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3论述文阅读基础过关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3论述文阅读基础过关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

黄帝是中华
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

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

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

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
向延伸。

“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

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

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

延至西周时期,
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

《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
的内容。

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

“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
有“千乘之国” “万乘之国”之说。

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

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

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此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

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
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

汉末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

“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

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

”文献记述,自东汉而后,张衡、马钧、祖冲之等多位科学家都曾制造出指南车,但均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仍沿袭前代。

达官出行,流行不施车轮的辇与舆;民众运输,
除马车外,牛车增多。

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最为常见的是太平车和独轮车。

太平车专供载货之用,有二轮和四轮之分,车行缓慢,由骡、驴、牛拖拽,大的太平车载重量可达数十石。

独轮车也称“串车”,前后二人把驾,两侧二人扶拐,前用毛驴拽引,用于搬运货物,明代时称这种独轮车为“双缱独轮车”。

清代出现了轿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与黄
包车。

近年来,在两河流域、中东、欧洲等地陆续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车子,而中国
古代车的起源最早也只追溯到夏代,因此,学术界也便有了有关中国车起源的“本土说”与
“西来说”之争。

因为关涉到文明的发生,所以争论一直火热地持续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对中国古代车的演化轨迹做一梳理,毕竟这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选自《百科知识》xx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关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文中有四种说法:黄帝发明、奚仲发明、众人发明和西来说。

B.从考古发现知道,中国古代车最早是夏代发明的,实证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

C.殷墟出土了最早的中国古代双轮车,样式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的许多“车”字相仿。

D.西周时期,车被广泛运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车分为大车、小车,而小车地位比较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车是某一个人发明的可能性不大,其根据是中国早期的车结构十分复杂等。

B.《诗经》中有57篇诗记述了中国古代车的结构及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C.战国时期,战车有所消减,这是因为人们从匈奴那里学会了骑马,开始用骑兵参与
战争。

D.太平车有二轮、四轮两种,车行缓慢,专用载货,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很常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里鼓车和指南车在汉朝都出现过,前者是张衡发明的,后者张衡也制造过但没有流传下来。

B.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与前代相仿,高官出行用没有车轮的辇、舆,民众运输用马车、牛车。

C.独轮车也叫“串车”,是用于运输的车辆,运行需要四个人,前后二人、两侧二人,并用驴牵引。

D.近年来,国外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车子,所以有学者持“西来说”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车的发明晚于西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

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

”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
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
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

我们对待传统,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要不得;
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

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

“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
“怎样做”的前提。

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

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
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

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如果仅仅满足于从
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国学研究是某些
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
的共有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

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
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xx年27期,作者蔺
文龙,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各家对国学的表述不同,但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

B.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

D.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
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 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
努力获得国家研究前沿性的成果,推进了国学自身的完善, 这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国人可以以更为简易的方式亲近经典,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与精神取向。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应着眼当下,站在发展的态度立场上看待国学。

C.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需要在普及的过程中修复,这样它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D.国学的使命在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错题反思
天天练43 论述文阅读(基础过关篇)
1.B B项,文中说“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意思是中国车最迟是在夏代发明的,但不能证明中国古代车最早就是夏代发明的。

2. B B项,文中只说《诗经》中有57篇诗歌记述了车的内容,并没有说《诗经》记述了车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3. D D项,“西来说”的意思是中国古车起源于西方,不是说西方的车早于中国。

4. 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原文说“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
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原文有明确
的限制词“古代”,B项少了“古代”一词,扩大了“国学”的影响范围。

5. 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
用’错”,其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前四句中。

从这几句来看,所谓“求是”,即探寻“是什
么”,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

也就是说理解“致用”未必一定要理解“求是”,
理解“求是”是理解“致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A项表述过于绝对。

6. 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以偏概全。

从原文来看,该选项信息范
围在第四段,“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对国家普及的意义的思考,而非“综合考
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4论述文阅读能力提升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
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

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

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
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
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主导下
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是父权的衣钵。


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
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

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

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
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
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
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

在新式教育哺育下
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
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

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

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凸显。

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

在近代小说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
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

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

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创建主
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新华文摘》xx年第5期,作者李宗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与他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B.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

C.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

D.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成历史性蜕变的一
个重要原因。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是“父权在场”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
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进行惩戒,“不
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

B.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中。

C.巴金的《家》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去卩总被“总家父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

D.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周冲,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的废除,迫使传统的士大大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因此而接受了晚
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B.虽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是胡适仍牵挂着科举能成为其“上进之阶”,最终因科举的废除而
选择了留学美国。

C.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然无法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D.也有丧父之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

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

当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

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

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

其外,孔子于人物也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

孔子
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

此大可
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

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

《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圣人”就定指
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

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

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

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
后经孔子修订成书。

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

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

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

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孔子只是“好古”,自称“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

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

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

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

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

(摘编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的编纂和撰写,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至于为后世留下一桩迷案。

C.《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

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
实不足取”。

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

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

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 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

错题反思:
天天练44论述文阅读(能力提升篇)
1.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 错。

原文的表述为“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而非“积极主动”。

2.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该项属于“父权缺失”,不属于“父
权在场”。

3.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晚清政
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时间的先后表述错位。

原文的表述为“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
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可见,
是先有“新式教育”,后有“科举制度的废除”。

4.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

“以至于为后世留下一桩迷案”错,后人多认为
《春秋》的作者是孔子,因为有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为证据。

5.C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错,原文的意思是在孔子做过的官职中没有史官的记录。

6.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错,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说明孔子有大格局,不能仅以“史家”的价值来衡量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