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
师:我们今日学习《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
〔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陶做的罐子和铁做的罐子哪一个更加结实?
生:铁罐。
师:与铁罐的结实相对,陶罐有什么特点?
生:陶罐是用泥土制作的,掉到地上就会破裂。
师:好,概括为一个词,易碎吧。
〔板书:铁罐结实陶罐易碎〕
师:那么,结实的铁罐和易碎的陶罐之间将会发生一件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看这篇课文。
课文是一篇寓言。
什么昰寓言?
生:寓言就是一个故事,故事里面包含着一个道理。
师:对,一般来说,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寓言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编的故事。
那么读寓言先要读懂什么,再读懂什么?
生:先读懂故事内容,再读懂故事中的道理。
师:真好!那我们就先来读懂故事内容。
课前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要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词语:御厨、讽刺、软弱、轻视、争论、愤怒、羞辱、消逝、宫殿、掘开、俭朴、亲睦相处、一概而论〕
〔同学练习朗读之后,老师指名请同学朗读,并订正“软弱”“讽刺”“轻视”等词语的读音。
〕
二、还原情境,品读课文
师:你读课文的时候遇到这些词语也要读得精确,请大家练习朗读课文。
〔同学练习放声朗读课文,老师巡察并订正读书姿态。
〕
师:这篇寓言故事里有两个场景,分别是哪两个场景?
生:第一个场景是国王的御厨里,第二个是荒芜场地上。
师:那么课文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了吧。
怎么分?
生: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后面是第二部分。
1.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师:我们先看第一部分。
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段,全班齐读一遍。
〕
师:骄傲的铁罐对陶罐是什么立场?
生:看不起。
生:讽刺。
师:哪一个是心里对陶罐的立场?
生:看不起。
师:心里看不起陶罐,表现出来就是经常讽刺陶罐。
什么是“讽刺”?
生:嘲讽,挖苦,讽刺,让它在众人面前丢脸,出丑,尴尬。
师:铁罐怎么讽刺陶罐?我们看第二至第九自然段,这些都是他们的对话。
文章第一部分就是通过对话来写故事。
他们说这些话时,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对,每一句都不一样。
请朗读这些对话,把描写他们神态、语气的词语画出来,好吗?
〔同学边读边勾画词语〕
生:这些词语是:高傲,虚心,轻视,争论,愤怒。
师:请大家再次练习朗读,抓住这些提示语去,体会他们说每句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同学各自试读文句,后举手逐句朗读〕
〔出示前三句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高傲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虚心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软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视的神气。
〔老师指导朗读,引导同学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高傲”“虚心”“轻视”的神态和语气,从这些词语中感受人物的内心〕师:你看,高傲和轻视的意思很接近,但说话是的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
高傲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语气。
轻视是别人在自己眼里很小很小,声音不大,不屑一顾的感觉。
〔引导同学再次朗读体会〕
生〔齐读〕:“我就知道你不敢,软弱的东西!”
师:铁罐明知陶罐不敢还去问,他究竟想干什么呢?
生:让别人看不起陶罐,让它尴尬,让它受到羞辱。
师: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什么?
生:讽刺。
师:你从这个情景里感受到什么是“讽刺”。
铁罐讽刺陶罐就是想让别人知道陶罐很软弱。
什么叫“软弱”呢?想想“软弱”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弱小。
师:“弱小”是“软弱”这个词里面哪个字的意思?
生:弱。
师:那“懦”是什么意思呢?看这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是竖心旁。
“懦”是心小,胆子小,性格懦弱。
师:对。
就是身体弱力气小。
假如一个人天生弱小,天生力气小,会被人看不起吗?
生:不会。
师:“弱小”是能量小,能量小不肯定被人看不起;胆识小就要被人看不起,“软弱”就成了嘲讽人的词语。
所以铁罐不说陶罐弱小,而是用“软弱”一词,表示瞧不起。
〔出示中间两句对话〕
“我的确不敢碰你,但并不是软弱。
”陶罐争论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相互撞碰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
差。
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了,“你怎么敢和我一概而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久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
〔老师指导朗读,引导同学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争论、愤怒的神态和语气,感受人物内心,同学兴致盎然〕
师:铁罐刚才是讽刺陶罐,还没有愤怒。
可是他听到陶罐说了一句话,立即就愤怒了,陶罐说的哪些话让他愤怒?
生:陶罐说:“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
师:这里面暗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
生:我和你是一样的,是同等的。
这让铁罐愤怒,由于铁罐是看不起陶罐的。
生:陶罐敢跟他争论让他愤怒。
师:你看,就是由于陶罐的话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并且跟他争论,他就愤怒了。
有缘由才会有结果,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你抓住这些联系去读课文就能理解的比较深刻。
师:铁罐开始是讽刺,后来愤怒,再后来呢?课文还有一段对话,大家看看应当是怎样的语气,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出示投影片〕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地说,“我们还是亲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辱,你算什么东西!”铁罐〔〕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生〔读后〕:铁罐这话像是在骂别人,诅咒别人,该是咬牙切齿地说。
〔生练习咬牙切实地朗读铁罐的话〕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火冒三丈地说。
〔生练习火冒三丈地朗读铁罐的话〕
生:雷霆大发地说。
〔生练习雷霆大发地朗读铁罐的话〕
生:气急败坏地说。
〔生练习气急败坏地朗读铁罐的话〕
生:暴跳如雷地说。
〔生练习暴跳如雷地朗读铁罐的话〕
生:蛮横、威逼、恶狠狠、气概汹汹……
师:陶罐说什么了让铁罐这样?你读陶罐的话。
生〔读后〕:陶罐说要“亲睦相处”,这让铁罐发怒。
师:〔板书:亲睦相处〕“亲睦相处”是说大家怎么相处?
生:就是和和气气的在一起。
生:和平,友好,不要吵架。
师:大家说的都是“和”的意思,“睦”呢?
生:在一起。
师:真聪慧!“睦”就是离的很近,而且有亲近的意思。
“亲睦相处”就是相处得好,很亲近。
你想想,这个铁罐能接受吗,所以他要火冒三丈,再读这段对话。
〔生再读对话〕
〔引导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的全部对话,体会铁罐语气改变的过程。
〕
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铁罐认为自己很结实,不但今日结实,而且永久结实。
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课文中的第二个场景,用自己的话说说很多时代后铁罐和陶罐的.下落分别是怎样的。
〔同学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生:陶罐还是像原来一样,而铁罐却无影无踪了。
师:哪去了?
生:他锈烂了,变成泥土了。
师:请你读读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下落的句子,细细品尝。
〔出示投影片〕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洁净,还是那样光亮,俭朴,美观。
人们马上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师:先看写陶罐下落的句子。
留意“还是”一词。
假如说“他是那样光亮,俭朴,美观”,那就只是说现在;而加上“还是”,就有了言外之意,暗含着什么意思?
生: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和过去一模一样。
师:再看写铁罐下落的句子。
从“连……也……”你会联想些什么?
生:原来铁罐是那么的结实。
生:联想到铁罐原来是那么骄横和目空一切。
师:这样读课文,把词语、句子表面和背后的意思都体会到,细细地品尝,你的语感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敏锐。
三、领悟寓意,多元理解
师:原来的铁罐这样结实,现在如何?原来的陶罐易碎,现在如何?前后对比,让人感慨万千。
课文读到这里,你突然领悟到什么道理?
生:做人不能骄傲。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生:不能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短处。
生:一个人可以骄傲一时,但不能骄傲一世。
生:不能看不起比你弱小的人,不能以强凌弱。
生:一个东西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变成缺点。
不是永久是优点。
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看一个人要全面去看。
生:人们应当亲睦相处。
四、拓展问题,深层理解
师:假如这个故事不是这样进展,而是铁罐没有被氧化,一贯被人们运用。
而陶罐却被摔碎了。
铁罐可不能看不起陶罐?
生:不能。
由于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师:我们假设的是铁罐没有缺点,而陶罐没有优点,那铁罐可不能看不起陶罐?
生:不能。
由于不能损害人家的自尊心,每个罐子都有尊严,全部的罐子都是同等的。
师:说得好,大家都是罐子,虽然特点不一样,但都来盛东西的,彼此是同等的,应当相互尊敬、亲睦相处。
这样你就读懂了陶罐的话。
〔出示陶罐的两句话,同学朗读〕
“我们生来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相互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
“我们还是亲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看课题,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特点各不相同。
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强调“陶”和“铁”〕师:再看课题,大家都是罐子,相互是同等的,要亲睦相处。
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重读两个“罐”字〕
五、布置作业
师:老师留两个作业:1.把课文内容绘声绘色地讲给家长,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2.想想应当怎样对待学习成果不好的同学和家境不好的同学,写一篇日记,在班会课的时候和同学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