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一中2008年高考语文仿真试卷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一中2008年高考语文仿真试卷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跷耆.老契.合无稽.之谈修葺.一新
B.碑.拓裨.益稗.官沁人心脾.纵横捭.阖
C.饯.行箴.言谏.诤明修栈.道挑拨离间.
D.砧.杵粘.连请帖.沾.沾自喜俯首帖.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最近,投资对于非蓝筹股心有余悸
....,担心股市大盘再次回调会引发被边缘化的非蓝筹股再度出现大幅调整。

B.要学好语文并取得较好成绩,必须立足于课本,那种脱离课本漫无边际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舍.
本逐末
...的方法。

C.宋人黄庭坚在《濂溪诗序》中这样评价周敦颐,“克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
如光风霁月
....”。

D.以“和谐之旅”为主题的北京奥运圣火接力,历时130天,薪尽火传
....,将和平与友好传递到全世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去年九月,胡锦涛总书记给全国模范教师、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先生的女儿孟菲回信,赞扬她的父亲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B.由《时代周刊》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联合进行的电话民意调查显示,在46%的被调查的人中,认为美国参与中东地区的纷争是不明智的。

C.《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指出,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D.有一次,读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洗过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聪明的作者拿具象的青山来比喻抽象的良心,真是妙极了。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别悲伤,也别愤慨!”普希金的诗听来十分豁达,但如果严峻复杂的生活真的欺骗了我们,你能做到不悲愤吗?
B.“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那他将一事无成。


C.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识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D.出版社附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

后一种好像只出了两期,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份量)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由此应运而生。

文化经济为何能够如此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是文化力及文化生产力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简单地说,文化力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彰显而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力其实从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便已客观地存在。

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

文化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并随着这个过程发展而演化,同时又反过来支配和影响这个过程,显示出文化力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这种活动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

文化的形成、发生、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演化一样,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文化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以及自然界,深深渗透并作用于人们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中,甚至于影响人的个性和习惯。

从个人到家庭,从族群到区域,从地区到国家,文化力都在发挥着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作用。

一般来说,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要看到,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具有的消极阻碍作用。

积极的文化力可起到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欧洲文化史上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国文化史上的“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消极的文化力可起到阻碍和破坏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我国文化史上的迷信等等。

在现今这个文化经济日益壮大,文化产品生产日益丰富的时代,文化力同样也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

如文化市场上的一些非法出版物、一些不法文化经营活动甚至部分具有消极倾向的电影电视剧等等。

生产经营者为了满足追逐暴利的私欲,打着文化的旗号,大肆渲染色情、暴力,给社会稳定及社会公德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隐忧,对人类进步形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都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消极文化力,它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发展产生负作用
目前,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劳动对象、生产对象。

文化通过生产环节,已经无可辩驳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通过交换、消费环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

撇开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不说,在我国的不少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已超过了5%,成为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即使从传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文化力本身也已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力不再是一种羞羞答答的“软实力”,而是一种有着充分“硬实力”特征的经济力。

5.下列对“文化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力融入社会的生产、消费中,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B.文化力伴随人类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的始终,受制于该过程,又作用于该过程。

C.文化力在社会中无所不在,它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以及自然界。

D.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力对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推动作用,又有消极阻碍作用。

6.下列对文末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社会,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助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力本身也已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但其已成为不少国家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因此,文化力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C.从人类社会生产之初,文化力就已客观存在,文化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D.近年来,随着文化作用的彰显,文化力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逐渐被人们认识,文化力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作用受到重视。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化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发达国家的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B.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有效解放和发展文化力,才能实现“科教兴国”、“文化立国”的宏伟目标。

C.彻底铲除封建迷信这种消极文化力,就可以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力的先进、纯洁,就能使文化力对社会起积极推动作用。

D.现代生产力已由“物质生产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知识、科技、管理等文化因素,也由辅助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

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

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

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

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

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

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

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

仁之所利,盖以崇德。

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

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

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

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

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

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

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

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

”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

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

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

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辜:罪
C.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苟:马虎
D.然后旌.其闾墓旌:表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礼者不以.法伤义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今已亭亭如盖.矣仁之所利,盖.以崇德
C.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苟全性命于.乱世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明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

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这也暴露了封建社会“礼”与“法”的矛盾。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字,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按要求将名篇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屈原列传》)陶潜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中分别自己比作“倦鸟”“羁鸟”,借以表达对官场、俗世的厌倦和对田转用、自由的渴慕之情。

这些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去来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雁”是寄托相思的;而《声声慢》中的“雁”是寄托哀思的:
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剪梅》)
________________,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鸟巢
肖凤
①水泥浇筑成的塔楼和板楼,鳞次栉比,远远望去,仿佛是陡峭垂直的群山,构成了大城市的独特风景线。

然而它们的造型,僵硬呆板,不像大自然的山峦,鬼斧神工,有着美妙的线条,蕴含着迷人的神韵。

不过,生活在北京市的平民百姓,如果能够在这灰色的或者绿色的,或者别的什么颜色的高楼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论是大是小,只要它是独立的,能够无拘无束地生活着,也就满足了。

②有时走在马路上,仰首遥望居住的那座楼宇,找到第17层那几扇属于自己和自己亲人的窗户,就觉得那个叫作“家”的地方,其实更像一个“鸟巢”。

因为它方方正正,像一个匣子,虽然它被夹在第16层与第18层之间,却总是觉得它好像是被高高地吊在半空中,上不着
天,下不着地。

作为人类的家园,它似乎是太高了一点儿。

③因此常常羡慕鸟儿,它们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如果它们把巢筑在第17层上面,也能舒展开自己的双翼,款款地飞回去。

而且还能站在自己的巢里,优哉游哉地鸟瞰人群。

可是我没有翅膀,如果我要回到自己的“鸟巢”,必须借助楼里的电梯。

而电梯又受制于电的有无,或有没有故障(它常有故障),以及开电梯的小姐是否坐在岗位上。

不像鸟儿那般自由,一切
由它自己做主,想要出门就出门,想要归巢就归巢。

④坐在窗前的写字台前伏案工作,会忽然听见“咕,咕,咕”的悦耳声音,抬头一望,原来是两只白色的鸽子站在窗外的窗沿上,正在亲昵地对话。

我不愿惊扰它们,便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它们的漂亮形体与温柔姿态。

待它们亲热地谈得够了,就会转过小巧的头颅,用它们那双明亮的小眼睛,与我对视。

每逢这时,我就很想告诉它们,我是多么地喜欢鸽子,毕加索笔下的那只名鸽,其实远不如真实的鸽子美丽。

我还会产生错觉,不知是这对鸽子还是自己,正住在“鸟巢”里,也不知我与它们是否同类。

它们的小脑袋里想些什么,我一无所知,反正是等到它们留连得够了,就展翅飞翔,飞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巢里,那个鸟巢比我的“鸟巢”平方米略少,不过也是悬在半空,悬在对面那座塔楼的一家住户的阳台上。

⑤除了鸽子之外,也有麻雀造访我的窗台。

或者一只,或者两只,或者更多。

它们叽叽喳喳,跳跳蹦蹦,全然不顾有人正从窗户的另一面望着它们,很像一群喜爱游玩的活泼孩子。

它们的家不知筑在何处,好像比鸽子的家距离远些。

⑥这些客人光顾我的“鸟巢”,让第17层的高空有了魅力。

有时站在窗户里面向外望去,常常看见鸟儿们在窗外飞翔,这种景象使自己几乎忘记了是被围困在水泥筑成的方格子里。

⑦可是,只要俯首下望,大城市的单调景色就会一目了然——马路很像一条灰色的带子,形形色色的汽车和无轨电车像大大小小的甲壳虫,慢慢地向前蠕动,很久才能走到视线之外。

近处是深灰色的屋顶,远处是层层叠叠的楼群。

⑧绿色的树木像珍宝,令人爱不释“目”,使人更加向往大自然。

很想变成一只鸟,从这座“鸟巢”中飞出去,飞到森林中去,飞到大海边去,飞到崇山峻岭中去,飞到一切有花有草有树有水,唯独没有水泥和汽车尾气的地方去,去享受一下没有污染的清新空气,去享受一下
没有噪音的宁静氛围,去享受一下没有撒过漂白粉的清澈溪水,去寻找一个没有是非,没有烦扰,没有摩擦,没有争权夺利,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的干净去处。

14.结合全文,解说“鸟巢”的含义。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理解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概括文章第⑧段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简要评价。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17.“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思路就具有曲折起伏
....之美,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100字左右。

)(6分)
六、(15分)
18.阅读下面图表,然后回答问题。

(5分)
(1)概括图表所表达的两点主要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拟一条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19.为在全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许多城市正积极打造“读书城”。

请你为“读书城”拟一
则公益广告。

(要求主题鲜明,有文采),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解说所拟广告的特点。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不久前,在CCTV《奥运来了》节目摄制现场,中国农大附中各民族学生将我国三届残奥会男子跳高金牌得主侯斌团团围住,要求签名留念。

请你以记者的身份为这样的“追星”场景配上一段画外音,要求有描述有评论。

(不少于40字)(5分)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常引起人们的诸多感慨。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曼舞的黄叶展示着秋的衰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野的草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树叶,一株小草,短暂一生,令人感慨系之。

请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A qi qi qi ji qi B bei bi bai bai pi bo C jian zhen jian zhan jian D zhen zhan tie zhan tie)
2. D(喻师生传授:知识一代代传下去。

A指经在了一场危险后,回想起来仍然感到害怕。

B舍弃事物的景象、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C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朗的景象。

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

) 3.C (A歧义“全国模范教师”既可指孟二冬也可指孟菲;B主语残缺,去掉“在……中”;D前后照应不当,“抽象的良心”与“具象的青山”颠倒) 4.A(B冒号改为逗号,C两个问号均改为句号,“四书”加书名。

D括号内注释应紧贴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文字结束时的句号去掉。


二、(12分,每小题3分)
5.D(与文意不合,见第4自然段)
6.D(“既是……又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不再是……可是”)
7.B(A“兼收并蓄”错,外来文化也有某种消极文化力,C所有的社会形态都不可
避免地存在消极文化力,且迷信只是消极文化力的一种。

D“已由……转为”原文无据)
三、(9分,每小题3分)
8.A(进:使……上进) 9.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介词“与”。

B连词/名词,“车盖”。

C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 10.C(“其靠可恕”错)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10分)(1)(徐元庆的)父亲徐爽被县吏赵师韫杀害,(为报父仇)元庆卖身为奴,最终亲手杀死了县吏,(然后)捆起自己,投案自首。

(5分。

大意1分,“为……所”“鬻”“刃”“归”各1分)(2)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除国家的刑法,(将此)作为将来的法规,国农业用地必然多灾多难,那么元庆所犯的罪行就不可免除了。

(5分,大意1分,“义”“图”“则”“废”各1分)
12.(8分)(1)这首词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边塞将刁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2分)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1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1分)
(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1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

(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1分) 13.(5分)(1)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尽而知还羁马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挟飞仙以遨游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
五、(2分)
14.(4分)①“鸟巢”既指鸟儿的巢穴,又指文中“我”的蜗居小屋。

(2分)②“鸟巢”还象征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俗环境,束缚着人的自由、独立的现代都市(2分)
15.(6分)①鸽子的到来,让第17层的高空宁静、祥和而和谐。

②麻雀的造房让第17层的高空活泼而灵动。

③鸟儿们的光顾使“我”捐弃拘束、孤独、压抑、忘形忘我,与鸟同化(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6.(6分)抒发了作者对当下都市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反感,(1分)对大自然、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

(1分)
评价提示:①表现了人的本性——对自由的向往。

②完全否定了现代都市文明——有失偏颇。

(4分。

评分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语言各14分,分析2分)
17.(6分)要点:大城市面上的楼群都是独特的风景线,但造型僵硬呆板。

不过,拥有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也就满足了。

(2分)可是,我的“鸟巢”既不独立,也不自由(受制于人)而鸟儿的鸟巢却可以自己做主,自由出入。

(2分)因而,我渴望变成一只鸟,飞向大自然。

(2分)
六、(15分)
18.(5分)
(1)①电视、家人和网络成为初中生了解各类传统节日的主要渠道。

(2分)
②学校教育在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方面缺少力度。

(2分)
(2)学校应加强对初中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1分)
19.(5分)(主题、文采各1分;内容和形式的解说各1分;语言1分)
20.(5分)场景描述2分,评论(追星——追残奥明星——价值取向)3分。

七、(60分)
21.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③④
附:参考译文:
我看见同州下邽人徐元庆(的案子),他的父亲被县吏赵师韫杀害,(为报父仇)元庆卖身为奴,最终亲手杀死了县令,然后捆起自己,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使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

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是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治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元庆不应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

今天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义,教子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同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刑,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前用礼教进行周密的防范,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废除国家的刑为,(将此)作为后来的法仙,国家必然是多灾多难,那么热爱亲人而互相仇视,冤冤相报,造成的混乱,谁可挽救?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教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

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