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九)现代中国的科
技与教育
(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南通一模)右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
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
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
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
C[根据漫画中文字信息“中国核爆炸成功”可以判断这属于中国在核武器领域取得的成就,再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66年”“此时中国”可知,核爆炸的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故选C项;成功步入航天时代是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故排除A项;B项尖端科技领先美苏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开始打破大国的核垄断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排除D项。
] 2.(2019·南京、盐城二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
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
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
”为此我国()
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
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
C.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
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
A[根据材料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现代化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政府为了适应这一军事新形势,开始进行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制工作,故A项正确;高性能计算机是加强国家信息化建设,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载人航天工程开始于1992年,故D项错误。
] 3.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
”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B[题干提及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狭窄,与资本主义的封锁关系不大,故A 项错误;题干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少,而原因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科技水平薄弱,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无史实支撑,故D项错误。
]
4.某网站发起了以“具有原创性”“具有世界级影响力”“能产生社会效益”为评判标准的主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四大发明’”的评选活动。
下列科技成果中最符合中国当代“新四大发明”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
C.“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B[根据材料可知,所选发明应具有世界首创的基本特征,能够符合此特征的只有B项;A、C、D三项虽在中国具有首创性,但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中
国仍在他国之后,所以不具有“发明”的特征,均排除。
]
5.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材料说明()
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C[材料“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科技封锁下,中国的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主要源于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与中国航天技术是否崛起无关,故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故排除B项;D项包含在C项之中,故排除。
]
6.(2019·无锡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
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
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
B.增强人民当家作主意识
C.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题干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在农村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史的教育,这种教育内容凸显的是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增强人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迅速”一词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独立、富强、民主和自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过程中就已经建立,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错误。
]
7.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
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由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
这一措施旨在()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D[根据材料“1952年和1953年”“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知,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期,国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材料措施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服务的,故D项正确。
]
8.下表是到2011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学者们在半个世纪来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乙”指的是()
A.1949-1965年年
C.1977-1991年D.1992-2011年
B[“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时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在这一时期被忽略,因此这一阶段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专题研究论文数量最少,故选B项;A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项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初期,D项是在中共十四大之后,这几个阶段都比较重视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故排除A、C、D三项。
]
9.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数理化专业中等教育自学丛书》,在1977年多次再版发行,深受广大青年喜爱。
该书再版() A.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人才需要
D.符合了“科教兴国”战略要求
C[材料反映的是教育的改革,与“双百”方针无关,故A项错误;B项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排除;材料中“《数理化专业中等教育自学丛书》,在1977年多次再版发行”是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该书的发行适应了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故C项正确;D项是1995年提出的,故排除。
] 1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
这一变化()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C[“四人帮”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
11.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下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而提出的是()
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A[A项体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需要,符合题意,故正确;B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思想,C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思想,D项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教育思想,均不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要求,故排除。
]
12.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道,马克思讲过科
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B[材料没有涉及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而且我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早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就已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 1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发表。
《决定》总结了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和教育体制的弊端。
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有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后我国()
A.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D.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发展。
A项是在1957年提出的,B项是20世纪60年代,C项是1977年,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是1995年提出的,符合题意,故选D。
]
14.(2019·扬州三模)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此后,党和政府()
A.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D.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本题关键信息是1985年。
A、B两项均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取得的教育成就,故排除;C项恢复中断十年
的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故选D项。
]
15.(2020·海安中学调研)钱学森撰文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
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是()
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B.“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
C.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
D.计划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
D[根据材料“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将有限的资源向战略目标领域集中,有利于重大科技课题的顺利进行,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因此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经济的优势,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没有强调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故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与材料描述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建设的显著成果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故C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15分)
16.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种类,教育的深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
朝非常兴盛。
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
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
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四下图分别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事业出现全新的面貌做了哪些努力?(4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从其思想和实践角度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
第(2)问,联系宋代的政治、经济和儒
学的发展状况来分析。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信息进行归纳;材料中“大同之世”“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可知,这是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4)问的第一小问,可从教育机会、人才、现代化建设等角度来归纳;第二小问,可结合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战略等来归纳。
答案:(1)贡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原因: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②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原因:政治:北宋重文轻武;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文化: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
(3)主张:教育是社会福利(或义务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重。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4)不利影响:使大批青年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
努力: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行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