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 心理学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岗教师招聘心理学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
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的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4.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异化或干扰现象
5.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种类的性质:迁移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6.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2)共同要素说3)经验概括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5)关系转换理论6)认知结构说,只有在两种任务中概括出他们的共同原理才是迁移产生的关键
7.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4)心向与定式
8.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直至理解其本质与规律的思维过程。

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0.知识完成的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各种口头或者书面的作业题,以及运用已学过的知
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联系作业
11.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和知识技能
12.品德即道德品质,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3.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区别1)所属的范畴不同2)反映的内容不同3)个体的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关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的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1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5.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
16.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论1)前道德阶段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论阶段
17.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惩罚定向,阶段二寻求快乐定向2)习俗水平: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四权威定向3)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六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
18.青少年品德心理特点(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形成1)能独立自觉的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2)道德观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5)道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6)品德结构的组织结构的完善化(二)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过渡
19.学生品德的培养1)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3)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4)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20.学习困难的辅导1)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3)帮助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4)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5)讲究教育教学方法6)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
学生进步的环境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的大小来度量的
3.绝对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4.绝对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6.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叫做差别阔限
7.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现象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2)联觉3)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尝
8.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深度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9.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0.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1)对象和背景的差异。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反之亦然2)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下,活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反之相反3)知觉的选择性也受到知觉者的需要,爱好,兴趣以及知识经验的影响
11.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3.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4)知识与经验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14.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5.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6.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17.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过程,他是记忆过程那个的第二个环节。

18.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

19.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
20.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程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1.情绪记忆是也体验过程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22.逻辑记忆是以词语,概念,原理为记忆内容的记忆
23.运动记忆是以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4.按记忆的意识与参与程度划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5.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26.内隐记忆是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27.感觉记忆要保留1~2秒才消失
28.感觉记忆的种类:图像记忆,回升记忆
29.感觉以及特征:储存大量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30.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31.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加减2个组块
32.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33.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3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
35.长时记忆指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容量是无限的
36.复述分1)维持性复述2)精制性复述,即将接受的信息进行精制的编码联想编码,组织编码,表现编码
37.长时记忆的贮存:1)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2)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38.陈述性记忆指对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
39.程序性记忆则是指做事情的方法
40.保持量的测量: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构法
41.影响遗忘的因素1)记忆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3)提取失败说
42.最后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以往较少叫近因效应
43.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44.干扰说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实际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2)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45.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46.表象的作用1)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的桥梁2)正确识别外界事物3)能调节支配身体的运动
47.有效记忆的策略:1)复述2)背诵3)结果反馈4)记忆线索5)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第六章,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2.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3.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和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4.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5.比较:是在头脑中吧事物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关系的过程
6.抽象:是把事物的共有特征本质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其不同的,不能反应其本质内容的舍弃
7.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
8.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分为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也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3)根据思维结构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考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直接和分析思维4)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5)根据思维创新成分多少可分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9.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活动10.具体形象思维,是
运用已有的表象产生思维活动
11.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12.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产生生活中问题的思维
13.理论思维,是以科学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分析判断的思维14.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具有敏捷性,直接性,
减缩性,突出性等特点
15.分析思维,是指明确意识到思维的步骤和思维的过程,并按一定程序执行的思维
16.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到一个正确
的或者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17.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19.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20.创造性思维,运用新颖的独特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产生新思维,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他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1.概念:是人脑对显示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
3.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
4.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是反比例的,内涵越多,外延越少
5.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6.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关注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7.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3)认知性操作。

三个特征必须在问题解决活动中都具备,否则就不是问题解决
8.问题解决过程: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9.能否发现重大社会价值的问题取决于1)思维活动的积极性2)认真负责的态度3)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4)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10.检验假设的方法(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2)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定势5)酝酿效应6)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知觉障碍
12.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新功能
13.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4.言语的种类:外部语言,口头语言,对话,内部语言,书面语言,独白
15.想象:是在人脑中凭借记忆所进行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赞时联系的结合
16.想象的过程1)粘合2)夸张与强调3)拟人化4)典型化
17.想象的类型: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18.有意想象:是有遇定目的知觉的想象,可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第七章意识状态
1.意识的特征:知觉性,能动性,目的性,社会历史性
2.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
3.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催眠,白日梦,冥想
4.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5.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6.指向性:指心理活动选择的反映一定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
7.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的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8.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10.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1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新异性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体自身的状态1)符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2)已有的知识经验3)胜利状况和情绪状态
所缺部分静待上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