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变应原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合集下载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中华儿科杂志)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中华儿科杂志)

过敏性疾病危害日益严重
过敏性疾病是全球第六大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三大常见疾病 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在中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呈快速上升趋势
WHO(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过敏性疾病列为 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率接近西方国家
1999-2009十年间重庆 0-24月龄婴儿食物过敏剧增1
二 诊断原则
儿童过敏性疾病警示征象
疾病
常见症状
特殊症状
消化道过敏
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痉挛性腹痛、腹泻、便 伴或不伴生长发育障 血、呕吐、反流、肛周发红、便秘、拒食等 碍
确诊特应性皮炎后,若经过规范治疗,皮疹仍 无
特应性皮炎
无明显好转,且于进食后2 h内出现水肿性红
斑、风团或口周、眼周、阴茎等部位肿胀等速
• 蛋类:蛋白、蛋黄 • 奶类:牛奶、羊奶、起司、优格 • 肉类: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 • 海产品:蟹、虾、海带、牡蛎、鱿鱼、鳗鱼、鲍鱼、蛤、鲑鱼、鱼
翅、鲔鱼、鳕鱼 • 谷类:米、荞麦、燕麦、小麦、麦麸、玉米 • 坚果类:芝麻、杏仁、大豆、绿豆、薏仁、花豆、毛豆、核桃、可
可豆 • 蔬菜类:芦笋、竹笋、包心菜、红萝卜、青菜、芹菜、黄瓜、四季
豆、青葱、韭菜、 莴苣、豌豆、马铃薯、 洋葱、青椒、 彩椒、 菠菜、番薯、芋头、椰菜、番茄、茄子、蘑菇
慢性食物过敏与急性过敏的区别
发病速度 病程 过敏源 发病机理 免疫物质 自我感觉 疾病转归
慢性食物过敏
24小时—几天 长时间,反复 多种食物,量大 迟发性过 敏反应 IgG 不易感觉是过敏 可以治愈
.
三 治疗
对因治疗 特异性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
.
吸入性过敏 食入性过敏 螨虫变应原免疫制剂(尘螨过敏) 口服免疫疗法(食入性过敏)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D O I :10.3760/c m a .j.i s s n .1673-436X.2012.018.017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K Z 201110025032)作者单位: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呼吸功能研究室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向莉,E m i a l :d r x i a n gl i @y a h o o .c o m.c n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王静 向莉ʌ摘要ɔ I g E 介导的儿童过敏性疾病种类较多,从儿童出生后早期的食物过敏及湿疹,到青少年期逐渐出现的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几十年有不断增长趋势㊂针对儿童的I g E 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以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e t h e r a p y ,S I T )㊂虽然避免过敏原及药物治疗可以暂时的缓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但是只有S I T 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可以使过敏症状达到长时间的缓解,能够真正的改变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进程㊂ʌ关键词ɔ 儿童;过敏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治疗T h e 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 m u n o t h e r a p y o fc h i l d r e na l l e r gi cd i s e a s e s WA N G J i n g ,X I A N G L i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 a j o rD i s e a s e s i nC h i l d r e na n d N a t i o n a lK e y D i s c i p l i n e o fp e d i a t r i c s (C a p i t a l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M i n i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p i r a t o r y F u n c t i o n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e i j i n g Pe d i a t r i c R e a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 C h i l d r e n sH o s p i t a l ,C a p i t a l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45,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X I A N GL i ,E m a i l :d r x i a n gl i @y a h o o .c o m .c n ʌA b s t r a c t ɔ T h e r e a r em a n y k i n d s o f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m e d i a t e db y I g E ,f r o mf o o d a l l e r g y an d e c z e m a a f t e r t h eb a b y w a sb o r n ,t ot h ea l l e r gi cr h i n i t i sa n da s t h m a w h e nt h ec h i l dc o m e st oa d o l e s c e n c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c h i l d r e n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q u i c k l y .T h em a i n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h i l d r e n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 a r e a s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a v o i d a l l e r g e n ,d r u g s a n d a l l e r g e n 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 h o u g h a v o i d a l l e r g e n a n d d r u g s c a na l l e v i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y m p t o m s f o r t h e t i m eb e i n g ,t h e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s t h e o n l y t r e a t m e n t t h a t c a nn o t o n l y a c t o n t h e s y m p t o m sb u t a l s oa c t o n t h e c a u s e ,w h i c hc a nr e a l l y c h a n ge t h e p r o c e s s of c h i l d r e na l l e r gi c d i s e a s e s .ʌK e y wo r d s ɔ C h i l d r e n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 ;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 pe c if i c i mm u n e t h e r a p y,S I T )开始于19世纪末期,由N o o n 和F r e e m a n 用S I T 枯草热和过敏性鼻炎获得成功㊂S I T ,主要是通过对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患者长期使用过敏原提取液,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缓解临床症状㊂S I T 通过对体内免疫系统的调整,使机体出现免疫耐受,被证明是惟一一种可以改变过敏反应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1-2]㊂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S I T 的指导性文件,文件指出:S I T 是惟一可以影响变应性疾病的机制从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同时它还可以延缓变应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的进程[3]㊂然而,目前对于S I T 确切的作用机制以及最佳的给药途径尚无定论,因此本文对S I T 的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以及研究进展作一论述㊂1 S I T 的作用机制儿童过敏性疾病是在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过程中出现的[3]㊂在S I T 的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了许多变化,S I T 的主要作用机制如下:1.1 纠正T h 1/T h 2平衡失调 一直以来,T h 1细胞与T h 2细胞在S I T 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已被人们所关注,T h 1/T h 2的失衡被认为是过敏性疾病重要的发病基础㊂此外,两种细胞均分泌细胞因子㊂T h 1型细胞分泌白介素-2(I L -2)㊁I L -3㊁干扰素-γ(i n t e r f e r o n -γ,I F N -γ)㊁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等;T h 2型细胞分泌I L -4㊁I L -5㊁I L -6㊁I L -10㊁I L -13等㊂㊃2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 I n t JR e s p i r ,S e pt e m b e r 2012,V o l .32,N o .18T h2型细胞在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㊂因此,在S I T的过程中,关键目标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下调T h2型细胞的反应,首先是抑制T h2型细胞的细胞因子,如I L-4㊁I L-5㊁I L-9㊁I L-13等的合成和分泌,因为这些细胞因子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具有关键作用㊂其次,抑制T h2细胞介导的速发型免疫反应中的重要的细胞,主要是一些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㊁嗜碱粒细胞等㊂通过上述这些机制,可以促使T h1/T h2比值趋于正常,即可以选择性下调T h2细胞的功能导致T 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 L-4㊁I L-5和I L-13减少或上调T h1细胞的功能,使T 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 F N-γ和T N F-α增加[2,5-6]㊂1.2调节性T细胞(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T r e g)的产生以及免疫耐受 T r e g,最初被称为抑制性细胞,在慢性感染㊁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以下调效应细胞的作用和炎症反应,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㊂T r e g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①对T h1和T h2细胞介导的过敏性炎症产生抑制作用;②分泌的I 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 f a c t o r-β,T G F-β)调节效应性T h2细胞的炎症活动,抑制由效应细胞如肥大细胞㊁嗜碱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介导的过敏性炎症反应;③分泌的I L-10和T G F-β可以抑制I g E的产生,诱导非炎症性的I g G4和I g A的分泌,而T r e g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的关键是抑制性细胞因子I L-10和T G F-β的产生[4,7-9]㊂此外,由于T h2细胞被T r e g抑制,因而可以抑制I L-3㊁I L-4㊁I L-5㊁I L-9和I L-13的产生,而肥大细胞㊁嗜碱粒细胞㊁嗜酸粒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的激活㊁分化㊁增殖以及T h2细胞的组织迁移等均需要上述细胞因子的参与㊂外周T细胞耐受状态的诱导是S I T成功的关键步骤㊂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出现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即对某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个体,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不能出现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而对其他抗原的刺激仍然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㊂所谓S I T诱导外周T细胞产生耐受,主要表现为:①抑制参与过敏反应的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反应;②诱导T r e g的产生;③抑制T h细胞的产生等㊂其中,T r e g的产生在诱导T细胞发生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6]㊂I L-10最早被认为是仅由T h2细胞产生,实际上,它主要由T r e g产生㊂I L-10尤其对T r e g的分化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体内的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0]㊂I L-10在S I T中主要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可以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 g E抗体的产生,诱导过敏原特异性I g G4抗体的产生,还可以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等[10]㊂I L-10抑制T 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并且在过敏原㊁超抗原㊁移植抗原和肿瘤抗原的外周耐受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4,7]㊂T G F-β与I L-10相似,主要由T r e g产生,其在S I T中发挥的免疫抑制机制主要是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 g E抗体的产生,诱导过敏原特异性I g A抗体的产生,抑制T h1和T h2细胞的效应等[8]㊂A j d u k等评估了S I T对于屋尘螨过敏儿童T r e g诱导中的影响㊂研究表明,同对照组相比,经过1年S I T的儿童,其T G F-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与其临床症状的缓解成正相关㊂从而证明T G F-β在S I T中的重要作用[10]㊂1.3S I T过程中抗体的变化1.3.1I g E 过敏患者体内I g E水平的改变是特应性疾病的一种标志㊂然而,在S I T的不同阶段I g E的变化不尽相同,I g E水平的改变并不能说明机体对于过敏原的反应降低,因为血清中I g E水平的降低发生相对比较晚,而且与S I T后的临床改善情况并不相关㊂特异性I g E水平在S I T早期会有轻度升高,随着S I T的进程,I g E水平会降低㊂虽然I g E水平和I g E介导的皮肤过敏反应的降低需要经过几年的S I T,但是有研究表明,大部分进行蜂毒免疫治疗和草花粉免疫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受到保护[5-6]㊂A k d i s等[11]在蜂毒免疫治疗的研究表明,蜂毒特异性免疫治疗并不降低B细胞在体外产生特异性I g E的能力㊂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治疗过程中I g E有所升高,但是特异性I g E/ I g G4的比值却降低㊂L o u等[12]对于过敏性鼻炎儿童使用S I T的有效性的研究表明,经过1年的S I T 后,再次测定血清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 g E的浓度,发现其同治疗前的测定相比,没有明显的改变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通过对其进行花粉S I T,可以降低其在花粉季节对花粉的敏感性㊂1.3.2I g G4早在20世纪30年代C o o k e等就提出了在S I T进程中描述封闭抗体[13]㊂后来, L i c h t e n s t e i n等又将这类封闭抗体划分为I g G4[14]㊂I g G4在S I T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在I g 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 g E受体结合之前,I g G4便已将抗原捕捉,进而可以防止这些细胞的激活,上述机制与I g G4的结构特点相关㊂首先,I g G4的结合域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导致F cγ受体的低亲和力㊂此外,I g G4并不结合补体,还可以抑制免疫复㊃3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合物的形成,使其具有抗炎特性[6]㊂成功的S I T与I g G的活性提高相关,但是并不仅仅是依赖于I g G 抗体总量[15]㊂实际上,I g G不仅可以抑制过敏原诱导的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炎症介质释放,同样可以抑制I g E介导的过敏原递呈给T细胞以及在花粉季节的高过敏原暴露时预防过敏原诱导的记忆性I g E的产生[16]㊂F r a n c i s等[17]进行的一项草花粉的S I T研究中,所有的治疗对象在第12周时均出现了I g G抗体较高水平的增高㊂W a n g等[18]在屋尘螨S I T对哮喘儿童的影响的研究中,表明S I T组同哮喘组相比,其平均I g G4水平高30多倍㊂2S I T主要的给药方式S I T有多种给药方式,对于儿童而言,良好的依从性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方面㊂目前最为常用的给药方法有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 u b c u t a n e o u s i mm u n o t e r a p y,S C I T)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S L I T),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给药方法㊂2.1 S C I T 通过向皮下注射逐渐增多的变应原,以达到减轻患者对过敏原产生反应的目的㊂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和研究,S C I T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肯定[19]㊂M a e s t r e l l i等[20]对屋尘螨过敏哮喘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S I T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用药明显减少㊁症状明显减轻㊂Bød t g e r等[21]对S C I 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鼻结膜炎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桦树花粉,结果显示患者症状缓解㊂而M i r o n e等[22]在一项双盲对照试验中,对35例患有严重的鼻结膜炎的患者使用桦树花粉的标准提取液进行S C I T,其有效性可以达到90%或更高水平㊂以上的研究只是说明了S I T短期的疗效,其实经过几年的S I T后,在长时间的非治疗期里,其临床有效性仍然可以持续存在㊂D u r h a m等[23-24]均对于草花粉免疫治疗的长期疗效进行了随机对照安慰剂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4年的草花粉免疫治疗,可以通过免疫反应的持续调节使机体达到长期的缓解㊂J a c o b s e n等[25]对205例6~14岁对草或树花粉过敏的患者进行了3年足疗程的花粉过敏原标准品的S C I T治疗,其中有147例完成了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㊂结果表明,3年的S I T治疗产生了长期的临床效应,并且具有潜在的抑制患有过敏性鼻结膜炎的儿童发展为哮喘患儿的能力㊂但是S C I T有很多缺点: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注射药物,患者需要忍受注射的疼痛,医生需要具备处理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能力[26],S C I T还具有引发较为严重的局部和全身过敏反应的风险㊂朱亮等[27]将160例患有中重度持续性鼻炎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S C I T和S L I T治疗,在随访6~ 48个月期间,所有S C I T组患者均出现过局部不良反应,S L I T组仅有4例出现局部不良反应㊂郝创利等[28]对110例哮喘患儿进行S C I T,110例患儿共进行2332人次的免疫注射,291人次出现过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12.48%,79人次出现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㊂向莉等[29]对24例患儿在递增剂量的340人次注射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研究表明,轻度速发和迟发不良反应分别有27次和38次㊂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S I T中,一方面,家长考虑到患儿需要长期进行皮下注射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相对于S L I T,S C I T会产生较多的局部不良反应,而使家长在选择脱敏治疗的给药方式上有所顾虑㊂2.2 S L I T S L I T是除S C I T之外使用相对较多的给药途径,在欧洲的使用频率不断增高㊂并且引起了美国过敏专科医师的关注㊂S L I T已经被WHO认可,对于那些想进行脱敏治疗但又不想进行长期皮下注射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备选的脱敏方法㊂S L I T除了具有与S C I T相似的作用机制,还有其特有的作用机制㊂在S L I T中,所谓黏膜表面的免疫化是指过敏原被口腔黏膜局部的朗格汉斯样树突状细胞(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s,D C)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或吞噬作用捕获,随后D C成熟并迁移到附近的淋巴结(如颈淋巴结㊁颌下淋巴结等),这些淋巴结通过产生I g G和具有抑制作用的效应性T细胞作为诱导免疫耐受特殊的微环境㊂因此,过敏原特异性激活的效应性T细胞在全身的循环作用和记忆性细胞的持续作用使得在脱敏治疗中通过过敏原的局部给药可以在全身和黏膜局部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反应[30-31]㊂上述机制表明,S L I T是一种合理的给药途径,尤其对于依从性相对较差的儿童,与皮下注射相比,这是一种相对容易的给药途径[32]㊂与S C I T相比,S L I T引起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小,而且其临床疗效已通过多项研究得到了肯定,是较为方便和安全的给药方式㊂1996年,Q u i r i n o 等[33]对花粉过敏的患者进行了双盲试验,结果显示,使用S L I T和S C I T的两组患者,其临床症状评分和缓解症状的药物使用剂量的减低是相近的,即两种方法同样有效㊂P a j n o等[34]选取8~15岁中重度对尘螨过敏原敏感的哮喘患儿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S L I T可以有效的减轻哮喘症状,其安全性也得到了肯定㊂P e n a g o s等[35]对9项关于3~18岁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研究进行的M e t a分析㊃4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表明进行S L I T的哮喘患者,其临床症状评分和药物的使用量同安慰剂相比,都有明显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由于除了S L I T的有效性外,其安全性在诸多研究中得到了检验㊂总的来说,S L I T相对安全,在一项对3984例哮喘患者使用S L I T的分析中,只有14例出现了与S L I T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哮喘恶化等)[36]㊂与S L I T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腔黏膜的局部反应,包括口腔瘙痒㊁喉刺激㊁嘴部水肿㊁舌肿胀㊁耳朵瘙痒㊁胃肠道不适以及咳嗽等[37]㊂以上研究均肯定了S L I 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㊂相比S C I T,S L I T因其不良反应较少,给药方式较为简便,可以避免长期皮下注射带来的痛苦,患儿的依从性较好,而得到患儿家长的选择㊂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给药方式外,还有如支气管给药和鼻腔给药等方法㊂2.3支气管给药曾经在使用螨过敏原的两项研究中调查了支气管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但是仅在其中一项对24例患者吸入剂量逐级增加的屋尘螨冻干粉过敏原标准品进行为期1年治疗的研究中证明,此种治疗方法具有减轻症状㊁减少用药的优点㊂另外,此种方法可导致患者产生支气管痉挛,具有较为严重的速发和迟发型变态反应[38-40],由于其在临床上应用的局限性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而言,不是推荐的给药方法㊂2.4鼻腔给药鼻部免疫治疗在四季均可进行,可以使用粉制剂或者是等量的过敏原提取液进行治疗㊂在使用过敏原进行治疗时,为了避免过敏原在支气管沉积,患者需要进行呼气或发声㊂提取液在诱导阶段可以每日使用或交替使用,维持阶段每周使用㊂鼻部免疫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在17项研究中进行了评估,有16项研究的临床有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研究中,未出现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主要的局部不良反应是瘙痒㊁流鼻涕和打喷嚏等㊂然而,并没有证据表明结束鼻腔给药治疗后可以产生长期的临床效应,所以鼻腔给药仅仅应用于对花粉过敏的鼻炎患者的季节前预防性治疗[41-43]㊂由于鼻腔给药会产生较多的鼻部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儿童而言,仍然不是优选的给药方法㊂3S I T应用的新进展3.1肽类免疫治疗(p e p t i d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P I T) P I T是可以诱导外周T细胞耐受的方法㊂一些短的过敏原肽所含的氨基酸序列并不包含可以引起I g E交叉连接从而引起过敏的肽类㊂目前已经有许多靶向T细胞的基于这些T细胞肽的合成肽类物质[44]㊂对于此类方法的研究机制是通过T h2细胞到T h1细胞的免疫偏移还是由于T r e g的诱导尚不清楚㊂到目前为止,关于P I T的研究主要在两种过敏原中进行㊂一项是治疗对于猫毛过敏的,含有主要的猫过敏原F e l d1的27~35个氨基酸的相对较长的肽,在整个蛋白序列中有T细胞肽或者是混合肽,最终可以诱导分泌I L-4的细胞耐受㊂另一项研究是对蜂毒过敏的P I T,使用具有蜂毒主要过敏原磷脂酶A2的短的混合肽㊂这项研究表明对整个过敏原的免疫反应的调节,可以诱导外周T细胞耐受以及I g E/I g G4比值的减低[45-46]㊂T细胞肽中单个氨基酸改变可以修饰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因子的产生㊂虽然P I T在理论上可以避免I g E介导的早期反应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过敏个体的血清I g E可以与蛋白过敏原中相对短的线性肽相结合,从而导致过敏反应[47]㊂因此,P I T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的验证㊂3.2佐剂一种称为免疫反应调节剂的佐剂,通过T o l l样受体(t o l l-l i k er e c e p t o r s,T L R)作用于抗原递呈细胞,T L R可以识别微生物上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㊂依赖于这一类型的T L R,不同类型的抗原递呈细胞可以被识别㊂在过敏的小鼠模型中,T L R激发的复合物可以抑制T h2型细胞的过表达,或者是诱导T h2向T h1和T r e g的免疫偏移[48]㊂T h1佐剂,如脂质体,单磷酰脂A,或者是免疫刺激D N A 序列C p G序列,可以增强S I T的作用㊂N a g a t a 等[49]使用脂质体螨过敏原对中重度哮喘的患者进行了一项S I T的双盲对照试验,接近一半的S I T组的患者症状药物评分降低高达60%,而在安慰剂组却有很少的患者表现出症状的改善㊂虽然佐剂被证明有效并且安全,但是,目前对于佐剂的使用还存在顾虑,新的佐剂需要克服传统免疫治疗的常见问题㊂3.3重组变应原分子在使用P I T治疗过敏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涉及在人体中肽的使用和其稳定性,以及与过敏相关的T细胞反应的复杂性㊂得益于重组D N A技术,目前在获得过敏原相关特征的研究领域可以获得最常见的过敏原的序列和结构,还可以克隆很多过敏原,这些重组变应原分子因其可以保持极高的纯度,同时可以减少I g E结合的抗原表位,在用于诊断和治疗变应性疾病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0]㊂M a r e k等[51]对有过敏性鼻炎伴或不伴哮喘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双盲安慰剂试验,使用5个重组草花粉过敏原的混合物进行皮下注射,评估其在减轻症状和减少用药上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同安慰剂组相比,治疗组的症状和用药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㊃5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计学意义,治疗组的I g G1和I g G4抗体反应均明显增强,而且一些对于P h l p5过敏的患者对此种过敏原同样出现了较强的I g G抗体反应㊂按照过敏原编码的D N A序列,重组变应原可以生产出高度纯化的蛋白质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目的[52]㊂3.4 D N A疫苗 D N A疫苗含有编码过敏原的质粒D N A,被认为是对于过敏性疾病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㊂基因免疫在小鼠模型中是诱导抗过敏的免疫反应的方法[48]㊂目前,一种基于4种常见草花粉的非过敏肽草花粉疫苗的临床前评估已经应用,并且已在2011年对过敏患者安全的进行了皮肤试验和首次剂量反应的免疫治疗试验㊂根据这一临床前试验,基于融合蛋白的新一代非过敏性疫苗由病毒载体蛋白和来源于过敏原的肽类组成,与重组的低致敏的过敏原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不会诱导I g E 或T细胞介导的副反应㊂因此,新一代的疫苗可以应用于S I T而不产生副反应,并且可以作为预防过敏的疫苗[52]㊂综上所述,S I T在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S I T确切的作用机制尚在研究中,但T h2细胞向T h1细胞的免疫偏移, T r e g的产生,免疫耐受的诱导以及I g E和I g G等抗体均参与S I T的过程㊂在S I T的给药方法中,S C I T和S L I T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两者的有效性均被证实,但是由于S C I T尚有导致过敏性休克㊁皮疹等较为严重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而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少的限制㊂S L I T虽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但是主要是口腔黏膜的局部不良反应,其安全性相对较高㊂除了这两种方法,尚有支气管给药以及鼻腔给药等途径㊂目前,对于S I T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肽类免疫治疗,使用佐剂进行治疗,利用重组的过敏原进行免疫治疗以及使用D N A疫苗等㊂参考文献[1]J u t e lM,A k d i s M,B l a s e rK,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o f 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c e l l t o l e r a n c e a n d m o r e.A l l e r g y,2006,61:796-807.[2] A k d i sC A,B l a s e r K,A k d i s M.M e c h a n i s m s o f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C h e m I mm u n o lA l l e r g y,2006,91:195-203.[3] B o u s q u e t J,L o c k e y R,M a l l i n g H J,e t a l.A l l e r g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t h e r a p e u t i c v a c c i n e sf o r a l l e r g i c d i s e a s e s.W o r l d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m e r i c a na c a d e m y o fA l l e r g y,A s t h m aa n dI mm u n o l o g y.A n n A l l e r g y A s t h m aI mm u n o l,1998,81:401-405.[4]J u t e lM,A k d i sC A.T-c e l l r e g u l a t o r y m e c h a n i s m s i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C h e mI mm u n o lA l l e r g y,2008,94:158-177.[5] M o o t eW,K i m H.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l l e r g yA s t h m aC l i n I mm u n o l.2011,10:7S u p p l1:S5.[6] A k d i s C A,A k d i s M.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11,127:18-27.[7] A k d i sM,B l a s e rK,A k d i sC A.T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 i n a l l e r g y.C h e mI mm u n o lA l l e r g y,2006,91:159-173.[8] T a y l o r A,V e r h a g e n J,B l a s e r K,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o fi mm u n e s u p p r e s s i o n b y i n t e r l e u k i n-10a n d 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 f a c t o r-b e t a:t h e r o l e o f T 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I mm u n o l o g y,2006,117:433-442.[9] M o o r e KW,d e W a a l M a l e f y t R,C o f f m a n R L,e t a l.I n t e r l e u k i n-10a n d t h ei n t e r l e u k i n-10r e c e p t o r.A n n u R e vI mm u n o l,2001,19:683-765.[10] A j d u kJ,M a r i n i cI,A b e r l e N,e ta l.E f f e c to fh o u s ed u s tm i t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f a c t o rb e t a1-p r o d u c i n g Tc e l l s i n a s t h m a t i c c h i l d r e n.A n nA l l e r g y A s t h m aI mm u n o l,2008,100:314-322.[11] A k d i sC A,A k d i sM,B l e s k e nT,e t a l.E p i t o p e-s p e c i f i cTc e l lt o l e r a n c e t o p h o s p h o l i p a s eA2i nb e ev e n o m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n d r e c o v e r yb y I L-2a n d I L-15i nv i t r o.JC l i n I n v e s t,1996,98:1676-1683.[12] L o u W,W a n g C,W a n g Y,e t a l.R e s p o n s e s o f C D4(+)C D25(+)F o x p3(+)a n dI L-10-s e c r e t i n g t y p eITr e g u l a t o r yc e l l s t o c l u s t e r-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f o r a l l e r g i c r h i n i t i s i nc h i ld re n.P e d i a t r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l,2012,23:140-149.[13] C o o k eR A,B a r n a r d J H,H e b a l d S,e t a l.S e r o l o g i c a l e v i d e n c eo f i mm u n i t y w i t h c o e x i s t i n g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 i n a t y p e o f h u m a na l l e r g y(h a y f e v e r).JE x p M e d,1935,62:733-750.[14] L i c h t e n s t e i nL M,N o r m a nP S,W i n k e n w e r d e r W L,e t a l.I nv i t r os t u d i e so fh u m a nr a g w e e da l l e r g y:c h a n g e si nc e l l u l a ra n dh u m o r a l a c t i v i t y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s p e c i f i cd e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JC l i n I n v e s t,1966,45:1126-1136.[15] W a c h h o l zP A,D u r h a mS R.M e c h a n i s m s o f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I g Gr e v i s i t e d.C u r rO p i n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4,4:313-318.[16] N o u r i-A r i a K T,W a c h h o l z P A,F r a n c i sJ N,e ta l.G r a s sp o l l e n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d u c e sm u c o s a l a n d p e r i p h e r a l I L-10r e s p o n s e s a n db l o c k i n g I g Ga c t i v i t y.J I mm u n o l,2004,172: 3252-3259.[17] F r a n c i sJ N,J a m e s L K,P a r a s k e v o p o u l o s G,e ta l.G r a s sp o l l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I L-10i n d u c t i o n a n ds u p p r e s s i o n o f l a t e r e s p o n s e s p r e c e d e sI g G4i n h i b i t o r y a n t i b o d y a c t i v i t y.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8,121:1120-1125.[18] W a n g W,X i a n g L,L i uY G,e t a l.E f f e c t o f h o u s ed u s tm i t e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 i n t e r l e u k i n-10-s e c r e t i n g 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 si na s t h m a t i c c h i l d r e n.C h i n M e dJ(E n g l),2010,123:2099-2104.[19] O k u b o K,G o t o h M.A l l e r g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f o ra l l e r g i cr h i n i t i s.JN i h o n M e dS c h,2010,77:285-289.[20] M a e s t r e l l i P,Z a n o l l aL,P o z z a n M,e ta l.E f f e c to f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a d d e d t o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t r e a t m e n t a n da l l e r g e na v o i d a n c e i n a s t h m a t i c p a t i e n t s a l l e r g i c t oh o u s e d u s tm i t e.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4,113:643-649.[21] Bød t g e rU,P o u l s e nL K,J a c o b iHH e ta l.T h es a f e t y a n de f f i c a c y o fs u b c u t a n e o u sb i r c h p o l l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o n e-y e a r,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s t u d y.A l l e r g y,2002,57:297-305.[22] M i r o n eC,A l b e r tF,T o s i㊃6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A,e t a l.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w i t h a b i o l o g i c a l l y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e x t r a c t o f A m b r o s i aa r t e m i s i i f o l i a p o l l e n:a d o ub l e-b l i n d,p l a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s t u d y.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2004,34:1408-1414.[23] D u r h a m S R,W a l k e r S M,V a r g a E M,e t a l.L o n g-t e r mc l i n i c a le f f i c a c y o f g r a s s-p o l l e ni mm u n o t h e r a p y.N E n g lJM e d,1999,341:468-475.[24] D u r h a mS R,E mm i n g e rW,K a p p A,e t a l.L o n g-t e r mc l i n i c a le f f i c a c y i n g r a s s p o l l e n-i n d u c e d r h i n o c o n j u n c t i v i t i s a f t e rt r e a t m e n tw i t hS Q-s t a n d a r d i z e d g r a s s 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t a b l e t.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10,125:131-138.[25]J a c o b s e n L,N i g g e m a n n B,D r e b o r g S,e t a l.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h a sl o n g-t e r m p r e v e n t i v ee f f e c to fs e a s o n a la n d p e r e n n i a l a s t h m a:10-y e a r f o l l o w-u p o nt h eP A Ts t u d y.A l l e r g y,2007,62:943-948.[26] K i r m a zC,O z e n t u r k K i r g i z O,B a y r a k P,e ta l.E f f e c t so f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o nf u n c t i o n so fh e l p e ra n d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s e a s o n a l a l l e r g i cr h i n i t i s.E u rC y t o k i n eN e t w,2011,22:15-23.[27]朱亮,陆纪红,谢青,等.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尘螨变应性鼻炎的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45:444-449.[28]郝创利,陶慧,沈美菊,等.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安全性研究.国际呼吸杂志,2008,28:1413-1416.[29]向莉,申昆玲,张鸿燕,等.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剂量递增阶段的耐受性.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 924-926.[30]v a nW i l s e mE J,B r e v e J,S a v e l k o u lH,e t a l.O r a l t o l e r a n c e i sd e t e r m i n e d a t t h e l e v e l o f d r a i n i n g l y m p h n o d e s.I mm u n o b i o l o g y,1995,194:403-414.[31]v a nH e l v o o r t J M,S a m s o mJ N,C h a n t r y D,e t a l.P r e f e r e n t i a le x p r e s s i o n of Ig G2b i n n o s e d r a i n i n g c e r v i c a l l y m ph n o d e s a n di t s p u t a t i v er o l ei n m u c o s a lt o l e r a n c ei n d u c t i o n.A l l e r g y,2004,59:1211-1218.[32] Q u i r i n oT,I e m o l iE,S i c i l i a n iE,e ta l.S u b l i n g u a lv e r s u si n j e c t i v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g r a s s p o l l e na l l e r g i c p a t i e n t s:ad o u b le b l i n d(d o u b l e d u mm y)s t u d y.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1996,26:1253-1261.[33] Q u i r i n oT,I e m o l iE,S i c i l i a n iE,e ta l.S u b l i n g u a lv e r s u si n j e c t i v e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g r a s s p o l l e na l l e r g i c p a t i e n t s:ad o u b l eb l i n d(d o u b le d u mm y)s t u d y.C l i n E x p A l l e r g y,1996,26:1253-1261.[34] P a j n o G B,M o r a b i t o L,B a r b e r i o G,e t a l.C l i n i c a la n di mm u n o l o g i c e f f e c t so f l o n g-t e r m 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i na s t h m a t i c c h i l d r e n s e n s i t i z e d t o m i t e s:a 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s t u d y.A l l e r g y,2000,55:842-849. [35] P e n a g o sM,P a s s a l a c q u aG,C o m p a l a t i E,e t a l.M e t a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e f f i c a c y o f 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 a l l e r g i c a s t h m a i n p e d i a t r i c p a t i e n t s,3t o18y e a r so f a g e.C h e s t,2008,133:599-609.[36] C o xL S,L a r e n a sL i n n e m a n n D,N o l t e H,e ta l.S u b l i n g u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e w.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2006,117:1021-1035.[37]I b añe z M D,K a i s e rF,K n e c h t R,e ta l.S a f e t y o fs p e c i f i cs u b l i n g u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 S Q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g r a s sa l l e r g e n t ab l e t s i nc h i ld re n.P e d i a t r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l,2007,18:516-522.[38] M a r c o t t e G V,B r a u n C M,N o r m a n P S,e ta l.E f f e c t s o fp e p t i d e t h e r a p y o ne xv i v o T-c e l lr e s p o n s e s.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1998,101:506-513.[39] E m a n u e l e C,S u s a n n a V,C o s t a n t i n o T,e t a l.L o c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D e r m a t o p h a g o i d e s e x t r a c t i na s t h m a.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1991,87:721-728.[40] T a r i M G,M a n c i n o M,M o n t i G.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b yi n h a l a t i o no f a l l e r g e n i n p o w d e r i nh o u s e d u s t a l l e r g i c a s t h m aad o u b l e-b l i n ds t u d y.JI n v e s t i g A l l e r g o lC l i nI mm u n o l, 1992,2:59-67.[41] DᶄA m a t oG,L o b e f a l oG,L i c c a r d iG,e t a l.A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o f l o c a l n a s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a l l e r g i c r h i n i t i s t oP a r i e t a r i a p o l l e n.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1995,25:141-148.[42] P a s s a l a c q u a G,A l b a n o M,P r o n z a t o C,e ta l.L o n g-t e r mf o l l o w-u p o fn a s a l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 oP a r i e t a r i a:c l i n i c a la n dl o c a l 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C l i nE x p A l l e r g y,1997,27:904-908.[43] Käg iMK,Wüt h r i c hB.D i f f e r e n tm e t h o d so f l o c a l 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A l l e r g y,2002,57:379-388.[44] Mül l e r U,A k d i s C A,F r i c k e r M,e t a l.S u c c e s s f u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 T-c e l le p i t o p e p e p t i d e so fb e ev e n o mp h o s p h o l i p a s eA2i n d u c e ss p e c i f i c T-c e l la n e r g y i n p a t i e n t sa l l e r g i c t ob e ev e n o m.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1998,101:747-754.[45] M a r c o t t eG V,B r a u n C M,N o r m a n P S,e ta l..E f f e c t so fp e p t i d e t h e r a p y o ne xv i v o T-c e l lr e s p o n s e s.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1998,101:506-513.[46] O l d f i e l d W L,L a r c héM,K a y A B.E f f e c to fT-c e l l p e p t i d e sd e r i v e df r o m F e l d1o n a l l e r g i c r e a c t i o n s a n d c y t o k i n ep r o d u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s e n s i t i v e t o C a t s:a r a n d o m i s e dc o n t r o l l ed t r i a l.L a n ce t,2002,360:47-53.[47] B a n e r j e eB,K a n i t p o n g K,F i n k J N,e t a l.U n i q u e a n d s h a r e dI g Ee p i t o p e s o fH e vb1a n d H e vb3i nl a t e xa l l e r g y.M o lI mm u n o l,2000,37:789-798.[48] C r a m e r iR,R h y n e r C.N o v e lv a c c i n e sa n d a d j u v a n t sf o r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C u r rO p i n I mm u n o l,2006,18:761-768.[49] N a g a t a M,N a k a g o m e K.A l l e r g e n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a s t h m a: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f u t u r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l l e r g o l I n t,2010,59:15-19.[50] A k d i sM,A k d i sC A.T h e r a p e u t i c m a n i p u l a t i o no f i mm u n et o l e r a n c e i na l l e r g i cd i s e a s e.N a tR e vD r u g D i s c o v,2009,8: 645-660.[51] M a r e k J,J a e g e r L,S u c k R,e t a l.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w i t hr e c o m b i n a n t g r a s s p o l l e na l l e r g e n s.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5,116:608-613.[52] E d l m a y r J,N i e s p o d z i a n aK,F o c k e-T e j k lM,e t a l.A l l e r g e n-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t o w a r d s c o m b i n a t i o n v a c c i n e sf o ra l l e r g i c a n d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C u r rT o p M i c r ob i o l I mm u n o l,2011,352:121-140.(收稿日期:2012-06-05)㊃73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2,V o l.32,N o.18。

血清IgE抗体检测在过敏性疾病诊治中的意义

血清IgE抗体检测在过敏性疾病诊治中的意义

血清IgE抗体检测在过敏性疾病诊治中的意义发表时间:2016-12-02T14:09:37.2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作者:孙振燕章婧郑建峰周奥[导读] 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查找致敏原至关重要。

(宣城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安徽宣城 242000)【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087-02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查找致敏原至关重要,我们对1438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8月~2015年7月在我科就诊的过敏性疾病患者。

诊断为:荨麻疹(944例)、湿疹(204例)、过敏性紫癜(190例)、过敏性鼻炎(19例)、支气管哮喘(37例)、多形红斑(13例)、瘙痒症(7例)、银屑病(18例)、痒疹(4例)、药疹(2例)(上述疾病诊断标准参照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

1438例中,男671例,女767例,男女之比l:1.14;年龄最大85岁,最小10个月,平均38.2±10.3岁。

1.2 仪嚣设备德国Mediwiss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Rapidreader专用阅读仪、孵育暗盒和混匀器。

1.3 试剂德国Mediwiss医疗诊断有限公司生产的AllergYScreen过敏原检测试剂盒,选用的过敏原包括:户尘螨、屋尘、猫毛皮屑、狗毛皮屑、矮豚草、桑树、蟑螂、鸡蛋白、牛奶、鱼、蟹、虾、牛肉、贝、羊肉、芒果、腰果、点青霉分枝孢霉曲霉交链孢霉(MX1)、栎榆梧桐柳三角叶杨(Tx4)共19项。

1.4 实验方法按照此项试验操作要求,规范操作,应用专用阅读仪上读结果,打印报告。

1.5 结果判断应用专用阅读仪测量,连接计算机可进行量化分析。

定量结果分成O~VI级。

将IgE>=0.35IU/mL,为阳性,进一步分为1到6级。

免疫球蛋白E(IgE)在儿童荨麻疹过敏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E(IgE)在儿童荨麻疹过敏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E(IgE)在儿童荨麻疹过敏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过敏原(也称变应原)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原因,其能够选择性地激发T辅助细胞亚群中的Th2,并引起IgE的应答,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室内尘土、屋尘螨、动物性过敏原、霉菌和蟑螂等。

过敏原刺激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抗体IgE(免疫球蛋白E),这种IgE抗体附着在体内的肥大细胞上或嗜碱性白细胞上,当再吃这种食物时,IgE抗体就和食物中的过敏原相结合,从而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释放组织胺。

组织胺又作用于血管,使之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因而大量蛋白质和液体外渗到皮肤组织中,于是产生荨麻疹。

这属于I型过敏性反应。

属于这种机理的荨麻疹较多,最常见的有羊肉、鱼、虾、贝壳、蟹、牛奶、蛋类等动物蛋白质,还有草莓、西红柿、大蒜等植物引起的荨麻疹。

除了较常见的I型过敏性反应,还有I、II 和IV型。

如输血、治疗用的抗血清、球蛋白和白蛋白等引发的荨麻疹,就属于III型过敏反应。

根据基因的功能性分析,通过国际最新菌株筛选平台,运用基因芯片进行高效筛选及体外基因重组,找到了具有抗过敏基因的罗伊氏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等益生菌菌株,研究证实,抗过敏菌株免疫调节抗过敏能力突出。

研究证实: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长双歧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都具有显著的抗过敏功能,新的抗过敏乳酸菌菌株组合物台敏乐益生菌通过增进TH1型免疫反应来调控因过敏而反应过度的TH2型免疫反应的方法,肠道菌群在维持和发展中具有过敏倾向的儿童发生过敏性疾病的过程中起作用,过敏性疾病的肠道微生物群改变先于临床症状出现,台敏乐抗过敏乳酸菌早期干预有较好预防过敏性疾病的效果。

降低IgE抗体需补充获得降低血清IgE抗体的台敏乐抗过敏益生菌菌株。

目前国际免疫学研究对解决引起荨麻疹的IgE抗人抗体治疗方法就是大量补充人体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来降低体内的IgE抗体,通过刺激干扰素分泌来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平衡,从而使人体的免疫应答恢复正确,最终使不再发生过敏的系列生化反应。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德国敏筛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检测1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

结果150例患儿的血清总IgE阳性率为92%,其中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率明显高于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率。

吸入性过敏原中尘粉螨阳性率最高,食物性过敏原中虾蟹阳性率最高。

结论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多种过敏原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以食物性过敏原触发为主,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对过敏性紫癜的病因诊断和预防有参考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llergen-specific IgE detection of anaphylactoid purpura in children. Methods The German sensitiv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allergen screening system to detect 150 cases of anaphylactoid purpura in children with serum allergen-specific IgE and total IgE levels. Results One hundred fifty patients with serum total IgE in children with positive rate was 92%,of which food allergen-specific IgE-positive rate than inhaled allergen-specific IgE-posi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halant allergens in dust mite-positive rate is highest,food allergen in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of shrimps and crabs.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anaphylactoid purpura with a variety of allergens a certain degree of relevance,and in order to trigger the main food allergens,serum allergen-specific IgE testing may cause anaphylactoid purpura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a reference.[Key words] Anaphylactoid purpura;Allergen-Specific IgE;Total IgE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

变应原皮内检测试验的临床分析

变应原皮内检测试验的临床分析

变应原皮内检测试验的临床分析变应原皮内检测试验的临床分析变应原皮内检测试验(Skin prick test,SPT)是目前诊断和评估变态反应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哮喘、荨麻疹、花粉热、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将就变应原皮内检测试验的临床分析进行介绍。

1. 变应原皮内检测试验的基本原理及步骤变应原皮内检测试验是指在主要致敏物质经过特定制度提取后,直接用生物特制的刺激性物质,在试验对象的皮肤滴注数滴,使变态反应的表现出现,进而证实这种变态反应的致敏物或物品。

SPT的设计主要基于Drews提出的三个假定:第一,过敏的患者对吸入变应原或敏感物质发生特异的IgE抗体反应;第二,变应原物质在皮肤和呼吸道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反应性;第三,皮内测试结果可以预测呼吸道和食物敏感症的存在。

SPT的步骤如下:a. 准备皮肤: 意思就是在皮肤表面进行消毒,消毒了支持皮肤接受皮下注射,也可以用酒精擦皮摸不过不推荐,因为酒精会刺激皮肤。

b. 选择试验部位: 要选择一块从未被注射过的皮肤,通常在前臂上找到外侧部位。

c. 注射皮肤: 通常是利用尺寸适当的针头进行创面,同时滴加一小部分液体,测试时间持续10-20分钟,较为安全。

d. 测量创面直径: 应在20分钟后观察皮肤的变化,计量皮肤刺激面积直径。

2. SPT的优势和局限SPT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1. SPT是一种简单而迅速的检验方法,需要用到的设备较少,可以在门诊或诊所进行操作。

2. 可以同时检测多种过敏原,同时可以进行量化和对比研究。

3. SPT对患者的侵入性较小,测试结果准确,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局限性:1. SPT测试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皮肤状态、环境湿度、测试时间等,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

2. SPT测试结果只反映了当前的致敏情况,不能直接反应患者的过敏症状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3. SPT测试只是初步排除了某个成分的过敏可能,为了更加准确寻求过敏原,需要配合其他的辅助检测方法,如血清IgE的测定、食物挑战试验、肺功能检查和病史询问等。

特应性皮炎和慢性荨麻疹儿童血清IgE检测及变应原分析

特应性皮炎和慢性荨麻疹儿童血清IgE检测及变应原分析

敏性皮肤病 变应原分布特点。方法
荨麻 疹患儿行血 清总 IE和 3 g 5种特异性 IE检测 。结果 5 8例 血 清总 I g 3 g E阳性 , 阳性 率达 9 . % , 4 6 各季 节阳性 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00 ) P> .5 。特异性 IE阳性最常见的变应 原是 尘螨 ( g 粉尘螨和屋尘螨 ) 特应性 皮炎患儿的 , 粉尘螨和屋尘螨特异性 I g E检 出率分 别为4 . %和 3 . % , 04 5 2 而慢性 荨麻疹 患儿的这 两种 尘螨特异性 IE检 出率分 g 别为 1. %和 1 .% , 77 24 两种疾病 比较差异有 高度显著性 ( 0 0 5 。结论 P< .0 ) 尘螨是 本地 区特应性 皮炎和慢 性荨 麻疹最常见的变应 原, 其特 异性 IE在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 中的检 出率明显高于慢性荨麻疹 。 g
率 5 . % , 中 1种 变 应 原 特 异 性 I 阳性 2 12 其 g E 5例
( 2 9 )2种 同时阳性 4 2.% , 2例( 85 , 种及 以上 同 3 . %) 3
11 一般 资料 病例 为我科 20 . 04年 1 2月至 20 0 6年 1 1月门诊就诊的特应性皮炎和慢性 荨麻疹患儿共 5 9 6 例。其 中特应 性 皮炎 2 3例 , 龄 0 5—1 1 年 . 4岁 , 均 平 ( . 29 岁 , 程 3个月至 1 , 均( . 2 1 46土 . ) 病 4年 平 24土 . ) 年; 慢性荨麻 疹 36例 , 5 年龄 0 5—1 , 均 ( . . 4岁 平 54土 37 岁 , . ) 病程 2个月至 1 年 , 1 平均( . 12 年 。 11土 . ) 12 方 法 采 用 日本 H T C I 司 生 产 的 M S . IA H 公 AT C A特异性变 应 原 IE试 剂 盒 , 据地 区选用 Su L g 根 ot h C ia , hn 板 可一 次 性 检 测 血 清 总 I g E和 3 5种 特异 性 I 。3 g E 5种特异性过敏原包括棉花 、 百千层、 混合 桑树、 混合松树 、 混合 菊科 、 混合藜 科 、 混合 苋科 、 混合 豚科、 混合 鼠尾草 、 猫毛、 螂、 毛、 蟑 狗 家尘 、 粉尘 螨、 尘螨、 屋 牛肉、 士 ( 芝 即奶 酪 ) 鸡 肉、 蟹 、 、 蛤、 全蛋 、 胡 椒、 青 牛 奶、 蘑菇 、 、 橙 花生、 混合 贝类 、 、 虾 黄豆 、 吞拿 鱼 、 面包酵 母、 交链孢属 、 曲霉菌 、 芽枝菌属 、 青霉菌 属 。标 本按说 明书处理后用 C A一1化学 发光分 析 仪 ( L L C A一1L ・ u mnm t ) i e r读取结果 。患 儿抽血 前 2周 内未使用过 皮 o e 质类 固醇 。

过敏原检测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过敏原检测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过敏原检测在 儿科的临床 应用
张秀丽 ( 内 蒙古乌 兰察布市 商都县医院 儿科 乌兰察 布 0 1 3 4 5 0 )
摘要 : 过敏 原检 测在 儿科 临床方 面有着非常重要 的应 用 , 由于绝大 多数 儿童年 幼无知并且好动、 好奇心强 , 接触一些容 易引起过 敏的物体 , 时常发 生过敏现 象。本文主要介绍 了过敏原检 测方法在儿科 f 临床应用时的方法选择 以及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 过敏 原检 测 选择 诊 断
北方 药学 2 0 1 4年第 1 1 卷第 3期
1 3 7
故有 学者提出全 胃系膜切除术 的概念 ,其 主要是 以胚胎解 剖 等p 研 究 的结果相似 。 学 基础理论 为依 据 , 切除范 围较 D 2根治术 大 , 与 日本学者 提 综上所述 , 全 胃系膜切除的 胃癌根治术 , 是 以胚胎解剖 学 出的全网膜囊外切除相似 ,国内外学者 已经 对此手术方式进 基础 、 结合肿瘤 外科 及精细外科的理念 , 可能对进展期 胃癌 改 行 了相关研 究 : 日本一项前 瞻 、 随机 、 多 中心临床试验 中期分 善预后 有益 的手术方式 。该术式可行性及术后短期效果较好 。 析显示 ,网膜囊切除可能有助于提高 胃癌患者术 后生存率… ; 本研 究初步证实 了该术式 的可行性 , 但 由于病例数 尚少 、 随访 国内王旭 东 、 房学东 等倡导临床意义 的 胃全 系膜 切除术治疗 时问较短 , 其远期疗 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 胃癌 , 并应用该理论体 系分析 1 6组淋 巴结 的转移 规律及未清 参 考文 献 扫与清扫后生存 率的关 系 , 取得 了初步 的成果 。 因此 , 胃癌根 [ 1 】 张信 华. 日本一项前瞻、 随机、 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价 网膜囊切 治术 的技 术方 向也可能是全 胃系膜切除术 ,虽然其 与 D 2 、 D 3 除在 胃癌根治手 术中的生存获 益『 J ] . 消化 肿瘤杂 志( 电子版 ) , 手术 同为根治性 手术 , 但是其不仅是需要手 术的切除范 围 、 淋 2 0 1 1 , 1 2 , 3 ( 4 ) : 2 5 4 . 巴结 的清扫 , 更是突 出强调 了手术切 除标本 系膜 的完整性 , 防 【 2 】 王旭 东, 房学东, 等. 全 胃系膜切 除术与 l 6组淋巴结清扫及 生 止在手术操作 时肿瘤细胞脱 落入腹 腔 , 引起种植转 移 , 也就 是 存率的分析叭 中国实验诊 断学杂志, 2 0 1 3 , 3 , 1 7 ( 3 ) : 5 4 2 — 5 4 5 . “ 无瘤操作 ” 的 原 则 。 【 3 】 李红浪 , 周兴舰 , 赖斌 , 朱培谦 . 网膜 囊外剥 离技术切 除 胃全 本组资料显示 , 全 胃系膜切 除术对于进展期 胃癌 来说 , 淋 系膜在 胃癌根 治术 中的应 用『 J 1 . 实用 医学杂志 , 2 0 1 2 , 2 8 ( 1 9 ) : 8 6-3】 88 巴结 清扫效 果较 好 , 其 中位 淋 巴结 清除 数量 较高 , 并 发现 在 31 所有 切除病例标 本中 , 1 例 系膜发现癌转移 , 提示该 手术术式 f 4 】 刘玉村 , 高红桥 , 万远廉 . 胃全 系膜切 除术治疗 胃癌【 J 】 . 中华 可达到手术 切除病理 的完整性 , 减 少术 中癌残 留, 这与李红 浪 胃肠外科 杂志, 2 0 0 3 , 6 ( 3 ) : 2 0 6 .

血清SIgE和TIgE检测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价值(附195例分析)

血清SIgE和TIgE检测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价值(附195例分析)
1 06
福建 医药 杂 志 2 0 0 9年 4月第 3 1卷第 2期
F j nMe 。 r 0 9 Vo 3 , . ui dJ Api20 , l 1No 2 a l

考 文

东 南 大 学 出版 社 ,2 0 :4 84 06 5 —
3 李 玲 .血 清 总 胆 汁酸 测 定 对 肝 胆 疾 病 的 l 意 义 E .第 二 军 医 临床 l1
13 统 计 学 分析 :计 数 资料 比较 采 用 。 验 ,P O 0 . 检 < .5为
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表 1
疾 癀 组 和 对 照 组 Sg 和 TIE检 涓 阳 性 结 果 比 较 lE g
( ( 1 倒 ]
3 讨论
注 :与 对 照组 比较 , * P 0 0 < .5
过 敏 反 应性 疾 病 与 周 围环 境 中变 应 原 的 吸入 、食 用 、 接 触密 切 相 关 ,发 病 原 因 较 复杂 ,临 床往 往 难 以找 到 病 因 ,从 而造 成 预 防 、诊 断 和 治 疗 的 困难 。本 文对 15例 过敏 性 疾 ] 9 病患 者 血 清 特异 性 变 应 原 IE ( IE 和 总 IE ( IE g Sg ) g T g )检 测结 果 进 行 分析 , 以查 找 患者 过 敏 的病 因 ,为 I 诊 断 治疗 临床 提供 依 据 。现将 结 果 报 告 如下 。
s fsrm i cdsl esdsae J . Or t , 18 i o eu bl aie i r i ssE ] s e v e v Hei 6 l 9
1 27 ( 3 1 ):7 5 7 9 5 -5.
E3 J.哈尔滨 医科大学学报 ,2 0 .3 () 6 0 1 5 5 :3.

婴幼儿变应原过筛试验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婴幼儿变应原过筛试验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婴幼儿变应原过筛试验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赵京宋欣马煜陈育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哮喘防治教育中心,北京100020)[摘要]目的了解phadiatop infant(婴幼儿变应原过筛试验)作为筛查吸入物抗原及常见食物抗原血清中特异性IgE(sIgE)的工具,在儿童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检测的意义,并同时与phadiatop(吸入变应原过筛试验)和儿童常见食物sIgE测定进行比较。

方法临床诊断为湿疹、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0-12岁的儿童560例,使用法玛西亚UniCAP100系统进行Phaditop Infant 和Phadiatop测定。

在Phaditop Infant 筛查试验阳性的患儿中随机抽取112名,进行牛奶(f1)、鸡蛋白(f2)、鱼(f3)、小麦(f4)、花生(f13)、黄豆(f14)、虾(f24)及牛肉(f27)8种常见食物sIgE测定。

结果 560例患儿中328例Phadiatop Infant阳性,占58%;Phadiatop阳性214例,占24%。

所有Phadiatop检测阳性的患儿Phadiatop Infant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Phadiatop Infant 阳性的患儿中,48名(44%)phadiatop阴性,其中46名(96%)在5岁以下。

病人血清Phadiatop Infant的IgE浓度(KU/L)与各种食物sIgE浓度之和呈正相关(r = 0.67,p < 0.001);在Phadiatop Infant和phadiatop均阳性的患儿中,二者IgE水平无明显线性相关性(r=0.352;p>0.05)。

结论 Phadiatop Infant可以有效地检测血清中吸入物及食物特异性IgE;5岁以下儿童中,Phadiatop Infan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hadiatop。

Phadiatop Infant 应用简单、准确,可以除外不是sIgE介导的相关性疾病,是婴幼儿和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体外变应原筛查的理想工具。

2021版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检测专家共识

2021版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检测专家共识

● 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提示,40.9%的0~24月龄婴幼儿家长自报孩子 曾出现或正表现有过敏性疾病症状,0~24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12.3%。 作为儿科常见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诊断除了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过敏原 检测也是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年来,不同等级的医院均积极开展儿童过敏原检测,以指 导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与管理。与之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仍存在过敏原检测不规范,结果判读不标准等问题,亟待多学科临床专家共同努力,达 成共识予以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儿童过敏原检测的规范化、标准化。
● 随着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下降,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受到社会公众 与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世界过敏组织(WAO)参与的一项调查提示亚洲地区学龄前 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为7%。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在0~17岁儿童 中 , 食 物 过 敏 患 病 率 从 1 9 9 7 年 至 1 9 9 9 年 的 3 . 4 % 上 升 至 2 0 0 9 年 至 2 0 11 年 的 5 . 1 % ; 皮 肤 过 敏 患 病 率 从 1 9 9 7 年 至 1 9 9 9 年 的 7 . 4 % 上 升 至 2 0 0 9 年 至 2 0 11 年 的 1 2 . 5 % ; 在 这 一 时 间 段内,尽管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没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其仍然是儿童最常见的过 敏 性 疾 病 ( 2 0 0 9 年 至 2 0 11 年 为 1 7 . 0 % ) 。
●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结合儿科临床需求,遴选出涵盖儿童过敏原检测安全 性,过敏原检测在食物过敏、湿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不同疾病中应用 指征,过敏原检测结果判读等10个问题,由多学科临床专家通过德尔菲 (Delphi)法投票达成推荐意见共识。本共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共识 的使用人群为临床医师、临床药师、过敏原检测人员和护理人员,共识的 目标人群为需要做过敏原检测的儿童人群。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在过敏性皮肤病病因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在过敏性皮肤病病因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183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8 No.5·临床研究·血清特异性IgE是人体Ⅰ型过敏反应产生的一种抗体,而Ⅰ型过敏反应爆发是皮肤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发生机制,但是诱发该类反应的变应原复杂,需要进行严格的过敏原筛查,通过血清特异性IgE有助于探明具体病因[1]。

为进一步探明该检测指标对过敏性皮肤病变应原筛查诊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9月~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1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食入性和吸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中各种变应原阳性检出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9月~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1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00例患者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5~68岁,平均(40.36±20.68)岁,病程3 d~2年,其中慢性荨麻疹20例,过敏性血管性水肿15例,急性荨麻疹20例,湿疹35例,特应性皮炎10例。

患者生化检验及其他检查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相关疾病诊断标准[2]。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仅表现为过敏性皮肤病且均处于本次发病病程3周以内;就诊前未使用抗组胺药物或停用抗组胺药物2周;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器官移植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结缔组织病者;孕产妇;近4周内系统口服糖皮质激素患者。

1.3 检测方法患者均采取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采用德国欧蒙全自动免疫印迹仪,使用欧蒙印迹法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过敏原试剂盒为欧蒙医学诊断(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

患者分别进行食入性和吸入性变应原筛查。

食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的常见变应原包括:虾、蟹、海洋鱼类组合(鳕鱼/龙虾/扇贝)、鸡蛋蛋白、牛奶、花生和牛肉。

谈儿科变应性疾病体内的特异性检测

谈儿科变应性疾病体内的特异性检测

谈儿科变应性疾病体内的特异性检测摘要】随着变应性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变应性疾病的认识已从最初对症状的简单描述提高到现在对其以IgE为核心的分子学机制的深刻阐述。

【关键词】儿科变应性疾病体内特异性检测变应性疾病体内的特异性诊断包括点刺、皮内、划痕、斑贴、眼结膜激发、鼻黏膜激发、支气管激发试验等,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1.优点①操作简便、快速,反应明显;②几乎无痛苦,即使小儿亦易接受;③特异性高,对皮肤刺激极微,很少出现假阳性:④可同时进行多至数十种变应原的点刺测定,操作约3~5分钟,连同皮试结果的判定半小时左右可以完成;⑤极少出现全身反应。

2.缺点需要高浓度的变应原,比皮内试验高100~1000倍。

另外有时可出现假阴性。

3.适应证①过敏性疾病(哮喘、变应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等)的变应原测定:②对比检测过敏状态的变化及脱敏治疗的疗效。

但需注意,在做此试验前3天停服抗组胺药、丙卡特罗等类药物,以及某些含有抗组胺成分的药物,以免出现假阴性结果。

4.具体的操作方法(1)点刺针:按国际通行标准要求设计,为一次性使用的消毒针。

针刺的深度受“针肩”的限制。

正确使用,破皮而不出血,且深度一致,易于对比。

(2)点刺部位:选用前臂屈侧,婴幼儿亦可用背部。

(3)方法点刺前先在皮肤上用圆珠笔注明抗原编号。

然后用酒精消毒皮肤,在抗原编号旁点一针头大小的抗原原液,然后用右手拇指及食指持点刺针,将针尖垂直点压在液滴中,注意不可用力过猛,以防出血而影响试验结果。

6.结果评判(1)先注意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

如阴性对照有反应,应在点刺阳性直径中减去,若阳性对照为阴性,则考虑操作不当或最近曾用过抗组胺类药物。

(2)如无组胺做阳性对照,而阴性对照无反应,变应原反应为风团和红晕者,可用直尺测量其大小。

阳性结果判断标准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常检查以下吸入组及食物组变应原。

总之,皮肤点刺试验患儿痛苦小,易于操作,重复性高。

血清sIgE和sIgG4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血清sIgE和sIgG4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血清sIgE和sIgG4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检测血清sIgE与sIgG4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收治的过敏性疾病患儿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共80例并设为参照组,对研究组与参照组的儿童均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样本中的sIgE和sIg4。

结果:经过检查后,研究组儿童的血清sIgE与sIgG4水平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儿童中的43例过敏性哮喘患儿的sIgE与sIgG4阳性率显著低于57例过敏性鼻炎患儿(P<0.05)。

结论:在临床中对儿童过敏性疾病检测血清sIgE与sIgG4能够较好的反应患儿的疾病情况,这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病情变化的监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血清;sIgE;sIgG4;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从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能发生,这一疾病的病因为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受到过敏原刺激后,机体产生了变态反应而对正常的组织造成损害,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如发作性皮肤瘙痒、充血性风团等[1]。

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常见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荨麻疹等疾病,由于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而对患儿的生活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临床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予以治疗。

而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的病情有较为准确的掌握,血清sIgE和sIgG4检测便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式[2]。

我院就血清sIgE和sIgG4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简要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过敏性疾病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80例为参照组。

在研究组患儿中,年龄最低6个月,年龄最高10岁,平均(5.4±1.5)岁,男54例、女46例,过敏性哮喘43例、过敏性鼻炎57例。

变应性疾病患儿的血清变应原分布特点

变应性疾病患儿的血清变应原分布特点

变应性疾病患儿的血清变应原分布特点黄丽莲;覃敏;谭杰;杨晓祥;冯燕华;李英乔;胡雪桦;赵赶【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疾病患儿血清变应原的分布特点.方法纳入10 061例变应性疾病患儿,采用免疫印迹定量法检测患儿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包含10种吸入变应原及10种食入变应原.结果 10 061例患儿中,检出变应原阳性4 764例(47. 4% ),其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2 672例(26. 6% ),食入性变应原阳性3 801例(37. 8% ).阳性率前3位的吸入性变应原依次为尘螨组合1(屋尘螨、粉尘螨)、蟑螂、屋尘;阳性率前3位的食物性变应原依次为牛奶、鸡蛋白、淡水鱼组合1 (鲑鱼、鲈鱼、鲤鱼).除牛肉及羊肉外,其他变应原阳性检出率均呈>6~14岁、>3~6岁、0 ~3 岁依次降低(P<0. 05);0~3岁患儿阳性检出率前3位的过敏原为牛奶、牛肉、鸡蛋白,>3~6岁患儿为尘螨组合1、牛奶、蟑螂,>6~14岁患儿为尘螨组合1、淡水鱼组合1、鸡蛋白.结论变应性疾病患儿血清变应原阳性检出率较高,建议对不同年龄段患儿及时进行相应变应原检测和针对性干预.%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rum allergen in children with allergic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10 061 children with allergic diseases were enrolled. Specific IgE of serum allergens including 10 inhalant allergensand 10 food allergens were detected by quantitative Western Blot assay. Results Among the 10 061 children,positive allergen was found in 4 764 children(47. 4% ),including 2 672 children(26. 6% ) with positive inhalant allergens and 3 801 children(37. 8% ) with positive food allergens. The top three inhalant allergens with high positive rates were dust mite1(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and dermatophagoidesfarina),cockroach and house dust. The top three food allergens with highpositive rates were milk,egg-white and freshwater fish 1(salmon, perch and scallop). Except beef and mutto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s of the other allergen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children aged>6~14 years,>3~6 years and 0~3 years(P<0. 05). In the children aged 0~3 years,the top three inhalant allergens with high positive rates were milk,beef and egg-white. In the children aged >3~6 years,the top three inhalant allergens with high positive rates were dust mite 1,milk and cockroach. In the childrenaged >6~14 years,the top three inhalant allergens with high positive rates were dust mite 1, freshwater fish 1 and egg-white. Conclusio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serum allergens is quite high in the children with allergic disea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detection for corresponding allergens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in the allergic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ages.【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8(040)012【总页数】4页(P1292-1294,1301)【关键词】变应性疾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儿童【作者】黄丽莲;覃敏;谭杰;杨晓祥;冯燕华;李英乔;胡雪桦;赵赶【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南宁市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南宁市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南宁市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南宁市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南宁市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南宁市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南宁市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南宁市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25变应性疾病又称过敏性疾病,是指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入或接触某种或多种含有致敏成分的物质(变应原或过敏原)后触发机体产生过量的IgE,从而引起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1-2]。

特异性IgE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病因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特异性IgE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病因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特异性IgE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病因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田惠
【期刊名称】《疾病监测与控制》
【年(卷),期】2013()2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水平。

方法采用ELISA 间接法,测定30例儿童过敏性紫癜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

结果尘螨14例,霉菌6例,蒿属花粉4例;鱼虾蟹2例,小麦2例,鸡蛋1例。

吸入物与食物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尘螨是本地区HSP患儿主要的吸入性致敏原,检测血清sIgE为儿童HSP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2页(P119-120)
【关键词】儿童;过敏性紫癜;变应原sIgE
【作者】田惠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
【相关文献】
1.儿童过敏性紫癜急性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价值及其病因研究 [J], 葛婷婷;赵丽萍
2.特异性 IgE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病因诊断中意义 [J], 竺培青;何威逊;朱光华;罗运九;方明俊
3.血清总 IgE 及特异性 IgE(sIgE)检测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临床意义 [J], 邵文叶;周雪
4.73例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清特异性IgE及总IgE检测结果分析 [J], 武翠娥
5.过敏性紫癜儿童检测特异性IgE水平的临床意义分析 [J], 钟乐璇;唐普润;彭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IgE测定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IgE测定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IgE测定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作者:李海英,程浩,高锦程,岑建萍作者单位: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徐州221002 【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IgE 及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调查已检测血清总IgE值及血液EOS计数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240作者:李海英,程浩,高锦程,岑建萍作者单位: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徐州221002【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IgE及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调查已检测血清总IgE值及血液EOS计数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240例,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比较。

结果多种过敏性皮肤病的血清IgE值及血液EOS计数异常。

在特应性皮炎(AD)组中血清IgE异常增高率显著高于荨麻疹组(UA) (χ2=17.0,P<0.005)、慢性湿疹组(CE) (χ2=7.02,P<0.01)及痒疹和瘙痒症(PP )组(χ2=10.49,P<0.005),并且AD组的血清IgE值亦明显高于UA组(P<0.01)、CE组(P<0.05)及PP组(P<0.01)。

在IgE正常组中,AD组的IgE值仍明显高于其他各类疾病组(P均<0.05)。

AD组的EOS计数显著高于UA组、CE组和PP组(P均<0.05),但各组IgE值与EOS计数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相关性(-0.07<γ<0.21)。

结论血清IgE 及血液中EOS 在许多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分别起一定的作用,IgE可能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并未发现两者的异常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过敏性皮肤病;IgE;嗜酸性粒细胞许多过敏性疾病均可引起血清IgE值及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升高,如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药疹、哮喘、寄生虫感染等。

临床观察以及实验研究提示IgE在某些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人数 明显 比食物组人数 多,且相 关数 据 P<0 . 0 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 :利 用血 清变应原检测 的方 式对病 患过敏原 进 行检 测 ,能够 为过敏性疾病 的临床 治疗提供 可靠依据 ,非 常具有现 实意 义,值得推 广使 用。
【 关键词 】血 清变应原检 测 ;儿童过敏 性疾病
1资料 与方法
食物 组 中因 牛奶过 敏 的人数 最 多,而居 第二 的是鸡 蛋 。详见 就 诊的 儿童 过敏 性疾 病 患者进 行 了该项 检测 ,取得 了准 确 的临床 表 2 。
表 2 食物实验检测结果
I . I一般 资料
选取 2 0 1 3 年 8月至 2 0 1 4 年 8月来 昆华医 院进 行过 敏 原检 测
床研 究
血清 变应原检 测在儿童过敏性疾病 中的临床应 用探 讨
陈伟香 肖莎莎
1 .云南省玉溪市妇幼保健院 【 摘 6 5 3 1 0 0 1 2 .云南省第一人 民医院 ( 昆华医院 ) 6 5 0 0 3 2
要 】 目的 :探 究血清 变应原检 测在儿 童过敏 性疾病 中的 临床应 用价值。 方法 :以 2 0 1 3年 8月至 2 0 1 4年 8月来 昆华
本 实验利 用 S P S S 1 8 . 0 对 数据 中涉及 到 的计数 数据 利用 卡方
本实验 对所 有 病患 的血 清使 用免 疫 印记 的方式进 行 检测 。试
草 。食 物 实验 有鸡 蛋 、花生 、牛 奶 、猪 肉、海 产 品、凤梨 。对 所 令 自身 免疫 系统 失衡 ,出现 变态 反 应所 导致 ,过敏 性疾病 包括 : 有 病患 采集静 脉血 2 . 5 毫 升。并将 其放入 每分钟 3 0 0 0转 的分 析机
中进行 血浆分 离 ,静 置 3 O分钟 ,待血清 分离 ,依照相 关步骤 进行
具体操 作 。
1 . 3 疗 效 判 定
荨麻疹 、皮 炎 ,紫癜 ,哮喘 以及鼻 炎等 。 引起 过 敏 性 疾 病 的 因素 较 多 ,其 中 以化 学物 质 的 使 用 、大 量 的食 品 添加 剂 、 环 境 因素 及 遗传 因素 等 相 关 。过 敏性 疾 病 对
医院进行过敏 原检 测 , J 、 儿病 患 1 6 9 名 为研 究对 象,使 用免疫印记方 式对患儿血 清进行检 测 ,测试 实验主要 包括 吸入 实验和 食 物试验 ,观 察比较患儿 的食 物过敏 原检 出率和吸入过敏原检 出率。结果 :通过 对两组病 患不 同摄入 方式途径 比较 ,吸入
儿童 过敏 性疾 病 已经 呈现 出 了逐 年上 升之 趋势 ,导 致儿 童病 通过 对 1 6 9名 患儿进 行吸 入实 验检 测发现 ,其 中 以螨虫 过敏 患病 发 的原 因多种 多样 ,其 中包 括食 入性 过敏 、吸 入性 过敏 和药 反应最 高 ,详 情见表 1 。 物过 敏 。血清 变应 原检 测是 一种 能够 为 临床 治疗提 供可 靠依 据 的 2 . 2食 物实验 检测 结果 过 敏原 检测 方法 ,笔者 对 2 0 1 3 年 8月 至 2 0 1 4年 8月来 昆华 医 院 治疗 依据 ,现报 告如下 。
小 儿病 患 1 6 9 名 为研 究 对象 ,其 中 男患 儿 9 O 例 ,女 患 儿 7 9 例。 病 患平均 年龄 在 ( i 0 . 5 ±5 . 6 ) 岁。 所有病 患均 为 u 重复检 测之情 况 。 其 中过 敏性鼻 炎病 患 8 9 例 ,哮喘 2 0 例, 荨麻疹 3 0 例, 紫癜 2 O 例,
多数 儿 童 讲 ,病 发 时 并不 会 影 响 到 正常 学 习 生活 ,但0~ 5六 个 等 级 。其 中 0~ l 级 代 表
敏 反 应 者 会危 及 到 小 儿病 患 的生 命 。引 起 儿童 发 病 的 原 因多 种
多样 ,常 见 的有 进 食 花 生 , 牛奶 , 海产 品, 肉类 另外 , 花粉 , 分级 , 其 中0 级:< 0 . 3 5 I U / m ] ;1 级:O . 3 5 ~0 . 6 9 I U / m ] ;2 级: 尘 螨 的吸 入也 会 引 起 病 患 的病 发 , 儿童 一 旦 发病 ,家长 就 要 对 0 . 7~ 3 . 4 9 I U / m l ;3级 :3 . 5 0~ l 7 . 4 9 I U / m l ;4级 : 1 7 . 5 O 其 进 行 必 要 的重 视 , 如果 耽 误 了最佳 治 疗 时 机 ,那 么就 很 有 可
备 注 : 通 过 对 两 组 痫 思 不 同擐 入 方 式 途 径 比较 ,吸 入 组 人 数 明显 比食 用 组 人
其 余为慢 性肠 炎病 患。
1 . 2检 测方式
数多,且相关数据 P< 0 . 0 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 科 技 的 发 展 ,过 敏疾 病 越 来 越 多 ,且 呈 现 出 了城 市 多 剂 盒 由美 国生 产 ,测试 实验 主要 包括 吸入 实验 和食 物试 验, 一共 于农 村 的 迹象 ,这 可 能 与城 市 空气 环 境 污 染 较严 重 、食 物 种 类 1 2 个 种类 , 吸入 实验主 要包含 螨虫 、 霉菌 、 动 物毛 发 、 花粉、 蟑螂 、 繁 多 等 有 关 。小 儿 过敏 性 疾 病 的 发病 原 因 是 由于 摄 入 过 敏原 ,

阴性 ,2~ 5 级 为 阳性 , 具 有 临 床 意 义 ,将 其 特 异 性 浓 度 进 行
4 9 . 9 I U / m l ; 5级 : 5 0 . 0 I U / ml以 上 。 i . 4 统 计 学 原 理
能造成 无法 预知 的后 果 ,给 儿童 身体造 成损 害 。 从当 前情况 来看 ,检 测儿 童过 敏性疾 病 的主要 方法 是将 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