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篇一」
关于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
当孩子们从第二自段里读出了作者的愧疚后,我又抓住母亲说的两句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亲过来的?”“快把我放下,别人笑话。
”感受母亲的无私。
再通过作者抱母亲的行为,引导学生读文思考。
你从这段内容中里读出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所做的令母亲感动的事,从而将本课所折射的人文思想深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回家做一件令母亲感动的事,并注意观察母亲的表现,把它写在日记里。
学生的情感在我的逐层引导中得到升华。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生:我从轻轻地摇动读出了我对母亲那发自内心的爱,就如同爱自己的孩子一般。
生:我还从轻轻地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温柔就如同母亲平常对我一般。
生:我从无数次读出了母亲是非常爱我们的,而我也非常地爱母亲,虽然是第一次抱母亲,可是却融进了我全部的爱。
(说得太好了,读课题虽然是——第一次抱母亲,却融进了我全部的爱)
生:我也从抱和摇读出了我对母亲的爱,一般只有母亲对孩子才会这样抱和摇,而我能这样的抱着母亲,摇着母亲,足以见得我对母亲的爱。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母亲的表现。
这两行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
生:欣慰的泪水
生:激动的泪水
生:幸福的泪水
生:苦中带甜的泪水
同学们,你们注意了没有,这里用的是省略号,想一想此时此刻,母亲此时心里都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以前的辛苦都没有白费,儿子大了知道疼娘了,再苦再累值呀!我得赶快养好身体,不要再让儿子为我操心了。
生:母亲可能想到了我很小时候,她拖着带病的身体给我喂饭;辛苦劳作了一天的母亲顾不得一天的疲惫搂着我给我念儿歌;我生病的时候,她悉心地照料不离左右。
生:母亲可能在想她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今天能得到儿子的一抱,她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师:同学们,我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么感动,这样幸福,想想看,如果我经常这样抱母亲会怎样?(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做过令母亲感动的事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母亲的幸福。
生:有一次我妈妈不在家,我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妈妈回来后,高兴地亲了我一口。
生:那天妈妈洗脚没拿拖鞋,我给她递了一下,她笑着说我比以前懂事了。
生:那天妈妈下班较晚,我回到家,先做了晚饭,妈妈回来后大吃一惊,脸上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师;这么小就知道疼爱妈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
同学们,我们对母亲的关爱再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句关心的问候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今天回家,你打算做一件什么事让母亲感动?
生:我今天学了课文,觉得我也很愧对母亲,我打算,把我的愿望写在一张纸上,折一只千纸,放在母亲的床头,向母亲道歉。
生:我要给妈妈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好好慰劳妈妈。
生:我想给妈妈洗一次脚,让母亲洗去一天的疲惫。
(……)
师;那就请你们如自己说的去做,并躲在一边悄悄地观察妈妈的表现,把这切写在日记里,明天与老师一起分享。
期待着学生明天的日记。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篇二」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范文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
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
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
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
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
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
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
其他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
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
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
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
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
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
尽管他们是四年级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
读。
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
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
”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
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
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
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
”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
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
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
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
有了
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
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
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
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
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
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
味同嚼腊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
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
——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
我先请学生“读帖”,“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
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
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
“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
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
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
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
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看,静静地听。
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
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特级教师李梦衿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
”确实如此。
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
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手段自然会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现在,该用我也照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篇三」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想及反思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四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四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侧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
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缺少什么?他们虽能感受到母爱的无处不在,但是备受宠爱的他们内心很少考虑回报母爱,珍视亲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
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
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因此,基于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设计以情感熏陶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爱,表达爱,这是我教学本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教学设想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我们也不能只就文而教文,也要适当交给学生对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一些学习、阅读的方法。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渗透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以及在说话、写作方面要推敲,做到遣词造句的准确。
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反衬”的文学作品的手法。
在理解生活“重担”时,让学生和生活联系起来,想想自己的妈妈承担起的是什么?这样能让学生了解更为深刻地感悟这份浓浓的母爱,体会到母亲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承担的责任。
四、关于活动案
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一般把握在一至两个活动为宜,不宜太多,如果设计了两个活动案,最好一主一次,否则就只能走环节,达不到扎扎实实的教学效果。
对于每一个活动,可以取个简洁、紧扣课文内容的小标题。
从一个学习活动到另一个学习活动最好有简洁明了的过渡语。
如《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活动案可以有这样两个活动:
活动一:品读文字,感悟深情。
1、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2――4节,思考:哪些地方具体地表现出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呢?将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深入体会。
2、小组交流,并练习感情朗读。
友情提醒:抓住关键词交流体会很有必要哟!
3、集体展示。
读读,说说,再读读。
活动二:诗文对照,背诵积累。
1、联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朗读背诵古诗。
五、教后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
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文章非常感人,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但这只是我们成年人感受到的,如何让孩子们也能走进母亲的内心,深深地被母亲的这种博大的胸怀震撼呢?于是在课始我引用歌德的话――用两只眼睛来读书,意在让学生能够潜下心来,透过文字默默地、静静地,品读语言文字,不仅要能够读出字面上的意思,更要能够读懂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深层含义。
在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之后,学生果然有了较深的感悟,令人欣慰。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由于受知识及生活经历的限制,很难理解到我们希望他们达成的某一高度。
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
如在教学“翻山越岭”时,由于孩子的理解仅仅是在浅层,即母亲肩上挑的实实在在的担子,这时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孩子们,在理解了“重担”之后,再来看“翻山越岭”,你觉得还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岭”吗?这样,孩子们自然就能感悟到这其中还包含这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经历的种种坎坷……有了这样深层次的理解,再去读语言文字,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
其实,这也是在告诉学生,这样的读书,才叫用两只眼睛读书,暗示学生今后如何去品读语言文字,如何让静止的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起来。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篇四」
在教学之前,我反复地读《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读到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读完这段话,头脑中不知不觉地计算起来“母亲 80 多斤,担子 100 多斤,还有妹妹等。
”这一“轻”一“重”让我深受感动。
教学中,我把此语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情感的切入口,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母亲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并抓住具体的词语,“日复一日”“总是”“翻山越岭”等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通过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情境,从而收获感动。
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竟然把“我”的母亲理解的那么透彻,勤劳、爱孩子、朴实、谦虚……,这是我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受这些词语的启发,我做了的引导和点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母亲生活的艰辛。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把文中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联系起来,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伟大,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要像作者抱自己的母亲一样,感恩报答父母呢,这又把文章的主题升华到另一个高度,由此生发开去,学生开始联想到母亲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在此种情感的浸润下,当学生读到“儿子抱母亲”的一段时,我发现孩子眼里闪动的泪光,看来他们从平实的文字中真正感受到了这无声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深情报答。
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深刻体会。
让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同时我还布置学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一张“妈妈爱我,我爱妈妈”的卡片,用画笔记录下与妈妈温馨的一幕,让母爱长留孩子们的心间!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篇五」
本学期,有幸与师傅微微一同上了一节同题异构课。
虽然是一节组内的公开课,但在与师傅切磋、与文本对话、与骨干老师的交流中,我收获很多。
在接到通知要上一节同题课的时候,我就和师傅微微迅速的研读四下所有的课文,选择了一篇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有关母爱的课文。
为了准备好这节课,我反复的阅读文本,画出我认为值得讲和值得教的内容,形成了一篇自己的教案。
但是,这篇教案很快被推翻了。
我们新教师参加了一次培训,区教研员陈飞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就选择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散文,与新教师们一起研读。
他从课题入手,将“第一次抱母亲”的“抱”字解读为“回报”的“报”字。
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的思路,将“抱”字深入的去理解和阐释,不正是回报的意思嘛。
我突然明白,从一个“报”字入手,将文章中所有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通篇考虑,就可以很自然的对作者两次抱母亲的不同表现、抱母亲的不同含义进行清晰的解读――这才是真的解读文本。
陈飞老师扣住作者到底在做什么,他动作背后的真正含义,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语言背后的东西。
就好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因此我趁热打铁,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完成了我的教案。
在试上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班的班情不一样,因此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如果完全按照我的教案来,那么这节课就变成了走流程,学生反而学不到什么。
怎么在大体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学情,上出有班级的特色的一节课。
我根据我们的班的具体情况――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比较差,在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细读文本,通过提出几个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问题,适时的将孩子思路引领到文章的关键处(这也是师傅微微采用的王荣生教授“三段式”备课方式给我的启发)。
整节课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积极思考,通过细读文本,与文字交朋友,收获文字背后的意义。
课后,与师傅微微和年级组的骨干老师研讨的时候,他们又给了我新的启发。
母爱虽然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课文中选录的《第一次抱母亲》,故事发生在60、70年代,那时候的母亲与新时代的母亲是截然不同的,现在的母亲不会肩上挑着重担,不会翻山越岭做农活。
因此,学生无法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来理解课文中的这位母亲,也就无法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心中的那种对母亲的感激。
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现在才10岁左右,让他们理解已过而立之年的作者,感同身受,似乎也有点难为孩子了。
学情到底是怎样的程度?
通过这次同题异构课,我更加深刻的感悟到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语文水平以外,还应该考虑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认知水平等。
只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解读学情,才能真正上好一节适合四年级孩子的课。
其实这节课给我的收获绝不止于此,师傅对于课堂游刃有余的把控,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对学生回答的精巧点评。
都深深的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师傅通过她的一言一行教给我的,我会好好收藏,用到我的课堂上。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篇六」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
学习本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当你的母亲在非常劳累或生病时,你有没有帮助、照顾过她?你是怎么做的?事后有什么体会?”从导入入手,很好地联系实际,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了课文内容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