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陕西省西安市远东教育集团一中届九年级上学期第2周周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教育集团一中2015届九年级上学期第2周周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入下表内.)
1.下列各项产业群项目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培育作物新品种B.钨的冶炼与加工
C.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D.橡胶的合成与加工
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化学的用途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钨的冶炼与加工、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橡胶的合成与加工都属于化学研究范畴,而培育作物新品种属于生物学研究的问题.
故选A.
点评:熟记化学研究的内容,知道学习了化学后能研究哪些方面,如何才能使化学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2.一年来的初中化学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不少化学知识,下面是某同学关于化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点:化学的用途.
分析:通过一年来的初中化学学习,同学们会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如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等,以后更要努力的学习化学知识,为国家建设服务.
解答:解:化学对人类的用途非常大:化学能为人类研制新材料(A正确)、提供新能源(C正确);并能保护环境(D正确)而非导致了环境的恶化(B错误).
故选择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对人类的用途,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学习化学的意义.
3.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B.
铜首表面产生铜绿
C.
水蒸发D.
淀粉水解成葡萄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铝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氧化铝,属于化学变化;
B、铜能和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反应生成铜绿,属于化学变化;
D、淀粉水解能生成新物质葡萄糖,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4.我们祖国有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古诗句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只要功夫深,铁杵杵磨成针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花草树木燃烧时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大理石或石灰石高温煅烧时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烟花爆竹燃放时一般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铁杵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5.学校安全无小事,下列做法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是( )
A.扇闻气体的气味
B.先预热,再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停止加热时,用嘴吹灭酒精灯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B、根据先预热,再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进行解答;
C、根据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绝对不能用嘴吹,防止失火引起火灾进行解答;
D、根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操作安全,故A正确;
B、先预热,再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操作安全,故B正确;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操作安全,故C正确;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绝对不能用嘴吹,防止失火,引起火灾,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药品使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常用仪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掌握闻气体的气味原则.
6.下列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应对着自己
B.为了证明一瓶药品是蔗糖还是食盐,可品尝一下其味道
C.实验室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但可丢入垃圾堆中
D.洗净后的试管,放置晾干的正确方法是管口向下,并倒扣在试管架上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给液体加热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B、根据实验室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进行分析;
C、根据实验室剩余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进行分析;
D、根据清晰试管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解:A、给试管加热时不可让试管口朝着自己(或他人),以免飞溅伤人,故A错误;
B、在化学试验中,为了安全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包括生活中的调味品蔗糖和食盐,故B错误;
C、实验室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但也不可丢入垃圾堆中.如果随便丢弃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要放入制定的容器内,故C错误;
D、洗净后的试管,放置晾干的正确方法是管口向下,并倒扣在试管架上,防止加热时,炸裂试管,故D 正确.
故选:D.
7.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将实验用剩的药品倒入废水池子里
B.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加热后的试管马上进行清洗
D.实验桌上酒精燃烧用湿布覆盖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玻璃仪器的洗涤.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试管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A、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不能随意丢弃,故A错误;
B、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容易引起火灾,故B错误;
C、加热后的试管马上进行清洗,会使试管炸裂,故C错误;
D、湿抹布盖灭,可以隔绝氧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了解各种操作的注意事项,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8.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其他物质生成B.有颜色的变化
C.发光发热D.有气体、沉淀生成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都可能伴随着颜色变化、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等.
点评:一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某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但是不是判断变化的唯一标准,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9.古人曾将铅锻打成细细的铅条,作为笔来写字,这也是“铅笔”名字的由来.铅条能像铅笔一样写字,这一现象与铅的下列性质有关的是( )
A.硬度小B.熔点低C.密度大D.能导电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硬度小时比较柔软,刻画时容易留下痕迹.
解答:解:铅的硬度小,比较柔软,刻画时容易留下痕迹,可以用来写字.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10.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B.二氧化碳
C.棉线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鉴定题.
分析:白烟说明生成该物质呈白色,且能够燃烧,利用此知识判断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由于该物质是白烟,因此它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所以ABC均不正确,况且AB是不能燃烧的物质,只有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是白色且可燃.
点评:此题是一道实验性质的物质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很好的利用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属基础性物质鉴定题.
1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强白光B.放出大量热
C.镁条减少D.有白色固体生成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12.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
B.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
C.蜡烛逐渐变短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蜡烛火焰的结构、以及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对四个选项做出判断.
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
B、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
C、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
D、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解答:解:
B、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故B选项的说法不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它们都散到空气中,我们看到蜡烛在逐渐变小.故C选项的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D选项的说法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与蜡烛燃烧的相关问题,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特别是D选项.这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细心做题.
13.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B.假设C.观察D.做出结论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阅读理解类简答题.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报告与交流,用磁铁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过程.
解答:解:根据叙述可知“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报告与交流的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采用过程的分析,并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解决此题.
14.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气体B.易燃
C.沸点为﹣42.1℃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
解答: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无色气体属于颜色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易燃是通过丙烷燃烧表现出来,丙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所以丙烷易燃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沸点为﹣42.1℃,属于物质的沸点,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属于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B.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二、填空简答题(每空3分,共18分)
15.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其中体积分数最多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少量其它气体和杂质.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则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还有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及少量其它气体和杂质.
故答案为: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很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16.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镁条燃烧:镁+氧气氧化镁;
(2)铜片加热:铜+氧气氧化铜.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镁+氧气氧化镁.
(2)铜片加热生成氧化铜,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铜+氧气氧化铜.
故答案为:(1)镁+氧气氧化镁;(2)铜+氧气氧化铜.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三.探究与实验题(每空3小题,共12分)
17.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
(1)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3)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红磷的量不足.(答二点)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或是红磷的量不足都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4)装置的优点: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1)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根据红磷不能继续燃烧可以判断氮气具有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3)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或是红磷的量不足都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
(4)装置的优点: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
故答案为:(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不支持燃烧;
(3)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红磷的量不足;
(4)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
点评: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在2015届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要注意测定原理、实验关键、现象和结论、装置的评价和改进等内容的考查.。