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南邨《不求甚解》-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
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邓拓论读书
邓拓读书时极重视积累,并要求大家都这样做。他 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 “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好 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一成了随 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 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 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应该是只要是有 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 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对此,邓拓身体力行,积累知识采用笔记法。他随 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他半个 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 本 地 质 学 , 又 积 累 了 一 些 有 用 的 资 料 。 这 样 , 一 年 12个 月 , 他 就 能 读 24部 重 要 的 书 , 积 累 的 资 料 就 相 当 可 观
• 4.(2分)(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 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 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 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 真正读懂。(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 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 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 书的一种方法。(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 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 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因人因 时因书而异。(2分,分)
《晋察冀日报》有一块根据地,就在阜平县沙河 以南的一个小山村---马兰。在这块根据地里,邓拓 教村民们读书识字,十分注意照顾群众生活,与当 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3年秋季,日寇 的又一次“扫荡”开始了, 在马兰村,敌人抓住逃 避不及的老乡,用刺刀逼着他们,要他们供出报社 人员和藏了起来印刷物资。但与报社有着血肉联系 的马兰乡亲们,宁死不屈,没有一人透露真情。恼 羞成怒的敌人,一次抓了40多位马兰和邻村的乡亲 们,并打死了17位乡亲,用刺刀在人身上乱捅,老 乡们有的棉袄被捅成碎片,有的被刺伤,鲜血直流, 但无人告诉鬼子们。就这样,敌人没捞着任何便宜, 只好走了。
第七段: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 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 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 “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 1.(3分)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 在于会意(1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 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1 分);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 诀在于会意这一点(1分)。 • 2.(4分)(1)读书的态度,是虚心不要骄傲自 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 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 的读书方法)。(每点2分,共4分) • 3.(3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分,答出一种 即可)。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 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 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 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 能取得成功)。(2分) •
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不求甚解》
马南邨
马南邨 (1912-1966)
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福州人。1931年开始从事中共 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 历史系。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 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 杂文专栏。与吴晗、廖沫沙以“吴 南星”的笔名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 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 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 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 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 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 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 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 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 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 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 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 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 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 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 了。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
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
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
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 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
敌人走后,邓拓深为乡亲们的高尚节操而感 动。在邓拓为牺牲的老乡题写的碑文中说: “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从此马兰路,千 秋烈士居。” 正是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邓拓才对马兰情 有独钟,当他执笔为《北京日报》写“燕山夜 话”时,便用了“马南邨”这个笔名。虽然他 常用的刻印有“邓拓、左海、马兰邨、马兰邨 人、邓云特”等,但他最喜爱的还是“马南 邨”,因为其对马兰怀念、感激之情全寄予这 个笔名中。
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段: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二段: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 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 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 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 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 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 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 更全面。 •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 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 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 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 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 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 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 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 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 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 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 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 (2013江苏连云港中考试题) •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3分) •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 层含义。(4分) •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 何作用?(3分)
•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 观?为什么?(2分)
• 不求甚解 • 邓拓 •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 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 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 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 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 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 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 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 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 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 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