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洛阳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洛阳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且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中的好几个时期。

两人的生活经历受此左右,形成了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究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于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得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词,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这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
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总领全文。

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

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育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

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
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

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

在纸质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

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

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来看,它们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

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

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咏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

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

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摘编自刘大先《文学也期待静水流深》,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趋于“平淡”,这和传播手段的变化、读者受众群体增加、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等有密切关系。

B.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表现出三种突出的特征,即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费主义。

C.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在发生持续性裂变,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传统“小说”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

D.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读者的参与和介入,导致作者的权威消失,从而彰显了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分析背景,再探究其原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从文化格局和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变少的原因。

C.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热门作品不多见的原因,并就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变化,旨在论证现实社会生活决定文学的形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部分创作者走向半封闭的圈子,其作品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B.在新的语境中,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

C.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可以移形换位,互为主体。

D.读屏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学作品注定不敌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

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

”靠窗的老太太说。

“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

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

”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

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

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

”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

”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

”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

”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

老太太笑了,这是
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

”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

”我问。

“今年整七十。

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

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

我是一个人过的。

”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

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


“小军,”我说,“你儿子?”
“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

”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

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

”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

”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

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

”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

”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儿。

……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

”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

还有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

”我问。

“他死了。

”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

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

”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

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

“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

”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
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

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

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

”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

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

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

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

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氦,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 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 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展开,暗线围绕“儿子”展开。

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 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E.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情感。

8. 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魔方”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陈情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B.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D.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才,汉魏时期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B. 郎中,古代官职名,主要掌管全国的医生和医务工作。

C. 东宫,古代太子以储君的身份居于东侧的宫殿,故以东宫代称太子。

D. 伪朝,指僭伪、非正统的王朝,文中指被晋所灭的蜀国。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忠孝难以两全,就写了这篇表文。

B. 文章从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表明孝比忠重要。

C. 文章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D. 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诗句全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一项是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请按照理解补写古诗句
(1)《氓》中用比兴手法借桑来写女子年轻貌美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要效仿先圣,坚持清白为正直而死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使用比喻表达对人生苦短之忧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中借鱼鸟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田园的向往之情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认真观察下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用过的口罩要妥善处理
(1)请简要概括上图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字数不超过50个字。

(2)拟写一则宣传语,号召大家妥善处理使用过的口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五句应用文稿的片段,在语体方面都有不妥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

(1)鄙人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现随寄文章一篇,盼望能得到文学院的垂青。

(自荐信)
(2)3月18日上午8点将在文化馆举行新书签售活动,特邀请您和夫人光临,届时将惠赠新书一本。

(邀请函)
(3)兹介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赵敏同学前往你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以接洽为荷。

(介绍信)
(4)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物业管理委员会通告)
(5)敬请广大文艺爱好者不吝赐稿。

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评选,择优发表。

(征稿启事)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历史上的屈原如此,颜真卿如此,文天祥如此;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亦如此;眼前,疫情肆虐,为抗“疫”奔走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如此,“战疫”中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也如此……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某市即将举办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作为某市复兴中学的代表介绍“中国精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B.“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并没有说情是诗人的自觉,也没有提到志是由封建政治赋予。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开头说“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并无对比之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A.“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误,第四段说的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选项以偏概全过于绝对。

B.“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只是支队李杜而言,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文中只是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

D.“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错误,最后一段说的是“有人对李杜离开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