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反思(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反思第1篇】
王冕的《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流传至今,想来必有其独特魅力。
今日教学此诗,颇有一点收获。
首先,多媒体教学手段总是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欣赏梅花的,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让学生对接下来即将接触的梅花有了感性的认识。
红色、黄色、白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真是给人无限遐思!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一般就是:释诗题,识作者,解诗意,品诗情。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我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了“预习”这项工作,()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基本摒弃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借助工具书说出古诗的大体意思即可。
上半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品诗情”这个环节上,并且通过补充、拓展文字和材料,不断地在学生脑海中烙刻下梅之清新脱俗、淡雅朴素、冰清玉洁之气质和形象。
下半节课,我又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作者王冕的身上,把梅花与王冕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这正是“托物言志”类诗的教学关键。
透过墨梅,相信孩子们肯定看到了那位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作者王冕,我想,抓住了这个重点展开教学,孩子们的所得就不只是一首诗,一树梅花,更是一种精神,一分傲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反思第2篇】
上完这首《墨梅》,我在指导老师们的帮助下,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很肤浅。
一,当有学生提出“淡墨痕是否就是指王冕家的梅树被洗砚池里的墨汁染成墨色”这一问题时,我的引导显得粗略、模糊。
教学过后才通过资料了解到“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王冕家是否就有这么个“洗砚池”,无从考究,但可以明确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如此精彩有趣的典故,若当时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教学便会更充实一些,厚实一些。
二,自己对题画诗的了解还不够,没有抓住题画诗的特点来为教学服务。
教学时如果能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若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由画即诗,教学效果肯定也会上一台阶。
三,在突破“诗人借梅自喻,抒发高尚情操”这一教学难点时,仅仅只是为学生呈现一个简单的故事,预想从故事中就能体现诗人品质的方式显得太肤浅。
其实,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类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摒弃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以作画为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课堂中,我就没有涉及到诗人如此坎坷的生平,错过了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节课还有许多缺失。
但通过执教
《墨梅》一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才能使课堂真正丰满,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使教学更为有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反思第3篇】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
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
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
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
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
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
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
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
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
”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
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