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侍坐》课件 长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介绍孔子、《论语》及其思想 三、初步感知、理解文意 1放录音,正字音。 2教师范读,指出断句要点 3学生齐读,教师给以指导 4让学生根据注释,自主疏通文句
四、总体把握 1全文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谈志论趣 2概括每节段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巩固第一课时所学,集体诵读课文 二、具体分析,品味语言 1分组讨论,提问学生,教师加以指导 2从孔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的为师之道 四点:因势利导,针对性强;温文尔雅,平易 近人;启发引导得法;态度明朗,评价得体 3孔子的“志”是什么?他为何只赞同曾皙的 观点?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朗读指导:孔子,循循善诱,可敬可亲;子路, 轻率、鲁莽,但自信,有抱负,具有政治、军 事方面的才能;冉有,有理想,态度谦逊;公 西华,谦虚谨慎,善于辞令;曾皙,洒脱高雅, 卓尔不群。
《侍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生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根据上 下文来推断词句的能力,掌握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全,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 教育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 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根 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 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 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 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 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 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 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 “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 “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 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 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 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 的治国理想。
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 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