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林家铺子》与水华的电影改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批评了“左”的错误倾向,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反对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涌现了《渡江侦察记》 《平原游击队》《鸡毛信》等作品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电影界 重新活跃起来。
• 革命战争题材:《上甘岭》《铁道游击队》;
茅盾时任文化部长,期间经历了电影《林家铺子》
的酸甜苦辣,经历了“文革”浩劫的苦难,也一起 迎来了绚烂晚霞。
茅盾晚年回忆说:“夏衍把《春蚕》改 编成电影,这是他和我的第一次合作。30
年后,我们又有了第二次的合作,他又把我
的《林家铺子》改编成电影。但是这次合作 却带来了大灾难!《林家铺子》的改编为电 影,成为夏衍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 罪状之一。”
国电影史上的上乘之作,且获得1983年葡萄牙第
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和中国电 影之冠,这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林家铺子》是“难忘的1959”
的顶峰之作。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
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1986年在香港由《电影双周刊》与香 港艺术中心合办的“世界经典电影展” 上,成为唯一一部入选的中国影片;
199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
被评选为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它的出 现代表着新中国电影进入第一个十年 的最高成就
茅盾创作道路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
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 用的笔名,此外,他还使用过玄珠、郎损、 方璧等130多个笔名。
《林家铺子》的主演——谢添
谢添气质浑厚,又有表演才能,而且青年时 期有过商店学徒的生活体验,跟社会上“五行八
作”的人有过接触,由其担纲出演林老板的重任
受之无愧。他确以不愠不火、分寸得当的表演, 创造一个既叫人可憎又令人可怜的林老板,为新 中国银幕画廊增添了一个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艺术典型形象。
《林家铺子》的配角——于蓝源自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 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 奖之一,每四年才颁发一次的低频率更是增加了该奖项的权威性。茅盾文学奖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已故)担任评委会主任。 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 现每4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 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斗争的观点来揭露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行径,反而以
资产阶级的立场,妄图用阶级调和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工商业者施以
人道主义的同情。
十七年八大导演
北影四大帅
水华
南北“两谢”
八一厂: 李俊 上影厂: 郑君里
崔嵬
成荫
谢晋
谢铁骊
凌子枫
十七年七部精品
林家铺子 青春之歌 红旗谱 红色娘子军 早春二月 农奴
《林家铺子》的导演——水华
拍摄《林家铺子》是夏衍与水华作为编导的首次合作,影片的成 功证明两人在政治、文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素养是颇为接近的, 尤其是所追求与体现的凝炼、含蓄、深沉、隽永的风格极其相似,为
打造这部高品位的经典之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家铺子》的导演——水华
水华原名张毓番,原籍湖北,17岁时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而他却以主要精力从事 左翼戏剧运动。他曾到抗日前线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后又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里当 戏剧教员。1940年水华到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导演。 茅盾、夏衍是两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们的创作都具有高度精炼、严谨、深沉、含蓄的 特点,这正是水华一心探求的导演艺术风格。原著———改编———导演的和谐默契,相近的 生活积累和美学观点,是电影《林家铺子》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石。人们常常称道水华在导演风 格上的简洁,又赞扬他的精细,而这两者恰恰是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的。

主人公林老板和林家铺子的悲剧在1930年代的中国 比比皆是。茅盾只剖析一点而显现了大千世界,其批判 的锋芒尖锐指向那无法让人安身立命的社会。这篇小说 中林家铺子的倒闭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它以一个小小
的侧面牵动了一个时代的脉搏。
帝国主义的入侵;
国民党反动分子对他一再敲诈勒索,甚至强迫他的 女儿为妾; 同行们的排挤倾轧,落井下石。
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康生提出小说《刘志丹》有严重的政治 问题,文艺界展开“整风运动” 许多优秀影片受到公开批判;《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桃 花扇》等成为“大毒草”,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波及全国。
对电影《林家铺子》的批判
文章《一部美化资产阶级的影片——批判影片〈林家铺子〉》
批判了改编者(夏衍)没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阶级和阶级
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 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 萃之地,这造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
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 1920年11月,接编并着手革新 《小说月报》。
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
诗电影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它所体现出 来浓郁的传统美学内蕴,如追求意境之美、中庸和谐之美、朴素简洁 的审美形式之美、象征手法的运用之美、影像精致之美等等具有很
高的艺术、文学价值 。
在影片中并不难看出,黑白的影像,典型的 人物,实在的手法,每一个细节,每一幕情节, 没有多余或者拖沓,只有真实与砰然,堪称新中
夏衍主政中国电影时,改编《林家
铺子》的念头又冒了出来。夏衍怀着强 烈的创作冲动问北影厂厂长汪洋:“茅 盾的《林家铺子》你们敢拍吗?给我一 个月假,我交给你们一个剧本。”在北
京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下,夏衍利用业余
时间,把《林家铺子》改编成电影文学 剧本。
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一个阵容强大的摄制班子成立了,导演水
《林家铺子》共分7章,第一章写抵制“东洋货”和国民 党借此发国难财在林老板家引起的风波。第二章写林先生 为扭转生意黯淡的局面而廉价售货,但毫无转机。第三章 和第四章写战争的影响和林老板身上追命的重重逼压纷至 沓来。第五章写林老板被捕。第六章写同行的裕昌祥挖货, 林老板出逃。第七章写林家铺子彻底倒闭。
六十年代的 中国电影艺术精品
十七年电影
• 1949年建国---1966年“文革”; • 在“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号召下的电 影创作,体现出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联; • “四起四落”的中国电影
新中国电影的“起”与“落” 194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相继成立; 1951年,全国范围内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出现电 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上饶集中 营》 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讨论 随即演变成为全国性的政治批判运动,影片创作随即锐减。
也有了许多令人心酸的例子。
《林家铺子》是怎样写出来的
茅盾安顿好母亲,只身回到上海。隔了两天,《申报月刊》
的主编予颂华来向茅盾约稿,并告诉茅盾,这稿子要在创刊号上发
表。茅盾立刻想到,写一篇反映小镇商人生活的小说。
茅盾于当年6月18日完成这篇小说,提上《倒闭》作为标题。
俞颂华连夜审读,觉得这是一篇极好的小说。但题目恐怕老板会不
诗电影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它所体现出来浓郁的传统美学内蕴如追求意境之美中庸和谐之美朴素简洁的审美形式之美象征手法的运用之美影像精致之美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学价值在影片中并不难看出黑白的影像典型的人物实在的手法每一个细节每一幕情节没有多余或者拖沓只有真实与砰然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上乘之作且获得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和中国电影之冠这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 现实题材 :《新局长到来之前》《女篮五号》 • 名著改编 :《祝福》《家》 • 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水华)
“双百”方针发表后,文汇报发起了题为《为什么好的国产影片这 样少》的讨论。 钟惦棐在文艺报发表《电影的锣鼓》《为了前进》 • 电影为工农兵服务,不能变成工农兵电影; • 为工农兵服务的电影应为广大观众所欢迎; • 不应以行政方式领导电影创作; • 应当尊重中国电影的传统;
文汇报发起的讨论,由文艺问题转向政治问题 1957年,反右运动兴起,钟惦棐、吴永刚、石挥等大批 有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被打成右派。
电影创作的大好局面再次受挫。
1959年,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三次大发展 • 《林则徐》《林家铺子》 • 《战火中的青春》《五朵金花》 1961年“新侨会议”、1962年“广州会议”,重申“艺术民主” 的问题为知识分子松绑。 • 《小兵张嘎》《霓虹灯下的哨兵》 • 《李双双》《红色娘子军》
开心,于是和茅盾商议改名为《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
林老板是当时破产和正在破产的千百万民族
工商业者的典型形象。 《林家铺子》是作者
“第一 回描写到乡村小 镇的人生”, 小说以
“一 二八”前 后 上海战 争 为 背景,叙述了
一个乡镇的林家百货小商店由挣扎到倒闭的故
事。透过这个小窗口,把整个社会动荡的历史 画面展现出来。
《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作品,确立
了左翼文学创作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
《林家铺子》是怎样写出来的
1932年,茅盾陪母亲回故乡乌镇,他目睹了故乡的衰败,也
目睹了乌镇四乡农村的丰收成灾的惨痛事实,目睹了一些店铺的努
力和失败。
他对小镇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在研究上海金融经济过程中,本
来缠绕心头的农村、乡镇的经济状况,总算有了一个大概的比较,
《林家铺子》的改编者——夏衍
“夏衍”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册上,是不可或缺 的;在中国电影的史册上,更是举足轻重的。作为中国电
影事业带头人的夏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跨度里,多
是以其杰出的组织与管理才能,推进着中国电影前行。
茅盾和夏衍都是浙江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风 风雨雨里,因电影情缘两人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茅盾1896年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夏衍19 00年出生在杭州,两人相识于上世纪30年代上 海左联时期,结缘于电影《春蚕》的拍摄。新中国 成立后,夏衍从上海调到北京,担任文化部副部长,
《林家铺子》的导演——水华
怎样才能做到从平常中见世界、平淡中有深遂、平凡中显神韵,使未来的影 片外朴内蕴、形神合一呢? 水华借助于自己演员出身而形成的独特的导演构思方式——“化身神游”,
即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让自己“化身”为片中角色,“神游”于特定情境,揣
度人物的内心活动,冥想具体场面的细节,直到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清晰可见了, 才进入分镜头阶段,一切感到满意了方进行实拍。
最为突出的是于蓝对剧中张寡妇的塑造。这一角色 原来是由舒绣文扮演的,但因她心脏病复发,只好临时
更换。当水华将求援的电话打给当时还在中央实验话剧
院工作的于蓝,还特别说明这个角色不是主角,而是一 个小角色。于蓝当即未加思索地回答:“当然可以,你 忘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句名言了吗?”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 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
华、摄影钱江、副导演谢铁骊、欧凡,演员谢添等等。《林家铺子》摄
制组南下江浙,辗转杭嘉湖一带。 高水准、大投入的《林家铺子》一上映,就在全国上下引起了一片 赞扬声。
事隔五六年后,即1965年初,茅盾卸去文化部长改任全国政协副主
席、夏衍免去当了十年的文化部副部长之后,一场针对茅盾、夏衍的大批判 运动从天而降,电影《林家铺子》顷刻间便成了“丑化工人形象”、“美化
1921年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 1925-1927年,一直处在革命运动的旋涡中心。

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代表性作家。他承 续了五四以来“为人生”现实主义精神,并在左翼革命 的前提下,建立起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模式,开启了一 个新的文学时代。
茅盾重要作品:
长篇《子夜》《虹》《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 中篇《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资产阶级”的“大毒草”!
电影《林家铺子》的改编效果
编导以极其凝炼隽永的笔触,以复杂的眼光审视林老板,隐含着 一种同情的态度,远离了当时的电影文化主流,从而成为了新中国电
影中最杰出的艺术经典。
主演谢添的表演入木三分,堪称新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一绝。 影片所传达的中国古典美学神韵所到达的高度令人赞叹。
舞台姐妹
《林家铺子》
十七年的新诗意电影
“虚写”的电影表现手法:以 有限之语,言不尽之意 复调叙事 诗意风格:含蓄、淡雅
《林家铺子》
诗电影《林家铺子》
所谓诗电影,是以否定情节、探索隐喻和抒
情功能为主旨,注重发挥电影表意和抒情功能的
电影样式.这种样式的电影作品,往往具有较强 烈的情感色彩,追求诗意表现力,但并不排斥叙 事和情节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