题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来当评委,您看可以吗?
(3)略。
(写出推荐理由,符合规定字数,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理解。
(每小题10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
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
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
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
③左衽(rèn):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被外族人统治。
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
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严闻亮卒闻: ___________
②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企慕: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的主张?(请用原文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听到,听说。
②仰慕。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二).现代文阅读
蒸饭匠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
当第一顿午餐做好时,许多人都围在院子里的一个蒸饭的大木桶前。
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
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
有人打开木桶盖,热气涌上来。
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盛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地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
”“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
他会蒸。
”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头的香气渗进了每一粒米,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被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饭后大家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米饭快见底的木桶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筛子是他特地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桶,透气。
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
第一天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吃光了。
第二天,我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了起来。
老人姓孙,是溧水沙河村一带的人。
问到他的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他竟然还能独自蒸几十斤的米饭。
他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蒸过,但直到60岁退休了,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
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做礼拜的时候,他也做。
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教堂蒸饭。
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他要蒸180斤的米。
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
“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
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
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
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
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的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
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
这就是最让人感到特别的地方。
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
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
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
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盲人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
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
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
包括他学算账、学习怎么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的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
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
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
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
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
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谈话的背景。
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式吧。
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
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爷爷的痛楚。
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离开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三轮车上。
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
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
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位蒸饭的老人。
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
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老孙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主旨,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爷爷的葬礼上,“我”与蒸饭匠老孙通过交谈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了踏实和宽慰的感觉的故事。
(2).众人的赞不绝口和惊叹,从侧面表现了老孙蒸的木桶米饭可口,蒸饭技艺高超;将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与老孙专注蒸饭进行对比,表现了老孙的专注与耐心。
(3).示例:①勤劳,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教堂蒸饭”可看出;②技艺高超、有耐心,从众人对米饭的夸赞和“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可看出;③好学、重实践,从“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可看出;④生活态度积极、开朗,从讲蒸饭诀窍时“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与“我”谈论人生等内容可看出;⑤做事一丝不苟,作风严谨,从“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可看出。
(答出三点即可)
(5).示例:老孙身上那种勤劳好学的精神、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作者,让作者明白了怎样积极面对生活,怎样充实人生,所以感到内心踏实。
作者在失去亲人的同时,通过和老孙的对话,弥补了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暂时转移了失去亲人的痛楚,所以作者又感到宽慰。
(三)
庄稼乡村
程玉宇①乡村是庄稼和乡村植物的产房。
而一年四季的庄稼们,则是乡村粗野的汉子和柔情如水的小媳妇。
②春天,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如一幅油画一般,将小小的乡村人家也装进了画框。
乡村因此而色彩浓烈艳丽,香气四溢,就连乡村人家门前的那条小溪,那一朵朵蹦起跃下的浪花,也奔流着芬芳的气息。
③难怪,我村门前那条瘦弱的小河,便被村人们亲昵地称为“香溪”。
④我想,我家乡的河流是一位野丫头,她虽然粗服乱头,布衣荆衩,但她绝对不会流淌什么脂粉之气。
她春天从油菜花的原野上流过,夏天从农家的瓜果菜园淌过,秋天又沾了一溪的稻花,一溪的荷香。
亦因此,在有月的晚上,在大片大片玉米林叭叭的拔节声中,那条河,那条小溪,便在每一捧流水里,都饱含了乡村原野上五谷杂粮的成熟气味和庄稼的芬芳,不但给整个乡村蕴含了一层朦胧的水汽,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之气。
⑤初夏时节,麦子成熟了,整个大地原野一片金黄。
在乳汁一般的月色下,微风吹过,如一片波涛滚滚的大海,把我的小小村子,如一只小船一般,淹没在一片纯粹的麦香之中。
而那淡蓝色的远山里,以及小溪流过的白杨树林里,正有一只鸟,如怨妇一般,声声哽咽:我儿种错——!我儿种错——!
⑥就在这种鸟的凄厉呼唤声中,庄稼地边涧畔畔上的南瓜花,便在月色里一大朵一大朵悄然开放了。
乡村土瓦房前的三两树杏子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麦子一般黄亮,第二天一早,那些握着霜刃走向麦田的乡亲们,便在老梁叔的吆喝声中,吃上麦黄杏了。
⑦原野上的麦子才收割不久,整个乡村世界和田野上,又被一片片绿得发黑的包谷林覆盖。
而村前大河边的那几顷稻田里也一片葱绿,一支才出水不久的小荷上,便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扇动着薄如蝉翼的翅
膀,似坠欲坠又勉强站立的模样,让人顿生怜悯之情。
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
瞬间,那千只万只蛙们便像听到了冲锋号似的,全都亮开嗓门鼓噪起来。
满世界一片震天动地的蛙声,宏大如乐团,使整个乡村大地和庄稼的原野,都弥漫在一种民间的土地的田园的音乐之中。
⑧庄稼,庄稼,无边无沿的庄稼,而庄稼地当中的乡村人家,则如浩瀚的银河系中闪烁的一颗亮星,那么的耀眼,又那么的大音希声,大美无言。
⑨当一场凉爽的秋风掠过,粮食们便如排着队伍一般,一垛又一垛地从田野上回到村子,且一疙瘩金黄,一疙瘩鲜亮地挂在农家的屋檐下,或架在我们门前的核桃树柿子树的树枝上。
最是那些大豆们,如调皮的孩子似的,老是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便在场院里蹦蹦跳跳的,东藏一颗西躲一颗,逗得三两只花喜鹊总是在庄稼院里一边装模作样地报喜,一边在草丛里,在包谷杆上,在土墙的角落里寻寻觅觅。
这时候,乡村大地一片空白,只有涧畔畔上的柿子树们,举起千只万只红灯笼,守望着空荡荡的庄稼大地。
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⑩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⑪而那重复了又重复的春夏秋冬,又总是在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和瓜果蔬菜的轮回中,给乡村换上了一层又一层盛装。
亦因此,庄稼便成了乡村的血液和灵魂,总是要让乡村的后代繁衍生息,总是要让乡村茁壮地成长。
(选自《到庄稼地里转转》,有改动)
(1).本文描绘了庄稼乡村的四季图,请你为每幅图配上简短的标题。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雪野孕绿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粗文字的表达效果。
①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篇幅来写家乡的那条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写道:“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请阅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花开溪香麦黄蛙鸣粮食丰收
(2).①“弹出”与前文的“突然”呼应,写出了蛙声打破寂静时的速度与力量,表现作者对蛙声带来的田园音乐的喜爱与赞美。
②“一片又一片”,与前面的“窜”字相呼应,写出了麦苗一片接一片迅速长出来的动感,表现出作者的赞叹和惊喜。
(3).小河是乡村优美自然风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但滋润了庄稼,而且养育了庄稼人(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之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小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第一层: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思维单一肤浅。
(示例一)在乡村一年四季都有庄稼,所以说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示例二)庄稼是乡村的血液和灵魂,所以说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第二层:思维不全面,但思考较深入,表述较有条理。
(示例三)庄稼无时不在,一年四季庄稼都是乡村的主宰和标志,轮回不息的庄稼构成了乡村的不同画卷,没有了庄稼,乡村便不成其为乡村,所以说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示例四)庄稼养育了乡村后代并使之生生不息,是庄稼人得以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第三层:思维较全面,思考较深入,表述有条理。
(示例五)庄稼的不停轮回,不仅构成了乡村一年四季的风景,也养育了乡村所有的后代并使之生生不息。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庄稼都是乡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他对庄稼的热爱、赞颂,以及对乡村的热爱和赞美。
第四层:思维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
(示例六)庄稼是乡村自然景观的主宰,它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庄稼是乡村后代得以生存、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
没有庄稼便没有自然和人类的乡村。
庄稼质朴而大美,作者眼中的庄稼人与它相似,因此作者对庄稼无比感恩,尽情礼赞。
他对乡村的认同、赞美均源于此,其乡村情结亦源于此,所以说,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五、写作文。
(每小题40分,共40分)
作文
宽容可以赢得尊敬,宽容可以温暖人间,宽容可以获得真情;宽容就是一缕阳光,宽容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少于600。
(4)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