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及需求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及需求预测
辽宁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程永军刘昌卫丁薇
辽宁集装箱运输,以沿海港口为节点,面向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广阔腹地,同时在国内南北铁路和跨国集装箱运输方面也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辽宁集装箱运输规模在经历了多年缓慢发展之后,已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这不仅得益于近年来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稳步发展以及我国集装箱运输的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更得益于中央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战略的全面实施。
1、集装箱运输现状及基础设施保障状况
(1)运输现状
“十五”以来,辽宁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但总体增长幅度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2000年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122万TEU,2005年达到368.9万TEU,为2000年的302%,比上年增长23.5%,略高于同期全国23%的平均增幅水平,2001-2005年均增长24.8%。
全省四个主要港口所占比例有增有减,其中大连港呈下降趋势、营口港增幅较大、锦州港略增、丹东港略减。
大连、营口、锦州和丹东四港口集装箱运输所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82.9:12.9:3.6:0.6发展到2005年的70.4:21.4:5.4:2.8,趋势明显。
外贸集装箱运输量大。
2005年,全省港口集装箱外贸吞吐量完成252万TEU,比上年增长18.3%,占同期集装箱吞吐量的68.4%。
近5年来外贸集装箱占集装箱运输量的比重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七成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大连港。
2005年大连港完成集装箱外贸箱量238.2万TEU,占全省的94%,同比上年增长19.2%;营口港近7万TEU占2.8%。
内贸集装箱运输量增幅低于外贸集装箱运输。
2005年,全省内贸集装箱运输量116.7万TEU,占同期集装箱吞吐量的31.6%,比上年增长36.4%。
按港口分布,营口、大连、锦州和丹东港所占比重约为61.6:18.5:17.1:2.8。
大连港集装箱运输量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继续保持国内集装箱港口前8地位。
大连港国际集装箱运输始于1980年,是我国大陆开展集装箱运输历史较长的海港之一。
1995-2000年,箱运量年均增幅达到24.5%;“十五”期间年均增幅为21.1%,与其它港口比较,增幅最小,均低于青岛、天津港3个百分点。
营口港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幅度较大,已初步成为东北区重要的集装箱内贸运输港。
2005年,营口港集装箱内贸吞吐量近72万TEU,占本港集装箱吞吐总量的91.3%,占同期全省集装箱内贸运输箱量的六成以上。
2000-2005年年均增长44%,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在吸纳省外集装箱货源方面形成较强竞争力。
营口港集装箱货源地构成特点,一是本地货源所占比例小,2005年本地货源6.3万TEU,仅占同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8%;二是省内其他地区与省外货源年均增长幅度比较接近,2005年省内其他地区货源为25.2万TEU,占同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32%;省外货源为47.24万TEU ,占同期集装箱吞吐量的60%。
2000-2005年间,省内其他地区货源和省外货源年均增长率均达到41%,表明营口港在吸纳黑、吉两省货源方面已拥有很强的竞争力。
锦州港集装箱运输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万TEU,同比增长近95%,内贸箱占98%以上。
丹东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较缓。
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万TEU,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外贸箱量近7万TEU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67.8%,但绝对量下滑。
内贸运输
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内贸集装箱吞吐量3.3万TEU,占集装箱吞吐量的32.2%,比上年增长七成多。
(2)基础设施保障状况
经过“十五”期间的加快建设,全省港口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水上运输已形成了以大连港为中心,以丹东、营口、锦州港为两翼,环辽东半岛分布的港航格局。
2005年,全省主要沿海港口集装箱泊位18个,年通过能力达到420万TEU,同期集装箱吞吐量近370万TEU。
其中,大连港集装箱泊位11个,岸线长度3112米,最大靠泊5.5万吨,年通过能力305万TEU;营口港集装箱泊位3个,比2000年增加1个,岸线长度826米,最大靠泊5万吨,年通过能力75万TEU;锦州港集装箱泊位1个,岸线长度266米,最大靠泊3万吨,年通过能力20万TEU;丹东港集装箱泊位3个,岸线长度450米,最大靠泊3万吨,年通过能力20万TEU。
(3)总体评价
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地理位置优势,确定辽宁省对发展国内国际物流具有比较优势。
在国内南北物流交流方面,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运输,辽宁省都处在东北经济区与国内其它经济区域交通联系的枢纽地位;在发展国际物流及国际中转通道方面,辽宁省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周边有日本、韩国、朝鲜及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北部为中国东北、蒙古、俄罗斯远东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这两大区域在物流合作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辽宁省是联结这两大不同发展梯次地区的主通道和主枢纽,在推动环黄海地区中日韩三国物流合作、发展集装箱运输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港口码头现代化建设步伐较快,综合运输能力显著提高。
我国恢复WTO地位前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普遍增强,瞻前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由此,辽宁各港口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积极实施发展规划,不断提高综合运输能力,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
大连港集装箱专业码头、港口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一直保持超前发展的格局,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引进投产、升级,集装箱码头已成为中国最先进的专业码头之一,在作业效率、综合服务、集疏运条件及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处在国内港口领先水平;营口港不仅有集装箱专用泊位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且正在增建新的生产能力;锦州、丹东港也都配备了可装卸40英尺国际集装箱的装卸设备,并已建设集装箱专用泊位。
辽宁以传统运输为主的沿海港口朝着多功能方向转变,现代化的集装箱港口初具规模。
集装箱运输通道形成较高水平的网络。
我国东北是水路、铁路、公路、管道和航线立体交织的综合运输网络区。
境内纵横交错的70多条铁路线,连接各主要城镇、工矿区和农林牧业基地,构成了全国最发达的铁路运输网系,各港区专用铁路连接干线直通国铁网络。
道路运输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干道和县乡公路辐射连接的公路网络。
沿海各港口自建二级以上的疏港公路,均与公路干线运输网连接。
全省各地市联运公司等企业,集装箱运输业务场地规模不断扩大,集装箱专用车辆继续增多。
集装箱运输通道良好,为加速发展我省集装箱运输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集装箱运输管理创新的水平不断提高。
集装箱运输做为新兴产业,强化管理、总结管理创新经验,对于促进这项产业的大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实践中,管理创新给集装箱运输行业和企业,增添了活力,探索出有成效的发展途径。
如大连港改革企业结构、加强管理创新,自成立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后,致力于发展集装箱运输,引进信息化的码头操作系统和EDI系统,既推动管理手段现代化达标,又为大发展储备技术资源;营口港抓管理组织建设,与中远集团合作成立中远营口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汲取和借鉴科学管理方式,提高了集装箱运输管理水平。
除此,港口与铁路部门协调,联通开行“五定”集装箱海铁直达班列,为今后集装箱多式联运创造了条件。
反映市场需求的集装箱运输价格体系正在形成。
全省集装箱运输基本实行国家定价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价格体制。
铁路运价仍由国家统一制定和管
理。
为适应市场竞争和鼓励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1998年初铁道部调低集装箱运价,规范集装箱的杂费核收标准,给集装箱运输发展提供价格促进政策,产生良好效果;2002年1月辽宁省交通厅、省物价局联合发文大幅度下调高速公路国际集装箱通行费标准,以鼓励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004年8月29日沈大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完成通车,为鼓励集装箱车辆的运营发展,对集装箱运输车辆降低了收费标准,有利于促进辽宁中部地区与沿海港口间公路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
价格体系的逐步完善,必然形成市场竞争创新的激励机制,为推进集装箱运输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与周边港口比较,存在一定差距。
辽宁集装箱货源中本省所占比例大,这与辽宁和东北其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也发映出目前东北经济区域的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集装箱适箱货种货量相对较少的现状。
以环渤海三港为例,2005年,大连(259.8万TEU)、青岛(630.7万TEU)和天津港(480.1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比上年分别净增38.6万、116.7万和98.5万TEU,大连港低于青岛和天津港。
详见下表。
九五以来北方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变化趋势单位:万TEU
2、辽宁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的大环境有利于辽宁区位优势
的进一步发挥。
辽宁拥有加速发展集装箱运输的优势条件,包括区位、区域经济资源、
运输体系及政策环境等方面。
全球集装箱运输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
速发展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物流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稳
步发展,为辽宁加速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2)国内环境。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动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行业特征有利
于辽宁集装箱运输“借势”发展。
近10年来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30%的
增长率持续发展,2005年达到7580万 TEU ,比上年增长23%,据权威机构预计,到2010年全国规划的集装箱运量将达1.2亿TEU,今后6年每年将以1000万 TEU速度增
加。
“十五”期末,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
意见》,为此,辽宁积极调整区域经济布局,明确开放区域重点,提出了加快以大连为
中心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建设,加快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工业基地、辽西锦州湾、
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和丹东产业园区“五点一线”大开发步伐,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使
之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这些都将有利于集装箱运输的快
速发展。
(3)区内环境。
加速发展集装箱运输已成为辽宁省级及港口城市地方政府部门共
同关注的重点。
一是发展目标明确,即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辽
宁已把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作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和今后全省经济发
展的战略重点,在集装箱运输发展相关的软硬环境建设、促进集装箱运输需求的临港工
业基地、港口依托城市的现代服务业以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规模、加快体制创新
和机制创新,营造加快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环境、加强组织领导等诸多方面都
提出了相应促进政策措施,为辽宁集装箱运输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发展思路清晰。
全省“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集装箱码头的发展目标,要“按照
大连港逐步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规划把大连作为集装箱运输干线港,
营口、锦州、丹东等港为支线港,逐步形成我省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集装箱运输系统”。
三是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有突破。
“十五”期间,辽宁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435亿美元,年均递增15.7%,全省“十一五”规划期预计对外
贸易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实现825亿元,必将为集装箱运输提供大量
的货源。
3、辽宁港口集装箱运输需求预测
集装箱运量的规模及其增长趋势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对
外贸易发展及结构调整、腹地交通设施及运营状态、集装箱运输企业发展及组织管理等
方面的成长水平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对外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决定着集装箱生成量的潜
在需求,运输的能力和组织形式则决定着集装箱运输发展水平。
同时,集装箱运输需求
的各种影响因素,主要在运输货物的适箱货率与集装箱装箱率上有敏捷反映。
集装箱运
输需求预测,属复杂的经济预测范围,涉及相关因素颇多,包括的内容十分复杂。
近
10年来我国港口集装箱行业是外贸驱动下的高增长,我国对外贸易80%以上是通过海运
方式完成的,外贸持续增长是推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港口集装箱
行业景气程度与对外贸易相关性较高,外贸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与对外贸易额之
间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外贸进出口规模及增长幅度是影响港口集装箱吞吐规模及增
长幅度的最重要因素,并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
根据确定的预测原则,采用相关参数和弹性系数两种测算法,分别对2010年我省国际、国内集装箱生成量进行测定,具体测定结果分述如下。
(1)国际集装箱生成量预测结果
依据我省及东北三省区对外贸易发展实绩,结合一般发展规律,确定2010年国际集装箱生成量测算的相关参数。
其中,根据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25亿美元,其中出口470亿美元,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水平,外贸进出口货物适箱率为82%,每亿美元外贸适箱货集装箱量为0.71万TEU(运量5.3万吨、箱货值1.41万美元),集装箱装箱率为85%。
按此相关参数测定:届时,辽宁国际集装箱生成量为580万TEU、东北三省区经辽宁港口进出的国际集装箱量为160万TEU,辽宁省国际集装箱生成量加上其他地区的生成量,预测总计为740万TEU。
(2)国内集装箱生成量预测结果
依据我省及东北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对集装箱运输需求亦呈旺势,预计2010年国内集装箱适箱率为9%、装箱率为18%、生产总值增长11%,故设定集装箱运输弹性系数为2,并由此计算出辽宁国内集装箱运输需求增长率为14%。
运用弹性系数法测定:届时,我省国内集装箱生成量为350万TEU,东北三省区经辽宁港口进出国内集装箱量为80万TEU,辽宁省国内集装箱生成量加上其他地区的生成量,预测总计为430万TEU。
(3)预测总量
考虑到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东北地区经济
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参考国内其他省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变化情况,结合与集装
箱发展相关的诸多不可预测因素,研究认为,若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则集装箱生成量有望达到1200万TEU(详见下图),约占全国总量的10%(2005年为不
足5%)。
全省港口集装箱运输将迎来国际集装箱运输货源扩大,国内集装箱货运量增势
上升的发展阶段。
在上述预测区间,2010年全省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70.4:21.4:5.4:2.8发展为71.3:19.1:5.2:4.4,即大连港850万TEU、营口港230
万TEU、锦州港62万TEU、丹东港52万TEU。
综上所述,未来辽宁港口集装箱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建设大连国际航运
中心、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目标框架下,结合集装箱物流特点,
充分考虑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以面向市场、服务客户、效率优先的原则,用10年左
右时间,构建一个覆盖全省、影响东北、辐射东北亚、联接世界市场、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与国际接轨的集装箱运输系统,使系统的功能、效率、效益、质量、服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0年辽宁省集装箱发展预测图
点评:文章对辽宁省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和发展需求预测作了全面的分析,结构完整,数据翔实,便于读者对辽宁省港口集装箱业务有全局性的了解。
相比之下,现状部分非常具体,而预测部分,对港口发展环境和需求的分析比较笼统。
这应该是一个大课题的摘要,作者应有需求预测方面的详细资料,也许属于技术处理。
(本文获中国港口集装箱码头2006年高峰论坛“宁波港杯”论文竞赛优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