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学欧姆定律谈物理量间的正反比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学欧姆定律谈物理量间的正反比关系
摘要:本文就电学欧姆定律的内容,及电压、电流、电阻三者间的正反比关系作研究,探讨中学物理中,物理量间的正反比关系。

希望引起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对物理公式的深层次理解及重视。

关键词: 欧姆定律正反比关系因决定果判断依据教学建议
引导语: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学习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如果单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把U、I、R当成数处理,在电压U一定的情况下,电流I与电阻R成反比;在电流I一定的情况下,电压U与电阻R成正比;在电阻R一定的情况下,电压U与电流I成正比。

可欧姆定律明确指出,只有导体中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为什么电压不与电流、电阻成正比?为什么电阻与电压电流无正反比关系呢?高中物理公式中,还有哪些物理量间存在类似的正反比关系呢?现我就电学欧姆定律中物理量的正反比关系作解释,并拓展到中学物理量间的正反比关系的归纳总结,希望能引起中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重视!
一、从数学的源头理解正反比概念
要了解物理意义上的正反比关系,首先得了解数学上的正反比概念。

数学函数中,存在因变量与自变量,当两个量变化时,如果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这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函数式满足y=kx即是一个正比例函数,满足 y=k/x即是一个反比例函数。

(其中k为常数,k≠0)。

数学意义上的正反比只有数的含义,可是物理量除了有数的意义外,还有量的含义。

二、对电学欧姆定律物理量间正反比关系的研究
1、欧姆定律的建立:1827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正式提出了经典电磁理论中著
名的欧姆定律,他在《动电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 式中S表示电流强度、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为纪念其重要贡献,人们将其名字作为电阻的单位。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欧姆定律研究的对象是电流,讨论的是影响电流的因素。

而影响电流强度的因素可以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分析:
(1)、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I=nqvs 电流强度I,微观上是由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自由电荷数n、每个自由电荷的电荷量q、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v、及导体横截面积s决定。

(2)、电流强度的宏观表达式:I=U/R 也即电路中的欧姆定律。

电流强度I,宏观上是由电阻两端所加电压U和电流通过的电阻R决定。

3、释疑欧姆定律中物理量之间的正反比关系
由电流强度的宏观表达式I=U/R,得电流强度I,是由电阻两端所加电压U和电流通过的电阻R共同决定的。

故通过某一电阻的电流强度I,与电阻两端所加的电压U成正比,与电流通过的导体电阻R成反比,也即欧姆定律的内容。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果关系,电压U和电阻R的变化是因,导致电流强度的改变是果,是因决定果,有因才有果。

但反过来,电压U和电阻R与电流I就没有正反比关系,因为果不能倒过去决定因。

如果说电流强度变化了,那有可能是因为电压变化,也有可能是电阻改变,甚至有可能是电压电阻一起变化了。

类比于说儿子像父亲正常,说父亲像儿子就不正常一个道理。

同样由电流强度的微观决定式I=nqvs可得,在四个物理决定量中只要其中三个确定,则电流强度I与剩下的一个物理量均成正比关系。

4、拓展与电压电阻成正反比关系的物理量
由上可知,导体中的电阻只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关系,其原因是电压和电阻决定了电流强度。

那么又是哪些物理量决定了电压和电阻呢?
先看看电压,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电流之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势
和低电势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叫电势差。

电压的大小表面上看是由电源本身属性决定的,但实质上电压的大小由电场强度E与电场中两点间的距离d决定。

U=E×d故两点之间的电压U与两点之间的电场强度E成正比;在同一匀强电场中的电压U与沿着电场方向的两点之间距离d成正比。

再说说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在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大小一般与温度有关),形状规则的纯电阻的阻值是由导体长度L、横截面积S、材料ρ决定的,R=ρL/S。

所以在温度确定的前提下,形状规则的纯电阻的阻值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导体材料组成是存在正反比关系的。

5、归纳总结物理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关系判断依据
物理学习,离不开物理公式。

为此,我将中学课本中出现存在正反比关系的公式作归类,总结出物理量之间是否存在正反比的判断依据。

;牛中学课本中存在正反比关系的有:胡克定律F=KX;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F=μF
N
顿第二定律F=ma;万有引力定律F=GMm/r2;库仑定律F=kQq/r2 ;电容表达式C=ε
S/4k
r
πd;电场表达式F=Eq;焦耳定律Q=I2Rt;安培力表达式F=BIL;洛伦滋力表达式F=Bqv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 Δφ/Δt等等;
从这些公式来看,能成正反比关系的有两类:第一类如同欧姆定律,如果某物理量是靠其他两个物理量决定的,则该物理量与其他决定量间存在正反比关系。

第二类如同胡克定律F=KX,因变量与自变量成正比关系。

这两类均有一个特点,即因决定果,果与因成正反比关系。

在判断物理量之间是否有正反比关系时,先看数学意义上的正反比关系是否成立,再看物理量之间是否还有因果关系。

三、教学建议: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对待公式,合理利用公式
物理公式以简洁明快便于记忆计算的形式出现,将不同的物理量相联系,让学生欣喜,仿佛公式就是学习物理的捷径。

但只记不理解,重表不重实,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又让学生头痛,捷径的尽头就是物理的坟墓。

进入高中后,物理要求变得更高,学生仅
停留在学物理背公式,对公式不求甚解,不深入挖掘藏在公式背后的内涵及意义,在学物理的征途生会举步维艰!所以,正确看待和使用物理公式,如果生搬硬套的去计算,那就变成了数学,不再是物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引导,甚至我认为要加强对物理公式文字表达。

简,让人容易记住;繁,会让人理解的更透彻,简繁结合才会让学生使用物理公式,如鱼得水!
综之,物理学中,关于物理量之间是否有正反比例关系的探讨,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中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对物理公式的重视。

物理区别于数学,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的问题,有实际用处,在教学中不容忽视。

教学中要理顺知识点,繁简结合,从细微中发现物理的奥妙!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选修3-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定理解析手册. 马开春四川科技出版社
[3]全宏瑞.中学物理. 物理公式中的正反比. 2010年第23期
[4]阎金锋、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