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作品中的专有名词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作品中的专有名词翻译作者:罗莉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07期
[摘要]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作品,自出版以来一直在全球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读者当中广受欢迎。

作为一个出色的魔幻小说作者,J•K•罗琳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书中很多名词都是她“创造”出来的。

《哈》第三部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目前有两个官方中译本。

下面,作者将会以这两个中译本中对专有名词的翻译为例,探讨异化/归化的翻译方法在这方面的使用。

[关键词] 专有名词翻译异化归化
一、引言
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在文学作品的名词翻译方面非常突出,在翻译专有名词的时候,应采取哪一种处理方法,是多年来各国译者不断讨论的问题。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多样化,读者对于异化/归化的欣赏与偏好也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选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三部,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akaban(以下简称《哈3》)的两个中译本为主要实例,探讨异化/归化在专有名词翻译中的处理与体现。

二、作品、作者与译者简介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魔幻文学作品,本系列共有七本,描写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七年的学习生活与冒险故事。

《哈3》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三本书,描写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进行学习的第三年的经历。

本书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在设计专有名词时,借用了大量古英语和外来语里的词素重新组合,使得书中的人名、魔法生物名称、甚至魔法名词都包含了多种含义。

这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哈3》的简体中文版《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以下简称内地版)由中国内地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译者是郑须弥。

繁体中文版《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逃班》(以下简称台湾版)由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于2001年出版,译者为彭倩文。

郑须弥,生卒年份不详,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译者,主要译作有《当今谁统治美国:八十年代的看法》、《有才能的总经理》、《隐身人》、《时间机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等。

彭倩文,淡江中文系毕业,纽约市立大学戏剧研究所肄业。

现为专职翻译,译有《哈利•波特》前四部、《别跟山过不去》、《黑狱来的陌生人》、《汉娜的女儿》等书。

三、专有名词翻译——异化与归化的焦点
1.《哈利•波特》翻译的异化/归化总述
不同时代和国家的学者对翻译的异化与归化这个问题持有不同看法。

如在近代中国,鲁迅主张直译,而梁实秋则主张意译。

英美传统翻译以归化为主导,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最为显著而易辨别的重写……反映出能够超越原语文化界限的那些作品的形象”(Lefevere, 1992a:9);而高举解构主义大旗的韦努蒂在1995年出版的《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提倡异化“要求选择一个外语文本,并采用目的语文化价值观所排斥的翻译方法”(Venuti, 1997:242)。

《哈利•波特》系列属于典型的跨文化文学翻译作品,因为其展示的是一个气势恢宏、变化万千的魔法世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西方的魔幻世界是陌生而具有奇异的吸引力的,读者会期望从书中看到同中国神话、中国相关文学所描绘的世界不一样的东西。

这时,异化的翻译方法比较可行。

但同时,《哈利•波特》系列(尤其是《哈》的前五部,即描写哈利•波特成年前的部分)是一部儿童作品,里面主人公都是十来岁的小孩子,目标读者群也是青少年儿童。

作为儿童作品,必须具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从这个角度来讲,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会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2.人名的翻译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专有名词方面具有很鲜明的特色。

因为描述的是魔法世界,有很多词汇是作者自创的,在翻译的时候能够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译者在异化/归化方面的选择与倾向。

下面,我们就从《哈3》的人名和昵称翻译看看内地版和台湾版在这方面的处理手法。

罗琳善于把人物的职业、性格甚至命运融入人物的姓名中,如下面的三个人名:
这三个人物都是Hogwarts魔法学校的教室或教工,他们的姓名或与其职业有关,或与其身份有关。

Lupin来自于拉丁文词根lup,即狼的意思,Lupine是“像狼一样的人”,Lupus是“豺狼座”。

而Remus就更有趣了,这是罗马传说中被母狼喂养过的双生子之一的名字,是一个狼孩。

根据《哈
3》,Remus Lupin由于小时候被狼人咬过,他也成了一名狼人,这个名字于他实在是太匹配了!但是反观两个中译本的译名,均采用了异化的手段,用音译法译出了“莱姆斯•卢平”和“雷穆斯•路平”这两个名字,与作者原来的意图一点都沾不上边;而且“路平”这个就更不贴切了,小说中的Lupin 从成为狼人开始,到后来在抵抗Voldemort中死去,他的经历极为坎坷,一点都不能说是“路平”。

Argus Filch是Hogwarts魔法学校的一名看门人。

Argus是希腊神话中的看守者百眼巨人的名字,而Filch是英语动词“偷窃”的意思。

Argus Filch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他的职业,还暗示了他喜欢偷偷摸摸地观察学生这种不受欢迎的行为。

我们看看中文译名,内地版所译的“阿格斯•费尔奇”明显是采用了异化的手段,译出一个非常外国化的名字,没有作什么特别的处理,只是如果读者对希腊神话熟悉的话,也可以看出“阿格斯”的含义。

而“飞七”这个译名很特别,从字音上说不是和原语非常接近。

这里是采用了归化的手段,把名字译成比较像中文里人物的“外号”,而且这个外号还带有一点贬义的色彩,因为“飞七”听起来像是一些小贼等小人物的名字。

第三个Sybill Trelawney,Sybill是希腊罗马神话中受太阳神阿波罗启示而作预言的女预言师的称号,非常符合人物的职业。

而内地版的译名“西比尔•特里劳妮”采用异化的手段,却未能表达出这一含义。

台湾版的“西碧•崔老妮”,虽然也无法译出作者的原意,但是“崔老妮”这个译名很有创意,既符合原语的字音,又体现了人物那种“老姑娘”的古怪性情。

在翻译人名的时候,既要传达原文的含义,又要照顾字音的相近,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来看,适当平衡异化与归化的比例,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3.魔法生物名词的翻译
除了人名之外,《哈3》中还有很多特别的魔法生物和魔法名词,在翻译的时候也需要多加考虑。

首先看看以下两种魔法生物的名字:
Boggart是一种魔法世界中的怪物,它可以呈现为最能吓唬人们的任何形象。

内地版译名“博格特”纯粹是使用异化的手段,没有任何含义可言。

而台湾版的“变形怪”则采用了归化的方式,抛弃字音的限制,把Boggart的特征表现了出来。

Dementor源自英文单词dement,本意为令人发狂失去理智,Dementor在小说中指一种使人失去快乐的怪物,它们是Azkaban监狱的看守者,会对重犯执行Dementor’s kiss,使人有如行尸走肉。

内地版和台湾版对Dementor的翻译都是使用归化的手段,但是“摄魂怪”就较“催狂魔”更符合Dementor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翻译魔法生物名词的时候,译者最好能不拘泥于原文的模式,作出一定调整,在翻译的时候倾向于归化的处理方法。

四、小结
在跨文化翻译中,是采用归化的手段帮助读者理解,还是采用异化的方式保留异域文化,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在《哈3》的两个中译本中,两位译者根据具体情况,在翻译专有名词时选取倾向于异化或归化的翻译处理方法。

如果想要较好地传达原文信息,同时兼顾又要读者的感受,一味的异化或者归化都无法达到目的,异化与归化共存的效果是最好的。

其实,文学翻译中不存在绝对的异化或者绝对的归化。

尤其是在专有名词翻译方面,应该同时考虑到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根据原文特点、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上下文背景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适合的方法。

异化与归化是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的,两者并行不悖,相互结合。

对译者来说,除了要掌握好异化和归化的“度”之外,还要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以严谨的专业态度,还要从读者出发,才能获得脍炙人口的翻译佳作。

参考文献:
[1]J•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London: Bloomsbur y,1999.
[2]J•K罗琳著.郑须弥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J•K罗琳著.彭倩文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逃犯.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4]杰里米•芒迪著.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局,2007.
[5]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
[6]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7]翟弘媛.从《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看文学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北京外国语大
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