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二0鉴赏诗歌的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4
[知识链接] 1.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 等。 2.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 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 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 愁,或开阔苍凉等。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 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细腻——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等。繁复—— 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3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 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3.对比衬托。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 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 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败;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 秋日的零落憔悴。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8
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坐__”___“__遥__招__手__”__ _“__怕__得__鱼__惊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4
4.比兴手法。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 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全词巧妙沿袭了《诗 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思远 恨别之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忧国忧民的形象
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
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8
类型
举例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钟情田园的形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1
类型
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形象
举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 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 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 象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技法突破 掌握技巧,研习考点
高考命题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文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
01
技法传授规律探寻
02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
情的实物载体。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4
策略二:要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抓住作者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或词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 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 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2.抓住注解,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背景 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 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5
3.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 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深入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意境的 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 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座建 筑的一些砖石。
依不舍的情怀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类型 报效国家的形象
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
10
举例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 身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 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 对答,塑造了一个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 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
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物(咏物诗歌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歌或杂诗中的景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3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而每一种形象的 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2
(二)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四策略 策略一:要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 如: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3
诗中所用的物象、典故有:“__片___云__”__“__孤__月__”__“__落__日__”__“__秋__风__”__等__意___象__及__典__故___ __“__老__马___识__途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7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九类人物形象
类型
举例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傲视权贵的形象 颜?”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傲视当权者的思想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分析: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 等意象比喻自己虽已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 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
人物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漂__泊__异__乡__、__孤__苦___无__依__、__年__老__多__病__但__仍__然__不__忘__报__效__国___ _家__的__儒__士__形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6
考向一 人物形象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这一幅田园风景画,
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
爱贤惜才的形象 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
在字里行间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9
类型
举例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 儿女情长的形象
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
歌颂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送别朋友时,劝朋友再喝一杯酒, 朋友离别的形象
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依
词人形象: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坚强不屈、斗志昂 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_具__有__鲜__明__性__格__和__高__尚__品__格__的__在__艰__危__中__奋__不__顾__身__、___在__ _成__功__后__乐__于__奉__献__的__先__行__者__和__公__仆__的________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 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 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 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 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2
(三)诗歌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五方法 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表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上。如崔颢《长干曲(其 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人仅用口吻传神, 就把女主人公的言行描写得活灵活现。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 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 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 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这样,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
此词写作的背景:_词__后__“__沧__洲__”__的__注__释__,__暗__示__此__词__是__词__人__晚__年__闲__居__三__山__时__所__写__。_ 分析:此时的词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 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能不感慨万千,怎能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提示作 用,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5
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6
人物形象:诗歌描写了一个__被__闲__置__不__用__的_抗__金__英__雄_______形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7
策略三:抓住人物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赏析人物形象,还必须具体分析诗歌语言,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 神态、心理的描写。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的,言为心声,行动反映性 格,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言行。外貌、神态同样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赏析人物,也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入手。鉴赏人物也不可放过分析心理描写,因为 心理描写最直接地表现了人物个性。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9
分析:“蓬头”的外貌、“侧坐”的动作表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机灵,“遥招 手”“怕得鱼惊”的动作和心理体现出小孩的聪明。
人物形象:这首诗刻画了一个_可__爱__机__灵__的__学__钓__鱼__的__山__野__孩__子__的____形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0
策略四: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同一形象赋予的不同的感情
同一时代的作者以及不同时代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会赋予
诗歌形象不同的情感。
如: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
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人形象: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
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_至__死__也__不__会__改__变__自__己__高__贵__品__格__和__坚__贞__节__操__的__词__人__形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1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 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