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影响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用品与科技
总第440期2020年4月(上
)
试析影响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
丁铮锴许水生(通讯作者)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乒乓球运动的技巧性强且变化多样,具有速度快、旋转角度大及球体小等鲜明特点,其竞技成果与运动员个人水平发挥好坏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心理方面因素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同时,大量比赛实践证明,体育比赛之中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对深远。
本文以乒乓球运动员为切入点,分析其心理变化因素,进一步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0)-04-189-2-TBB
乒乓球竞赛不仅需要比拼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及战术使用水平,而且更着重强调比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竞赛双方运动员战术水平相接近时,运动员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成为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性要点。
无论乒乓球运动员战术水平是否参差不齐,均可能于激烈的竞赛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着急及紧张等情绪,影响其个人精神状态,而开展心理方面训练,能充分发挥不同手段的作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意识训练运动员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问题,帮助运动员及时发现及彻底解决心理方面问题,尽量于竞赛中始终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真正意义上做到发挥其竞技水平。
鉴于此,本文针对“影响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乒乓球运动竞赛的特点分析
通常,运动员经长期训练中获取相应的竞技能力,而如何充分发挥运动员个人竞技能力,取得相应的竞技成绩,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
俗语有云“竞赛是考验运动员的严峻场合”,换而言之竞赛是全面评估运动员及教练员个人能力及工作水平的渠道及途径。
即便运动员经训练中可增强自身竞技能力,取得相应的竞技成绩,但是不等同于绝对运动成绩。
运动成绩的产生流程可划分为训练过程及比赛过程2大阶段,而对于优秀的来说,训练以提升自身训练水平为核心目标,大幅度增强个体竞技能力,最终为取得优异的竞技成绩奠定夯实基础。
同时,比赛过程以将获取的经济能力换成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与训练过程需要历经长时间及复杂准备过程不同,比赛过程仅仅于短时间范围内历经复杂准备过程即可,说明比赛过程具备训练过程不存在的鲜明特点。
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及全面掌握比赛过程的特点是保证竞技比赛科学性及合理性的认知基础。
受比赛过程规律掌握难度高的影响,所涉及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客观上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加大对于比赛过程研究的重视程度。
如何于心理层面压倒竞技对手,是评估教练员指挥水平的重要指标,尤其是球类项目竞赛。
除注重心理层面学习外,利用心理方面知识思考及解决问题也同等重要。
2、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影响因素分析2.1、主观因素
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影响主观因素相对复杂,包括参赛动机、心
理承受能力、身体状态、比赛经验及训练水平等。
其中,参赛动机指促使运动员参赛的原因,而参赛期间参赛动机对于运动员参赛认知心理具有控制、激励、调节及支配的作用。
俗语有云“愿望及意向是运动员广泛参与比赛的内部核心动力”,换而言之乒乓球运动员构成正确的参赛动机方可充分发挥其竞技能力,尤其是比赛场中越不顾全大局越急于表现越容易失败。
运动员不止需要适当降低竞赛成绩的期望,更不得计较名次及成绩,尤其是不得过于关注竞赛成绩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方可充分发挥正确参赛动机的驱使作用,实现超水平竞赛的目标。
心理承受能力是乒乓球运动员竞赛中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前提条件,往往被视为充分发挥个人最佳竞技水平的有利保障,特别是乒乓球竞赛中运动员往往需要承受各种工作压力,例如:比赛规模压力及比赛胜负名次压力等。
由此可见,提高运动员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方可保证运动员于快节奏及强对抗比赛中处于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中,有助于发挥正常战术水平。
一旦运动员竞赛期间遭受突如其来的刺激或干扰且自身应变及精神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则极易产生情绪方面波动,造成心理失常等不良状况,促使运动员产生动摇情绪,反而无法发挥其技术水平。
2.2、客观因素
乒乓球比赛性质直接决定运动员心理素质及个人情绪,换而言之比赛规模不同对于运动员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即比赛规模越大运动员个人情绪越易于激动,越容易产生强烈责任感及高度情感,大大增加运动员个人心理压力。
同时,竞赛中运动员双方个人实力越相接近越能激发运动员的竞赛热情,说明竞赛中遭遇势均力敌的对手越能调动运动员渴望胜利的心情,反而促使运动员发挥至个人最佳水平。
此外,裁判员的判罚尺度往往被视为竞争相对公平性的集中体现,一旦裁判员对于乒乓球竞赛规则文字理解出现出入则存在造成双方判罚尺度出现
作者简介:丁铮锴(1995-),男,山东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许水生(1970-),男,黑龙江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文体用品与科技
总第440期2020年4月(上)
明显差异的可能性。
乒乓球竞赛中比分差距的影响较大,一旦运动员个人比分处于领先状态时则极易产生懈怠的心理状态,以不遵循教练员提前布置战术打法为集中体现,出现“我行我素”的个人行为,对于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存在不以为然的态度。
针对比分落后的情况则情况相对复杂,运动员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丧失比赛信心,甚至对个人能力评价出现错位,反而低估自身的比赛作用或个人地位,造成个人意识、意志、智力及感觉等心理能力急剧下降,直至失去个人竞技能力。
同时,竞赛比分相互对峙时运动员极易过高估计对手实力出现怯场或畏惧的心理状态,促使其注意力被分散且竞技思维趋向狭窄,大大增加竞赛失误的发生率。
3、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影响因素的调节措施分析3.1、教练员辅助调控
通常情况下,教练员的反馈作用指教练员与运动员间信息交流成功与否直接决定运动员训练效果,换而言之教练员所提供的反馈信息越正确有效越能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而信息反馈水平高低与教练员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责任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由此可见,教练员及时准确积极的信息反馈能产生正面的影响及效果,并且信息反馈期间不得使用带有伤害性或者贬低性的词汇,禁止丑化运动员的个人动作,反之存在促使运动员产生烦躁或对立情绪的可能性,以至于分散运动员的竞技注意力。
有运动心理学家曾提出“比赛的关键时刻是运动员最为容易紧张的时刻”,换而言之比赛关键时刻是运动员最需要教练员的时刻。
由此可见,竞赛期间教练员必须注意把握比赛节奏及关键时刻,提倡利用肢体动作及语言表情向运动员传递个人思想,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参与信心。
同时,妥善控制自身情绪,协助运动员调节自身情绪,切忌通过训斥及责骂运动员发泄自身不良情绪,并且贯彻落实为人师表及以身作则的工作原则,尽量于竞赛场时刻保持振作的精神及饱满的情绪,始终高度集中注意力,尤其是运动员进行前期练习时,教练员不得坐于休息位,尽量站立于有利观察位置,充分发挥自身勉励及提示运动员的作用。
3.2、运动员自我调控
运动员心理自我调节方法相对丰富,可划分为思维阻断法、呼吸调节法、自我宣泄法、暗示法、集中注意力法及念动训练法。
其中,运动员竞赛期间所产生的紧张情绪往往源自于消极思维,而应用习惯方式阻断消极意识能充分发挥积极思维的替代作用,例如:前一次比赛出现失误产生消极思想后,运动员必须及时发现形成内心停止意识,以“一次失误不决定比赛成绩”为重点,充分发挥积极思维的作用,直至完全替代原有的消极思维。
呼吸调节法主要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处理运动员临场情绪波动,属于心理调节方法之一,即利用深呼吸或调整呼吸频率,以达到稳定运动员情绪的目标。
针对情绪紧张的运动员则教练员可建议其开展缓慢呼吸气联系,深入放松自身情绪,一旦情绪过于低沉时则利用长吸气及有力量呼气联系,大大增强个人情绪的兴奋水平。
同时,教练员可结合身心相互作用特点,对于心理过度紧张的运动员建议其适当活动身体,例如:跺脚、大喊及活动手脚等,有助于宣泄紧张情绪,取得令人满意的稳定心理状态目标。
按实践原理,暗示可划分为他人暗示及自我暗示,例如:以默念为例,属于最为有效的自我暗示方法,能帮助运动员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身临场水平,并且尽量于比赛前利用积极语言替代消极语言,冷静分析对手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术安排,树立竞赛信心。
运动员必须努力克服个人注意分散的缺陷,尽量于短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目标之中,甚至一瞬间由一个目标向另一个目标转移,尤其是观众或裁判等劣性刺激引发运动员焦虑等负性情绪时,尽早脱离劣性刺激物,促使个人注意力主动向全新一轮攻防技术动作转移。
由此可见,教练员训练期间以充分发挥运动员有意注意作用为前提条件,将当时活动所需要的心理过程进行有序组织,促使所注意的对象完成有目的性转移。
同时,念动训练不止能加快战术形成及巩固其个人能力,更能集中注意力,真正意义上消除心理层面障碍,促使运动员由紧张焦虑情绪之中解脱。
4、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运动员所取得的竞赛成绩与比赛前中个人心理状态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即便运动员个人训练水平、临场经验及实力水平占据着竞赛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但是无法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竞赛结果。
因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着重强调于日常训练中培养运动员健全的自我品格,以全面认清自我为前提条件,找准自身定位,鼓励运动员勇于接受个人缺点,再采取相应的改正措施,尽早冲出心理障碍束缚,真正意义上做到摆脱负性情绪的局限,进一步提升其训练竞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正.浅析心理素质在乒乓球比赛的不同阶段的影响[J].运动精品,2019,38(06).
[2]招吉韬,王鹤凝.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竞技场上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影响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0).
[3]魏然.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调整方法的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12).
[4]胡江平.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1).
[5]张永明.乒乓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4).
[6]吴楠.谈影响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调控方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7(02).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