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二中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学年第一学期
杭州第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每题3分,共24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桑梓.(zhì)晨曦.(xī)迂.回(yǔ)面面相觑.(qù)
B.沉湎.(miǎn)怪癖.(pǐ)溺.爱(nì)举酒属.客(zhǔ)
C.粘.贴(nían)睫.毛(jí)句读.(dîu)攒.蹙累积(cuán)
D.明澈.(chì)炫.耀(xuàn)迷惘.(mǎng)絮絮叨.叨(dāo)
2.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雏形班斓拔涉雨雪霏霏
B.甄别城垣廖廓千峰万壑
C.翰苑静谧悲苍心无旁骛
D.妥帖熟稔斟酌魂牵梦萦
3.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铩.羽而归(摧残、伤害)自艾.自怜(同情)
B.旖旎
..(美好、健壮)
..(柔和美好) 翅膀甫健
C.冥.思苦想(暗暗地)摭拾
..(拾,捡)
D.挥斥
..(伤害)
..方遒(奔放)戕害
4.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孩子,我真希望你们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们的喜乐,你们的烦恼。

(2)说起来是非常可诧异的,享受过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的我们这一代,在思想上、制度上布置了一个叫你们憎厌的读书环境。

(3)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

A.承受却谦虚B.分担却谦卑
C.承受但谦卑D.分担但谦虚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学习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

如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功败
..
垂成
..,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B.蔡依琳专门学习了瑜珈和艺术体操,并且在发片会上还现场大秀艺术体操,大劈叉的高
难度动作让人瞠目结舌
....,可见学习成效还真是立竿见影。

C.我班得了校运动会高一团体第一,一拿到奖状,大家鼓掌庆贺直至上课预备铃响了仍
有同学在继续交谈,这本也无可厚非
....,但5分钟后部分同学还在絮絮叨叨,这就有点过分了。

D.当数字电视方兴未艾
....之时,如今却半路杀出了网络电视(IPTV)这一“程咬金”,几乎完全相同的目标市场,让两者相见“分外眼红”。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们怀着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发愤学习,顽强拼搏。

B.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

C.当老师把这个艰巨又光荣的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心里既有高兴又有自豪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D.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个性。

7.选出对课文内容解释或理解有误的一项
A.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

张洁的《我的四季》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B.在《我的五样》中,“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生命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中依次去掉了鲜花、空气、水、阳光,最后剩下了笔。

因为既然“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写作,那笔只能是“我”五样中唯一的保留。

C.诗人食指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D.《始得西山宴游记》是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柳宗元用游其他山水时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淋漓尽致地描写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壮观天地,把自然与个体情感融为一体,西山的景物特征与作者的志趣相互映照。

8.下列文学常识,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B.《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词牌和词的标题是有严格区别的。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往往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

《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

D.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是唐代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倡导推行古道,用古文写作,反对当时不讲究典故、辞藻,思想内容不强的文章。

二、(10分)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荀况《劝学》)10.对徐敬亚《既然》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
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
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A.诗人认为人生如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

而且,能给人以暂息的礁石也沉入海底,前方连航标线也没有,意在暗示人生的坎坷与艰险。

B.那么,人生是否因此迷茫了呢?诗人给了我们答案。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身的宏观的哲理的思考。

C.四个“既然”组成排比句式,音节和谐自然,意象鲜明、具体。

如“岸”指目标,
“波澜”指生活的坎坷、艰险等。

D.这首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相比,二者同样是站在人生和历史长河中,同样是站在自身的人生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世界,从而都确立了同样的生活态度。

三、(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8分)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

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

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

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11.最能体现第一段文字中心的一项是(2分)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12.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3分)
13.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必须读名著(经典),而不应只读报纸和流行文学?(联系全文回答)(3分)
(二)(12分)
流浪的河流吴梦川
①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时,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冷水河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

②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

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③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④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⑤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⑥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

⑦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⑧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
..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⑨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里学会了流浪。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⑩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⑾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第1——4段文字点出了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蕴藉含蓄;接下来引
申出与流浪相关的话题。

B. 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
这种感觉,由对水的崇敬,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 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确乎达到了“文章本
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 本文第8段说“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这里的“远方”是
指人类在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

E. 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
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15.作者认为河流的“精神内核”是什么?(3分)
16.简要分析“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里学会了流浪”这句话的含义。

(3分)17.请另选角度,用一句话写出“流浪的河流”这一意象给你的启示。

(2分)
四、(16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18——24题
(甲)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柳宗元当时谪居永州),乃幸见取。

仆自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自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皆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孤独貌,一谓
提着行李而起的样子)而东。

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乙)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韩愈《师说》)
18.辨析甲、乙两文中“相师”的意义,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A.甲:拜我为师乙:学习他B.甲:以你为师乙:互相学习
C.甲:彼此为师乙:彼此为师D.甲:以我为师乙:互相学习
19.下列句中加点的“顾”与甲文中“环顾其中”的“顾”基本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道士顾.笑,予亦惊寤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独韩愈奋不顾.流俗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0.甲文中,“有,辄哗笑之”的“之”,乙文中“则群聚而笑之”的“之”分别指代(2分)A.甲:为人师者乙:为师为弟子者
B.甲:为人师者乙:为人弟子者
C.甲:为人师者乙:耻学于师者
D.甲:韩愈乙:士大夫之族
21.甲乙两文内容基本相同,但侧重点不同,说理方法不同,甲文主要用方法,论证“师道之衰”,乙文则主要运用方法,批判“不屑从师”的恶劣风气。

(4分)
22.翻译下列各句。

(6分)
⑴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文:
⑵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
五、(30分)
作文:阅读闻一多的《色彩》,按要求作文。

(30分)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
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色彩,给每一个人太多的回忆、联想和感慨。

请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叙述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展开议论,发表看法。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闻一多的《色彩》可用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600字。

⑥不得抄袭。

2006学年第一学期杭州第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卷 一、24分(每题3分)
二、10分
9.(每格1分,共6分)
(1) , 。

(2) , 。

(3) , 。

10. (4分)
三、(20分)
(一)(8分)
11. (2分)
12. 。

(3分) 13. 。

(3分)
(二)(12分)
14. (4分)
15. 。

(3分)
16. 。

(3分)
17. 。

(2分)
四、(16分)(第18——20题每题2分)
21. , 。

(4分)
22.(1) 。

(3分)
(2) 。

(3分)
五、(30分) 23.作文。

答题纸另附。

杭州二中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答案1.B 。

(A.桑梓.(zǐ)迂.回(yū)C.粘.贴(zhān)睫.(jiã)D.明澈.(châ)
2.A 斑跋。

(B 寥廓 C 悲怆)
3.D 。

(艾:怨。

甫:刚。

冥:深。


4.B 。

5.A 。

6.B 。

(A 成份残缺。

怀着为……而奋斗的决心。

C 杂糅。

去掉“是颇难形容的”。

D 搭配不当。

“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个性”。


7.B (鲜花、水、空气、阳光)。

8.D。

(唐宋古文运动: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9.(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这无穷(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D 。

两诗的生活态度不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深感自己生不逢时,十分痛苦和悲哀。

(附:徐敬亚《既然》的简评:这像是一种生活态度。

投入生活的海洋,便是远离了此岸;生命没有终止,便是离彼岸尚远。

在命中注定的艰辛的生命历程中,在前后无援而又波澜汹涌的生活海洋里,我们该怎样呢?作者说:把一生交给海吧,去投入地活一次。

活过,奋斗过,就是人生中最辉煌的胜利了。


11.C 点拨:这段文字主要阐述读书的前提,即个性和人格。

12.①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或:要敬重知识,注重爱的阅读);②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③必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13.因为流行文学无法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而只是为了“散心消遣”,而杰作需要我们集中心智,用心、用爱去对待,所以,读杰作才能获得教养。

14.AB(4分)
15.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或:把个体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统一起来)。

(3分)
16.河流在大地上奔向大海,而人类则从河流的流浪学会了追寻理想世界(幸福等)(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17.示例:像河流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扣住“河流”、揭示“流浪”的崭新寓意即可。

抄录、改写本文不给分。

(2 分)
18.D(甲文“相”指“我”,“师”是意动用法;乙文“相”指“互相”,“师”是动词,学习,效法。


19.A(A与例句都是“回头看”;B拜访;C顾虑;D难道)
20.A(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
21.例证对比
22.⑴虽然喜欢经常发表言论,(1分)写文章,(1分)但很不认为自己做得好。

(1分)
⑵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23.作文
闻一多的《色彩》赏析
该诗是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诗人在三重关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与色彩、色彩与意义、生命与意义。

诗人认为,生命自身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它“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现象之中,正是因为有了各种生活的现象,才使生命具有了具体的内涵,而生活的现象就是直观中的各种色彩。

由生活中的各种色彩,通过人的直感与直觉,人才具有了各种精神上的感受。

绿色是新生的象征,使人类具有了发展的观念与追求发展的欲望;红色是热色,使人感到精神振奋,产生了各种热烈的情感;黄色是极亮的色彩,它代表了人类的忠义观念,象赤诚的心,坦白无私,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出来;蓝色是柔和的、平静的,具有高洁的意义,能净化人的灵魂;粉红色是娇嫩美艳的,是蓓蕾的花色,会越变越鲜艳美丽,故使人充满希望;灰白色是灰暗而又清淡的,能使人产生悲哀的感觉;黑色使人感到心情沉重、绝望,象征着生命的终结。

人除了直感直觉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的生活内容,但这直感直觉中的各种色彩却给人以各种精神启示,因而生命也就具有了自身的精神内涵。

诗人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这样,诗人便把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活精神价值的重视统一了起来。

他不是仅仅爱一种抽象的人生观念,也不仅仅把生活现象当作毫无精神内涵的空洞的东西,而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现象的热爱感受生活的精神意义。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闻一多在美国是专攻绘画的,在该诗中他运用了绘画理论解释生命的意义,是很新颖的。

但现在看来,该诗有些理性化,概念化,感情情绪色彩比较淡薄,给人的理性启迪更多于情感情绪的感染。

作文点拨
提供的材料是一段启示性的材料,写作时,可以根据启示触发联想,也可以另辟蹊径。

具体行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材料提及了多种色彩,写作时如果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中心显然是不够突出的。

为此,要选择一种色彩,重点突破;或是将各种色彩合于一处,视为一个整体,统称“多彩”。

其次,要遴选特点,连类取譬。

各种色彩有其固有的特点,材料提示的是一个方面,也可能不止此一种,写作时要抓住最有感触的一个特点,运用象征、比喻、类比等修辞方式,准确定位、定格。

另外,要结构严谨,开合自如。

写作不是信手涂抹。

兴之所致,要有节制;笔之所写,要有裁剪。

由色彩及其它时,要放得开;由其它扣色彩时,要收得拢。

这就要求在行文时注意扣题、过渡的技巧。

例文红色的遐想
烛光划破黑暗,照亮妈妈的脸,妈妈的手有些颤抖,神态却专注安祥。

她每点亮生日蛋糕上的一根蜡烛,就深看我一眼,像是要用尽她全部的心血。

1根、2根……16根!终于,在妈妈的欣慰和希望中,我的面前弥漫开一片灿烂的红色,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远了……
小的时候,特喜欢围着妈妈转。

妈妈每次干活时,我就特爱蹲在旁边,瞧着妈妈的脸。

妈妈一千活脸就会变红,特别好看;而我一看到妈妈脸上沁出了汗水,就赶紧用我的小手绢帮妈妈擦,每每这时,妈妈就会停下来,笑着亲我一口,这时,她含笑的脸更红,真好看。

渐渐长大了的我。

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朋友、音乐、明星、服装……形形色色,常令我应接不暇,于是我不再关注妈妈。

这时的妈妈,在我头脑里的印象除了唠叨,就是“不通情理”。

记得有一次,因为学校里非常流行穿红色的棉袄,艳艳的,好看极了。

望着别人身上的红棉袄,我心里不禁有些痒痒的。

于是回家便跟妈妈说:“妈,帮我买件红色的棉袄吧,别人都有!”妈妈笑了笑说:“你那件蓝色的棉袄,不是挺好的吗!去年才买的。

孩子,现在不是追求时髦的时候,你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想着如何把学习——”
“学习,学习,一天到晚你就只知道用学习来压我,从不关心我的想法。

我现在的学习不是挺好的吗?你就知道给自己买好衣服,你真自私——”
“叭”,巴掌落在我的脸上,火辣辣的。

“你给我出去!”妈妈的脸变得通红,双手在不停地颤动。

“出去就出去!谁稀罕!”我捂着被打得通红的脸。

夺门而出。

我心里难受极了,我只是想要一件衣服,这么低的要求妈妈不愿答应我,还打我,还将我赶出家门……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了。

“我绝不回去”,我暗下决心。

可天公偏不作美,待我停下来时,我才发现,夜,是如此阴森,伸手不见五指;风,是如此的刺骨,直往我身上钻;落叶,是如此的可恶,让我总以为有人在走动;鬼魂的传说,是如此的可怕,总在我头脑里晃动。

远远的好像听到妈妈在呼唤我,我想应又不愿,呼唤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不久又只有风声和落叶声了。

我又冷又怕,不知怎的,这时脑子里老是出现妈妈半夜给我盖被子,雨天给我送伞的情景,脚也不自觉地往家里挪,刚到门口,门“咔”的一声便开了,灯光把妈妈红肿的眼睛传给了我。

“妈——”我哭着扑进妈妈的怀里。

妈妈将我紧紧搂住,一股熟悉的暖流涌上心头,“孩子,妈错了。

妈不该那样待你,更不该打你,妈向你道歉!”
“不,妈,是我错了,我不该那样对您讲话,是我的错!红棉袄,我不要了”。

我哭着说。

第二天放学回家,走进房间,一片耀眼的红闪入我的眼帘。

床上,整整齐齐地叠放着一件漂亮的红绵袄。

我愣住了。

“孩子,试试看”,妈妈走了进来,脸上充满了笑容,说着,帮我穿上了那件我心仪已久的红棉袄。

“正合适!”妈妈说着,满脸的满足。

猛然间,我发现,妈妈脸上的红润不知何时已悄然离去了。

奇怪J穿上新红棉袄后,我内心竟没有一点雀跃之情。

不,我不能这样自私,我要补偿妈妈。

这一个学期结束了,当我捧着红色的荣誉证书站在妈妈的面前时,妈妈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红本本映红了妈妈的脸,还像以前一样美。

“孩子,快许个愿吧!”妈妈的声音把我拉回到现实。

“是,妈妈”,我边答应,边偷偷地瞧了妈妈一眼。

烛光,映红了妈妈的笑脸,而泪水,却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赶紧低下头,闭上眼睛,假装许起愿来。

许什么愿呢?不知怎的,头脑里总晃动着妈妈红红的笑脸,对,就许一个愿……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很巧妙。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重点抓住“妈妈”的脸色,展示“我”的成长历程,展示母女关系的变化过程。

正是这样的构思,使红色拥有了全新的内涵,它是年轻美丽的象征,也是幼稚任睦的一代人成长的标志。

另外,本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小作者善于抓住细节来展示人物特点,如小时候女儿给“妈妈”擦汗珠,体现的是女儿对妈妈的爱;“妈妈”红肿的眼睛,则表现了一位母亲的自责与对女儿的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