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第1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
1 / 1 《吆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领悟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品味文中幽默生动对的语言。

3.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3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法指导:朗读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一周的搜集都搜集到哪些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呢?请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播放录音、录像)。

吆喝声于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今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从作者缓缓的追忆中体味愉悦和怀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招徕(l ái ) 吹嘘(x ū) 隔阂(h é) 烫手(t àng ) 沸腾(t éng ) 卤煮(l ǔ) 荸荠(b íq í) 囿(y òu ) 饽饽(b ō) 钹(b ó) 蘸(zh àn) 馅(xi àn) 佐料(zu ǒ) 甸(di àn) 秫秸(sh ú ji ē) 吆喝(y āo he) 馄饨(h ún t ún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杆。

招徕:招揽。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馄饨: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

晶莹:光亮而透明。

挑子:扁担和它两头所挑的东西。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饽饽:馒头或其它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吹嘘:夸大或无中生有的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X 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3、了解作者: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
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
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问题导学。

1.作者围绕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在作者看来,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2.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几大部分? 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习第二部分。

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
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5.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

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

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

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