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效果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效果比较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手术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5年
3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鞍结节脑膜瘤病患76例,根据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
研究和对照两组(n=38)。
研究组采取经额下入路法,对照组采取经翼点入路法。
分析两组肿瘤切除的情况,并对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作出比较。
结果研究组的
肿瘤全切除率为84.21%,比对照组的63.16%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研
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同对照组的15.7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采取经额下入路法对鞍结节脑膜瘤病患进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术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且不会增加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建议采纳。
关键词:额下入路;并发症;鞍结节脑膜瘤;全切除
在颅内脑膜瘤中,鞍结节脑膜瘤比较常见,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损
害[1],而手术切除则是本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因肿瘤位于中颅窝底,其周
围存在有重要的血管以及神经结构,使得手术难度明显增加。
为此,临床有必要
采取一种最适的入路方式对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此研究,笔者将着
重剖析不同手术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3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鞍结节脑膜瘤病患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8例。
研究组男性20例,
女性18例;年龄为38-62岁,平均(50.8±4.6)岁;病程为0.2-4年,平均
(2.0±0.8)年。
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为38-61岁,平均
(50.3±4.2)岁;病程为0.3-4年,平均(2.1±0.9)年。
患者经头颅MRI亦或者是CT检查明确诊断,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症状,部分伴头痛以及头晕等症状。
患
者签署此研究知情同意书,有完整的病历资料,依从性良好,获得医学伦理委员
会批准。
比较两组的病程和性别构成比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取经额下入路法,详细如下:仰卧位,将头部朝后仰约15°,自发际中入手,作双额冠状切口,对头部皮瓣进行前翻,然后再予以开窗处理,使骨窗
前缘比前颅窝低平面略低。
在额叶底面按要求置入自动牵开器,并将遴选湿润脑
棉按要求覆盖在牵拉的脑组织上,避免神经受损。
采取双极电凝法对鞍结节和蝶
骨平台的中线进行处理,对瘤体和前颅窝低进行有效的分离,注:在分离过程中,要对患者施以电凝止血处理。
将瘤体内部充分掏空,并对萎陷的肿瘤胞膜朝瘤腔
方向进行牵拉,从肿瘤胞膜上对脑组织、血管和神经进行有效的分离,最后对切
口进行关闭,完成手术。
对照组采取翼点入路法,详细如下:仰卧位,头部后仰
约15°,于耳前颧弓中线上作一弧形切口,需根据肿瘤的体积明确切口大小,将
皮瓣掀开,并对硬膜进行打开。
将脑脊液充分释放后,对额颞叶进行牵开,使术
野充分显露。
全面观察瘤体情况,明确手术入路间隙。
对肿瘤进行有效的分离和
切除,同时对肿瘤的血供血管进行离断和结扎处理。
电凝止血后,关闭切口,完
成手术。
1.3 评价指标
按照Simpson标准[2]评估两组瘤体切除的效果。
(1)全切除,瘤体被彻底清
除,且瘤体侵犯硬膜没有进行后续处理,亦或者是进行了电灼和激光处理,亦或
者是对该硬膜进行了有效的切除。
(2)次全切除,没有将瘤体彻底切除。
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
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切除情况分析
研究组的肿瘤全切除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如表1。
表1 两组肿瘤切除情况的对比分析表 [n,(%)]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研究组7例发生并发症,占总比例的18.42%;对照组6例发生并发症,占总比例的
15.79%。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X2=0.0928,P>0.05。
3 讨论
现阶段,鞍结节脑膜瘤在我国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会表现
出视力障碍的情况,病情进展后,颅内压明显增高,并由此引发了头痛以及呕吐等症状,从
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害。
而外科手术则是临床医师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一
种首选治疗方式,但由于瘤体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容易损伤周围的神经以及血管,提高患
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3],为此,临床医师需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为鞍结节脑膜瘤
病患寻找一种最适的手术入路方法。
此研究中,38例研究组病患的肿瘤全切除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提
示经额下入路可提高术野的清晰度,让操作空间变得更加宽敞,从而有助于手术医师对肿瘤
进行彻底的切除,如此一来,也能有效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关资
料中提及[4],经额下入路具有术野良好等特点,能够对视神经孔中的肿瘤进行有效的处理,
以进一步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之,采取经额下入路法对鞍结节脑膜瘤病患施以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除术,且不会增加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波,赖湘,叶敏等.鞍结节脑膜瘤28例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5,38(3):306-308.
[2]张遥,蒋传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5,(2):175-176.
[3]陈靖,石松生,杨卫忠等.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3,(6):372-375.
[4]张浩,李东波,钱章林等.额底纵裂入路与额下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比较及两种手
术入路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5):10693-1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