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8.3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理解并积累“爱戴、爱抚、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等词语;
2.知道课文所记叙的四个事例,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其中的一件事;
3.收集鲁迅先生的一个作品或一个小故事,向大家介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比较深的句子。

2.感受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爱戴、爱抚、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一些资料。

[教学设计]
一、走近鲁迅
1.媒体出示鲁迅先生像
2.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迅(1881—1936)你是怎么认识的?
3.
你从这张“名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眼中的伯父——鲁迅,是怎样一个人?(板书:*3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说明:
鲁迅是我国非常伟大的作家,但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鲁迅”是很陌生的。

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水浒传女佣敷.药追悼吊唁囫囵吞枣硼酸水殡仪馆枯瘦.
(2)提出要求:读准字音、带点字写一写;
(3)同桌学习
(4)交流;
注意:“佣、殡”读第四声;“瘦”是翘舌音;
说明: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了自主积累字词的能力,但是有些词语学生在预习或朗读的过程中容易忽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利用几分钟时间,对文中的一些生疏字或冷僻字进行讲解。

2.朗读课文
(1)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每人读几句;
(2)点评朗读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然后讨论,课文讲述了几件关于鲁迅的事情?分别是什么?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小组学习的情况;
(2)师生一起概括归纳课文中有关鲁迅的事件;
板书:深受爱戴、教我读书、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再读课文,了解鲁迅
过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就从作者身边的事说起。

1.学习课文2~3节
(1)指名读;思考:你觉得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归纳;
重点:①伯父借谈《水浒传》,教育作者看书要认真。

说明鲁迅读书很认真。

②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伯父不但口头教育,还送书给她看。

说明伯父关心下一代的学习。

板书:关心下一代。

(3)随机学习“张冠李戴”、“囫囵吞枣”;
说明:
词语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

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过度:伯父是这样关心家里人的,那对待素不相识的外人,他又如何呢?
2.学习课文4~11节
(1)指名分角色朗读,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样救车夫的?
②车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样关心的?
(2)读后讨论:重点体会伯父的动作、行为。

(3)默读下文,思考讨论:
“我”问他车夫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拉车的问题时,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同时又深深叹气呢?(伯父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

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

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脸色变得严肃;伯父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叹气,深表同情。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过度:伯父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还体现的家中佣人阿三的回忆上。

3.引读课文第12节;
过度:正因为伯父不仅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还同情劳动人民,并付诸于行动,所以鲁迅先生生前受到了人们的爱戴。

4.学习课文第1节;
(1)教师引读;思考: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伯父受人爱戴?
(2)小组讨论;
(3)交流:重点抓——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情真、挽联多、花圈多
随机解释“挽联”;媒体出示鲁迅像,读鲁迅像上挽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过度: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
5.齐读最后一节;
说明:
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

在课文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评价鲁迅
1.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鲁迅先生的自我评价,(媒体再次出示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朗读,师讲解含义。

2.媒体出示《有的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作牛马。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给人民作牛
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朗读。

3.(媒体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小组讨论;
五、作业布置:
收集鲁迅先生的一个作品或一个小故事,向大家介绍。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

文章所记的几个片断,都是日常生活小事,却很生动地反映了鲁迅高尚人格的若干侧面。

由于是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的,更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

“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因此,题目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第一节是第一部分,写鲁迅逝世所引起的广泛的悲痛和悼念以及作者当时的感情活动。

接着追忆鲁迅生前的三个生活片断,解释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

第一件事是讲述鲁迅在读书问题上对作者的教育和关怀,从中可以体会出鲁迅为少年儿童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第二件事记述了鲁迅及其兄弟救助一个受伤的人力车夫的经过,反映了鲁迅同情劳动人民,痛恨黑暗社会,为劳苦大众想得多,为自己的安危想得少。

第三件事写女佣对鲁迅病中生活的回忆。

最后是作者的议论。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句话,从女佣的话引出,是第三件事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呼应开头,直接回答“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能够自主识字,因此在教学中生字新词的教学应该抓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

因此在课文教学初,我针对一些生僻字“浒、殡、囫囵”等进行讲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通过预习大都能把课文读通顺,大致做到不加字漏字。

但由于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上课文中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久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比较表面的,因此谈不上读得有感情,这就需要老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分析,使学生敬佩鲁迅先生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明白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

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理解并积累“爱戴、爱抚、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学生自行阅读为主,但作为教师还是要明白,学生的自学能力毕竟有限,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字词还是应该拿出来,重点讲解一下读音字形。

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以随文学习为主。

2.知道课文所记叙的四个事例,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其中的一件事;
读是这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开火车每人读几句,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合作读,学生划出描写有关的句子再读读。

引读,理清变化的过程,找出变化的原因。

感情朗读,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不仅仅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还深深同情人民的劳苦生活,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悲伤。

学生只有在读中,充分的与文本接触,设身处地,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同身受,才能进入教学中特定的情境。

3.收集鲁迅先生的一个作品或一个小故事,向大家介绍。

尊重学生、力求创新。

这是一篇经典教材,我们可以根据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未必能理解鲁迅的所作所为,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可以让学生走进那个年代,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与鲁迅产生共鸣。

四、教学设计
1.整体入手:
文章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

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以点带面:
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

在课文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觉得首先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

“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

其次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

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4.以阅读为主,再读中理解:
语文的学习不能条分缕析,而是要用心去感悟。

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
得不深不透,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就必然会造成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

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反复的读书过程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课后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不要做到面面俱到,不如突出一点,突出特色。

这样似乎一课只讲一点,其他的都丢弃了。

但是整体讲完后,恰是点点都有,构成一张网络,既节省了时间,又时每课有特色,突出重点。

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通过四件事情告诉学生,鲁迅先生为人民着想,受人民的爱戴。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作重点分析,显然一节课,甚至二节课的时间都是不够的。

那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懂得帮学生取舍。

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讲解了“帮助车夫”这件事。

一是因为这段介绍最为详细具体,另外这段描写更能体现鲁迅先生同情大众的好品质。

二、语言训练的渗透性
如何设计读写训练点?关键是增强读写的教学意识,用好文本。

在读写训练中,就是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的语言。

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

学生既要熟悉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篇课文虽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同样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课文中的语言生成为自己的语言。

因此在教学“救助车夫”一段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语言训练点:“车夫走后,伯父说:——”这个练习并不需要学生用很复杂的语言进行表述,只要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进行转述即可。

案例
……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

“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

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

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

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

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

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

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

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

在本节课里,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关于探究、实践活动
活动一:收集鲁迅先生的一个作品或一个小故事,向大家介绍。

活动二:组织一次活动,去鲁迅公园参观,了解鲁迅的事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