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榜样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挺疑惑地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安排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这破村?
因为学校里少了老师。
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泡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地发慌: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许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里的学校找校长。
说是学校,其实不过是一座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边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杉木,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
而且也就一个老师,教了快四十年了。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就掉到了地上。
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用沾了泥土的手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
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
和乡亲见面,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爆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
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的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地嘟囔:上了大学又怎啦,还不照样回家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跑了几天,来报到的孩子没见增多。
倒是县教委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呢……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15字)(4分)2.父亲与峰子交谈时各有其心理活动?请对父亲的心理活动作简要梳理概括。
(6分)
3.这篇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形成了哪些对比?请结合小说内容对对比的作用进行赏析。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偷父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
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 恤。
我用窗帘叉指着他
“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
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
”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
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准备拨ll0。
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
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
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
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
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
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昧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
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
他也不懂得道谢。
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没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伏笔。
B. 文中的少年执拗地说“没有妈”,可见他不肯原谅“跟别人跑了的妈妈"。
C。
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这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麻木。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
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又追出门去,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5.为什么“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鼻子酸了”,但了解他偷画像的原委后“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6分)
6.小说中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7.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这样写,有人认为合乎情理,也有人认为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六枚戒指
【美国】简·伯特
我17岁那年,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临时工作。
母亲喜忧参半:家有了指望,但又为我的毛手毛脚操心。
工作对我们孤女寡母太重要了。
我中学毕业后,正赶上大萧条,一个差事会有几十、上百的失业者争夺。
多亏母亲为我的面试赶做了一身整洁的海军蓝,才得以被一家珠宝行录用.
在商店的一楼,我干得挺欢。
第一周,受到领班的称赞。
第二周,
我被破例调往楼上。
楼上珠宝部是商场的心脏,专营珍宝和高级饰物。
整层楼排列着气派很大的展品橱窗,还有两个专供客人看购珠宝的小屋。
我的职责是管理商品,在经理室外帮忙和传接电话。
要干得热情、敏捷,还要防盗。
圣诞节临近,工作日趋紧张、兴奋,我也忧虑起来。
忙季过后我就得走,回复往昔可怕的奔波日子。
然而幸运之神却来临了。
一天下午,我听到经理对总管说:“艾艾那个小管理员很不赖,我挺喜欢她那个快活劲。
”
我竖起耳朵听到总管回答:“是,这姑娘挺不错,我正有留下她的意思。
”
这让我回家时蹦跳了一路。
翌日,我冒雨赶到店里。
距圣诞节只剩下一周时间,全店人员都绷紧了神经。
我整理戒指时,瞥见那边柜台前站着一个男人,高个头,白皮肤,约模30岁.但他脸上的表情吓我一跳,他几乎就是这不幸年代的贫民缩影。
一脸的悲伤、愤怒、惶惑,有如陷入了他人置下的陷阱.剪裁得体的法兰绒服装已是褴褛不堪,诉说着主人的遭遇。
他用一种永不可企的绝望眼神,盯着那些宝石.我感到因为同情而涌起的悲伤。
但我还牵挂着其他事,很快就把他忘了。
小屋打来要货电话,我进橱窗最里边取珠宝。
当我急急地挪出来时,衣袖碰落了一个碟子,6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滚落到地上.
总管先生激动不安地匆匆赶来,但没有发火。
他知道我这一天
是在怎样干的,只是说:“快捡起来,放回碟子.”
我弯着腰,几欲泪下地说:“先生,小屋还有顾客等着呢。
”
“去那边,孩子。
你快捡起这些戒指!”
我用近乎狂乱的速度捡回5枚戒指,但怎么也找不到第6枚.我寻思它是滚落到橱窗的夹缝里,就跑过去细细搜寻。
没有!我突然瞥见那个高个男子正向出口走去。
顿时,我领悟到戒指在哪儿了.碟子打翻的一瞬,他正在场!
当他的手就要触及门柄时,我叫道:“对不起,先生。
”
他转过身来。
漫长的一分钟里,我们无言对视。
我祈祷着,不管怎样,让我挽回我在商店里的未来吧。
跌落戒指是很糟,但终会被忘却;要是丢掉一枚,那简直不敢想象!而此刻,我若表现得急躁—-即便我判断正确—-也终会使我所有美好的希望化为泡影。
“什么事?”他问。
他的脸肌在抽搐。
我确信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里.我能感觉得出他进店不是想偷什么。
他也许想得到片刻温暖和感受一下美好的时辰。
我深知什么是苦寻工作而又一无所获。
我还能想象得出这个可怜人是以怎样的心情看这社会:一些人在购买奢侈品,而他一家老小却无以果腹。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猛地,我知道该怎样作答了。
母亲说过,大多数人都是心地善良的。
我不认为这个男人会伤害我。
我望望窗外,此时大雾弥漫。
“这是我头回工作。
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我说。
他长久地审视着我,渐渐,一丝十分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是的,的确如此。
”他回答,“但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
错.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他伸出手与我相握.我低声地说:“也祝您好运。
”他推开店门,消失在浓雾里。
我慢慢转过身,将手中的第6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6枚戒指”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小说的核心事件,小说以此为题,既形象生动,又鲜明地提示了主旨。
B.文章开头交待母亲喜忧参半,看似闲话,其实是为下文“我”碰落盘子,丢失钻石戒指的情节巧设了伏笔,构思精巧。
C.面对几十、上百的失业者争夺的差事,我仅凭母亲为我赶做了一身整洁的海军蓝而面试过关,暗示了这家珠宝行嫌贫爱富。
D.我被柜台前站着的“一个男人”的神态“吓了一跳”,是因为我对他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
他虽然服装褴褛,盯着宝石,但“我"并没有把他当成行窃者。
E.文中两处画线的“什么事?”的问话,包涵了这个男人复杂的心理过程,可能是胆怯、心虚的试探,可能是明知故问的故作镇定,也可能是准备抵赖、厉声叱责的反问。
9.简述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10.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尺水生波,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极尽摇摆之能事.试列举两处情节摇摆的例子。
11.文中划线的句子“这是我头回工作。
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请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角度探究
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
然举全身而自燃。
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
和秋白同时代的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
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
"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
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
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
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
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
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
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
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
地怀念他研究他。
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
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水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
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
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
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
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
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
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
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
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
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词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
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
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
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有删节)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作者想写瞿秋白的文章已有六年,始终都没有写出来,因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让人无法理解。
B.支撑着瞿秋白慷慨赴死的理性力量是他对生死大义的明了,所以才能视死如归,不恤以死去殉自己的理想。
C.文章③一⑤段借助段首的排比,从三个方面对瞿秋白展开评述,既赞美他的文学成就与临难的从容,更赞美他解剖自身弱点的坦荡,这就在记其行的基础上突出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D.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
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干成了一件事.
E.本文结构缜密,具有较强思辩色彩,而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又显露出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1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笔下的瞿秋白是个怎样的人。
(6分)14.请简要概括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的好处?(6分)15.你怎么理解第⑥段中“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句话?你怎样看待瞿秋白面对名利时的选择?(8分)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
至于在路上和田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
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
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
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
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
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身的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然如往来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几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
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肯离开。
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
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
接过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
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
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
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