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级经济师教材-03.经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级经济师
经济学
经济学知识点讲解
根据高级经济师考试大纲尽可能使知识点更全面;
透彻讲解重点、难点知识点;
知识点和例题、考题相结合。

一、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发展过程(3个阶段)
①79年,叶剑英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

②81年,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③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逐步成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社会主义:
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定性)
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具有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
初级阶段:
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正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进行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2)发展过程(3个阶段)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补充;
②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③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制度化)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2)
1、资源配置
(1)资源的含义
为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①人力资源;
②自然资源;
③资本资源。

(2)资源的特点:
①稀缺性
②多用性
(3) 经济学的基本矛盾(单选或辨析)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4) 资源配置的含义
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单选或辨析)
(5)资源配置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生产什么(w)
如何生产(h)
为谁生产(w)
(多选,混淆选项是生产多少)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
计划配置计划经济
市场配置市场经济
3、计划经济
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都为国家所有或主要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

由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问题。

4、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
完善的市场体系;
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规范的市场主体;
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3)市场经济的特征(4方面多选、简答)
平等性:市场主体平等
竞争性:市场主体自由竞争
法制性:市场主体要遵守市场法规
开放性:国内、国际市场开放
市场主体在开放、法制条件下平等竞争
(4)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效率的原则调节社会收入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简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个性。

(辨析)
▲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为主体;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宏观调控上,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2)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⑤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一)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1)生产资料所有制
指人们在生产资料归属、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归属关系
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2)财产权
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四项权能。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3种)
私有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私人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包括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和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公有制:劳动者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形式。

3、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
(1)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比如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股份制等企业中的国家和集体所有部分,属于公有经济;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控股部分属于公有经济。

(多选或单选)
(2)原因(回答论述题的要点)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②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实现全体劳动者对全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经济会在相互竞争和共同发展中相互融合。

生产力、生产关系、多样化的好处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选)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5个有利于)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生产关系层面)
③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家)
④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
⑤有利于经营人才的成长。

(人民)
(2)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①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②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③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金融政策支持;
④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二)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1、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的关系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的最基础、最本质、最关键的因素。

2、产权
①产权的含义及类型
财产权
法定主体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总称。

(多选、辨析)根据产权归属主体可分为公共产权、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

(多选、单选)
②产权的本质(单选)
③产权的特征(多选或单选)
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态;
排他性产权的契约性质;(可通过契约转让产权)
产权是多种权利的总和;
产权的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是否集中于同一主体)
产权起源与资源稀缺性及交易费用有关。

3、产权流动和产权交易
产权流动:指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不同主体间的转换,是一种权利的变更。

产权交易:指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有偿转让。

比如:承包、租赁、拍卖、托管、兼并、收购等
4、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
①产权关系
指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与法定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

②产权制度
含义:指既定产权关系下产权的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的内容(多选):
产权关系和规则安排
产权结构安排
产权保护制度
产权制度的功能:
财产约束功能
激励功能
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
稳定预期的功能
规范交易功能
产权制度的主要类型:
个人私有产权制度
法人产权制度
合作制产权制度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因此,必须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二)公司制度
1、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指国家特定法律和条件所规范和约束企业内外关系的行为准则。

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

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三者分别构成企业制度的不同层次。

2、企业制度的类型
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分为:
个人业主制
合伙制
公司制
3、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10
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股份有限公司为重点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16字)
产权清晰:产权制度清晰规定了产权关系和产权主体,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权责明确:明确规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根据市场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三)公司治理结构
1、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又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为规范公司企业各权利主体(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组织制度安排,以解决公司企业法人财产委托-代理经营中的
相关问题。

2
①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信任委托关系;
②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③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经理人员、监事会间
相互制衡关系。

四、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节
1.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2个环节)
初次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分配,要素收入表现为:工资、利息、租金等,集中在微观领域。

(提高效率但很难实现社会公平)
再分配:
对个人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再调节,以实现社会公平,集中在宏观领域。

2. 个人收入的调节
(1)调节主体
国家或政府以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

其中国家或政府是最重要的调节主体。

(2)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如何调节)
①对个人收入的某种扣除(如:税收);(高收入)
②给予个人某种形式的收入(如:救济金) (低收入)
简记为:扣除和给予
(3)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对个人收入的调节
①个人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以某种形式捐赠或缴纳
②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将其所得收入以某种形式分配给个人,形成个人福利性收入。

(4)居民可支配收入
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的个人收入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消费和投资。

(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1. 收入分配方式(3)
(1)按劳分配
①按劳分配的原因(多选或单选):
总结为一句话: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物质条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直接原因:旧社会分工存在、劳动差别存在、劳动的谋生性质
②按劳分配的特点(辨析、单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而是在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范围内实现的,实施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非国家。

原因:在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高低,就不仅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他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

因此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平等只能在一个公有制企业范围内实现。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根据资本、土地、劳动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实现形式,决定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结合。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本身就包含着按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单选)
承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产权界定清晰。

③主要收入形式(多选)
资本——利息和利润
土地——地租或租金
劳动——工资
★补充资料
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④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特点
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和途径;
不可避免地导致收入不公平。

(3)其它分配方式
按个人资产进行分配、按需分配、福利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

(4)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
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劳动者和非劳动者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

在居民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也有非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如个体劳动者的直接劳动收入等,同时还有资本收入、福利收入等。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
△是导致个人收入出现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关系经济增长,公平关系社会稳定。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宏观层次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
微观层次是指经济活动的效率。

公平:
机会公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是相同的;
收入分配的规则公平:国家制定的各种收入分配法律法规或企业制定的分配制度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公平的;
收入分配的结果是公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

2、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状况的指标和方法
经济学中通常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衡量和表示收入的相对平等或相对不平等程度。

(1) 洛伦兹曲线
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发明的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图
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

45度线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介于两者之间。

(2)基尼系数(单选、多选、材料) 基尼系数: A
G A B
=
+ 01G ≤≤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收入累计% 202040806000等 0 收入累计%
L
H
0 0 0
A B
累计收入%
00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论述)
0204060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公平关系社会稳定。

两者之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性。

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保证劳动者的公平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矛盾性:
效率公平互为代价:
讲效率,奖优罚劣,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影响公平;
重公平,则要求收入水平尽量没有差距,这又会影响效率的提高。

(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
原因:从国情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
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资本、土地、劳动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意义: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

内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分配环节和不同的分配机制下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般来说,在微观分配领域和初次分配中应更强调效率,在宏观领域和再分配过程中应更注重公平。

贯彻执行的前提:必须提供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证。

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救济制度
社会优抚制度
社会互助制度
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相结合;
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基金的收缴运营相分离;
城镇保障制度与农村保障制度相区别;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合理分担风险。

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一)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
1. 总产出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总产出与就业
①GDP与就业(失业)的关系
GDP和就业或者失业相关联。

这种关联可用“奥肯定律”确切说明。

②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有关实际产出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定律。


具体内容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的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关系:反向;数量1:2 ) 根据奥肯定律,可以通过失业率的变动推测GDP的变动或通过GDP的变动预测失业率的变动。

奥肯定律、洛伦兹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比较
奥肯定律: 关系:失业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反向:1:2)
洛伦兹曲线: 反应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曲线。

关系:人口累计%与收入累计%。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 经济增长
①经济增长的含义 产量的增加,产量的增加用增长率描述。

(量)
②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衡量经济增长的最常用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 经济发展
①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不仅仅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经济增长),而且包含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的全面提升和进步。

(质)
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经济量的增长;
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
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②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指标体系)
GNP(GDP)体系
优点:简单明了、通用性强。

缺点:不全面
没有进入市场交换的
无法或难以计算的
没有反应环境污染等付出的代价;
难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
经济发展的全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收入分配的改善与贫困人口的减少、就业水平的上升和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
生产情况:人均GNP及其年均增长率、生产的年均增长率生产结构、制造业指标,如制造业的增加值及其分布,制造业的收入和产值、商业能源、消费和投资的年均增长率、需求结构。

财政和货币账户:中央政府支出、中央政府的经常收入、货币和利率、年均通货膨胀率。

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商品贸易的增长情况、进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等。

外部融资:官方开发援助额、对外债务总额、政府和私人的外资流入等。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量和质的指标。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指标体系
●人均居住面积;
●人均报纸发行量;
●人均能源消费量;
●人均钢消费量;
●预期寿命;
●蛋白质消费量;
●小学入学率;
●高中入学率;
●职业学校入学率;
●农业中进行经济活动的人口百分比;
●公用事业中进行经济活动的人口百公比;
●进行经济活动中工薪收入者百分比;
●GNP中制造业所占份额;
●男性农业劳动者的人均产量;
●15人均出口量;
●城市人口百分比。

③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

(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辨析)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增长是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发展是增长的结果;
一般说,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1.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4个)
劳动投入数量;
资本投入数量;
劳动生产率;
资本的效率
①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总需求: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净出口需求
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
②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总供给: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生产要素的效率。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
的提高,是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

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影响生产要素的效率)
2.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多马模型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
G(经济增长率) =s(储蓄率)/V(资本产出比率)
假定,资本产出比率不变,这时,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就取决于储蓄率亦即资本积累率。

资本投资也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索洛模型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增长率
资本的增长率
技术进步率
G(经济增长率)=αL(劳动增长率) + βK(资本增长率) + A(技术进步率)
α+β= 1 ,α、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总产出(GDP)所作贡献的比例,即贡献权数。

估计出α、β值,则A = G –αL - βK。

3、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两种类型。

粗放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集约型: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4、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初期: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
完整的工业体系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换,从粗放型增长为主逐步转向集约型增长为主。

5、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转换
(1)为什么要转换?
决定因素:经济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如果继续选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规模收益递减、产业竞争力下降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如何促进转换?
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改善管理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①必须增加教育投入,为实现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必须调整投资方向,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
③继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制度创新条件。

(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和内容
①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②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④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