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概念发展的两种观点比较——从日常概念到朴素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概念发展的两种观点比较——从日常
概念到朴素理论
第l2卷第2期
2007年4月
新余高专
JOURNALOFXINYUCOUGE
V o1.12,NO.2
Apr.2007
儿童概念发展的两种观点比较
——
从日常概念到朴素理论
●刘俊明,丁峻
(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维果茨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理论与儿童"朴素理论"是儿童概念发展中的两种主要观点.这两种理论分
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儿童概念的发展机制,前者更强调成人与儿童认知的差异性,更强调科学概念的系统性;而后者
更强调成人与儿童认知的相似性和连续性,更强调发展的领域特殊性.
关键词:儿童概念发展;日常概念;科学概念;朴素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65(2007)02-0082-03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
本单位.概念发展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
能,它可以帮助儿童节省许多心理能量和时间来认识新事物.
个体概念发展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而且至今也仍是认知心
理学领域中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儿童概念的发展有不同的角
度….维果茨基对儿童的概念发展提出了日常概念和科学概
念的理论J.当前对概念的发展研究更多是从儿童"理论"
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这种理论被称为儿童"朴素理论".
一
,维果茨基对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及其关系的论述
1.从日常概念到科学概念转变是系统整合的过程
维果茨基注意到了通过日常经验所获得的概念和通过学
校教学所获得的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日常概念是基于特殊的事例,它所构成的体系并不是一个具有内聚性的思想体系.而科学概念则是某一个系统(里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的一部分,"概念不像袋中的豌豆一样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日常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称为概念改变,这是教学应该关注的.概念改变涉及这样的过程:儿童与教师及同伴进行着交互作用,将日常概念整合到一个概念系统之中,将经验的原材料转换到内聚的概念系统中.一旦学生理解了一个具体的概念是如何组织到一个具有层次的关系系统之中的,这种知识就会帮助他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在层级系统中的位置.
2.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获得在时间上有一
个较长的过程,他认为概念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当然每一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一些更小的阶段.概念形成的第一步,是概念含混阶段,即一种无条理思维的阶段.词的意义在儿童眼里,只不过是关于个别客体的模糊的团块,这些个别客体以某种方式混合成一种意象,由于这种意象具有概念混合的性质,因此它是十分不稳定的.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复合思维阶段,即一种有条理思维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不仅通过他的主观印象在心中把个别物体聚合起来,而且通过实际上存在于这些物体之间的联系把个别物体聚合起来.概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抽象概念阶段.此时,儿童开始更加
重视某件物体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也会给这些特征
优先处理.儿童知觉的综合特征已被打破,对物体分类不再
是根据其相似性,而是依据单一的某一属性.在日常概念和
科学概念之间有着无数次的反复,直到它们成为一个同一的
系统.
3.教学对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概念形成的发展受到变化着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影
响,但本质上仍是一个整体过程,不是对抗的冲突和相互排斥
的心理形式.教学是学龄儿童概念获得的主要来源之一,也
是指导它们发展的一种有效力量,它决定了儿童整个智力发
展的命运.维果茨基认为,一种合理的教学就是使它走在发
展的前头,并引导发展.系统化的萌芽首先是通过儿童与科
学概念的接触而进入他的心灵的,然后再被迁移到日常概念,
从而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J.维果茨基在实验中也发
现,儿童的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经与成人的合作而形成,无
形的成人帮助使儿童能比解决日常问题更早地解决科学概念
的问题.
二,朴素理论对儿童概念发展的研究
所谓"朴素理论",就是人们对一些观念现象的了解,对
其潜在规则认识的松散的联合.关于朴素理论的构成条
件,存在的领域,各个领域朴素理论发展的速度等问题,已经
有比较多的研究JI6_J.朴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儿童的朴
素理论可以和科学理论进行类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的性质
儿童能够在这个领域和那个领域之间做出本体论的区
收稿日期:2007—03一l2
作者简介:刘俊明(1978一),男,江西赣州人,2005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
82—
2007(第l2卷)刘俊明,丁峻:儿童概念发展的两种观点比较——从日常概念到朴素理论第2期
分.幼儿能否辨别一种特殊理论的认知对象,具体表现为他
们能否将其与不属于这个特殊领域的认知对象进行区分J.
有研究发现,婴儿能够分辨人的运动和物体的运动,3—4岁
的幼儿已经意识到人具有思维而玩具娃娃没有;一些自然现
象如云,星星,植物的存在,应该用非心理的解释J.在对儿
童颜色获得因果机制的研究中发现,4~7岁儿童已经可以对
不同领域的颜色获得给予不同的解释,他们更愿意用生物内
部的原因来解释花朵,小动物的颜色获得,而用人为的因素来
解释人造物的颜色获得.儿童的概念具有内聚性,连贯
性,即某一理论需要有一组概念是相互关联地使用的.比如,
儿童将运动分为强迫运动和自然运动,认为强迫运动需要另
外的物体,需要施加力,自然运动则是它们自己到它们本来的
地方去.
2.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的预测功能和解释功能,即具有
不同领域内的因果原则
预测功能是指儿童能根据朴素理论预测将要发生的事
情.解释功能是指儿童根据朴素理论解释某一现象为什么会
发生.儿童朴素理论的这些功能可以增JJoJL童对周围世界的
信心,降低其认识事物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强大的预测,解
释功能也可能使儿童的理论变化相当困难.儿童为了使自己
的理论与自己的预测相一致,甚至可能创造或否认所观察到
的特性.对幼儿错误信念的研究发现,3岁甚至更小的儿童
就能利用对人愿望的了解而预测他人的行为Ll.在自然观
察实验中还发现,2.5~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三种
不同领域的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因果性的描述和解
释.Gelman等人考察了5~7岁儿童在不同集合内对物理
因果关系的应用,发现所有年龄组的儿童都倾向于在各个本体集合内正确泛化所学习的因果关系¨.
3.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发展的特点
儿童认识的发展与科学理论的发展有相似之处.比如,
在儿童认识发展中也会存在"忽视反例"的现象.儿童面对
反例时,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想象的马上就改变自己的理论,以适应新的事实,证据,他们往往要经历一个"忽视反例"的阶段.他们往往把这些反例当成"噪音",认为不值得关注,不
需要关注.卡米洛夫的一项实验可以看到4—5岁的儿童能完成积木平衡任务,到6~7岁的儿童反而不能完成任务,因为他们拥有"几何中心平衡理论".儿童并没有因为有反
例就立即改变自己的"几何中心平衡理论",相反,他们毫不
怀疑他们的理论,而是在理论以外去寻找"反例"的原因.可
以看出,儿童的朴素理论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相对较长期的过程,因为它受到理论的强大的预测功能和解释功能的制约,改变理论意味着否定自己.
三,初步的评价
维果茨基的日常概念,科学概念的理论和儿童的"朴素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他们都看到了儿童认识和成人认
识之问的差异.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完全不同,日常概念没有内聚性,缺乏系统性,而科学概念代表着概念之问的联系和一致性.朴素理论也认为儿童的朴素"理论"与正规的,科学的理论是有区别的,儿童的朴素理论
仅仅是一种框架性理论,在具体的内容和细节上,它并不一定具有文化认同的科学性;二是这两种理论都强调儿童的转变, 发展,都强调这种转变和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问,而且往往有一个中间环节.维果茨基在复合思维阶段和抽象概念思维阶段之问有一个"假概念",朴素理论中有"忽视反例期".尽管这
两种理论有相似之处,但还是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趋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变化的质变观和量变观
维果茨基认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具有质的不同,也即
儿童和成人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日常概念是在众多的典型特征中选取整体相似性特征并以之为基础而形成的概念类型,科学概念是以一两个规则性的维度或特征为基础来组织的概念类型.当然,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概念发展的质变并
不是全面彻底的,至少成人在概念思维的同时,保留着情境化的概念表征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与成人之问有可能交流但又有交流失误的原因.虽然如此,维果茨基更强调的仍
然是概念发展之间质的变化.
朴素理论认为儿童与成人之问认识更多的是相似的地
方,强调两者具有相似的性质,相似的功能,相似的发展过程, 它们之问的变化更多的是量的变化.比如说某个概念的发展,概念的表征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变化的只是这个概念已经处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或现象中.再比如心理学领域,儿童
对心理的认识或理解本质上是像理论的,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基本特征.Fodor认为,儿童的心理认识与成人
的信念,愿望推理的基本核心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它只对较少的一些心理状态做出解释.从朴素理论到科学理论是一
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其基本结构的体系没有太多的变化,它们之问仍然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2.发展的领域普遍性和特殊性
维果茨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
展阶段论一样,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领域普遍性的,在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从日常概念发展到科学概念的现象,或者都存在着从混合思维阶段到复合思维阶段再到抽象思维阶段的发展.尽管他在论述日常概念时,也提到一些不同领域
的概念,但并没有具体地说明不同领域之问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朴素理论更强调儿童的发展是领域特殊性的,大多数认
知心理学家和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者都认为并非所有的概念的产生都是依据同样的结构L1.比如物体运动的因果原则
不同于人类行为的因果原则,因而人的认知应该存在领域特殊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儿童在人类基本知识领域中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朴素理论.white认为从原则上
讲,任何科学领域都可以作为儿童发展的一种特殊领域, Wellman和Gelman认为儿童朴素理论的核心领域是物理学, 心理学和生物学.当前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不同领域进行的[20][21].
四,结语
维果茨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理论与当前的儿童朴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概念发展的机制,前者更强调儿童与成人概念之问的差异性,而后者更强调儿童与成人概念之问的相似性及连续性,但它们都强调儿童在接受"科学"概念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日常概念"或"朴素理论".这两种理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儿童的发展理论,并且对
教学产生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使得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
儿童的日常概念或朴素理论的发展是否会表现出不同的特一
83—
第2期新余高专2007(第12卷)
征?朴素理论中各个特殊领域的理论发展是否存在年龄发展的趋势?它们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
深入研究将更深入地揭示儿童概念发展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苏联]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杜森.维果茨基与建构主义[J].泰山学院,2006,
(2):90—94.
[4]王文忠.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研究的一种新趋势[J].心理学动态,1995,(1).
[5]Wellman,H.M,Gelman,S.A.Cognitivedevelopment:Foun—dationaltheoriesofcoredomains[J].AnnumReviewofPsy—chology,1992,(43):337—375.
[6]FlavellJH.Cognitivedevelopment:Children'sknowledgea—boutthemind[J].AnnumReviewofPsychology,1999, (50):21—45.
[7]monsenseconstructionofcausalprocessedin nature:Causalnetworkanalysis[J].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1995,(86):377—395.
[8]熊哲宏.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论"(Thetheory theory)评述[J].心理科学,2001,(24):334—337.
[9]SchuhCA,wellmanHM.Explaininghumanmovementsand actions:childrengunderstandingofthelimitsof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J].Cognition,1997,(62):291—324.
[10]SpringerK,KeilFC,Earlydifferentiationofcausalmecha—nismsappropriatetobiologicalandnonbiologicalkind[J]. ChildDevelopment,1991,62(4):767—781.
[11]CassidyKW.Threeandfour—yearoldchildrenabilityto usedesireandbasedreasoning[J].Cognition,1998,66;B1
一
Bl1.
[12]HichlingA,WellmanHM.Theemergence,ofchildrenS
causalexplanationandtheories:Evidencefromeveryday conversation[J].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1,37(5): 668—683.
[13]HeymanaG,PhillipsA,GelmanSA,Childrengreasoninga—boutphysicswithinandacrossontologicalkind[J].Cogni—
tion,2003,89(1):43—61.
[14][英]A?卡米洛夫一史密斯.超越模块性一一认知科学
的发展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6—
81.
[15]熊哲宏,李其维.模拟论,模块论与理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三大解释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版),2001,(2):70—77.
[16]FodorJA.Atheoryofthechildgtheoryofmind[J].Cogni—tion,1992,(44):283—296.
[17]ColeyJD.Emergingdifferentiationoffolkbiologyandfolk—psychology:attributionsofbiologicalandpsychlological propertiestolivingthings[J].Childdevelopment,1995, (66):1856—1874.
[18]FlavellJH.Cognitivedevelopment:Past,Present,andFuture [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2,28:998—1005.
[19]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实
验研究——对生长现象的认知发展[J].心理,
2000,(2):177—182,
[20]牟毅,朱莉琪.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及影响概念
转换的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6,(5):697—703.
[21]卿素兰,罗杰,方富熹.儿童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
进展[J].心理科学,2005,(2):479—500.
(责任编校:林斌) Comparisonoftwoviewpointsaboutchildconceptualdevelopment
——
f_rOmeverydayconceptiontonativetheory
UUJun—ming.DINGJun (DepartmentofEducationalScience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310036Chin a)
Abstract:Thispapercomparestwoviewpointsaboutchildconceptualdevelopmentresearch .TwoviewpointsareVygotskyeveryday conceptionsandscientificconceptionsandnavetheory.Thesetwotheoriesexplainthemecha nismofconceptualdevelopmentrespective—
ly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Theformeremphasizesthecognitivedifferencebetweenadult sandchildren,andemphasizesthesystem
ofscientificconceptions;Thelatteremphasizesthesimilarityandcontinuityofcognitionofa dultsandchildren,andemphasizethespe—
cificityofdevelopmentaldomain.
Keywords:conceptualdevelopment;everydayconceptions;scientificconceptions;naveth 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