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反客为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反客为主
大学课堂不同于义务教育课堂,差别主要有:(1)学生主体更加独立,有想法,不能约束式课堂教育模式;(2)大学任课教师与学生熟悉度远低于义务教育,无法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育策略,也没有良好的师生默契度;(3)大学的课堂学生一般数量是义务教育的若干倍,根本无法传统意义的顾及到点。

同时大学授课频率少,每次课信息量大,必须保持良好的课堂授课效果,才能保证听课质量。

为此,怎么减少师生陌生感,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堂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那如何达到这种自然的效果呢?其实只需要“反客为主”,课堂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是听客,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

下面就具体谈谈反客为主的策略。

(1)首先要留住学生,众所周知,大学课堂里头号问题就是缺课率,因而点名是大学课堂必不可少的“节目”,故而见媒体上很多关于各个学校点名的方式报道,甚至出现了“拍照点名”。

最理想的强制方法当然是每节课都点名,那一定会对学生具有强制威慑力,但每节课点名,尤其是大课的点名很不现实,时间不允许。

因而是否可以考虑采取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呢?让点名更具有机动性与参与性。

举例:采用投骰子点名的方法。

如果有四个班级的大课,投到骰子点数为1~4时对其对应班级点名,点数5、6时该堂课不点名。

这种方式好处有①可以让学生投骰子增加参与性;②增加了点名的随机性,一定程度减少了学生“不可能两节课连着点名”的侥幸心理;③節省了每节课全部学生点名的时间。

(2)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初高中生不一样,有个人性格突出的,也有在乎集体意识的。

同时传授大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如果同时能培养集体意识何乐而不为呢?笔者授课时考察课堂表现将大班按小组或小班划分,小班级成员的表现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成绩,每个班级的成员息息相关,很多并不是很关心个人表现的学生在集体行动的氛围下也踊跃参与进来,学习效果很好。

(3)大学课堂和义务教育不一样的地方授课对象群体是青年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授课时要激发其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但实际上书本很多内容是理论性与枯燥性的。

怎么将这部分大容量的内容让学生接受,采用常规的填鸭式或者习题的方式是不可取得。

笔者试着采用了三种另类的方法:
①夸张与形象板书,理工科教学时除了公理定理外最为枯燥的就是公式的教学。

硬生生地讲解完公式后,只能使学生一个初步印象,如何能帮助学生记忆公式呢?必须利用形象叙述才能达到效果。

比如:电阻R=ρl/A,完全可以形象地比喻为
一个老头子(R)去拿着一个竹竿(l)去钓鱼(A)。

再比如一个复杂繁琐的公式,完全可以放大局部变量用最夸张方式在黑板上标注,让学生视觉冲击下加深印象。

②转换角色,老师不一定整节课都在传授知识,大学生群体正值青春,表现欲也很强,完全可以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

在他们sheo的同时也能让他们主动去掌握知识。

笔者对一些枯燥的上课内容,采取让学生客串老师的方式。

比如一次课上,笔者让每班出一名代表分别讲述书上一部分内容。

笔者作为主评审,同时每班随机出名大众陪审,专门给非本班代表评分。

20分钟的讲演效果很好,从准备材料开始,每个班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即便是不会主动个人表现的同学也因为集体氛围而被带动。

最后评出第一二名后,请获奖学生上台演讲获奖感言,让师生的关系在课堂里进一步融洽,角色也不单单只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了。

③设置悬念技巧,看过小说的都知道,往往悬念能吸引人注意,特别上课时只是空洞乏味地讲授知识,时间一长,难保学生不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甚至说话影响课堂讲课质量。

因而笔者在很多时候授课时注意设置悬念,把握学生的心理。

举例:笔者一次在讲述一种类型的元件时,该元件有六大类原理类似但差别也有,如果单纯传统地一个个讲,六种讲完后学生一定没有印象。

笔者采用谜题式授课,先不说明在讲解何种元件,只是一点点描述这种元件的特点,学生根据我透露的点点信息抢答是何种元件。

事实上效果很好,听着我的叙述,学生都忙着在书上查询对应元件,随着我描述的特点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紧张与热烈,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掌握这部分内容印象极其深刻。

(4)除了正常教授书本业务知识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多联系社会或者专业,尤其涉及到工作层面的知识实际运用,明显发现学生的兴趣与受众大大加强。

总的来说,课堂授课方式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和特性而设计的,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反客为主,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能够对该门学科产生兴趣,主动去学习与获得知识。

道理很简单,但实际方法与策略还必须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反应适时调整,也即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百胜,当好大学教师。

参考文献
[1] 曹士其.激发课堂活力的策略[J].职业,2011(29).
[2]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