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七页,共50页。
问志---师长风范 言志---各展抱负 评志--- 借评传志
第四十八页,共50页。
• 孔子的教学思想: • 1.循循善诱.
• 2.教学民主.
• 3.因材施教.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通过孔子和四位学生的谈话,以言 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
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第四十四页,共50页。
• 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评价是:
•冉有尽管态度很谦逊,但所谈也是 国家大事,志趣可取.
•公西华多才善辨,言谈谨慎,态度 谦虚,尽管他甚是贬抑自己,但孔 子是深知他的才干的, “赤也为之 小,孰能为之大?”指出应实事求是, 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估价
第四十五页,共50页。
•古人曰: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 世民.”
• 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 几分亲切.
第二十五页,共50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学生坐在一 旁陪伴老师.古代 臣子坐在一旁陪伴 国君、晚辈坐在一 旁陪伴长辈,叫做 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第二十六页,共50页。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也”. •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 • 勇:形作名,勇气. • 侧重强国 • 粗犷鲁莽 • 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
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第三十五页,共50页。
• 冉有: •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经济稳 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
了真、善、美的人生.
• 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 同世界的理想
• 治国之道
第四十六页,共50页。
• 晚年政治上不得志便专心致力于文化教育事 业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言志的前提是“如或
知尔”,也就是“用之”,他们三个可以各“行” 其志,这体现儒家的复杂性和包容性. • 孔夫子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以为诸侯已经 “舍之”,面对这样的现实,就应该“藏”了. 孔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 认为从政治国的路没有 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
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 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 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 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 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宋 《四书》:
儒
朱 《论语》《孟子》
家 经
熹 《大学》《中庸》 典
《论语》共20篇.每篇包括
若干章,一章记独立的一段
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 己的想法.
• 循循善诱
第三十二页,共50页。
问志 ------师长风范
第三十三页,共50页。
第二段写孔子四位弟子 言志,他们各谈了自己的 什么志向?从他们的言谈 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
什么性格特点?
第三十四页,共50页。
• 子路: •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
(公元前551--前479)
第五页,共50页。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 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 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第六页,共50页。
政治思想的核心
是“仁”,提倡
“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
第七页,共50页。
强调“克已复 礼”“;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
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
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
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第三十一页,共50页。
•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
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 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 的了解.
• 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 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
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
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 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 ’如 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
算怎么办呢? ”
第二十八页,共50页。
问志
第二十九页,共50页。
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
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
什么样的态度?
第三十页,共50页。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
了解孔子生活、思想的 重要资料.
第二十页,共50页。
•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 致有四种体式:
• 格言体
• 答问体 ••对对话话体体 • 议事体 • “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二十一页,共50页。
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 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 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 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
第四十九页,共50页。
内容总结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人类要 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
No 呼中透出几分亲切.。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常置于动词前。’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
第一页,共50页。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 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
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第二页,共50页。
第三页,共50页。
孔庙
第四页,共50页。
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春 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公认为世 界文化名人之一.
不长.
第二十三页,共50页。
第二十四页,共50页。
•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
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 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 《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辑的, 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是表示对 他们的尊敬.
算怎么办呢。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端章甫:名作动,穿上礼服,戴上 礼帽.。后:方位名词作动,落在后面,走到后面
Image
第五十页,共50页。
第十七页,共50页。
晚年开创私学,整理 “六经”:
《诗》、《书》、 《礼》、《易》、 《乐》、《春秋》。
第十八页,共50页。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 子言行的一部书,是一 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 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 辑录的言行录,
第十九页,共50页。
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 政治、文化和教育思 想,是关于儒家思想感 情的最重要的著作,是
• 侧重富民
•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第三十六页,共50页。
• 公西华: •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
相”.
• 端章甫:名作动,穿上礼服,戴上礼帽.
• 侧重以礼治邦
• 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 于辞令的专长
• 谦虚谨慎,谦逊的美德.
第三十七页,共50页。
• 子路:
志向虽各有
• 侧重强国 侧重,
舞雩,咏而归。” • 师生春游图 • 不像其他三人汲汲于仕途,只想在礼
乐教化上发挥点作用, 认为在乱世中不 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 安贫乐道,不求闻达,卓尔不群.
第四十页,共50页。
问志---师长风范 言志---各展抱负 评志---
第四十一页,共50页。
•后:方位名词作动,落在 后面,走到后面
• 冉有:
•侧重富民
• 公西华: •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
仕途上创一 番事业. 都
是参加政治.
第三十八页,共50页。
•希:通稀. •鼓:名作动,弹奏.
•言:名作动,谈谈. •风:名作动,迎风乘凉.
•莫通暮.
第三十九页,共50页。
• 曾皙:
• 鼓瑟 • 志向高洁, 洒脱高雅,淡泊于功名 • “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
•与同“欤”,表反问语 气.
•宾语前置句:安见方六 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
第四十二页,共50页。
•子 路: •冉 有: •公西华: •曾 皙:
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第四十三页,共50页。
• 子路言志之后,孔子为什么对子 路之志要“哂之?”
•赞赏坦率发言,
• 委婉批评
•《礼记》: “长者不及,勿谗言.”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不逾矩.”
(《论语•为政》)
第十四页,共50页。
他把恢复周礼看作是自己的 历史使命。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鼓励人们入仕 ,即“出来做事”。
第十五页,共50页。
在教育上,主张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的精神。
第十六页,共50页。
在品德方面,主 张“宽、耻、信、 敏、惠、温、良、 恭、俭、让”等;
第十一页,共50页。
在经济方面,反对 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 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 赋制度;
第十二页,共50页。
在哲学上,主张天命观.
在他看来,“天”是宇宙 万物无言的主宰者.认
为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
说话做事的.
第十三页,共50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第八页,共50页。
主张维护等级制度 的正名思想: 主张“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这种奴 隶制的等级制度;
第九页,共50页。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第十页,共50页。
反对苛政和武力
征伐,即反对法治,主 张礼治,并提出“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的观
• 以:介词,因为 • 以:通“已”,止 • 乎:相当于“于”,比 • 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 知:知道 • 如:如果 • 不吾知也:不知吾,宾语前置句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常置于动词前
第二十七页,共50页。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 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 哉? ”
问志---师长风范 言志---各展抱负 评志--- 借评传志
第四十八页,共50页。
• 孔子的教学思想: • 1.循循善诱.
• 2.教学民主.
• 3.因材施教.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通过孔子和四位学生的谈话,以言 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
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第四十四页,共50页。
• 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评价是:
•冉有尽管态度很谦逊,但所谈也是 国家大事,志趣可取.
•公西华多才善辨,言谈谨慎,态度 谦虚,尽管他甚是贬抑自己,但孔 子是深知他的才干的, “赤也为之 小,孰能为之大?”指出应实事求是, 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估价
第四十五页,共50页。
•古人曰: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 世民.”
• 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 几分亲切.
第二十五页,共50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学生坐在一 旁陪伴老师.古代 臣子坐在一旁陪伴 国君、晚辈坐在一 旁陪伴长辈,叫做 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第二十六页,共50页。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也”. •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 • 勇:形作名,勇气. • 侧重强国 • 粗犷鲁莽 • 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
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第三十五页,共50页。
• 冉有: •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经济稳 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
了真、善、美的人生.
• 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 同世界的理想
• 治国之道
第四十六页,共50页。
• 晚年政治上不得志便专心致力于文化教育事 业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言志的前提是“如或
知尔”,也就是“用之”,他们三个可以各“行” 其志,这体现儒家的复杂性和包容性. • 孔夫子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以为诸侯已经 “舍之”,面对这样的现实,就应该“藏”了. 孔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 认为从政治国的路没有 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
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 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 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 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 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宋 《四书》:
儒
朱 《论语》《孟子》
家 经
熹 《大学》《中庸》 典
《论语》共20篇.每篇包括
若干章,一章记独立的一段
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 己的想法.
• 循循善诱
第三十二页,共50页。
问志 ------师长风范
第三十三页,共50页。
第二段写孔子四位弟子 言志,他们各谈了自己的 什么志向?从他们的言谈 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
什么性格特点?
第三十四页,共50页。
• 子路: •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
(公元前551--前479)
第五页,共50页。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 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 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第六页,共50页。
政治思想的核心
是“仁”,提倡
“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
第七页,共50页。
强调“克已复 礼”“;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
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
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
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第三十一页,共50页。
•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
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 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 的了解.
• 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 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
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
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 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 ’如 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
算怎么办呢? ”
第二十八页,共50页。
问志
第二十九页,共50页。
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
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
什么样的态度?
第三十页,共50页。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
了解孔子生活、思想的 重要资料.
第二十页,共50页。
•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 致有四种体式:
• 格言体
• 答问体 ••对对话话体体 • 议事体 • “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二十一页,共50页。
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 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 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 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
第四十九页,共50页。
内容总结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人类要 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
No 呼中透出几分亲切.。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常置于动词前。’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
第一页,共50页。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 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
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第二页,共50页。
第三页,共50页。
孔庙
第四页,共50页。
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春 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公认为世 界文化名人之一.
不长.
第二十三页,共50页。
第二十四页,共50页。
•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
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 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 《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辑的, 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是表示对 他们的尊敬.
算怎么办呢。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端章甫:名作动,穿上礼服,戴上 礼帽.。后:方位名词作动,落在后面,走到后面
Image
第五十页,共50页。
第十七页,共50页。
晚年开创私学,整理 “六经”:
《诗》、《书》、 《礼》、《易》、 《乐》、《春秋》。
第十八页,共50页。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 子言行的一部书,是一 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 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 辑录的言行录,
第十九页,共50页。
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 政治、文化和教育思 想,是关于儒家思想感 情的最重要的著作,是
• 侧重富民
•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第三十六页,共50页。
• 公西华: •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
相”.
• 端章甫:名作动,穿上礼服,戴上礼帽.
• 侧重以礼治邦
• 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 于辞令的专长
• 谦虚谨慎,谦逊的美德.
第三十七页,共50页。
• 子路:
志向虽各有
• 侧重强国 侧重,
舞雩,咏而归。” • 师生春游图 • 不像其他三人汲汲于仕途,只想在礼
乐教化上发挥点作用, 认为在乱世中不 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 安贫乐道,不求闻达,卓尔不群.
第四十页,共50页。
问志---师长风范 言志---各展抱负 评志---
第四十一页,共50页。
•后:方位名词作动,落在 后面,走到后面
• 冉有:
•侧重富民
• 公西华: •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
仕途上创一 番事业. 都
是参加政治.
第三十八页,共50页。
•希:通稀. •鼓:名作动,弹奏.
•言:名作动,谈谈. •风:名作动,迎风乘凉.
•莫通暮.
第三十九页,共50页。
• 曾皙:
• 鼓瑟 • 志向高洁, 洒脱高雅,淡泊于功名 • “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
•与同“欤”,表反问语 气.
•宾语前置句:安见方六 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
第四十二页,共50页。
•子 路: •冉 有: •公西华: •曾 皙:
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第四十三页,共50页。
• 子路言志之后,孔子为什么对子 路之志要“哂之?”
•赞赏坦率发言,
• 委婉批评
•《礼记》: “长者不及,勿谗言.”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不逾矩.”
(《论语•为政》)
第十四页,共50页。
他把恢复周礼看作是自己的 历史使命。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鼓励人们入仕 ,即“出来做事”。
第十五页,共50页。
在教育上,主张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的精神。
第十六页,共50页。
在品德方面,主 张“宽、耻、信、 敏、惠、温、良、 恭、俭、让”等;
第十一页,共50页。
在经济方面,反对 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 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 赋制度;
第十二页,共50页。
在哲学上,主张天命观.
在他看来,“天”是宇宙 万物无言的主宰者.认
为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
说话做事的.
第十三页,共50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第八页,共50页。
主张维护等级制度 的正名思想: 主张“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这种奴 隶制的等级制度;
第九页,共50页。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第十页,共50页。
反对苛政和武力
征伐,即反对法治,主 张礼治,并提出“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的观
• 以:介词,因为 • 以:通“已”,止 • 乎:相当于“于”,比 • 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 知:知道 • 如:如果 • 不吾知也:不知吾,宾语前置句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常置于动词前
第二十七页,共50页。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 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 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