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课程改革目标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课程改革目标的比较研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从开始实施到全面推广已逾十年。

这期间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不应避讳的是,新课改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说,中国的课程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蹒跚前行,改革所面临的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更是不言而喻。

新课改所面临的复杂生境导致课程改革目标在现实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离和扭曲,进而使人们对课程改革目标的定位与实施效果产生疑惑、不满甚至抵触,加大了新课改的难度。

本文将我国的“新课改”与美国的“八年研究”作为蓝本,通过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借助社会学、哲学视角,对中美两国的课程改革目标进行比较。

研究主要从两国课改目标所依托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中展开横向的历史比较,挖掘两国课改目标制定的背景性因素,还原课程改革目标产生过程的原貌;对两国课改目标进行纵向的内容剖析,寻求两国课改目标在设计思路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通过这种客观的呈现,分析两国在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层面存在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揭示两国课程改革目标的得与失,为提高我国的课程改革目标的设计水平、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化建议。

基于对两国课改目标不同维度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目标需要在利益、认知和价值层面做出进一步澄清。

从课程改革目标所牵涉的利益主体来看,各方如何在兼顾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出利益取舍、降低改革成本仍然是制约课改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从课程改革目标的情感构建角度出发,应秉持一种理性、中庸的态度,借此来厘清当前课改目标所充斥的浪漫主义和功利主义认识。

具体到价值层面,需要探寻制定课改目标的辩证之路,即以生态主义价值取
向为导向,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平衡;以复杂性思维方式为突破口,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深化;在“不变”与“多变”中,构建具有本土特质的解释框架。

总之,理性的改革只有在探索最优化的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才能将改革的风险限制到最低程度,使改革的目标更加现实、改革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