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市第四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2节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密度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
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有新
的拓展。

重点
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认识密度的单位。

难点
1.密度概念的引入和建立。

2.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1.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各一块;体积不同的木块、体积不同的铁块(木块、
铝块、铁块均为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天平。

2.制作坐标纸。

一、新课导入
如果有人问你:棉花和铁相比,哪一个重?你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铁重!如果再
问你:一只铁钉会比一大篮棉花重吗?你怎么回答?可见你原来的回答不正确!也许你还
会有疑问,别急!学习了密度的知识以后,你就会明白你错在哪里。

二、合作探究
1.密度
(1)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和铁块的质量。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总结】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不同,质量与体积比不同。

(2)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提问】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学生分组实验】用体积不同的铁块、木块进行实验,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
列出表格,记录它们的质量、体积的数据。

然后以体积V 为横坐标,以质量m 为纵坐标,
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提问】观察你所作的图象,互相讨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讲解】①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不同。

在物
理学里,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②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
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公式写出来就是ρ=m V
,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
示体积。

③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 3),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
(g/cm 3)。

换算关系:1 g/cm 3=1 000 kg/m 3。

【教师强调】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忽略状态、温度的影
响)有关,无论该物质的质量大小、体积多少,它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

公式ρ=m V 是密度
的定义式,公式反映了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间的定量关系,但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质
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学生】观察课本的密度表,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密度的应用
(1)公式ρ=m V 有哪些应用呢?
【提问】如何利用公式ρ=m V 计算密度、质量和体积呢?
【教师总结】公式ρ=m V 可以直接用来计算物质的密度,将公式变形为m =ρV 可以计
算物质的质量。

(2)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运用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质量和体积。

【教师强调】解答物理计算题时,要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不能只写公式和数
字,且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

(3)密度知识有什么用?
【教师讲解】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因此知道了一个
物体的密度,就可以知道物体可能是什么物质做的。

三、课堂小结
1.密度定义。

2.密度公式ρ=m V
3.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kg/m 3),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
3(g/cm 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g/cm 3=1×103 kg/m 3。

4.密度的应用
(1)测密度:ρ=m V
(2)求质量:m =ρV
(3)求体积:V =m ρ
四、检测反馈
1.能装0.5 kg 水的瓶子,最多能装密度为0.8×103 kg/m 3的媒油________kg 。

答案 0.4
2.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小兵同学的体重为48 kg ,则他身体的体积约为
________m 3。

答案 4.8×10-2
3.市场上出售一种“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瓶内调和油
的密度为0.92×103 kg/m 3,则这瓶油的质量是________kg.如果调和油用去一半,则剩余
半瓶调和油的密度为________。

答案 4.6 0.92×103 kg/m 3
4.在你答卷的过程中,对笔中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B .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 .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D .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答案 C
5.一只空瓶子装满水时总质量为400 g ,装满酒精时总质量是350 g ,则该空瓶的质
量是________g ,容积是________。

(ρ酒精=0.8×103 kg/m 3
)
答案 150 250 cm 3
第2节 密度
密度⎩⎪⎨⎪⎧物理意义: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
概念: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公式:ρ=m V ⎩⎪⎨⎪⎧m
=ρV V =m ρ
单位:1 g/cm 3=1×103kg/m 3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
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
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 ,再测出计时员
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 ,利用v =t s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 ,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
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 ,利用v =t
s 2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 ,再测出喊话者距
山崖的距离s ,利用v =t
s 2,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
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 ,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 ,利用v =t
s 2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 ,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
刻t 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 2,则利用v =1
2t t s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
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
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 1=1500 km ,快车的速度v 1=105
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 1=1
1v s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 2=1200 km ,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 2=600 km/h ,则喷气式
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 2=2
2v s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 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 3=1000 km ,声音传到上
海所用的时间为
t 3=3
3v s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
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8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D.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B。

【解析】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A、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但是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考点】声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噪声防止。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
C.“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根据音调来分辨人的;
D.戴上耳罩可以防止噪音的产生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辨别发声体是靠声音的音色;噪声的控制有三个方面:控制噪声的产生、控制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传入人耳。

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此说法正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只说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是错误的;“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根据音色分辨人的,不是音调,故C错;带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不是防止噪声的产生,故D错。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控制。

3.端午节龙舟赛是我市传统比赛项目之一。

龙舟赛中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声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音色;
C.鼓声震耳欲聋,是鼓声的音调高;D.观众是依据响度来辨别鼓声和呐喊声的
【答案】A。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解答: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所以鼓声传播过程中,声音越来越小,故其响度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

C、鼓声震耳欲聋,是鼓声的响度大,故C错误。

D、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故观众是依据音色来辨别鼓声和呐喊声的,故D错误。

【考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

4.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一样快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因此选项A说法正确。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此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因此选项C说法不正确。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比光速慢的多,因此选项D说法不正确.由上可知,选项B、C、D 的说法不正确;故选A。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5.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

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A.音色不变;
B.音调变了;
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相同
【答案】B。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的频率和物体本身有关,当物体本身发生变化时,物体振动的频率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此题中,老师在吹塑料管的时候,逐步剪短塑料管,物体的出发生了变化,振动频率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故,此题答案是B。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6.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此说法错误。

敲击音叉力量的大小,影响到音叉振动的幅度,也就是响度,而不会影响到音叉的振动频率,故音叉发声的音调不变。

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此说法正确。

任何物体振动,响度、音调可能相同,但音色不会相同,所以“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此说法错误。

超声波碎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击碎人体内结石的。

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此说法错误。

双层玻璃可以有效阻止噪声传入室内,故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考点】声音的特性、噪声控制、超声波。

7.语音智能门禁系统能“辨音识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解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方面: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音调指的是物体振动的频率,音色指的是物体发声的特点。

所有物体发声,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定不同,所以,辨别不同发声体靠的是音色。

所有,语音智能门禁系统能“辨音识人”,主要一句声音的音色。

故,正确答案是C。

【考点】声音的特性。

8.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答案】B。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

解:A、“以两石相击”,石头会振动,振动会产生声音,故A错误。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的是与青蛙的音色相近,故B正确。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响度大,故C错误。

D、如果有人喜欢听“呱、呱”的回声,回声不是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噪声及来源。

9.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的手指不停地在弦上不同位置按下或松开,这是在改变声音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答案】C。

【解析】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的手指不停地在弦上不同位置按下或松开,这是在改变琴弦长度,目的是改变乐器振动的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此题正确答案是C。

【考点】声音的特性。

10.重敲音叉发生的声音与轻敲音叉相比()。

A.音调变低 B.频率变大 C.响度变大 D.声速变小
【答案】C。

【解析】音叉是可以产生固定振动频率的实验器材,同一音叉,无论敲击它的力量大小,音叉所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不变。

所以,重敲和轻敲音叉相比,音叉发声的响度变大了。

【考点】声音的特性。

11.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