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比较》教学分析(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与比较》教学分析(5篇)
第一篇:《分类与比较》教学分析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一、教学内容
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

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
高矮”等。

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教学课时:3课时。

/ 1
第二篇: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分类与整理
(二)教学目标:
1、能按不同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分类。

2、能从简单的统计表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2、能自制统计表。

教具准备:
课件、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于教材第12页图,让学生把图形分类,并统计出每个图形各有几个?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

二、新授
1、出于课件教材第28页的情境图,观察并获取数学信息。

2、了解要解决的问题。

3、自主选择分组方法,并呈现分组结果。

4、比较分组的结果,体会分组的实际意义。

思考:哪种分组方法适合开展游戏呢?
5、生成简单的统计表。

讨论:怎样把分组的结果整理到统计表中呢?
6、讨论:同样是这些人,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师小结: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不同,但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数据和总数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篇: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反思性说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分类与整理》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

本章内容分为两节课,第一课时《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是《简单统计表》。

我们所讲的是第一课时,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的教案经过了四次的修改,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

结合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课标》中1——3年级学段目标:“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事物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和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初步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为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对垃圾分放经验,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矿泉
水瓶、废纸等放于讲桌,并巧设情境:“谁能帮老师收拾一下讲桌,使其变得干净整洁?”待学生收拾完毕之后,再追问“你是怎样放的?”学生根据日常老师的要求很容易地引出:瓶子放在一起,废纸放在一起,教师也就很自然地引出分类的概念进而引出课题。

由于垃圾的分类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良好地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为每组学生精心准备了自制的纸气球,让学生观察“这些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形状、颜色”,这为后面分气球提供了依据。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看一看,分一分的活动自主选择了分类标准,进而完成分类活动。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你能将分好的气球好看地摆在白纸上,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记数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体现了分类的意义,又突出了分类是整理的基础,分类与整理是密切联系的。

学生分完之后,请两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将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汲取身边的素材为学生服务,更是本课的核心思想,所以在学完例1之后,及时整理书桌面上的文具,将班级中的成员进行分类的练习,为掌握分类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创设应用,实践体会
用生活中的现成的数学素材为他们留了一个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真正的将数学纳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去探究生活中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的主要修改过程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一)导入环节
在初备课时,有的老师用例1的主题图直接引入新课,在交流研
讨时觉得这样的引入虽然开门见山,但没有吸引力,孩子缺乏学习的兴趣,于是否定了该种方法;有的老师说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可以自制几个大小、形状不同的漂亮礼盒,让学生在动手分礼盒的过程中引出分类的概念,但又考虑到这样的设计是否会误导学生在学习例1时也会按照大小和形状去分,于是也否定了该种方法;也有的老师说创设整理讲桌面的情境,让学生将乱放于讲桌的书排列整齐来引出分类与整理的概念,但又觉得这应该是学完新知后的巩固练习,放在课的开始难度过大,最后我们觉着“数学就是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于是创设帮老师整理粉笔盒的情境,教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粉笔放于讲桌,请一学生帮助分一分,使得老师用起来方便。

然而在磨课时发现,这一方法虽然引入新课自然亲切,但粉笔盒不透明,加之粉笔又比较细、小,坐在后排的学生不容易看清,所以在课后的交流研讨后,我们换掉了该种导入方法。

就这样,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产生一个个新的想法,又一个个的否定了不合适的设计,最后我们仍然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从身边选择素材,让学生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而且还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今天帮老师收拾讲桌,分垃圾的情境,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一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亲切自然,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很好的环保教育。

(二)新授环节
在初备课时,我们设计的是“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活动,学生在观察完气球的形状和颜色不同后,教师并没有及时板书“形状、颜色”,然而在磨课时却发现,学生在动手分时,因一年级的孩子小组合作意识还不强,组员根本不听组长的安排,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方法分,就出现了争吵现象,有的小组是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完成最后的分类。

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们把该环节的教学作了适当的调整,将教师的板书放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动手分类之前,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商定一种分类方案并合作完成分类,这样就免去了课堂上你争我吵
的现象,而且还节省了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同,体验了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在展示交流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习环节
在初备课时,我们只是让学生寻找、列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和做教材中的2道习题,后来在试讲时发现让学生一下子就列举出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极个别学生只能简单说出“衣柜”“口味”,根本说不具体,单一的去做书中的习题,感觉到孩子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将这一环节也作了修改,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同桌快速地将桌面物品分类、整理;
2、将班里的人员进行分类;
3、举例说说校园或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4、将礼盒进行分类。

这样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分类与整理的现象,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而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虽然难度最大,但是因为直观形象,加上又有奖品的设立,所以学生分类的热情是高涨的,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练习的效果是最好的。

学生能在动手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纵观整节课,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类方法,也感受到了因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彰显,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同时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虽然我们的教案在一次次的交流研讨中修改调整,把自认为是最好的一种设计呈现在本节课上,然而毕竟预设是有局限性的,从整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不免也留有些遗憾和不足,例如:
1、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是值得思考的;
2、学生在分完气球后,展示汇报时教师提到了“一一对应”,可
以告诉学生这样摆不仅美观,而且可以清晰的看出哪种气球数量最多,哪种气球数量最少;
3、在给人“分类”时,教师的语言不够严密,把大人、孩子是“放”在一起还是“分”在一起呢?
4、教师在课的最后缺少了对本课的总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第四篇:《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教学中,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形状,颜色,种类)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数字、图标、)呈现分类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活动中,我很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分卡片和整理小组所获星星两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把物体进行分类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找到想要的结果,体会到分类的意义与必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合作中明确分类的标准,同时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

练习中,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涂一涂,填一填的形式,巩固加深对分类与整理这一知识的掌握。

课的一开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与重要性,进而引出课题:《分类与整理》。

然后以到游乐园参观,导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设问:“想不想亲自动手分一分?”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学
生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学生分完后,马上对所记录的结果进行反馈,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并将他们所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每种都有多少个?谁最多,谁最少?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整理小组所获星星和整理身边的物品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在教学中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

今后,我要做到:精心备课,注意课堂生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成为老师、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舞台。

第五篇:《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在操作中掌握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进一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学习方法:实践操作法、交流感受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我们一起去游乐场逛逛吧。

(课件出示游乐园大门挂满气球的图片及气球图)
二、我想知道小朋友手中每种气球都有多少个,我该怎么办?谁能给我出个主意。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出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
(板书:颜色形状)
师:下面就请你们按自己的想法给这些气球分分类,老师都给每位同学准备了这些气球,现在就请你们按形状把他们分一分,然后数一数,整理一下,然后把结果记录在你那张白纸上。

师:老师知道你们整理的特别好,我们先请这位同学介绍一下他的作品。

你是按什么分类的?(学生介绍)
追问:谁分类的方法和他是一样的?
师:你们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最少?(指名回答)
师:为什么不用数?你们是怎么一眼就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师:为了让我的图更加清晰,我还要补上一些内容,我要在我的图下面画一条线,然后在下面做上标记,这下看这幅图的人是不是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课件出示象形统计图)介绍:这样画出的图,可以成为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可真棒,可以用图表示自己的作品
(板书:图)
师:还有好多同学有不同创意的作品,我看了看他们的作品,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看,(展示学生作品)他们都是用什么记录个数的?(数)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图来记录的,现在用数也能记录作品,我们来看这幅作品,我给它画一条横线,看看上面都是什么(图),也就是形状。

(板书:形状。


下面是什么(个数)
(板书:个数)
竖着看,通过第一列你能不能看出第一列的图形有几个?第二列,第三列呢?通过老师画的线,你看它是什么?
(板书:表)
师:你们可真厉害!不仅仅把这些气球进行了分类,还把这些气球整理成了图或表。

今天我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分类与整理。

板书:与整理
三、介绍另一种分法
师:这幅作品是同学们是按照形状把这些气球进行了分类,(指着旁边另一种分法的作品)
师:还有一种分法,请xx给大家介绍下你是怎样分的?
(生很自然会答出:按颜色分)
追问:和他分类方法一样的宝贝举手
四、总结“分类标准”
师:都是把这些气球进行分类,可两次分得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得出: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同时板书。


师:哪个量是没有变化?(总数没变)
五、练一练
(一)圈出每组不同的那个。

(二)(课件出示29页水果图)。

1、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看这么多的卡片,该怎么分类,按什么分,老师看那一组又快又好。

2、学生边说老师边归纳,边根据分的情况利用课件移动卡片进行分类。

3、分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按水果的种类分;按卡片的形状分。

4、涂一涂,填一填。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把一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能把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明确了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总数相同。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按颜色分:(学生作品)
按形状分:(学生作品)
标准不同结果不同总数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