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能提升精练:第九讲 现代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 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

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②”里应该是()
A.新三民主义B.新民主主义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A项是孙中山的思想,C项是邓小平思想内容,D项是江泽民的思想;B项是毛泽东思想内容之一,B项正确。

答案:B
2.(2013年绍兴一模)毛泽东提出:“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进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这是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讲话针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故选A项。

这次讲话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故可排除B、C、D三项。

答案:A
3.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其历史依据是()
A.毛泽东思想已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结合中国国情
C.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D.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解析:王稼祥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其历史依据要从过去的历史条件中寻找,A是两年后即1945年中共七大上的规定,B是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C是其历史作用。

故D正确。

答案:D
4.2012年1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

20年前,八十八岁的邓小平,迈着蹒跚的步伐,带着子孙登上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下列“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B.邓小平“南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邓小平“南巡”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故D说法不正确。

答案:D
5.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这些话包括()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③社会主义革命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⑥
C.①②④D.③④⑤
解析:社会主义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都有涉及,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内容,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6.201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

93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其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

④不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答案:A
7.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
解析:人造卫星是属于太空航天方面的成果,A、B明显不相符。

D项时间较晚。

故C正确。

答案:C
8.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
解析:注意题干给定的时间“文化大革命时期”,联系所学知识,“文革”时期,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样板戏”一统天下。

排除ABC。

答案选D。

答案:D
9.赵本山二十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多次获得全国“小品王”的称号,参加制作、拍摄和演出过十余部影视剧,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当代文坛领军者王蒙称之为“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

“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发展才是硬道理”方针的提出
B.“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
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D.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提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

“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答案:B
10.(2013年江门高三调研)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和知识再现能力。

采用排除法,关键信息:1965年,根据所学知识,B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提出于1995年,D实现于20世纪末。

答案:A
11.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A.1949~1956年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D.1978~1988年
解析:从材料信息中的“无产阶级”“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革命委员会”等,可以判断是文革时期的教科书,故选C项。

答案:C
1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

这最能说明()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整个材料介绍的是留学归国的学子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选择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召开,使党和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信念更加坚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材料二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

纠正、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均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要是什么?
(2)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其思想核心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内在联系。

解析:第一问考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把握建国初到中共八大的史实即可。

第二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即可。

第三问把握两大理论的继承发展性即可。

答案:(1)成就: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八大会议的召开。

借鉴:注意防止“左”倾错误。

(2)领导全党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思想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奋斗目标: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

这一过程既有思想理论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也有前后衔接和转换,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14.(2013年长沙一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材料二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

材料二中论
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甲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词。

(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

解析:第(1)问,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在世界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反驳则应辩证分析我国科技的两个重要阶段,以明清为界,从领先世界到落后于世界的转变。

第(2)问,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的原因。

1957年至1976年大体处在文革期间,实际上本问考查的是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取得的成就,本问既要从国内外因素分析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也要从国内因素分析文革期间创造的科技成就的原因。

第(3)问,考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本问有限制条件:社会因素,其因素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归纳。

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或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

反驳词:中国科技在明清以前一直领先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

明代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失落的年代。

(2)不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革”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

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

(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国际环境、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水平、时代需要。

做法: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