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的逻辑语义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否定的逻辑语义解释
陈忠平
【摘要】从谓词逻辑的角度探讨内部否定的语义实质,发现否定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其作用对象是命题论元具有的某种属性或论元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而不是表达命题的语句中的句法成分.
【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6
【总页数】5页(P67-70,75)
【关键词】谓词逻辑;否定;焦点
【作者】陈忠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英语中的否定句,有外部否定和内部否定之分。
外部否定又可以构成元语言否定,对此 Horn (1989)[1]有过较系统的论述;梁锦祥(2000)[2]、赵旻燕(2011)[3]、王志英(2011)[4]也曾就元语的否定类型、性质及对象分别做过说明。
关于内部否定,Quirk et al(1985)[5]的分析颇具影响。
他们提出了否定范围、否定焦点等概念,区分了句否定、局部否定以及短语否定,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否定对象。
徐杰、李英哲(1993)[6]、袁毓林(2000)[7]、熊仲儒(2005)[8]、胡建华(2007)[9]对否定的焦点和辖域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显然,无论是关于
元语否定还是内部否定,上述分析都倾向于确定否定句中的否定辖域及其焦点。
这种思路,虽深化了对否定句的研究,但却疏于对否定句中的否定实质给予关注。
比如,例(1)中HARRY与ATTACK成为否定焦点,该如何理解呢?对于HARRY与ATTACK所指谓的对象来说,否定意味着什么呢?
(1)a.HARRY didn’t attack the Labor Government.
b.Harry didn’t ATTACK the Labor Govern ment.(Quirk et al.1985)
上述关于否定的问题,一般逻辑学和哲学著作多在命题逻辑中予以讨论,且仅关心否定运算引起的命题真值变化,即对某一命题P而言,若P为真,则其否定命题~P为假。
徐盛桓(1993)在评述对否定的多种释义时,指出否定有以下涵
义:“实情并非如此”;“实情与此对立”[10]。
这些解释归结起来,就是Wittgenstein(1962)所说的“否定把命题的意义颠倒过来”[11]。
遗憾的是,
这类限于句子真值的讨论也不能真正解释否定实质的问题。
本文将引入谓词逻辑这一逻辑工具对否定句进行逻辑语义解释,试图解释否定的语义实质。
在传统句法范围内对英语否定句进行描写,仅凭语义直觉,缺乏对语义与形式之间关系的精确逻辑描写,因而无法提供充分的解释;同样,如同Gorovitz et al.(1998)[12]指出的那样,由于命题逻辑中把整个命题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替代,对否定
的分析被简化为命题之间真值关系的说明,结果是忽略了语句内部的语义结构,导致无法深入语句内部进行分析,所以也不能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Allwood(1997)[13]、Saeed(2004)[14]曾指出,谓词逻辑的特点,决定了
它在解答上述问题方面具有优势。
Leech(1983)在对命题进行述谓结构分析时指出,象“not”之类的逻辑作用词“是明确安排各种语义范畴和关系的工具”,“是语义系统中的制导成分”[15]。
这一说法,表明了可以对英语否定句进行准确的
形式化描写;显然,要说明否定词“not”是如何在语句中发挥语义作用,必须首先阐明语句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为方便讨论,这里有必要对语句和命题作出一点说明。
事实上,任何一个命题都是一个语句在一特定的场合关于客观世界或可能世界的陈述。
下文在给出例证时,我们设想每个语句都是关于客观世界或可能世界恰当的陈述,并严格对应一个命题。
另外,由于谓词逻辑系统的局限性,本文所选取的例证仅限于简单陈述句;论元为变量的开语句,本文也暂不予考虑。
下面是实例分析。
(2)Valley Forge is a national park.
(3)Thomas Jefferson wrot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2)是关于个体“Valley Forge”的陈述,我们指定字母v代表该词项,P代表他具有的作为国家公园的那种属性。
依照约定,(2)可表达为:
(2’)P(v)
我们又指定W代表(3)中的谓词“wrote”,j和d分别表示该谓词的两个论元“Thomas Jefferson”和“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则(3)的逻辑表达式为:
(3’)W(j,d)
下面的语句也同样获得了合法公式。
(4)a.King Canute surrendered.
b.S(c)
(5)a.Booth killed Lincoln.
b.K(b,l)
(6)a.St Louis is between Chicago and New Orleans.
b.B(s,c,n)
上述(2)(4)的逻辑表达式含一元谓词P和S。
一般认为,一元谓词对其论元而言,是断定它们具有某种性质(或处于某种状态);(5)(6)的逻辑表达式分别含二元和三元多元谓词K和B,它们表示在各自支配的两个或多个论元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如
(6b)中,谓词所表示的关系是在“St Louis”,“Chicago”和“New Orleans”三个个体间成立,因此属三元关系。
上面的分析说明,一个表达命题的自然语句,其内部词项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若该语句谓词为一元谓词,它是断定或描述论元的某种性质、状态或动态;第二,若该语句谓词为二元谓词或多元谓词,则它断言论元之间某种关系的存在。
这种解释,从本质上展示了命题结构映射外部世界关系的事实,体现了作为命题的语句所具有的认识功能,也揭示了表达命题的自然语句内部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至此,我们有了一个关于语句内部成分间语义关系的不同于传统分析的解释。
上面关于陈述语句的结论,揭示了作为命题的语句其内部词项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利用这种关系,对否定陈述句的逻辑语义作出恰当的说明,并由此得出关于否定实质的较为合理的解释。
末木刚博(1984)认为,只有命题才具有使认识得以成立的作用[16]。
人类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发掘外部事物的属性,探求事物间存在的关系,并通过认识媒介物—命题把认识成果固定下来。
因此,作为认识活动产物的命题,必然是对外部世界各种关系的确定陈述,即命题要么是肯定形式,要么是否定形式。
如前所述,一个肯定命题在内部关系上表现为肯定论元或论元间某种属性或关系的存在,那么在二值逻辑系统中,一个否定命题必然是断言论元或论元间某种属性不存在,或者某种关系不成立。
这可以视为对否定句中否定现象的总的语义解释,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此做进一步阐述。
3.1 含一元谓词否定句的解释
以外延论为基础的模型——理论语义学通过建立语义模型对语句进行逻辑语义分析。
语义模型模拟某个世界中存在的个体、个体属性以及个体间的各种关系,用给出逻辑表达式外延的方法,把命题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
下面的分析将引进语义模
型。
设想某俱乐部中对政治感兴趣的五位成员及一次谈话的主题构成集合D,函数F则为每个逻辑式指派一个外延。
(7)M:<D,F>
D={Harry,George,Sally,Charles,Frank,Labor Government}
F(h)=Harry F(g)=George F(s)=Sally
F(c)=Charles F(f)=FrankF (l)=Labor Government
F(C)=was clever={h,c,s}
F(I)=irritable={g,f}
F(A)=attacked={<s,l>,<f,l>}
F(B)=believed in={<h,1>,<c,1>,<g,1>}
依据这一模型,可对下述语句进行真值验证。
当语句的外延与模型匹配时,该语句为真(用数值1表示),否则为假(用数值0表示)。
(8)a.Frank is irritable.
b.【I(f)】M=1 ∵ F(f)∈F(I),即f∈{g,f}
(9)a.George is clever.
b.【C(g)】M=0 ∵ F(g)F(C),即g{h,c,s}
(10)a.George is not clever.
b.【~[C(g)]】M=1 ∵ F(g)F(C),即g{h,c,s},∴【C(g)】M=0,
∴【~[C(g)]】M=1
根据前文的论述,(8)(9)中谓词“irritable”和“clever”分别断言两个命题中的论元具有这样一种属性。
根据语义模型验证,(8)为真,(9)为假。
同样,(9)与(10)也是真值对立,并且按照命题逻辑的解释,(10)代表的是否定算子作用于(9)后形成的新命题。
它们之间这一关系的存在,正说明了类似(10)这样的语句在否定句研究中通常被定性为外部否定而其内部语义关系却遭忽略的原因。
实际上,凭借谓词
逻辑系统,否定句的内部语义关系完全可以得到说明。
如前所述,(9)中的谓词是
肯定个体“George”具有这种属性,但该命题为假,而经过否定运算后命题(10)
为真,那么否定词“not”的语义作用必然表现为否定这一属性相对于个体“George”存在。
上面的语义模型更加直观地反映出逻辑作用词“not”的这种
认知功能。
对(10)的分析,还需结合内部否定的几种形式来进行。
下面的例句中,我们分别为不同的词项给出对比重音。
(11)a.‘GEORGE is not clever’.
b.George is not‘CLEVER’.
Quirk et al.(1985)认为,否定句中降升调的运用产生信息焦点,并使它们暗含意
义上的对比[5]86。
刘丹青、徐烈炯(1998)进一步指出,这种对比是存在于焦点与背景之间[17]。
上述模型中,我们把信息焦点以外的个体或属性的集合视为
背景。
另外,在信息焦点和否定焦点关系问题上,徐杰、李英哲(1993)认为句子
的信息焦点就是否定焦点[6]81,而袁毓林(2000)[7]101、熊仲儒(2005)[8]300则认为,否定句的信息焦点可以和否定焦点相分离。
本文认为,这种争执的
起因在于忽略了对否定本质的关注。
也就是说,如果上例中仅从句法表层来分析语句中是George还是clever成为否定焦点,将仍然无法解开本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实质上,抛开焦点功能,仅从语句表达的命题内容来看,可以发现(11a)、(11b)与(10)是一致的,它们都具有共同的逻辑表达式“~[C(g)]”。
不过,(11a)和(11b)中不同的信息焦点引起不同的意义对比,又必然导致它们二者所含语义成分
均多于(10)这一事实,即前面所说的信息焦点与背景之间的对比。
下面试给出它们的逻辑语义表达式:
(11)a’.{~[C(g)]&x C(x)&(x≠g)}
b’.{~[C(g)]&Φ(g)&(Φ≠C)}从上述逻辑式可以看出,信息焦点的存在,并不
影响否定词语义作用的发挥,因为在(11a)中,否定词“not”是表示在语义模型
中特定个体“George”与谓词“Clever”间的属性关系不成立;在(11b)中,它则
表示语义模型中特定属性“Clever”与个体“George”的属性关系同样不成立。
由此可见,否定词“not”的语义作用在(11 a)与(11b)中是一致的,都是否定个体“George”与谓词“clever”之间的属性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胡建华(2007)[9]99在生成语法框架内提出“否定词‘不’的辖域是它成分统制的VP,否定词‘不’在句法上否定的是VP以及VP的中心语Vo”,这种观点与本文从谓词逻辑角度
对否定句的分析是比较接近的。
至于信息焦点的功能,则是在否定论元属性关系的基础上,暗示背景中围绕与焦点相对的其它论元与谓词之间所存在的新的属性关系,也即Quirk指出的意义对比。
这一点,还将在3.2中做进一步说明。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含有一元谓词的否定陈述句中,否定词否定的对象为谓词与论元之间所存在的属性关系,而并非论元或谓词这些词项本身。
在谓词逻辑的分析背景下,一般认为的否定焦点只能视为信息焦点,且它们的出现并不能改变语句中否定的逻辑语义作用。
换句话说,在针对某一论域作出否定陈述时,信息焦点无论怎样变化,否定的作用对象是相同的,即都是否定该语句中论文与谓词的属性关系。
忽视了这一点,则必然导致本文最初提到的关于否定焦点的争论。
3.2 含二元谓词否定句的解释
对含有二元谓词的否定句进行语义分析时,我们仍使用3.1中所提供的语义模型。
下面首先对一些语句进行真值验证。
(12)a.Frank attacked the Labor Government.b.【A(f,l)】M=1 ∵<f,1>
∈F(A),即<f,1>∈{<s,1>,<f,1>}
(13)a.Harry didn’t attack the Labor Government.
b.【~A(h,l)】M=1 ∵ <h,1>F(A),即<h,1>{<s,l>,<f,1>}
∴【A(h,l)】M=0,∴【~A(h,l)】M=1
(12)中,谓词“attacked”断言论元“Frank”和“Labor Government”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有序关系,且与模型相匹配,所以为真。
(13)包含了否定运算,则谓词“attacked”所断言的论文“Harry”和“Labor Government”之间的有序关系不存在,语句经模型验证也为真。
下面再回到本文引言所给的两例。
(14)a.HARRY didn’t attack the Labor Government.
b.Harry didn’t ATTACK the Labor Government.
显然,就命题内容而言,(14a,b)与(13)是一致的,都表示论元“Harry”和“Labor Government”之间不存在谓词所断言的这种关系。
不过,(14a,b)两
句中对比重音的出现,又使它们暗含了信息焦点和背景之间意义对比,其逻辑语义内容也因此相对丰富。
(14)a’.{~[A(h,l)]&x A(x,l)&(x≠h)}
b’.{~[A(h,l)]&Φ(h,l)&(Φ≠A)}
上述逻辑表达式中,“~[A(h,l)]”为(14a,b)所表达的共同命题内容,而表
达式中x和Φ的值根据3.1中语义模型提供的背景是相对确定的,如x为“Frank”时,则从(14a’)可推导出(12);若x为“Sally”时,则可推导出(15):
(15)Sally attacked the Labor Government.
显然,它们与(14a)形成的对比即是信息焦点“HARRY”与模型背景之间的意义对比。
同样,(14b)中信息焦点“ATTACK”与背景之间也会形成新的意义对比。
不
难看出,这里不同意义对比的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首先需要否定论元“Harry”和“Labor Government”之间存在的由谓词“attack”所断言的这种
有序关系。
换句话说,信息焦点不论如何变化,上述语句中的否定的语义作用均是一致的,都是对存在于上述有序偶之间的一种关系进行否定。
以此为基础,信息焦点的功能在于暗示背景中新的关系的成立。
相比之下,已有研究中多分析否定句的否定辖域,探讨否定句的否定焦点和信息焦点的重合和分离问题,或是将否定对象
停留在句法表层,因此无法充分揭示出否定在语句中真正起到的语义作用。
结合3.1中的论述,本文认为,否定词的逻辑语义实质是否定谓词断言论元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或是否定论元之间的有谓词断言的某种关系。
否定的这种语义作用,反映了人类对外部世界性质和关系进行认知的能力拓展。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得出了关于否定句中否定语义实质的初步解释,它不同于当前对否定句的一般分析结论,对否定句中的否定对象也赋予了不同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还没有突破一阶谓词逻辑的范围,与否定相关的属性成分和关系特征本文也没有涉及,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献】
[1] Horn L.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311-312.
[2]梁锦祥.元语言否定的否定对象[J].外语学刊,2000,(3):63-69.
[3]赵旻燕.元语否定真值函数性质的跨语言研究[J].外国语,2011,(2):32-38.
[4]王志英.元语否定研究述评[J].外语学刊,2011,(6): 90-93.
[5] Quirk R,S Greenbaum,G Leech,J 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85:79-91.
[6]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J].中国语文,1993,(2):81-92.
[7]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J].中国语文,2000,(2):99-108.
[8]熊仲儒.否定焦点及其句法蕴含[J].中国语文,2005,(4):300-307.
[9]胡建华.否定、焦点与辖域[J].中国语文,2007,(2):99-112.
[10]徐盛桓.关于量词否定句[J].外国语,1993,(6): 32-38.
[11][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63.
[12] Gorovitz S,R Williams.Philosophical Analysis[M].New York:McGraw-Hill,1998:86.
[13] Allwood J,L Andersson,sten Dahal.Logic in 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58-93.
[14] Saeed J.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279-289.
[15] Leech 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83:163.
[16]末木刚博,等.逻辑学—知识的基础[M].孙中原,王凤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9.
[17]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4):24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