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仆人式领导读后感范文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仆人式领导读后感1
看完《仆人式领导》一书后,心中顿悟了很多事情,这使我想起了黄老板在创维三十周年庆典上所讲的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了,是要给予付出,而不是索取”。
仆人式领导的概念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我们做为管理者,不是要去向下属索取,而是要接受下属原来的样子,并以服待的心态去促进下属成长”。
那么,如何去做仆人式领导呢?我从书中得到了答案。
首先,我们要弄懂仆人的含义。
书中的仆人是指:通过自己的正直品行,赢得人们信任,鼓励及帮助人成长。
领导则是指:受到人们信任,并且通过走在前
面领路,塑造他人的命运。
真正仆人式领导,未必体现在轰轰烈烈的慈善义举或服务项目中,而是渗透在我们做的每一件细小的善行上。
真正的领导者要学会问自己”我为什么领导他们?怎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做为仆人式领导,要有天生愿意服待他人的心,仆人式领导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门艺术,一种感召。
我们需做好关系的建造,人生的关键就是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在一个团队里面,我们每个人彼此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只有认识到这种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互相服待,更深刻地互相理解,更多地相互欣赏和互相忍耐;只有认识到这种关系,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诚实地进行自我反省,从
而更好地推动我们的团队建设。
我们需要学会欣赏不同的观点,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人无完人,总是缺点与才能并存的,作为管理者,应该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下属:“他们有美中不足,却也瑕不掩瑜,他们各有所长,但也和我一样有缺点。
”尊重个人的差别和异已的观点,才能更多的欣赏不同背景下不同观点的多样化所带来的益处,每个人都有
闪光点,我们可以向任何人学习。
仆人式领导有着九大特征:倾听,感同身受,疗伤,省察,说服,抽象化,预见力,管家,致力于员工成长与团队建设。
与一般领导者的概念不同的是,仆人式领导更多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角度,将领导硬性、刚性的元素放低,把服待(个人觉得等同于利他)的姿态放高,不断的寻求让别人信服,而不是胁迫顺从。
仆人式领导会把服务于他人的需要作为首要和最重要的承诺。
仆人式领导会全心全意的致力于员工成长,在自己能力范围
内尽己所能促进员工个人、职业、心灵的成长。
仆人式领导,首先是要学会倾听及感同身受,然后就是”疗伤“,因为很多人都藏着一颗破碎的心灵,做好合理的倾听与感同身受(这是一种真正渴望理解对方的态度),领导就能够认清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心灵的能量,成为外在内在都健康的人,这样一来,团队的氛围就会更和谐。
在整个团队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将省察贯彻下去,省察本身可以使人高屋建瓴,从一个完整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大的形势,富有才干的领导通常清醒敏锐,愿意接受合理的冲击,他们从不寻求自我安慰,而是不断的拓展自己的思维,汲取过去经验,明白决策后的结果,
勇于面对,挑战难关。
在我们努力达成更广泛的共识,以求规划更美好的团队过程中,谁在充当着拦路虎的角色呢?邪恶、愚昧、冷漠的人不是真正的敌人,因为健康的团队,就像强壮的肌体一样,不需大量吞吃药物,只要内部的健康保护力处于最佳状态,就是健康企业、健康团队。
真正的敌人是那些智慧、堪称中流砥柱的人们,他们缺乏清醒的认识,太多人满足于做评论家或专家,过分热衷于”研究“,学究气氛太浓,他们没有想过转变思想。
这种”艰难“有时会腐蚀人的工作,因此,真正的拦路虎就是那些有领导潜力却失于领导的人。
一个有效能的领导一定是有方向观、价值观、判断力,业务能力,并且是团队的精神领袖,他们具有行走在众人面前的个人能动性,这种能力源自于对灵感,
对洞见非比寻常的开放态度。
仆人式领导必须不断地问自己”我该怎样善用自己以服待他人”?这个问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些方面在前面的文中也有提及到,现归纳如下:接纳和同理心。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如果按我本来的样子被接纳,而且在才智最高、最坚强、道德最健全的领导带领下,我们就会成长。
反之,我们的下属也一样,完全接纳跟从者的领导,最有可能得到跟从者的信任。
先见之明。
领导者必须比大多数人都富有创造性,领导艺术的一部分就在于利用直觉填补缺口,直觉是对模式的一种感受,是对以前经验归纳总结的能力。
领导力的核心就是先知先觉的预见能力。
认知与理解。
领导者需要长期保持清醒的意识,使自己更好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面对未知的世界,领导者必须比接受他们领导的人们更有信心。
这既是期望
和预备,也是一种信念,相信一个人在现实生活压力下可以镇静自如地发挥创造
性,使之成为富有活力、远见的领导。
说服。
作者分享了约翰.伍尔曼立志消除奴隶制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我悟出了如下几个成功要素:第一,约翰.伍尔曼多年奔波在美国东海岸,拜访奴隶主,说明了约翰.伍尔曼解决问题的第一意愿是说服,并且是用恒心及毅力的去说服。
第二,约翰.伍尔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不责难与怪罪,用倾听及同理心去打动人心。
第三,约翰.伍尔曼通过对奴隶主”拥有奴隶对于你这样道德高尚的人的影响“的提问,来让奴隶主进行自我认识与反思,这一点让我明白了变革是可以
通过说服而不是胁迫方式进行的。
《仆人式领导》一书有一种让我看了开头就迫不及待的想一直看下去,一直看到结尾为止的动力,所以从借阅此书到顿悟此书,我仅花了三天的时间,但是,接下来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接纳与改变,从此刻的内心开始。
仆人式领导读后感2
仆人式领导是自下向上的领导方式。
它和我们熟知的自上而下的所有领导方式(如皇家君主,独裁暴君,高高在上的宗教大师,卓越的学者,沙皇官僚,首席执行官等)相反。
有人这样描述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老板大声地命令员工,员工回家后大声地命令配偶,配偶大声地命令孩子;孩子去踢家里的狗;狗去追邻居家的猫。
”听起来像你的教会吗?这是不应该的。
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不仅仅是最常见的,也是罪人最自然的选择(因为它反映了魔鬼的本性)。
对人发号施令总比协助、激励、启发、鼓励他人更容易。
这也是一种更加可预测的和低风险的方式。
我见过很多牧师为了更好地掌控结果,往往自作主张而不去和神的百姓们商量或者投票决定。
我们的榜样在哪里?
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中的圣徒把自己看作仆人(创世记 18:3;19:19;申命纪4:10;民数纪 12:7;耶利米书 44:4;罗马书1:1),正如基督自己也是如此(马可福音10:42-45;约翰福音13:14-17; 腓立比书 2:5, 7)。
最后一处经文阐述了基督是怎样放弃祂的权利、名望、美誉和王权而成为一个仆人的。
这些圣徒,尤其基
督自己,是我们仆人式领导的榜样。
我们服侍的是谁呢?
我们首先服侍神(我们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靠神的呼召、权柄和祝福)
我们服侍神的百姓(我们不是他们的主人或君王) 我们服侍罪人(我们并不鄙视这些没有得救的人,反而要为他们屈膝祷告) 我们服侍“主内的其他”仆人(我们不是要与其他的牧师争竞,反而是要服侍
他们[路加福音22:26])
我们服侍那一位服侍众人的仆人(主说:“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
我们怎样服侍?
有人曾经问:“我怎么知道我是否如仆人般地服侍?”回答是:“当别人把你当作仆人使唤时,从你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但在牧养事工中,还存在更多的仆人式
领导的特点:
你在做重大决定之前与人商量。
你所要咨询的对象是同工的长老、其他的牧师、成熟的、你的太太和任何会被你的决定所影响的人。
作为他们的牧师,你要探访他们。
牧师的探访以及与人同甘共苦会使我们脚
踏实地,让你常常跪下祷告。
你跟各行各业的人来往。
不要因为骄傲而不与穷人——或者富人一起吃午餐。
你鼓励人们发表不同的意见。
去找那些常常反对你计划和决定的人,问问他们的意见和反对的原因。
让每一个长老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尽管你知道他们会
不同意你。
你勇于承担责任。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问的是:“我有责任吗?”即使不全都是你的错,你也准备和愿意把指头指向自己。
你避免主观的判断,就是认为批评等同于对个人的厌恶。
不管批评多么的过分或片面,甚至好像是人身攻击,你都应该尽量在其中找到哪怕是一点点有益处
的部分。
你需要并使用蒙恩之道。
你越忙,就越需要花更多时间祷告和读经。
你需要培养并保持一个亲密活泼的与主同行的习惯。
你乐于倾听其他在经文和教义方面的领受。
你明白,神经常向聪明人和通达
人隐藏的真理,却向单纯的人显明出来。
你乐于接受监督。
你请求你的妻子、你的长老同工,或是一位导师以符合圣经的标准监督你。
另外,当你选择监督长老的时候,不要选择那些最像你自己的!
监督需要双方诚实无伪。
监督需要双方尽忠。
监督需要清晰的条款(见约翰·派博的“accountability questionnaire”《监
督问卷》)。
监督需要清楚的流程。
你绝不以辞职为手段要挟人。
你在艰难和分歧中坚持不懈,不使用世俗的操
纵手段。
你持续不停地传福音给那些失丧的人。
你深知,无论你在教会圈子中如何受到尊重,从根本上而言你还是主的一个门徒和基督复活的一个见证人。
你时不时地去干苦差事。
在不离弃传讲真理和祷告事工的前提下,你不时也
需要在教会中去做一些“卑贱”的工作。
你会不停地学习。
因为知道自己的有限和需要,你会重视听别人的讲道、阅
读别人的书籍和参加会议等等。
你把别人的成长和发展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罗伯特·格林利是首先在商业中提倡仆人式领导的发起人之一。
他在他的网页上提供了以下关于仆人式领导的测试:“尽管难以执行,最好的测试是:那些被服侍的人成长了吗? 当被服侍的时候,他们变得更健康、更聪明、更自由、更自主了吗?他们自己也更可能成为仆人了吗?这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有什么影响吗?弱势群体会从中得益,或至少他们的
情况不会更恶化吗?
你不断地回到基督的十字架前:为的是得赦免,并得力量可以更忠心地服侍。
我们该如何领导?
前面的部分对服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仆人式的领导仍然要领导。
他们做领袖所做的事——指挥,组织、分工等等——但他们是以仆人的身份做的。
在《有效的牧养》一本书中,比尔·劳伦斯写道:“仆人”是“领
导”的前提条件。
仆人式的领袖行使权柄,但是他们的动机、焦点、价值观和方法与其他的领导不同。
他们行使权柄的动机是:(1)因对基督的爱激励着他们,(2)他们关注的是基督的利益,是十字架所显明的荣耀,以及为那些和他一起跟随基督的人洗脚
的勇气(第100页)。
但是劳伦斯接着马上说,他们仍然要领导人。
作为仆人式的领袖,领导中一定有服侍,服侍中一定有领导。
换句话说,仆人式的领袖在服侍中领导也在领导中服侍。
格林利如此说:
仆人式的领袖是以服侍为先……这首先来自于一个希望服侍的自然情感,先去服侍。
然后是内心的选择让人渴望做领导者。
这样的人完全不同于那些以领导为先的人。
以领导为先的人可能是为了满足那种异常的权力欲望,也可能是为了获得财富。
以领导为先的方式和以服侍为先的方式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
我希望每一个牧者,和每一个在主内服侍的人,都以服侍为先。
仆人式领导读后感3
1970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CEO在《仆人式领导》(The Servant As Leader)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仆人式领导”的概念。
在文章中,格林里夫对仆人式领导
做了如下的描述:
仆人式领导首先是仆人,他怀有服务为先的美好情操。
他用威信与热望来鼓舞人们,确立领导地位。
他与那些为领导而领导者截然不同,他所渴求的恰是缓和那种不同寻常的领导力、削弱对资源的占有。
对于那些以领导为先的领导者来说,在领导地位、威信以及影响力确立之后,或许才能够谈到服务。
领导为先和服务为先是领导哲学的两个极端。
处于它们之间的,则是混杂着的其他各式人
类特性。
这两者的区别凸显出仆人领导关心的是服务,是他人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测试领导者是否是仆人领导的最好做法——对其本人来说或许也是最难的做法就是,去考察其服务对象——看看他们是否强壮、聪慧、自由、自主,也想成为助人为乐的公仆? 再看看最为弱势的群体在此领导之下是怎样的境况——他们是否也同样获益,或者,至少不再被边缘化,不再被抛弃?
仆人式领导读后感4
在世界的东方,古印度的思想家考底利耶(Chanakya/Kautilya)早在写于公元4世纪的名著《政事论》(Arthashastra)中就已经提出:“英明的君王以臣民之
乐为乐”。
在西方,仆人式领导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耶稣基督,他教导他的门徒说,
“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者,统治管理他们;有贵为大臣者,操权约束他们。
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
在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做你们的佣人; 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做众人的奴仆。
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罪赎。
”
仆人式领导读后感5
根据Spears(1995)的研究,仆人式领导有以下10项特征:
1. 聆听(Listening)。
仆人式领导以对方为优先,定意要透过用心聆听,触及别人的心灵,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
聆听,并伴以经常性的反思,对仆人式
领导来说,非常重要。
2. 同理心(Empathy)。
仆人式领袖尝试了解与同情对方,关注的不再是个
人荣辱得失,乃是接纳与肯定团队内其他成员付出的劳苦,并予以欣赏。
3. 医治(Healing)。
疗伤之道是是仆人式领导的强大武器,能够帮助他们跨越过渡转型、重组整合的各个艰难时期。
仆人式领导的一项强大之力就在于他能够帮助他人以及他自己疗伤,一位经历过伤痛、并已痊愈的领袖正是人们所期待
的。
4. 醒觉(Awareness)。
觉醒、尤其是自我醒觉是仆人式领导的另一显著特征,他不会陶醉于过去或现在的成功,他知道有些时候需要被挑战,受搅动,才不会
安于现状。
5. 说服(Persuasion)。
仆人式领导不是仗着职权或威信来统御,乃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析之佐据”的说式,劝服别人认同计划或工作,让人心服口
服,而不是勉强为之。
6.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仆人式领袖敢于发梦,对他来说,再过夸张的梦想亦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尽管他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但在处理问题时,却脚踏实地,他能够巧妙地平衡“概念化”的意向与日常事务的现实情境,两者皆
为必需。
7. 先见(foresight)。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仆人式领导也会犯错误,但他却能够从实践中不断汲取教训,在行动中做出反思,从而获得对未来行为决策的先
见。
8. 管家(Stewardship)。
人们所求于管家的,是要其有衷心。
仆人式领导就
怀有管家的衷心,为组织内成员服务,为组织所处的社区服务。
9. 委身于他人成长(Commitment to the Growth of People)。
仆人式领导用心帮助组织内的每一位成员成长,使人更强壮、更聪慧、更自由、更自主。
10. 构建社群(Building Community)。
仆人式领导不会“一将功成万骨枯”,
他要构建生生不息、基业长存的社群,并工作、服务于其中。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由卡德勒·胡塞尼所著的《追风筝的人》以细腻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在动荡的阿富汗社会中发生的恩怨情仇。
背叛与救赎、家庭与友谊、战争与国家紧密相联,最终构成体现人性、震撼心灵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勒内·吉拉尔在这本书中对“替罪羊”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代人受过的无辜者,因集体矛盾对准他而无法替自己辩护。
纵观《追风筝的人》,无论是无限忠诚又饱受不公的哈桑,还是在背叛与救赎中挣扎的阿米尔,包括谴责盗窃又不断盗窃的阿米尔的父亲,都是悲剧的主角,而谁又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或者他们都只是替罪羊?!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这一句话是对忠诚最完美的诠释。
他把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
哪怕是付出了自己的肉体和尊严,他也要追回阿米尔的风筝;哪怕是背负盗窃的罪名,他也不肯说破阿米尔的陷害;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保护阿米尔的家园!可是所有的付出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只有嘲笑,只有背叛,只有栽赃陷害,只有颠沛流离,只有贫困饥饿,只有流血牺牲。
哈桑的忠诚和付出,与受到的不公和伤害,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阿米尔后来把这些都归罪于自己自私和懦弱的丑恶人性。
可是阿米尔的人生何尝不是悲剧?!作为一名富贵人家的少爷,虽然享受着优渥的物质生活,但他的一切都在被不断地否定。
他的出生似乎就是错误的开始,因为给母亲带来了灾难,成为他自己不被父亲喜欢的根源;他的文艺柔弱,被他父亲认为没有男人气概;他自恃是普什图人,看不起是哈扎拉人的哈桑,却发现父亲对哈桑关爱有加;他面对哈桑的受辱选择逃避,却发现真正受辱的是自己的品行;他为了逃避内心折磨,通过陷害逼走了哈桑,却导致自己永远承受内心的折磨!阿米尔长久的愧疚苦痛其实并不比哈桑的苦难少上半分,即便为了救赎收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他也难以真正的释然。
这一切又该归罪于谁呢?!
阿米尔崇拜他的父亲,一直在寻求父亲的认可,但是他的错误处处都有着父亲的影子。
阿米尔与哈桑的关系就好像他父亲与阿里的关系,阿米尔从来不承认与哈桑是朋友,就像他父亲从来不承认与阿里是朋友;阿米尔和他父亲都认为盗窃是世上最大的罪,可是他盗窃了哈桑的父爱,就像他父亲盗窃了阿里的妻子;阿米尔和他父亲都希望通过救赎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可是他们都穷尽了一生而不可得。
如果说哈桑是阿米尔自私与懦弱人性的替罪羊,阿米尔又是他父亲盗窃与赎罪阴影的替罪羊,那么阿米尔的父亲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吗?
事实上,阿米尔的父亲勇敢、睿智,绝非一个无恶不作的小人。
可是作为一个普什图人,作为一个逊尼派教徒,世俗的力量让他拒绝承认阿里是他的朋友,拒绝承认哈桑是他的儿子,哪怕他内心饱受煎熬。
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人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
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的浓厚氛围,让一个勇敢、睿智的人,背叛了友谊和亲情,演绎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剧,酝酿了一杯又一杯的苦酒。
所以,阿富汗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才是《追风
筝的人》一书中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
可这是最终的结论吗?!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阿富汗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也是由无数个体的偏见和歧视组成的。
哈桑、阿里、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都是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的受害者,可是他们内心对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的认可,又何尝不是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的推动者!
那么,究竟谁是谁的替罪羊?!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
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我看见他们之间有一道友
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
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
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
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
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
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
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
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
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
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
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
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
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
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
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