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专业准入标准及实践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师专业准入标准及实践指南
目录
第一章专业基本理念
1.具有教育学基本素养
2.真正将儿童视为儿童
3.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儿童
第二章专业态度与精神
4.遵守幼儿教育专业伦理规范
5.具有专业使命感
6.热爱幼儿,关切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7.对幼儿教育充满热忱
8.修养人格,以身立教
第三章专业知识
9. 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知识
10. 幼儿保育知识
11. 幼儿教育知识
12. 五大领域的知识
13. 通识性知识
第四章专业能力与实践
14. 班级管理能力
15. 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16. 观察、记录与评价能力
17. 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
18. 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9. 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20. 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第五章专业成长与发展
21. 积极参与专业进修研习或成长团体
22. 进行专业生涯规划
23. 进行自我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24. 乐于参加教学研究
第一章专业基本理念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生命,便操着人类和名族的命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联)名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专业基本理念是一名幼儿教师面对复杂教育现场时应理解、坚持和贯彻的统管性的基本思想,也是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宏观性指引。
“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是对幼儿教育专业基本理念的抽象性描述。
本章从“具有教育学基本素养”、“真正地将儿童视为儿童”以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儿童”三个部分为教师们呈现较为鲜活与操作性的具体化专业基本理念。
1.具有教育学基本素养
试着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具有基本的教育学基本知识,能够按照教育学理论与知识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能够合理地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教育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关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及时补充和充实自身的观念与知识。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要求,随时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保持自我反思与自我检讨。
•能够放眼于世界大环境,积极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全貌,获取知识。
同时,立足所在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对自身所处环境有深入了解。
经验分享
浅谈幼儿教师的课堂机智
幼儿教师需要具体一定的教育学素养,一项重要的表现为“能够合理地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教育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因此,这对教师的课堂机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案例:
案例一:
在大班绘本阅读活动《亲爱的小鱼》中。
教师A在第二环节提问:“如果你是小鱼,你来到了大海还会游回来吗?”幼儿回答:“如果我是小鱼,我会把帽子捡回来给小猫,然后游回来和小猫做游戏!”老师露出吃惊的神情,有点愤怒。
因为孩子说出了这本书后面的故事情节,不需要再猜想了。
教师本计划是新授故事课,现在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下面的故事情情节,怎么办?教师A脸涨得通红,责怪孩子说:“昨天我把书放在办公桌上你们偷看了是吧?我真后悔把书放在那里。
”
分析:在教师A的观念里,预设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这个绘本故事,并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明白故事情节,学说对话,体会故事中的友爱情感。
当发现孩子已经知道故事梗概时,教师A 忽然觉得内容变少了,教学时间不能有效保障,就不知所措了。
其实,知识不是一个固化的成品,一个静态的“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引发的思辨、讨论以及情感经历等都是孩子学习的收获。
教学建议:请“偷看”过书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回忆书中的内容,这样更能
激发全班孩子学习的兴趣。
建议教师A说:“昨天老师刚拿来这本书的时候就有好学的小朋友先看了是,哪些小朋友啊?能给大家讲讲书中发生了什么呢?”教学智慧,妙在一念!学会变通,将所谓“不利”资源变成有利资源的能力是幼儿园教师内在教学智慧的显性。
案例二:
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加速度圆舞曲”中,教师B身披黑色披风,指着一瓶无色纯净水让瓶子做旋转绕圈动作,背景音乐就是《加速度圆舞曲》。
在20名幼儿的注视下,“奇迹”发生了。
纯净水慢慢变红了,最后变成了大红色孩,子们惊叹不已。
原来教师B在做教具用的矿泉水瓶盖上涂了红色颜料抖,动瓶子里的水冲洗颜料,“奇迹”就发生了。
教师B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也学会了魔术,你们的水也变色!”孩子们随之雀跃,开始随音乐舞动起来,但是当他们认真地对着自己的那瓶水“发功”时,奇迹并没有发生孩子们脸露倦怠和失望,好像上当受骗一般。
教师B无视孩子们的情感,继续她的教学,让孩子们欣赏表示乐曲图谱,感受音乐的加速特征。
分析:这是教师B精心设计希望出现的趣味课堂,希望孩子们在看魔术、玩魔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
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来看,这样的设计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
因为《加速度圆舞曲》比较抽象,借助趣味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欣赏热情。
但是,教师B在孩子积极学习时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
显然,教师B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孩子,没有成就孩子的“高峰体验”。
教学建议:在孩子的瓶盖上涂上颜料(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其他色),当孩子们变出各色魔术水时,教师B可以这样说:“小魔术师们,原来你们的本领比我还强啊,变出了这么多五颜六色的魔术水啊,真有趣!这段音乐有魔力吧?”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尽管是游戏,失信亦不能,因为你面对的是一颗颗“金子般的心”。
案例三:
在小班音乐游戏小鱼“占圈”活动中,教师C在场地上放置了大小不等的呼啦圈作为小鱼的家。
游戏时教师C扮演捕鱼人,孩子们边唱歌边学小鱼欢畅游动。
当唱到“快快找到你的家”时停止游动,才能回家(占圈)。
但教学过程并不顺利,孩子们被地上五彩的呼啦圈吸引,等不到唱完最后一句,就开始占好了圈。
教师C失望地说:“你们记住了,一定要等唱完‘快快捉住’这句时才能跳到圈里,不然游戏就没有意思了”。
在游戏结束时,教师C说:“捕鱼人为什么能捕到这么多鱼呢?因为你们听不清要求,没有唱完最后一句就开始找家了!我开心得不得了,捉到很多小鱼啊,因为很多小鱼速度慢啊!你们开心吗?”孩子们不解教师的反语,欣然答道:“开心!”
分析:三岁幼儿的心理特点以直觉行动性思维为主,单纯依靠语言指令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无济于事。
教师应该预见到孩子会关注游戏结果(是否能占到圈)而忽视游戏规则唱完最后一句才能开始行动)。
教师安排环境时活动区域设置分界不清。
活动区与游戏区混在一起,更使孩子容易违反“规则”。
教师最后的评价是对孩子活动结果的不满,但违反了正面教育的原则。
教学建议:首先与孩子共同游戏,熟悉游戏过程,巩固游戏规则,接着再在场地上布置活动需要的场景,将活动与游戏两个场地用明显的标识区分开来。
教师C要用正面教育的口吻与孩子互动:“我这个捕鱼人今天要饿肚子了,怎么连一条小鱼都捕不到,原来这么多的小鱼都找到了家啊!”孩子们一定会在快乐的躲闪逃逸中体会到遵守规则的乐趣。
•教师课堂机制的几点要求:
一要心平气和,冷静地了解情况。
教师的机智是在冷静沉着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
无论发生什么事,教师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这样才有助于果断地作出反应,让幼儿在简单明确、坚定自信的话语中明白道理;在安静和善、关怀说服的态度下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的要求:课堂上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
教师如果不能迅速地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就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无法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二要尊重幼儿,因势利导。
教学中的偶然事件,许多都会冒出“智慧的火花”,这正是极好的教育教学契机。
三要注意批评的艺术。
幼儿说出一些难听的话或作出一些令人难堪的行为,常常是由于年幼无知,缺乏自制力。
教师不应对此气恼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不应简单地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幼儿。
例如:一个孩子在游戏中抢走了另一个孩子的“大盖帽”,你可以说:“没当上警察,你心里一定很生气吧?可你不该硬抢,对吗?”你切不可说:“你不是好孩子,你是一个坏孩子。
”当然,表扬要注意分寸,批评要讲究艺术。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
然而,如果良药能顺口,甚至可口,岂不更好?批评时,要尽一切可能调动幼儿的积极因素,批评其行为,肯定其为人;批评此时行为,表扬一贯表现,即使是表现较差的幼儿也要设法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
四要能用体态语言。
教师要善于把语言交往手段和非语言交往手段融为一体。
课堂上,教师的一眸一笑,一举一动,一种目光,一个停顿,甚至与幼儿之间的空间距离,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借助这些体态语言,能强化语言的感染力和信息的传导。
例如,教室里吵吵嚷嚷开了锅,教师神情严肃,食指向上放在嘴前,或双眉紧锁,两个食指塞住耳朵,这比拍桌、
高声训话更有效。
五要善用幽默武器。
教师的幽默很有价值,这不仅因为笑有助于缓解紧张气氛,而且还能使幼儿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感受师生之间亲切的情谊和协调合作的关系。
案例:(作者:陈爱萍)
原载《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12 .
(作者:何艳)
原载《学前教育研究》:2001.3 .
2.真正将儿童视为儿童
试着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真诚地善待每个儿童。
•不嘲笑、讽刺、挖苦儿童,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儿童。
•当儿童做出不适宜行为时,从儿童角度分析问题成因,针对原因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导。
•寻找并了解儿童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主动地与儿童建立话题,经常与儿童沟通。
•每天保持对儿童微笑。
•与儿童交流时,尽量蹲下或坐下,与儿童保持平视。
•信任儿童,将儿童视为独立个体。
让儿童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将儿童视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并应该在学习中虚心向儿童学习、商讨。
经验分享
蹲下身来,审视自我,创造价值
•审视自己,这些错误我犯过吗?
一日,刚进教室,看见一位教师在斥责一个男孩:“拿了人家的东西为什么不还?你每天就知道捣乱!”男孩子不断申辩:“我没有拿,是她给我的,不信你问苗苗。
”经苗苗证实,那女孩先把铅笔送给了男孩,后来又想要回来,男孩不给,便告诉老师说是他自己偷偷拿了……老师听罢,留下“没偷也还给人家”一句话便走了,男孩一脸气愤,倔强地瞪着老师的后背,
眼里写满了不服气……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许多,在不同的成人和孩子身上不断地重演着:成人错怪或误会、冤枉了孩子,知道真相后,没说什么或只搪塞几句,就一走了之,留给孩子的总是不满、委屈、愤怒还有迷惑。
其实,大人们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在一个“小”孩子面前又怕丢了面子,以“他懂什么”为由为自己开脱了,这种方式实在是有些冷漠、简单和粗暴。
其实,处理这样的事情非常简单,只需你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那么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会因此而接受你、理解你、尊重你、你的形象在孩子心中会更加伟大。
•蹲下来,会怎么样呢?
(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会使你了解孩子更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我们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去理解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
曾听说,一位妇人带着孩子去购物,刚走不久孩子便又哭又闹。
妇人硬拉着孩子走了一段路,可孩子还是吵闹不止,甚至坐在地上不走,于是,妇人去抱孩子,她蹲下来一看:眼前只有来来往往行人的裤腿、鞋和许多玻璃柜。
妇人这才明白,孩子为何吵闹不止。
同样,我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孩子,何谈理解呢?如果你肯像那妇人一样蹲下来,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与孩子是平等的,孩子看你的目光是平视的,你会从他的眼睛里读出许多东西来,你会从他的视角发现许多新东西,所以适当的时候请你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教孩子做事。
(二)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
蹲下来不仅是身体的简单动作更要从思想、态度、看待问题的角度放下成人的“架子”,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看待事物;蹲下来,就要与孩子保持同一水平线,体会孩子的想法,揣摩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会使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的坦率、理解、真诚与尊重,会使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与你交流;蹲下来会使你更快的读懂孩子。
•如果那时……会有什么不同?
如前所讲的那位教师只是简单地扔下“没偷也还给人家”一句话就走了,她何曾想过这样的处理会给男孩造成怎样的心理压力。
他会想:老师是不是讨厌我?不喜欢我?时间一长就有可能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我明明没偷,女孩错了老师却不批评她,产生受挫感,引起愤怒情绪;老师错了不承认,我错了为什么就一定要道歉。
同样,时间一长就会产诸多迷惑,并形成钻牛角尖的人格特征。
孩子的心理压力没有或无处释放,长期积累就可能会导致脾气变坏,易暴怒,不听劝告、自卑、退缩、孤僻、不合群、不信任别人,并且可能会伴有一系列
破坏性行为,这样会使教育工作平添许多烦恼和忧愁。
甚至搞得你焦头烂额。
如果那位老师肯蹲下来,对孩子说声“对不起……”那个男孩绝不会倔强地瞪着她的后背,布满一脸的不服气。
他不仅会欣然接受你的教导而且会明白更多的道理,进而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他会更加敬爱老师,听你的话。
这对你今后的工作将是作将是非常有利的。
原载《改革与开放》:教育科学,2012.11.110—111(有删减)3.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儿童
试着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了解和熟悉班级的每一位儿童,依照每位儿童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指导方式。
•不对任何儿童偏心,不对某个儿童特别亲近或特别奖励,对儿童一视同仁。
•不因外界条件(诸如家庭环境、地域等)对儿童区别对待,并且尊重环境为儿童带来的差异。
•坚信每一个儿童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并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挖掘和激发儿童的潜力。
•不歧视发展较为缓慢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应及时发现此类儿童需求并给及时鼓励和帮助。
•当儿童发生冲突时,应充分了解事件原因,客观地分析并教以孩子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不应凭自己感情、直觉等做出不恰当的判断,不应凭个人偏好偏袒或责备儿童。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给予每位儿童平等的机会表现自己。
轮流给予儿童担任班级管理者的职务,如值日生、班级小助理等。
•在班级事务处理中,积极听取儿童的意见与想法,并给予每位儿童陈述自己想法的机会。
经验分享
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
•你遇到吗这样的情况吗?
案例一:燕子是我们班最脏的孩子,她家里很穷而且学习不好,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也很
少跟孩子们一起玩儿。
一次我组织大家做游戏时,谁也不愿意与燕子牵手。
经我劝说,雪薇和张琪才勉强与她牵了手。
可是过了几天我发现她们两个也不愿意跟燕子牵手了,这到底是怎么了?我把雪薇和张琪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不跟燕子牵手了?”“她身上很脏她身上很脏”“她家里很穷!”我一下子惊呆了!这可恨的世俗竟然侵袭了孩子们纯洁幼小的心灵。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消除孩子们的偏见,使燕子快乐起来。
首先我来到了燕子家,燕子的父母知道我得来意后非常感激,告诉我燕子的一些情况,并保证今后一定要把燕子的卫生搞好,穿的不好没关系但一定要干净整洁。
我也开始努力开导燕子,告诉她如何搞好自己的个人卫生,在上课和游戏的时候我首先邀请燕子跟我配合首,并时时鼓励她。
慢慢的我发现燕子的小手小脸变干净了,衣服变得干净整洁了,而且燕子也逐渐变得活泼起来,大家都主动跟燕子一起牵手做游戏了。
案例二:班里有个孩子是从四川省搬来的,他的父母都是建筑工地打工的。
孩子刚来时,衣服经常很脏,鞋子上经常是沾满了厚厚的泥土他坐的小椅子周围都是泥土,经常在外,风吹日晒,皮肤干裂,有些孩子露出厌恶之情。
可能是怕孩子们笑话,那孩子刚开始很少说话,因为他的普通话不是太好,尤其是他的父母,连我都听着费劲,只能慢慢理解。
为了消除孩子的顾虑,那段时间,每到闲暇时,我就和那孩子聊天,问他的家乡,问他的父母爷爷奶奶。
其实那孩子平时说话还可以,就是在课上回答问题时声音特别的小,可能是怕别的孩子笑话吧。
有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聊天,聊家庭,生活,父母,爷爷奶奶……孩子们聊的正开心呢,我话题一转,“小朋友们,你们家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呢?”孩子们一起回答“楼房”,“你们住的楼房漂亮吗?”“非常漂亮!”孩子们肯定的回答,我说:“我们班巫程焱的父母就是做这个工作的,是他们把我们住的楼房盖的这么漂亮的,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楼房住了,你们说,他们的工作重要吗?”“重要!”“不管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们都要尊敬他们,对吗?”“对”。
到了7月了,天气已经比较热了,孩子们都穿上短袖衣服和裤衩了,可是,巫程焱还是穿的长裤长褂,我就给他找来了短衣短裤给他换上。
每次他的父母来接他时,我都会和他们说上几句话,虽然有时他们的话我听不明白,有时我忙时就会向他们点个头,或是一个微笑,老师是孩子的榜样,渐渐的巫程焱的玩伴多了,户外活动时,不在靠边站了,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和小朋友玩时挺爱说话的,只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也许是缺乏自信,也许是怕别人笑话他。
不管怎样,他现在已经能够融入我们这个集体,那就是一个进步。
对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个孩子的父母工作好,有钱而优待他,也不会因为某个孩子父母没能耐,没钱没势而慢待他,不管他们是做啥的,只要把孩子送到教师手里,在教师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孩子,都是未来的栋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幼儿教师的职
责。
•当我们遇上特殊的幼儿,应该……
这样的幼儿往往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真心与更多的关爱!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
对于一些在心理上已经产生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孩子,我们更不能放弃。
相反,应该更加重视他们。
因为这些孩子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更加脆弱。
我们要深入了解这样的孩子,跟他们谈心、交流,倾注心力与他们沟通,尽量开导他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内心情感,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我们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他们,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寄托,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
即使是最“特别”的孩子,也有健康、快乐成长的权利!当他们需要关心、帮助时,我们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这些孩子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二章专业态度与精神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法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
教师的专业态度与精神是教师职业的一种职业态度与精神,是现代师德的主题与核心。
在中国的传统师德话语中,“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概括性体现。
本章从“遵守幼儿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具有专业使命感”、“热爱幼儿,关切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对幼儿教育充满热忱”以及“修养人格,以身立教”五个部分较为具体地诠释了现代师德,呈现了幼儿教师可贵的专业态度与精神。
4.遵守幼儿教育专业伦理规范
试着用这样的伦理标准要求自己
•对幼儿的伦理
•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伤害幼儿,不应有不尊重、胁迫利诱或其他对幼儿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
•公平地对待幼儿,不因其性别、外表、家庭经济地位等的不同而有差别待遇。
•了解幼儿的需要与能力,创造并维持安全、健康的环境,在积极的情绪和氛围中照料和教育幼儿。
•对家庭的伦理
•努力了解并尊重每个家庭的结构、习俗、喜好和文化,尊重家长的教育观和他们为子女做决定的权利。
•倾听家长的声音,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欢迎并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到教育中来。
•应尊重幼儿与家庭的隐私权,使用涉及与幼儿有关的研究计划、拍照、摄影、作品以及与幼儿家庭相关的纪录与数据,事前应该让家长知道,并尊重其同意与否的决定。
•如有意外或特殊状况发生时,应及时通知家长,不能隐瞒。
•当家庭成员对幼儿教养有冲突时,应坦诚地提出我们对幼儿的观察,帮助所有关系人做出适当的决定。
•对同事的伦理
•与同事建立并保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协同合作的关系,与同事共享资源和信息,促进专业发展。
•与同事共同讨论幼儿教养问题,接纳同事给予的合理建议,并适当地调整自己。
•对社区的伦理
•公开、真诚地与社区人士沟通合作,让社区了解幼儿的权利与幼儿教育事业,重视与社区的互动。
•申请、接受、从事符合专业的社区服务岗位,为社区提供符合小区居民需求的保教服务。
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