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研究概况

意义, 随着 医疗技术的发展 , 各种先进新型诊 断设备相继产 生, 极大程度的提 高 了冠心痛 的诊 断率, 并且诊 断手段 呈现 出了早
期、 安全及无创等特点 。冠心病的 治疗无论 是 西 医领域 还是 中医领域 均取得 了 巨大进展 ; 虽然人 类 能准确 的早 期诊 断冠 心 病, 并可对其 实施有效 治疗 , 但 加强冠心病的预防依然至关重要 , 避 免高血压 、 吸烟及饮 酒等危 险因素可 明显降低 冠心病 的发
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及死亡人数 ; 而吸入污染空气可加重 血管
动脉粥样 硬化 。 2 . 2 冠心病的预防措施 对 于高危人 群在加强生活方 式管
其 可促进 位于外周组织 内脂类物质 向肝脏 内逆 向转 运 , 脂质 逆转入肝脏 后再 次代 谢 ; ( 2 ) H D L能 发挥抗 氧化 及抗 炎作 用, 并可促进纤溶 , 从而发挥出保护作用。但是 , 目 前 有相关
痛者接近 6 0 0万 , 突 发急性 心肌梗 塞 者约为 7 0 0万 ; 而在 我 国北京近 1 0 a 来, 冠心病的发病率 以 1 . 6 %~ 2 . 3 %的速度快 速递增 , 而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人数也逐渐增加 。本 文
表明 J : 高血糖 可使线粒 体电子传递链产生超氧 阴离 子量增
牡丹江 医学 院学报 2 0 1 3年 第 3 4卷 第 1期 J OU R N A L O F MU D AN J I A NG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S I T Y V o 1 . 3 4 N O. 1 2 0 1 3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7652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冠心病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冠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
本文对冠心病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1]1.1 冠心病的发病率1.1.1 国内外冠心病发病率情况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冠心病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低于国际水平,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北方高于南方。
1.1.2 冠心病的时间分布(1)季节性:冠心病发病与季节有关,多在寒冷季节及季节变换时。
(2)长期趋势:但近几十年来,一般地认为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
1.2 冠心病死亡率冠心病是西方国家人群死亡的主要死因。
在我国心血管病为主要死亡原因,其中冠心病占多数。
1.3 冠心病患病率据我国70年代调查统计,4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在2~10%,患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内蒙古,其次为新疆。
2 冠心病的诊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直径等于大于50%,病变累及主要冠状动脉一支或多支,并有心肌缺血的证据。
3 冠心病的临床特点3.1 心绞痛型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的闷胀感、压榨感,常常扩散到背部、左侧臂部、下颌、咽喉部、肩部、右臂。
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部位,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
3.2 心肌梗塞型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闷塞感、压迫感、甚至有刀割样疼痛。
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
microRNA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microRNA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微小RNA(microRNA)是一类真核生物内源性小分子单链RNA,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来调节基因表达,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功能学研究发现microRNA参与冠心病的众多病理生理过程。
最近研究发现microRNA不仅在血中以微泡、外核体、调亡小体及蛋白复合物等形式能稳定存在,而且具有样木易于采集、保存期长及检测手段简便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也更明显,己成为冠心病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热点领域。
现就microRNA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而的关系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microRNA;冠心病;研究进展1、microRNA的来源及特性1.1 microRNA的来源在正常人中己经测序出100多种microRNAs。
对于microRNA准确的来源和其病理、生理情况下的生物功能还仍在研究,目前有关microRNA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来源于组织损伤后的被动释放,如microRNA-208 (micro-208)在心脏组织特异性表达,当心肌组织损伤后可在血清中检测到[1]。
microRNA由细胞主动释放。
成熟的microRNA在细胞内被脂质或脂蛋白包被成外核体或超微小泡后分泌至胞外并进入血液,可经内吞作用进入受体细胞并去包被,释放microRNA发挥生物学功能。
1.2microRNA的特性microRNA能稳定存在于人血浆中,不会被内源性RNA酶降解。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男性、女性microRNA种类相似,且在恶劣环境下(如高温、极低或极高的pH环境、多次冻融等)仍能保持稳定[2]。
microRNA保持稳定性的机制主要有:形成微泡,分泌到中的microRNA被包裹在脂质泡中,形成微泡,从而免受中RNA酶的降解,且微泡表而带有识别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或配体,可转运microRNA到靶细胞,发挥调节功能。
形成蛋白复合物,microRNA以蛋白复合体的形式存在。
白细胞介素-6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一6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曹瑞娟福建中医学院2006级研究生福州350108关键词白细胞介素一6基因多态性冠心病白细胞介素-6(intedeukin-6,IL-6)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具有广泛的诱导炎症和调节免疫的功能,可通过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发现,IL-6基因具有多态性,而且这些多态性能影响IL_6转录,并与许多疾病中IL-6水平特征性升高密切相关。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IL-6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探讨了IL-6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的相关性。
本文仅就白介素6在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IL-6的多态性IL-6是炎症反应的一个中枢性调节者,可以刺激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诱导纤维蛋白原分泌和c反应蛋白(C—re脚fiveprotein,caP)的生成…。
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IL-6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演进的重要标志物,且对远期心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
IL-6是一个多功能的炎症因子,相对分子质量为26kDa的糖蛋白,是肝急性期反应蛋白即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的主要介质,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其调控细胞和体液免疫,并在炎症和组织损伤中起中心作用。
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外,还可参与脂类物质代谢TG【3】。
IL-6基因具有多态性,而且这些多态性能影响IL-6转录,并与许多疾病中IL-6水平特征性升高密切相关。
其基因多态性既可来源于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也可来源于单拷贝序列的变异,主要包括DNA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两种形式。
研究已经证实,在IL-6基因5端非编码区及3端均存在多态性。
Fishman[41等的研究表明,在IL-6基因5端启动子区域.174位点存在GPC替换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这种多态性可被3种限制性内切酶SfaNI、Hsp92II和NIalII所识别;而-373一-392位点处则存在AnTn多态性,这种多态性因A、T的数目不同共有6种构形:A8T12、A9T1l、A9T10、A10T9、A10T10、A10T11。
冠心病机制研究——铁死亡及其中医药研究进展-孙亚庆

131第24卷 第2期 2022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4 No. 2 Feb .,2022冠心病机制研究——铁死亡及其中医药研究进展孙亚庆1,季康寿2,杨茗茜1,吴文胜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自然基金指导计划(2019-ZD-096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课题(YM202005)作者简介:孙亚庆(1994-),女,辽宁凌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老年病。
通讯作者:吴文胜(1971-),女,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老年病。
摘要: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全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是一种因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物积累引起细胞死亡的调节形式。
大量研究显示,铁死亡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铁死亡的发生导致机体正常的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丧失可直接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因此针对心血管疾病,抑制铁死亡的发生可以有效的预防及延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主要围绕冠心病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中医药研究方面进行探讨,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策略。
关键词:冠心病;机制;铁死亡;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2) 02- 0131- 05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Iron Death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UN Yaqing 1,JI Kangshou 2,YANG Mingqian 1,WU Wensheng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Iron death(ferroptosis)is a new programmed cell death method discovered b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It is a regulation form of cell death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iron-dependent lipid peroxide. A lot of studies show that ir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a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iron occurrence of death cause normal tissues and organs of the body of the damage or loss of function can be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the disease,so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inhibit the occurrence of death ir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delay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In this paper,the mechanism of iron death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discussed to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and strateg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Key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mechanism;iron death;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病死原因之一,主要以动脉斑块的形成为特征,而动脉斑块的组成主要有脂质、钙物质以及炎症细胞,这些斑块使冠状动脉腔狭窄,导致阵发性或持续性心绞痛,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血液流动减少,导致心肌梗死和病死[1]。
2021年度冠心病领域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不良心脑血筐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 MACCE)发生率均未见显著差异。
EROSION E的研究结果提示, OCT 用于指导制订和优化 STEMI 患 者的个体化再灌注治疗决策是安全可行的,首次证实了 OCT 指导下的基 于病理圭理机制和病变特征的再灌注策略可安全菁效地减少旱期罪犯血 管开通后的 STEMI 意者的支架置入率;且对于需要支架置入的意者,OCT 可进一步评估支架置入术后的即刻效果,减少支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但 该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导致研究的安全性终点尚不具备统计学效力。 因 此,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面床研究进行验证及优化,从而使得研究 结果更具说服力。
该研究是自TUXEDO研究以来,头个在大规模糖尿病患者中对第二代DES 进行比较的强效研究,并获得了可观的结果。 相较于既往研究,该研究纳 入及排除标准宽松,不限制复杂病变、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降糖药物等情 况,因此更能反映真实世界人群,更具有代表性,为糖尿病患者PCI 提供 了更加高效的潜在选择。
础的佐他滔莫司DES(真厚度较Cre8 EVO支架更大)。 该t鹉金共纳入
1175例患糖尿病并需要行PCI的患者,随机分至接受Cre8 EVO支架治 疗组和Resolute Onyx支架治疗组。 主要终点为TLF(包括心原性死亡、
in 靶血管心肌梗死、 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复合事件)。随 1年后,
值得一握的是,新一代Firesorb BRS薄壁的设计更利于血管内皮修
复 , 支架璧厚度只高100 ~120 µm,远低于 第→'"t BRS的150 ~180 µ m , 在保证充分支撑力的同时 , 薄壁的设计有利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膜的
冠心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冠心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病变,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分子机制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和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主要机制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两个方面。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胆固醇和脂蛋白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
血凝块是由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反应引起的。
这两个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冠心病的研究中,炎症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可导致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加速斑块的破裂。
炎症反应不仅可以促进斑块的形成,还可以影响血栓的形成和破裂。
髓过氧化物酶(MPO)也是冠心病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MPO是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含量升高的一种酶。
MPO可以形成氯离子和其他氧化物,对脂蛋白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氧化应激。
这种氧化应激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并参与血管内膜炎症反应的发生。
因此,抑制MPO的活性可能是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除了炎症反应,一氧化氮(NO)合成和释放也是冠心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NO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NO合成能力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内皮细胞损伤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功能受损。
因此,促进NO合成和释放可能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策略。
另一个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是遗传学。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例如,几个与脂质代谢有关的基因被发现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关。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冠心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者们通过研究炎症反应、MPO、一氧化氮和遗传学等方面,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还可以为冠心病的治疗策略和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心血管内科课题研究进展与展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心血管内科课题研究进展与展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其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因此,心血管内科课题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一、基础研究进展1. 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氧化应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导致内皮功能受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病理过程。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氧化应激相关的信号通路和调节因子,寻找新型的抗氧化治疗靶点,并在动物模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炎症与心血管疾病炎症反应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炎症介质能够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病理改变。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与炎症相关的分子机制,并探索了抑制炎症反应的新型治疗策略。
3. 心脏再生与修复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心脏再生与修复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心肌再生药物等多种手段正在得到深入研究。
虽然目前仍存在许多挑战,但心脏再生与修复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临床研究进展1. 个体化治疗策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正朝着个体化方向发展。
基因检测、分子影像学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遗传特征、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内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对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不断涌现。
这些药物能够更好地平衡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3. 心血管介入治疗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等介入手段已经成为处理冠心病、动脉闭塞等疾病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024年CTRP1、CTRP3、PCSK9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CTRP1、CTRP3、PCSK9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现代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关于新型细胞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CTRP1(Cellular-Thymus Regulated Protein 1)、CTRP3和PCSK9等新近发现的新型分子,这些分子的生理和病理学功能正在逐步揭示中。
本论文将针对CTRP1、CTRP3、PCSK9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研究背景CTRPs(C1q/TNF Superfamily Related Proteins)是一类新近发现的与代谢和心血管健康相关的蛋白质家族,其中CTRP1和CTRP3在心血管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
而PCSK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则是一种参与胆固醇代谢的酶,其异常表达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临床数据分析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了解CTRP1、CTRP3、PCSK9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其次,收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这些患者中CTRP1、CTRP3和PCSK9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最后,通过实验室研究,探讨这些分子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四、研究结果(一)文献回顾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CTRP1和CTRP3在心血管系统中具有保护作用,而PCSK9的异常表达则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临床数据分析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CTRP1和CTRP3的表达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显著降低,而PCSK9的表达水平则显著升高。
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分子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三)实验室研究通过实验室研究,我们发现CTRP1和CTRP3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凋亡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2024年CTRP1、CTRP3、PCSK9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CTRP1、CTRP3、PCSK9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逐渐被发掘出来。
其中,CTRP1、CTRP3和PCSK9等基因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CTRP1、CTRP3和PCSK9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二、方法本文采用了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选取了经过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组和非冠心病组人群。
采集受试者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家族史等临床数据。
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受试者CTRP1、CTRP3和PCSK9基因的表达水平。
三、结果(一)CTRP1与冠心病的相关性通过对比两组人群的CTRP1基因表达水平,我们发现冠心病组患者的CTRP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
这表明CTRP1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有关。
(二)CTRP3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在分析CTRP3基因表达水平时,我们发现冠心病患者的CTRP3基因表达水平较非冠心病患者高。
这表明CTRP3基因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高表达可能与冠心病的易感性相关。
(三)PCSK9与冠心病的相关性通过对PCSK9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PCSK9基因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也有所上升。
这提示PCSK9基因可能对冠心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贡献。
四、讨论CTRP1、CTRP3和PCSK9基因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CTRP1的低表达可能影响某些生物信号通路,从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而CTRP3和PCSK9的高表达可能与炎症反应等过程有关,促进冠心病的进展。
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成为冠心病发病的潜在靶点,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CTRP1、CTRP3和PCSK9基因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CTRP1的低表达和CTRP3、PCSK9的高表达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概述: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对大规模人群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功能性实验和表观遗传学研究,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一系列与心脑血管健康相关的基因变异,并逐渐揭示了一些潜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
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焦点。
传统上认为环境和生活方式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推广和进步,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定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成为可能。
一、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突破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是一种通过比较疾病人群和健康对照组间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频率差异,从而发现与特定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
GWAS在心脑血管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 coronary artery disease(冠心病)为例,GWAS已鉴定出数十个显著关联位点,共涉及数千个候选基因。
这些位点的发现使我们对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二、功能性实验解析潜在机制虽然GWAS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与心脑血管健康相关的遗传变异,但是这些结果仍需要进一步进行功能性实验验证。
通过结合细胞实验、动物模型和人类样本,科学家们正努力探索不同基因变异对于心肌功能、动脉硬化和血压调节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在高血压领域,已经确认了多个位点与血压调节有关的功能改变,这为进一步研究高血压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表观遗传学的作用除了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学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化学修饰方式调控基因表达。
近年来,使用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等技术,在心脑血管领域中已发现了大量与心脏健康相关的表观遗传转录因子。
例如,DNA甲基化水平异常在冠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
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以探索心血管疾病的形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将探讨分子生物学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基因与疾病风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人们发现,某些基因变异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其他基因变异则可能降低风险。
例如,突变的LDLR基因被确认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而在某些群体中,突变的APOB基因与冠心病的遗传易感性存在密切关联。
基于这些基因变异,科学家们可以通过遗传学研究,协助识别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个体,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同时,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也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便利,通过检测特定基因变异,可以在疾病出现前识别患者的患病风险,为预防、干预及治疗提供了机会。
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检测生物标志物是指在患病状态下,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或生物学参数的可测量变化。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现了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例如,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高敏感度CRP(hs-CRP)测定可以帮助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水平。
除了CRP,还有一系列其他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cTnT)等,它们在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拓展我们对生物标志物的理解,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这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基因与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家们可以预测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为个体化的治疗选择提供指导。
以华法林为例,华法林是一种抗凝血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然而,由于华法林的狭窄治疗窗口以及剂量个体化的挑战,患者的用药反应往往存在差异。
基于代谢组的冠心病临床发病机制研究

基于代谢组的冠⼼病临床发病机制研究基于代谢组的冠⼼病临床发病机制研究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简称冠⼼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粥样硬化⽽使得⾎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痉挛) ,导致⼼肌缺⾎缺氧或⼼肌坏死。
冠⼼病的病因复杂,西医认为冠⼼病⼤多由于冠状动脉⾎管发⽣粥样硬化导致⾎管狭窄或阻塞,从⽽引起的⼼肌组织缺⾎、缺氧、坏死。
中医则认为其余与⽓滞、痰饮、⾎瘀、寒凝等有关。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选⽤代谢组学的⽅法,阐明冠⼼病的发病机制,为冠⼼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冠⼼病;代谢组学;作⽤机制;代谢路径1.项⽬的⽴项依据1.1研究意义冠⼼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其⼤多由于冠状动脉⾎管发⽣粥样硬化导致⾎管狭窄或阻塞,从⽽引起的⼼肌组织缺⾎、缺氧、坏死。
研究结果显⽰⽼年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与冠⼼病的发病率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冠⼼病导致的死亡占⽼年患者死亡的多数。
中西医在治疗冠⼼病的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冠⼼病的发病较为复杂,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起患者的⾝体不适,为了更好的阐释冠⼼病的发病机制,引⼊了代谢组学的思路,⼀种能够全名评价机体代谢的⽅法。
代谢组学思路与⽅法具有整体性和客观性优势,对物质基础研究和作⽤机理的探讨有着显著地优势。
通过代谢标志物的定性分析阐述了冠⼼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探讨冠⼼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冠⼼病治疗和改善药物研究开发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可以为⽣物标志物的变化辅助⽤于临床冠⼼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本课题主要解决的是冠⼼病的发病机制,关注的体内⼩分⼦物质对于冠⼼病的发病产⽣的影响,通过代谢组学的⽅法找到疗效⽣物标志物并定量测定实现对整体的量化表征,揭⽰冠⼼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新药的开发和冠⼼病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帮助,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冠⼼病研究进展世界卫⽣组织统计的冠⼼病数据显⽰2012 年,全球约有 1 750 万⼈死于⼼⾎管疾病,占所有疾病致死⼈数的31%,居⼈类致死性疾病⾸位。
冠心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病病 人 能从 体力 活动 巾获益 的原 因[ 6 1
5基 因 多 态 性 与 冠 心 病 的 关 系
升 高 时 HD L与 冠 心 病 的负 相 关 更 明 显 。尽 管 先 前利 用 升
高 HD — L c的 药物 trerpb未 能 达 到 降低 冠 心 病 风 险 的 目 oct i a 的 ,分析 认为 可 能是 虽然 升 高 了 HD — L c的血 清浓 度 但 未能 真正 改善 H DL的功 能 。 因为研 究 发 现在 特定 环境 下 HD L会 没有 功能 甚 至 能够 促 进动 脉 粥样 硬 化 的 发 生1 因此 , 究 。 研
20 0 9年 3月第 6卷第 7期
・
专 家 论坛 ・
冠 心病 分 子 机 制研 究进 展
安 贞 医院心 内科 , 北京
10 2 ) 0 0 9
【 键词 】 关 冠心 病 ; 子机 制 ; 究进展 分 研 【 中图分 类号] 5 1 R4. 4 【 献标 识码】A 文
的研 究在 下列 几个 方 面值 得关 注 。
1巨 噬 细 胞 对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作 用
糖 尿病 是冠 心病 发生 发 展 的一个 重 要 危 险因 素 。 目前认 为 长时 间 的高 血糖暴 露 , 导致蛋 白质 和脂 质 的非 酶糖 化 通过
巨噬 细 胞是 冠 状 动 脉 粥样 硬 化 形 成 和发 展 中具 有 核心 作用 的细 胞 。它参 与 了泡沫 细胞 的形 成 、 症 因子 和基 质 降 炎 解酶 的释 放 、胆 固醇 的逆 向转运 和 斑块 的消退 等 多个 方 面 。 根据局 部 细胞 因子环 境 的不 同 , 核细 胞 能够 分化 为 不 同谱 单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其病因和分子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疾病防治的重要意义。
一、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分子机制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分子机制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其中,具有较为重要影响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脂代谢异常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
1.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的主要特征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表达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一旦发生血管损伤,各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会在损伤部位聚集,导致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斑块的形成。
2.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自由基超过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清除能力,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氧化损伤。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受到氧化应激的侵害,导致功能异常和斑块的形成。
3. 血脂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血液中的高胆固醇和高脂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胆固醇和脂蛋白会在血管壁中积聚,形成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
4.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血管张力、抗凝血和抗炎症等功能。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表现为一系列异常改变,如血管收缩扩张功能异常、凝血系统失衡和炎症介质的异常释放等。
二、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治疗靶点及策略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靶点和策略,以期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1. 抗炎治疗抗炎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可以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和斑块的形成。
目前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抗氧化剂和抗炎生物制剂等。
冠心病血栓形成过程的分子机制

冠心病血栓形成过程的分子机制冠心病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据统计约有1/4的成年人中存在心脏病变,其中冠心病占据很大一部分。
而心脏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冠状动脉的狭窄与闭塞。
当人体冠状动脉被严重阻塞时,很可能会发生导致血栓形成的情况,对人体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冠心病的血栓形成过程,有哪些分子机制参与其中呢?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和溶解血栓。
在这三个阶段中,许多分子参与了其中,下面让我们一一来详细探讨。
1.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是参与血栓形成的非常重要的细胞。
在血小板聚集的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血栓素A2(TXA2)这两种分子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TNF是一种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致炎物质。
在血小板聚集的过程中,TNF能够促使血小板表面的受体发生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小板结合。
而TXA2则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剂,它能够迅速诱导血小板聚集并促进血小板的活化。
2. 血液凝固血细胞凝聚是血栓形成的一个关键步骤。
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聚集在血小板表面时,它们将会形成一个臃肿的微粒,最终将导致血栓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非常重要。
凝血因子是一类参与凝血过程的蛋白质。
当血管受损时,凝血因子将会受到激活并形成血栓。
在血细胞凝聚的过程中,凝血因子能够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和聚集。
除此之外,纤维蛋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子,如果没有纤维蛋白,血细胞凝聚就无法进行。
3. 溶解血栓血栓形成非常容易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溶解血栓也非常重要。
溶解血栓的分子机制与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的机制略有不同,它主要参与纤溶过程。
纤溶过程的主要作用是将血栓中的纤维蛋白降解成一些简单物质,以便人体更好地从中被吸收。
在溶解血栓的过程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这两种分子起到了关键作用。
tPA是一种负责在纤维蛋白降解中起到促进作用的蛋白质,它能够激活纤溶酶原并促进溶解血栓。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它源于心脏供氧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并且最终可能损害心脏功能。
冠心病的发病和发展过程涉及到很多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全球范围内,冠心病的致死率高居不下,因此探索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和研究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冠心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内膜受损血管内膜是整个循环系统中最内层的组织,它可以通过分泌活性分子来调节血管张力和流量。
但是,当内膜受到损伤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例如炎症、红细胞、血小板等在受损部位沉积,最终导致血管壁明显的增厚,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壁内沉积了一些脂肪、胆固醇、红细胞、血小板等物质,最终形成斑块。
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氧缺血。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少危险因素有关,例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等。
3. 炎症反应的介入炎症反应是人体运作的一部分,但是当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的刺激时,会引发非常严重的炎症反应。
在心血管领域,研究者发现,炎症过程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炎症对于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粘附分子、C反应蛋白等活性分子的产生有影响,并最终将血管内皮细胞和外周血细胞吸引到动脉素膜下,促进斑块的形成。
4. 血小板活性的提高血小板是人体内细胞成分之一,它主要负责血液的凝固作用。
但是当血小板出现异常活性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在动脉斑块处,形成血栓而导致心肌缺氧。
二、冠心病的治疗研究针对冠心病,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方式达到减轻病人病情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这里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患者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首先,要控制患者的危险因素。
例如,降低患者的血压、降低血脂水平、控制血糖水平、戒烟等。
还可以通过药物抗血小板、改善血管功能等方式来减轻病情。
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研究

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研究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一种结构和功能上的紊乱,包括心血管的所有器官和系统,如心脏和血管等。
它是全球首要死因,导致了40%的所有死亡。
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这些复杂的机制均探讨了心血管疾病分子研究的领域。
1.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和环境因素基因和环境因素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遗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和基因变异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例如,通过负荷试验,可以鉴定出心肌缺血的基因型,测试血管内皮细胞可以揭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特征。
此外,环境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等,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之间有显著关联。
2.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病理学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病理学描述了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分子和信号通路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过程,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失调和转化而导致的。
内皮细胞的失调可能是由于氧化应激、炎症和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
另外,心肌细胞和心脏发生的分子变化,也会引起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细胞的死亡和心力衰竭等。
3.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研究是对心血管疾病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的过程。
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可以探究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特征。
例如,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揭示与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蛋白质组学可以帮助确定蛋白质标记物,从而识别可能的新靶标和诊断方法。
此外,代谢组学可以揭示代谢物的变化,为使用药物或设计疗法提供线索。
4. 心血管疾病分子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疾病分子研究的热点领域也不断发展。
例如,RNA干扰(RNAi)技术通过阻断某些基因的表达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功能。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
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血管、血液等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其中涉及到心脏、血管、血液等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
从分子层面来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些关键的分子机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炎症反应分别在动脉内膜、血管中层和心肌内发生。
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或慢性感染、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激素和趋化因子释放,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增殖和破坏,形成斑块并促进血小板聚集。
第二,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和组织遭受氧化性损伤的过程,是活性氧和自由基等氧化物质与生物体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氧化应激可导致脂质过氧化和蛋白质氧化,使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促进斑块形成。
第三,凋亡和增殖。
凋亡和增殖在心血管疾病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些心血管细胞会经历细胞死亡(凋亡)或细胞增殖。
心肌细胞死亡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多数心肌增生则与心功能改善有关。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会导致血管壁肥厚,同时影响血管本身的功能。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针对心血管疾病所涉及的分子机制,目前已有不少治疗研究在进行中。
这些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目前,许多药物都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胆固醇降低药物类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不良胆固醇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利尿药可以控制水钠的潴留,减轻心脏负荷。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治疗靶点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治疗靶点研究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靶点。
分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针对特定的靶点,通过干预相关分子的功能,以实现治疗的目的。
一.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治疗靶点分类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治疗靶点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如下所示:1. 血管收缩调控类靶点:这类靶点主要参与血管舒缩的调节,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 (AT1R)等。
2. 脂质代谢调控类靶点:脂质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这类靶点涉及胆固醇合成、脂肪酸代谢等,如高胆固醇治疗的靶点HMG-CoA 还原酶,瘦素受体等。
3. 炎症反应调控类靶点:炎症反应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干预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炎症信号通路等靶点,如肿瘤坏死因子 (TN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等。
4. 凝血系统调控类靶点: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凝血系统的异常激活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是重要因素,这类靶点主要涉及到凝血因子、血小板受体等,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受体 (PAR) 等。
二. 分子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2.1 血管收缩调控类靶点研究进展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 是血管紧张素 II 的合成关键酶,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相关研究表明,ACE 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降压治疗中。
此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了一类新型 ACE2 抑制剂,通过抑制该靶点可以降低血管紧张素 II 的合成,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2 脂质代谢调控类靶点研究进展胆固醇合成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脂质代谢过程,通过干预相关靶点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血管斑块的形成。
HMG-CoA 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相关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 可以通过抑制该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的合成。
此外,瘦素受体是另一个重要的脂质代谢调控靶点,可以通过激活该受体来提高脂质代谢的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Aronson D. Hyperglycemia and the pathobiology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J]. Adv Cardiol,2008,45:1-16.
[10] P opov AF , Schulz EG , Hinz J , et al . Impact of endothelin - 1 Lys198Asn polymorphism 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endorgan damage in hypertensives[J]. Coron Artery Dis,2008,19(7):429-434.
巨噬细胞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核心 作用的细胞。 它参与了泡沫细胞的形成、炎症因子和基质降 解酶的释放、 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和斑块的消退等多个方面。 根据局部细胞因子环境的不同,单核细胞能够分化为不同谱 系功能迥异的巨噬细胞,从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 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 有研究通过逆转录 PCR 技术检查血 液 CD14(+)单核细胞中与胆固醇摄取、胆固醇逆向转运和炎 症相关基因的转录差异,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与胆固醇摄取 相关的 CD36 的 mRNA 表达水平比对照者显著升高,提示单 核细胞上的 CD36 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标示[1]。 2 血清 HDL 与冠心病的关系
[5] Urbich C, Dernbach E, R ssig L, et al. High glucose reduces cathepsin L activity and impairs invasion of circulating progenitor cells[J]. J Mol Cell Cardiol,2008,45(3):429-436.
6 冠心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
提示,为冠心病早期诊断、防治提供新的视觉和靶点,为个体 化治疗奠定基础。 但单个研究的结果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 证,因此冠心病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Teupser D, Mueller MA, Koglin J, et al. CD36 mRNA expression is increased in CD14 + monocyt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8,35(5-6):552-556.
[8] Tang NP, Wang LS, Yang L, et al. Genetic variant in glutathione peroxidase 1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 Clin Chim Acta,2008,395(1-2):8993.
临床研究发现, 血清中 HDL 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显著 负相关,推测其保护作用就是能将外周组织中的脂质逆向转 运回肝脏进行代谢。 最近研究发现,除了胆固醇逆向转运外, HDL 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和纤溶的性质,并且在 LDL-c 和TG 升 高 时 HDL 与 冠 心 病 的 负 相 关 更 明 显[2]。 尽 管 先 前 利 用 升 高 HDL-c 的 药 物 torcetrapib 未 能 达到 降 低 冠 心 病 风 险 的 目 的, 分析认为可能是虽然升高了 HDL-c 的血清浓度但未能 真正改善 HDL 的功能。 因为研究发现在特定环境下 HDL 会 没有 功 能 甚 至 能 够 促 进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发 生[3]。 因 此 ,研 究
表 1 新发现的冠心病相关基因变异与多态性
基因序列 rs2228671
对冠心病的影响 影响 LDL-c 水平,进而影响个体发生冠心病的风险
C44857T 和 A44964G
影响 LDL-c 水平,进而影响个体发生冠心病的风险
E3/E4 基因型
与 HDL-c 和 LDL-c 浓度相关
198Pro/leu 变异
[6] Linke A, Erbs S, Hambrecht R.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upon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Front Biosci,2008,13: 424-432.
[2] Majeed F, Miller M. Low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assessment[J]. 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2008,15(2):175-181.
2756A>G 多态性
与土耳其人心肌梗死相关
rs10757274,rs2383206,rs2383207,and rs10757278 多态性 与高加索人群早发和家族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相关
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 5
· 专家论坛 ·
2009 年 3 月第 6 卷第 7 期
[9] Di Castelnuovo A, Soccio M, et al. The C242T polymorphism of the p22phox component of NAD (P)H oxidase and vascular risk. Two casecontrol studies and a meta-analysis [J]. Thromb Haemost,2008,99 (3): 594-601.
[13] Jemaa R, Rojbani H, Kallel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2518G/ A polymorphism in the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 gen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unisian patients[J]. Clin Chim Acta, 2008,390(1-2):122-125.
[14] Sarecka B, Zak I, Krauze J.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polymorphisms in the PAI -1 and IL -6 genes with smoking in determining their associated risk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lin Biochem,2008,41 (7-8):467-473.
[7] Catakoglu AB, Duman BS, Kurtolu H, et al. Common variants in the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 gene with decreased HDL cholesterol level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Arch Med Res , 2008,39(8):735-742.
人群中研究结果已知,经常的体力活动能够降低冠心病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子水平的研究则发现体力活动能够维 持血管内皮细胞 NO 产生和 NO 失活的动态平衡, 还能够恢 复骨髓来源的循环祖细胞的再生能力,这可能部分解释冠心 病 病 人 能 从 体 力 活 动 中 获 益 的 原 因 [6]。 5 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11] Zak I, Sarecka B, Krauze J.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561A >C and 98G>T polymorphisms of E-selectin gene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determining the susceptibility to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Heart Vessels,2008,23(4):257-263.
[12] Biselli PM, Guerzoni AR, de Godoy MF, et 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Brazilian population[J]. Heart Vessels,2008,23(6):371-375.
不同 类 型 HDL 颗 粒 的 功 能 并 寻 找 有 效 的 通 过 改 善 HDL 功 能而降低冠心病风险的方法仍为冠心病防治研究的一个重 要方面。 3 糖尿病对冠心病的影响
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认 为长时间的高血糖暴露,导致蛋白质和脂质的非酶糖化通过 分子构象的改变能影响其功能;高血糖能通过使线粒体电子 传递链产生过多超氧阴离子而增加氧化应激水平。 高血糖还 通过增加单核细胞、脂肪细胞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而促进炎 症[4]。 研究还发现,高血糖能通过转录后机制降低组织蛋白酶 L 的活性,损害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定居,从而损害内皮祖细 胞在缺血心肌区的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5]。 因此糖尿病能 够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多个环节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生发展。 4 体力活动对冠心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