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丁 敏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系 江苏·苏州 2150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b.2016.09.009
摘 要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程
度的关键。

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的内容及方法,严把教师准入关。

高校教师教育的课程必须调整,做到课证融合。

关键词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教育 课程改革
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New National Teach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 Ding Min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iz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blished "Temporary Rules on Qualification Exam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2013, which specified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of qualification exams in order to exercise strict control over teaching qualification. The course of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be adjusted to handle both course materials and qualification exams.
Key words teach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reform
在追求优质教育的全球性教育变革浪潮的驱动下,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成为教师教育的理想诉求。

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部署,从2011年起,教师资格考试试点工作首先在湖北、浙江两省试行,然后扩展到其他省份。

从试点情况看,此次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无论是从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都有所突破,基于全国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对教师各方面的新规定,作为培养师范生的高等院校,应该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入手,应对全国统一教师资格考试的挑战。

1 教师资格考试的变化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的重要举措,此次改革的总目标是: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建立教师资格考试的标准,改进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形式,强化师德、教师心理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质,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

相对于传统的各
省、市自行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有以下
变化:
1.1 师范生列入考生范围
以前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实行“双轨制”,即师范生毕业时实行自然资格,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非师范生实行的是法定资格,必须通过《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相关学科的考试,才能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而从2015年起,新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生、全日制教育硕士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同其他非师范社会考生一样,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这对于改变高校中教师教育课程开设良莠不齐的状况,对于提高持证者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注重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考核转变为“知识与能力并重”。

一方面表现为综合素质中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和写作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面试采用结构化问题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式。

面试中的情景模拟也就是试讲,一般都是20分钟备考,5分钟结构化问题答辩,10分钟演示,5分钟围绕试讲内容答辩,这就要求考生需要有短时间内设计优质课,并把它演绎出来的能力。

1.3 考试内容的范围更广
传统的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内容主要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学科。

新的教师资格考试调整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与能力》 (小学、幼儿园除外)。

每个科目的内容更加多元,增加了科学人文素养、逻辑思维、信息处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等内容,试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且更加注重实际,突出考试的专业导向,而且考试内容不指定教材,只有考试大纲,考生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1.4 对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视
教师资格证书打破终身制,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考核包括业务考核、工作量和师德考核,其中,师德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旨在激励教师主动参加培训学习和寻求专业发展,潜心做好教学工作,同时也提升了师德的重要性。

2 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教师教育是培养各个层次教师的“母机”,在新的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模式研究”(2013SJD880048)。

作者简介:丁敏(1967—),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师教育。

师资建设
教师资格考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读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及相关政策,力求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做出调整,力求与考试标准的要求相吻合。

2.1 更新观念,注重能力,培养师范生终身从教的信念
以往师范生因为享有毕业自然而然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利,很多学生对教育理论课程并不重视,认为这类课程内容庞杂、理论性强、实用性少,再加上教学方法单一,因此,很多师范生平时不注重学习,考试靠突击,这种状况造成师范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缺乏理论基础,使很多学生入职后显得不适应。

取消师范生的“自然认证”后,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提高了获取教师资格的难度,因此,要求师范生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形成定期的注册观念,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2.2 减少学科专业课程,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通常是由学科课程、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三部分课程组成。

但在这三部分课程设置上,存在比例失调现象,其主要表现是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和通识课程。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需要具备合理的专业理性来审视自己的教育行动,这就要求师范生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

目前,一些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还停留在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老三门”上,且存在课时偏少、内容陈旧等问题,满足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体现高校教师教育“师范性”的主要标志是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具备专业理性来审视自己的教育行动,这就要求师范生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

然而相关研究显示,一些高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占总教学时数的比例高达60%左右,而教育专业只占8%左右。

因此,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例,是教师教育本质所在。

除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师口语、书法基础等必修课外,还可再增设选修课模块,如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法律法规等,使师范生关注教育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确保他们走进“教育现场”的同时,“教育理论在场”。

2.3 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大量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只能在实践中培养。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形成。

目前,高校中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相对封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是一种在大学内部循环的培养模式。

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课程处于边缘位置,缺少经常化的见习,教育实习时间短,师范生不能将在校所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很多教授教育课程的教师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导致很多师范生在校所学的理论成为一种机械化的“死知识”,再加上一些高校缺少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造成师范生教学技能普遍弱化的现象。

这种状况导致一些考生在面试的试讲环节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教态拘谨、口语表达能力匮乏、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能力欠佳等,从而不能有效顺利地通过教师资格面试,也导致一些师范生入职后的不适应。

实践课程是相对理论课程而言的,是以获得“如何教”的实践知识和技术为任务的课程,主要以在实践中体验、习得、分析和反思等方式进行,但目前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偏少,一般是4—6周的教育实习。

因此,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把实践课程延长到12—18周,并且采取分散实践的方法,至少分散到2—3个学期,通过教学观摩、上课、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使师范生广泛接触教学过程,关注并能驾驭教学过程。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工作,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形成,除了掌握相关教育原理外,还必须依靠训练。

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可采取分段的教学策略。

比如,大一注重表达技能、“三字一话”的训练;大二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导生制,即给学生分配教师,负责在备课、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组织教学、结课等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三可以进行微格教学,由于微格教学具有手段先进、针对性强、可以跟踪记录等优点,为受训师范生教学行为的跟踪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微格教学为依托,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大四是真正地进入中小学实地的训练,具体方式有很多,如“一对一师徒带教式实习”、“顶岗置换实习”等,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

2.4 充实通识教育模块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加强师德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其开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沟通文理、拓宽基础;二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

而一些高校教师教育中虽有通识教育部分,但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且通识教育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宽口径的艺术、人文及自然等学科知识,这就造成高校文科生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科学素养贫乏,而理科生中人文素养较低的状况。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环节,针对结构化问题中涉及的求职愿望、教育思想、人文精神、职业信念等话题,一些考生显得无所适从。

这一状况一是影响师范生教师资格的考试,同时也势必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人文是人性和文化性的整合,其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学的灵魂是通识教育。

它既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社交活动等非课程教育进行,也可以通过建构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既可以通过开放的通修课程,也可以通过跨领域的任选课程。

通识课程中融入自然、人文、科学、艺术、社会学科方面的知识,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专业发展及良好个性的养成。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国家选贤任能的一条重要举措,因此,德正与否,是衡量一个现代教师的资格与标准。

但近年来,网络上各种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报道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匮乏及教育法律法规意识的淡薄,而高校也缺乏相关的课程,因此,如何加强教师的师德和教育法律法规的修养,也是高校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它使教师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发展,同时提升自己的素质。

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使教师了解自己和他人所拥有的权利,只有对儿童权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才能避免做出侵犯儿童权利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张振国,张惠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J].河北师大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4).
[2] 奚春荣,李鸿.基础教育新课程与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J].长
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3] 陈秋红.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给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带来的挑战
与机遇[J].教师教育论坛,2014(4).
编辑 张效瑞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