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三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四 美丽的乡村 窗外同步训练 长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四美丽的乡村窗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课外拓展: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明确: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四、说作业设计
我设计的作业是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诗或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受出色地完成。
五、说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唰唰
蟋蟀 㘗㘗
大雁 叮咛 匆匆来去
田野音乐厅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赏”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旨在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学法: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歌,感受诗歌从而达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窗外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í hòu jīng cháng gǎn máng kāi shǐ jū shù
dào mǐshōu liúpǔ shí biàn huà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扑面—-( ) 美妙——( ) 好像——( )
2.反义词.
喜悦——( ) 快乐——( ) 过去—-( )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义.
明确:登高是古时候的习俗,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要登高避灾。
6.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内心更添愁闷的思绪.
明确:①贴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②饮屠苏酒:药酒名。这是古代的习俗,人们在大年初一饮用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长寿.③燃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会发出爆裂声,人们用这种方式驱除邪秽,求得一岁平安。
5.在《元日》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洒水 为何 放牧 兄弟 独自
异乡 佳句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节课的学习里,我们将探究本课内三首古诗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一)《元日》
1.《元日》的作者是谁?
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窗外》这篇课文采用了的结构方式,按照、、
、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表达了作者对的乡村和大自然的之情。
答案
一、时候 经常 赶忙 开始 拘束 稻米 收留 朴实 变化
二、1。迎面 奇妙 仿佛
2.悲伤 痛苦 未来
三、总—分—总 春 夏 秋 冬 古朴美丽 爱恋
7 听听,秋的声音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细听秋声,深感秋趣。听声音,想象说话。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会怎么说、怎么唱。分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同学再补充、再展示朗读,教师相机给出评价和指导。
(四)仿说秋声,编织秋韵
学生承接仿说内容,师引导学生略读诗歌第五、六两小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
3.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
明确: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内心更添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4.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的大意。
明确:“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元日》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宋代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2.《清明》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明确:清明节在仲春(即春节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与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新旧 桃符 欲望 魂魄 借书
三、说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展开想象
1.出示给同学们一片真实的美丽的火红枫叶,给同学们十秒钟时间欣赏,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看了这枚枫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感受到叶子的美或秋天来了(一叶知秋)等内容。
3.接着欣赏秋天的美景图,(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成语描述秋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
“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7.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明确:因为诗人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8.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明确:“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3。师生对话共同记录发现: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㘗㘗——是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田野在唱一曲丰收的歌吟。在对话里理解“歌韵、叮咛、歌吟”等词;在对话里引导学生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并随机板书。
4。指名学生读前三节,边读边品,说说你喜欢哪节中描写的秋的声音,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
3.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
明确: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漫天纷纷而下的细雨,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绪。这句诗用语简练,画面生动,既交代了环境,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三)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理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
明确: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有别于今天的山东省.
2.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大意。
明确:“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明确: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明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只听不看书,比比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听到了哪些好听的声音?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下听到的声音。
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回答出来:落叶的唰唰声、蟋蟀发出的㘗㘗声。其实不仅这些,书中还隐藏了很多美妙的声音正等着同学们去寻找呢!那就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到的秋的声音或能表现隐含秋的声音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词)
2.《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
明确:“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回忆一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明确: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贴对联、贴福字: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守岁、拜年:寄托美好愿望和祝福……
4.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想一想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贴桃符、饮屠苏酒、燃爆竹。
明确: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闷,从“欲断魂”这个词可以看出.
5.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6.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明确: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牧童指了指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爆竹”“屠苏酒”“桃符”,勾勒出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画面。
6.《元日》这首诗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暖"字是诗眼。辞旧迎新,春风送暖,是万象革新的开端,体现了春节的节日氛围,也是诗人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二)《清明》
1.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
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