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字的读书笔记(通用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00字的读书笔记(通用2篇)
1600字的读书笔记篇1
去年寒假,我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使我映象最深得数《西游记》了。
相信大多数人已经都看过好几遍了吧,这本书我们应该细细品位!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力气强大的猪八戒,忠诚老实的沙僧,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
在取经过程中,三个徒弟他们互相合作,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妖魔鬼怪。
这使我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
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我记得很清楚:他们师徒四人离开乌鸡国后,唐僧叫猪八戒区找吃的,猪八戒遇到了花豹精,被孙悟空救了。
可是贪心的花豹精让三个小妖分别引走了唐僧的三个徒弟,自己抓走了唐僧。
当猪八戒发现妖怪变出来的唐僧,信以为真,便痛哭流涕。
看到这里,我感觉到猪八戒平时好吃懒惰,可他对师父是多么的忠心啊!正当猪八戒的沙僧哭的非常伤心时,孙悟空救出了真的师父.猪八戒和沙僧又惊又喜.最后,他们三人一起打败了花豹精。
这使我想七了一句话:正义能战胜邪恶。
看完整本书,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时一开始都很难,可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不受诱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能
成功.这也使我深信了一件谚语:勤于思考,勤于跋涉的人,又更多成功的机会。
每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会想起这个道理。
这本书会让你看不厌的,没看过的同学来看看吧,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伟大的神魔小说。
虽然已经读了好几遍,但是每次拿起这部小说还是舍不得放下。
最近又读了一遍,深有感触,体会也更为深刻,文中虚幻的神魔世界、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我每次阅读都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的反映,都是一定社会的缩影。
当然,《西游记》也不例外。
从《西游记》的魔幻世界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在《西游记》中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喜欢他的善良、调皮、机智、灵活、法力无边,对各天神说话时的直率,打妖怪时的执着和对兄弟、师傅和猴子猴孙的情谊。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第一主人公,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
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总是第一个发现妖怪。
在现实社会中,孙悟空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他的精神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就像当今现实社会中
的纪检部门和反贪局一样,而妖魔鬼怪就像当今现实社会中的__官污吏一样。
孙悟空降妖除魔,就像纪检部门和反贪局清查并挖出__官污吏正法一样。
孙悟空是一个善恶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唐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唐僧虽然说是取经队伍中的领导,但是常常人妖不分,善恶不明,而且还常常冤枉孙悟空,就像一个没有主见、昏庸无能的领导一样。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做斗争,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但他又有一身的毛病,贪吃,爱占小便宜,而且好女色,怕困难,常常打退堂鼓,心里总是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还爱说谎,经常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正像现实社会中一个单位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一样。
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是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现实社会中这样的人占大多数,他们兢兢业业,对工作负责任,只懂付出,不求回报。
总之,从《西游记》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更能让人体会到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孙悟空的身上,体会到了一种越勇,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高尚品格。
从孙悟空的身上也反映出了超时代的精神,淋漓尽致的反映出了我们民族高尚品格精华。
1600字的读书笔记篇2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
“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
为楚怀王左徒,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怀王起初很信任他。
但那时楚国内外都有尖锐的斗争:在内政上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也表现为外交上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
前者以怀王稚子子兰等楚国的贵族集团为代表,后者以屈原为代表。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正在起草之际,上官大夫为了探听宪令内容,就想夺过去看,屈原不与,上官大夫反诬蔑屈原泄漏机密,恃才矜功。
怀王不察,遂疏屈原。
秦惠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进行阴谋诡计。
张仪许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绝齐交。
怀王既绝齐,又不得地,大怒,发兵攻秦,先后皆大败,丧师失地。
齐既不来救,韩魏复出兵攻楚,怀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齐,恢复邦交。
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诗人洞察形势,认为非联齐不能抗秦。
在政治上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相对立,坚决同他们作斗争。
而怀王昏庸懦怯,为群小所包围,终于走亲秦道路,放逐了屈原。
这时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又连年为秦所战败,怀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
顷襄王继位,以弟子兰为令尹,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政策。
诗人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子兰复谮毁屈原,襄王怒而迁之于江南。
诗人在长期流放中忧心国事,没有一刻忘了回去。
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抒发忧愤
的感情,并揭露、指斥群小违法乱纪、壅君误国之罪,乃自投汨罗江而死。
诗人有高贵的品质和干练的才能。
他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十分自负地想为楚王做一个统治上的带路人。
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不外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诗人在他的诗篇中都曾一再郑重地表明,而且称之为“美政”。
但这些并不是空话,诗人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在任左徒时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比如《离骚》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材,希望将来有用。
当他奉命草拟宪令,而反对派的旧贵族就千方百计来破坏它。
只这两件事就足以说明诗人所谓“美政”的基本内容和它的中心思想。
而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反对贵族的传统特权,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所以在国内必然会引起斗争。
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企图“及前王之踵武”。
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地说:“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几绩。
”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九死不悔。
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
作斗争的历史。
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是二十五篇,这可能是刘向校定的篇数。
它的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二十五篇。
《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
《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而王逸却定为宋玉。
可见屈原的作品汉代人的看法已不一致。
至于后人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删并,以求合于二十五篇之数,那是极不妥当的。
关于屈原作品中的真伪问题,后人纷纷讨论,各执一说。
现在看来,《大招》一篇显然是模仿《招魂》写的,而词采远远不及,可以肯定不是屈原所作。
《渔父》一篇司马迁在屈原传中本是作为一个有关屈原的故事来叙述,并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
所以王逸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这个推测是有道理的。
因此《渔父》不应算在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之内也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远游》、《卜居》以及《九章》中的《惜往日》、《悲回风》等篇,也有人认为后人所依托,但缺乏充分根据。
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众说分歧是不足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