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蚕花传统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镇的蚕花传统习俗
杭嘉湖盛产丝绸,养蚕是这一带农民的主要产业,乌镇地处杭嘉湖的腹地,蚕业更占很大比重。
蚕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这一年的生活。
对于重要的东西,人们便会设立一些禁忌,很多生活习惯也会围绕着它而变化,甚至娱乐也离不开它。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乌镇一系列有关蚕花的风俗习惯。
赞蚕花
每年春季养蚕前夕,常有一些民间艺人背着竹篓,篓里放着一条无毒黄蟒蛇,来到蚕农家门口,口中唱道:“青龙到,蚕花好,去年来了到今朝,看看黄蟒龙蛇到,蚕花廿四分稳牢牢。
”一边唱一边将黄蟒蛇捉出来放到蚕农家堂屋里,任其游走,唱毕再捉回篓中。
蚕农则以丝绵或米相谢。
此即“赞蚕花”,可致蚕花
获得好收成。
轧蚕花
每年清明时节,蚕乡都要举行迎蚕花庙会。
在这些迎蚕花会上,蚕娘们佩戴用纸或绢做的蚕花,在庙会上走走轧轧,祈求带回蚕花喜气,这就叫轧蚕花。
起初只是大家来烧烧香,轧轧闹猛,后来慢慢发展成庙会,一时商贩云集,演戏杂耍,热闹非凡,亦称轧蚕花。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轧蚕花时,青年男女有些碰撞是允许的,现在,有些青年借此寻找意中人,这“轧”的含义就扩大了些。
蚕花绵兜
旧时蚕农家中生了小孩,有用蚕花绵兜给小孩翻制棉衣的习俗。
蚕花绵兜,
即家中老人去世后,晚辈往往要用几只绵兜,由夫妻二人扯松后一层层覆盖在逝者身上,最后留下的一二层绵兜。
传说小孩穿了用这种蚕花绵兜翻制的棉衣,可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望山头
当蚕宝宝经过四眠,开始爬上草龙结茧子时(蚕农称之为“上山”),新近嫁出过女儿的蚕农家都要准备猪肉、黄鱼、软糕、枇杷等礼品去女儿家探望蚕宝宝上山的情形,俗称“望山头”。
望山头源于一个小插曲。
有一蚕农家新娶进一个不会养蚕的媳妇,但这个媳妇聪明伶俐,边学边养,居然把蚕宝宝养得很好,安全送上了山。
此时,亲家来探望女儿,他从没有养过蚕,没见过蚕的模样,就好奇心起,悄悄来到蚕房。
一看出了神,出来时忘了关窗户。
蚕家主人回来后,见蚕宝宝吹了风,担心今年的蚕花要没戏了。
没想到,采茧子那天打开蚕房一看,只见满山一片雪白的茧子,
收成比同村任何一家都好。
村人总结说,他家蚕花这么好,是因为亲家来探望的缘故。
于是便有了“望山头”的习俗。
养蚕禁忌
禁止生人进入蚕房:主要是怕生人带来晦气,影响蚕的生长。
有的会在大门上贴上写有“蚕月免进”的纸条,或在门口放一根捆有桃枝的扁担,以示警。
禁止油、烟、噪声:蚕房绝对保持安静和干净。
禁止不吉利语言:在养蚕期间,很多语言必须改变说法。
如“四眠”要叫“大眠”,四与死同音。
“葱”改叫“香头”,怕蚕宝宝被“冲”掉。
“酱”要说“咸酸”,怕蚕宝宝得“僵”病。
“笋”也得改叫“萝卜”,怕蚕宝宝被“损”了。
禁止搭空头棚:蚕四眠后上山棚结茧。
这山棚一定要等到蚕成熟后再搭,如果蚕尚未成熟就搭,称搭空头棚,不吉利。
搭山棚时禁止赤膊。
拳船与船拳
拳船长年泊于水面,在“咚锵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中,船上会有武师身着练功服,手持刀枪剑戟,“厮杀”得难解难分。
这便是乌镇民间的传统节目——拳船。
拳船又称船拳,相传始于南宋时期,在太湖流域十分盛行。
旧时乌镇水系发达,而太湖湖匪盛行,官府又往往肃匪无措,无力保障地方平安。
因此船民、渔民自备民刃,聘请武师,公开练武,既练武强身,又抵御湖匪。
逐渐发展而成拳
船。
现在的拳船已不复练武防匪之效,但在船上习武健身,却已作为一项传统活动,流传至今。
乌镇的拳船已嫡传五代,所练武功源属少林北派功夫,拳法多样,有少林拳、少林棍板凳拳等50多套套路。
拳师们每天在这里舞枪弄棍,以弘扬“以武会友、强身健体”的宗旨,也为游览乌镇的八方来客送上一道乡土味十足的武术大餐。
高竿船
与蚕乡风俗有关的一种娱乐形式,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
停泊在河面的大船中央放置着一个巨型石臼,上插一根硕大的毛竹。
毛竹下方有四根短毛竹从四个方向加以固定,表演时又有几名壮汉辅助控制主竿。
表演者爬上竹竿梢时,毛竹便弯成九十度的弧形,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晃晃悠悠的,令观者的心也跟着颤悠。
高竿船的表演者一般身着白色服装,象征蚕宝宝的形象。
表演动作有金猴望月、鸽子翻身、倒竖蜻蜒、单臂吊立等,惊险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以前拳船和高竿船表演一般在清明前后的农闲时节进行。
现在,为了让游客领略江南风情,如气候条件允许,在东栅景区的市河上,每天都能看到高竿传人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